我的知识管理-认知篇

写给想了解知识管理的朋友以及同我一样的入门者。


前言

在信息爆炸的年代,围绕我们的信息数量和种类都在不断地扩大。举个小例子,据统计,在2011年新出版的中文简体书就有20万册。我很爱学习很喜欢看书,假如,一年可以阅读100本(实际上能看一半,我就对自己很满意了),那么从今年开始到一百年后,也只能读完公元2011年新出版的中文简体书的二十分之一。(数据来源,微信公众号“个人知识管理”《半小时颠覆你的学习观》)



某一天,我突发奇想地问自己,现在掌握了多少知识和技能?它们各自又处在什么层次?进而思考,面对越来越多的信息我该怎么办?怎样区分?接收什么?怎样接收?大脑里已经存在的各种信息,它们真的是有用的吗?

讲真,这个过程不好受也很尴尬,因为审视后我发现自己似乎只会专业上的技能,其他方面的知识储备几乎为零,而且专业技能水平还不怎么高,只得承认现在的自己是“无能”的。

就好像自己的头脑是一个荒废的菜园,没有规划,没有管理。更沮丧的是,自己竟然没有意识到这里竟然还有个菜园!

狠狠地鄙视自己一番后,痛定思痛,我决定对自己头脑里的“菜园”进行打理。

怎么打理呢?起码得知道这属于哪个领域吧。据推测,这应该属于管理类,那就可能是“知识管理”,具体一点,既然是自己的事情,那就可能是“个人知识管理”,百度一下,果然是。

问题的范畴确定了。不过接下来又有新的问题出现,记得以前接触过一个词,叫“知识体系”,知识、管理、体系,这三个词的不同组合让我很疑惑,分不清它们的不同组合的内涵,甚至模糊的概念都没有。

幸好,在10月19日的知乎,笑来学长办了一场题为“一小时建立终生受用的阅读操作系统”的Live(场面很宏大,120915人同时在线)。解决了我的很多问题,前面的疑问是之一。

在Live中,笑来学长讲到一点:“在任何一个领域学习都是一样的:在最基础的层面上,你要死磕的,就是那些你看不懂的概念”,“一个粗暴定义且不完整的概念,很可能会造成残疾的世界观”。

为了让自己的理解不跑偏,百度了以下几个词的定义(不尽准确,还请指正):信息、知识、管理、知识管理、知识体系、知识管理体系。


信息:指音讯、消息、通讯系统传输和处理的对象,泛指人类社会传播的一切内容。

在信息学中把信息这样分类(不完全列举):

1、按作用,可分为有用信息、无用信息和干扰信息;

2、按应用部门可分为工业信息、农业信息、科技信息、文化信息、经济信息、市场信息等;

3、按内容分为消息、资料和知识;

4、按价值分为有用信息、无害信息、有害信息;

5、按携带信息的信号的性质分为连续信息、离散信息和半连续信息。

哲学中对知识的研究叫“认识论”,知识可以看成构成人类智慧的最根本的因素,知识具有一致性,公允性,判断真伪要以逻辑,而非立场。(来自百度百科)

知识的定义在认识论中仍然是一个争论不止的问题,所以很难给出一个统一的定义,不过我们仍可借用来自柏拉图的经典定义进行理解和判断:它一定是被验证过的,正确的,而且被人们所相信的。

或许我们需要的是一个更便于理解和贴近日常的概念:

知识是通过学习、实践或探索所获得的认识、判断或技能。

管理

是指管理主体组织并利用其各个要素(人、财、物信息和时空),借助管理手段,完成该组织目标的过程。

知识管理

对知识、知识创造过程和知识的应用进行规划和管理的活动。

知识体系

根据目标选择符合需要的不同性质,不同层次,不同类型的知识并以一定方式组织起来的一个整体。(自己写的,欢迎补充和拍砖)

知识管理体系:大家自行脑补吧,不敢误人子弟(-)


思想的高度决定思考和做事的高度。要想把知识管理好,从开始的顶层设计就要最大程度的合理化,如此,才可以安心地在一个模型里发展壮大。

如何做到?我认为方法之一就是在认识上尽可能全面了解它的作用以及可以考虑的角度。就像领导发言“思想要高度重视”(事业单位可能更明显),虽然领导的讲话不见得都正确,但这句话是没错的。绝大部分人在绝大部分情况,思想的重视总是把事情做到优秀的充分条件。因此,在这里,想要真正管理好自己的知识,不妨先从认识论着手,了解其重要性和作用,所谓“磨刀不误砍柴工”。

管理好知识包含但不限于以下几个积极方面:

