磁盘管理

磁盘管理

  • 文件定义、类型、文件系统模型
  • 文件结构、外存分配
  • 目录(层次、检索)、存储空间管理
  • 两种常用文件共享方法
  • 文件保护、数据一致性、磁盘提速…

一、文件和文件系统

文件管理:把所管理的程序和数据组织成一系列的文件,并能进行合理的存储、使用等操作。
1 )基本概念

  • 数据项:描述对象某种属性的字符集;是数据组织中可以命名的最小逻辑数据单位。
  • 记录:一组相关数据项集合,描述对象某方面的属性;
  • 关键字:一个记录中的一个或几个数据项的集合,用于唯一的标识一个记录。
  • 文件:由创建者定义的、具有文件名的一组相关元素的集合。
    • 有结构:由相关记录组成
    • 无结构:字符流的形式
    • 属性:类型、长度、物理位置、创建时间

文件类型

不同的系统对文件的管理方式不同
大多用扩展名标志文件类型,按如下几种方式分类文件

  • 按用途:系统、用户、库文件
  • 按数据形式:源文件、目标文件、可执行文件
  • 按存取控制属性:只执行、只读、读写
  • 按组织和处理方式:普通文件、目录文件、特殊(设 备)文件

文件操作

  • 创建/删除文件
  • 读、写:按名检索目录,找到文件地址,开始读、写
  • 设置文件读写位置,实现随机存取(尤其适用于记录文件)
  • 还需要:“打开”与“关闭”:
    文件读/写操作 = 检索 + 读/写。
    • 为了方便对同一文件的多次读写,一次检索到文件后就在内存中记录其位置,避免重复检索。被记录下位置的文件就是“打开”文件;
    • 不需要再操作文件时,通过“关闭”这个系统调用关闭文件——即从打开文件表上删除其路径信息即可。
      其他操作:改名、改所属用户、改访问权限等属性的操作。

二、文件的逻辑结构

有结构文件(记录式)
①定长记录
②变长记录

如何组织记录:

  • 顺序文件。系统需按该类型记录“长度”,通常定长。
  • 索引文件。系统需为文件建立索引表。
  • 索引顺序文件。建索引表,记录每组记录的第一个记录位置。
  • 无结构文件(字符流式)
    字节为单位,利用读写指针依次访问。
    系统对该类文件不需格式处理。

两种记录排列方式

  • 串结构:按记录形成的时间顺序串行排序。记录顺序与关键字无关;
  • 顺序结构:按关键字排序。

检索方法:

  • 从头检索,顺序查找要找的记录,定长的计算相对快。
  • 顺序结构,可用折半查找、插值查找、跳步查找等算法提高效率

顺序结构记录按关键字排序,可按关键字检索
定长:结合折半查找算法等提高检索速度

变长:从第1个记录开始顺序扫描,直到扫描到要检索的关键字标识的记录(例如:数据库、文件系统的基于文件名排序的目录检索)

优缺点

  • 不方便随机存取某条记录,但适用批量存取的场合。
  • 适合磁带等特殊介质。
  • 单记录的查找、修改等交互性差;增减不方便(改进办法:把增删改的记录登记在一个事务文件中,在某段时间间隔后再与原文件合并更新)。

索引文件

为了方便单个记录的随机存取,为文件建立一个索引表,记录每项记录在文件的逻辑地址及记录长度;该索引表按关键字排序,。
索引表内容:

 索引号、长度、记录地址指针

检索效率
索引表本身即是个按记录键排序的定长顺序文件,所以能利用算法提高索引表检索速度

优缺点

  • 适用于变长记录,可提高检索速度,实现直接存取
  • 索引表增加了存储开销

索引顺序文件

  • 既要方便,又要降低开销
    本方式是最常见的一种逻辑文件形式。
    • 将顺序文件的所有记录分组
    • 还是建立索引表,但每个表项记录的是每组第1条记录的键值和地址。
    • 组内记录仍按顺序方式检索和使用。
  • 检索一条记录的过程:
    • 先计算记录是在第几组,然后再检索索引确定组在哪里后,在组内顺序查找。
  • 可利用多级索引,进一步提高检索效率。

直接文件

给定键值(如学号)不需顺序检索直接得到记录的物理地址

三、外存分配方式

目标:有效利用外存空间,提高文件访问速度

常用三种方式:

  • 连续分配
  • 链接分配(不连续)
  • 索引分配

通常一个系统中仅采用一种方式

采用的磁盘分配方式决定了文件的“物理结构”

  • 顺序结构;链接式结构;索引式结构。

连续分配

  • 为每一个文件分配一组相邻的盘块。

  • 逻辑文件中的记录顺序与存储器中文件占用盘块的顺序一致。

  • 优点:顺序访问容易,读写速度快

  • 缺点:

    • 会产生外存碎片。可紧凑法弥补,但需要额外的空间,和内存紧凑相比更花时间。
    • 创建文件时要给出文件大小;存储空间利用率不高,不利于文件的动态增加和修改;

适用于变化不大顺序访问的文件,在流行的UNIX系统中仍保留了连续文件结构。如对换区

连接分配

  • 可以为每一个文件分配一组不相邻的盘块。
  • 设置链接指针,将同属于一个文件的多个离散盘块链接成一个链表,这样形成的文件称为链接文件。会有链接成本。
  • 优点:
    • 离散分配,消除外部碎片,提高利用率
    • 同时适用于文件的动态增长;修改容易

链接方式

  • 隐式链接

  • 链接信息隐含记录在盘块数据中;

  • 每个盘块拿出若干字节,记录指向下一盘块号的指针。

  • 问题:只能顺着盘块读取,可靠性低

  • 显式链接

    • 属于一个文件的盘块通过链接成为一体,每个链条的首地址作为文件地址记录在相应文件的FCB的“物理地址”字段中。
    • 记录盘块链接的指针显示地记录为一张链接表
    • 所有已分配的盘块号都记录在其中,称文件分配表
    • 为了提高文件系统访问速度,FAT一般常驻内存

操作系统允许有逻辑结构的文件,但具体结构一般由软件定义

磁盘组织

以簇为单位分配回收、但不规定盘块大小

文件组织

以卷为单位,将卷的所有文件信息、目录信息、可用未分配空间记录在主控文件表MFT中。
每个文件的信息对应一行,固定大小1KB,称为元数据

索引分配

  • 系统运行时只涉及部分文件,FAT表无需全部调入内存
  • 每个文件单独建索引表(物理盘块索引),记录所有分配给它的盘块号;
  • 建立文件时,便分配一定的外存空间用于存放文件盘块索引表信息;

单级索引分配

索引形式适合大文件

中、小型文件,只需若干链接即可。若用索引分配方式,用一个盘块存放少量索引信息反而不适用。

多级索引

若文件较大,存放索引表也需要多个盘块(索引盘块)。

  • 索引盘块亦需要按顺序管理起来
  • 若索引盘块数量较少用指针链接的方式即可;
  • 若索引盘块较多,需对索引盘块也采用索引方式管理,形成多级索引。

增量式索引组织方式
多种索引方式相结合,以UNIX system V的索引结点为例:

  • 一个索引结点定义为13个地址项:iaddr(0)~iaddr(12),总的来说分为两种:直接地址、间接地址
  • iaddr(0)~iaddr(9)存放直接地址,即存文件数据的盘块号;
  • iaddr(10)存放单级索引的索引盘块号;

剩余的用于文件较大时存放多级索引数据。

  • iaddr(11)存放二级索引的主索引盘块号
  • iaddr(12)存放三级索引的主索引盘块号

四、存储空间管理

  • 记住空闲存储空间使用情况;为空间设置相应的数据结构;
  • 提供对存储空间分配、回收的操作手段。

典型的管理方法:

1)空闲表和空闲链表法
2)位示图法
3)成组链接法

空闲表法

  • 常用于连续分配管理方式

数据结构

  • 系统为外存上的所有空闲区建立一张空闲表
  • 每个空闲区对应一个空闲表项
    (表项包括序号、空闲区的第一个盘块号、空闲盘块数等。)
  • 将所有空闲区按其起始盘块号递增的次序排列。

存储空间的分配与回收操作

  • 与内存的动态分配类似,同样可采用首次适应算法、循环首次适应算法等。
  • 回收主要解决对数据结构的数据修改。
  • 虽然很少采用连续分配方式,然而在外存的管理中,由于它具有较高的分配速度,可减少访问磁盘的I/O频率,故它在诸多分配方式中仍占有一席之地。(如实现虚拟用的部分外存就是连续分配方式)

空闲链表法

  • 将所有空闲盘区拉成一条空闲链。