1、更了解自己。每个人都有自己擅长和不擅长的方面。换句话说,每个人都有自己能力的边界。很多时候我们以为我们可以做好某件事,但实际上这种“错觉”却把自己引向自己能力圈之外的某处,并常常让人很尴尬。比如,开始写这篇文章的时候我以为自己可以写明白,最多一个周就能写完,结果到目前为止,我发现在知识管理方面,自己可能只是学前班的水平,根本不可能写得明白,时间的花费,则是预计的三倍。

忘记在哪里看过一句话,意思(大概)是没有边界的能力是不能称之为能力的。是的,任何判断都需要有前提条件,条件即是边界。管理知识的过程,是寻找自我能力边界的过程,也是我们探索、了解自己的过程。所谓“知人者智,自知者明”,即使做不了智者,至少可以让自己变成一个明白人。

2、形成适应个人发展的知识体系。如果把知识体系比作摩天大楼,我们学习知识就像是在准备钢筋、水泥等原材料和必要基建设备过程,管理知识就是建造的过程。知识管理,在我看来不是目的,而是把分散的知识点进化成为知识体系的一种活动和手段,而它们的终极目标是为个人的成长和发展提供方向和支撑的。

3、更好地区分和消化知识。像前面提到的信息分类,按信息的价值,分为有用信息、无害信息、有害信息。按照知识对自己的价值,也可以这样分。我们在接受一个自己原来并不了解的知识时,要持谨慎和批判的态度。个人认为至少要经过相信、质疑、再相信的一个完整的循环,关系重大的,不妨多循环几次,在确认无误后才能纳入自己的头脑中,而经过整理的系统的知识,显然在这个过程中更不容易出错。

还是用“盖楼”来类比,我们在操作过程中,必须要考虑把材料放在哪里更合适,更能发挥它的价值。如果是可有可无的,不妨用来做装饰(如陈述性知识),如果是不合格品(错误的认知、错误的逻辑等)那就坚决舍弃。

4、让自己的表达更系统,更值得信赖。这两个方面看上去好像和知识管理不怎么搭边,但是有内在联系的,它们在某种程度上是知识管理的结果。一个人的表现是他内心世界的外在流露,所以从根本上讲,要做到系统的表达,头脑里必须要具备更系统的知识。要让我们值得他人信赖,就要让我们表现得值得信赖,尤其是在工作上,体系化的知识更有利于出色地完成本职工作,也可以更系统地解决问题。从逻辑上讲,一个人有把自己头脑理顺的能力,也就更有可能拥有更强的办好大部分事的能力,因为这种能力可以正迁移到很多场景;而在相反的情况下,这种可能性会大大降低。当然,影响办事能力的因素还有很多,但我认为都不是重点,这里不作讨论。

5、更自如地运用。我们必须承认一个“残酷”的事实,我们不可能把所有的事情都做到十分优秀的程度(该领域的前20%)。所以我们可以根据目标和发展方向,有所侧重地对知识进行管理和学习,为自己的能力划一条“边界”,并专注于能力之内的事情。

面对那些可能会被用到,又处于能力边界之外的能力,怎么办?我的答案是:求助牛人。例如,各个行业的大牛以及得到app里的专栏作者,他们之间的交流肯定比我们这些普通人和他们之间的交流更顺畅,也更有内容。我们的时间和精力都很有限,什么都做,等于什么都做不好,不如有所侧重,花绝大部分的时间和精力在某一领域或行业达到或接近大牛的水平。

“向牛人求助”看似比较容易,但操作起来会不会难度太大?可能是这样。这种问题的解决办法有很多,我喜欢的一种是,把自己变成擅长领域的牛人,人以类聚,你什么样子,你周围的人就大概是个什么样子。因而,如果你是牛人,那你周围也会聚集很多牛人。强强的合理联合会产生1+1>2的效果,自身的优势也会被放大。

6、为个人成长提供足够的支持。我们都有自己或大或小、或近或远的目标,达成目标需要我们具备一些素质和能力。此时的持续成长,是为未来目标的实现做准备,而知识管理是成长是其中的一部分。

有一句很流行的话是这样说的:

当你的才华还撑不起你的野心时,你就应该静下心来学习;当你的能力还驾驭不了你的目标时就应该沉下心来历练。

学习具体的技能,是一种学习。学习知识管理,也是一种学习。它很少产生新的知识,但却能让已有的知识得到极大的发挥,“十鸟在林,不如一鸟在手”。看似原地踏步,其实是在积蓄能量。前一种学习前期很快,后期越来越慢;后一种学习先慢后快,属于复利,后期的发展不可限量。

结束语: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成长,我们永远都在路上。

你可能感兴趣的:(我的知识管理-认知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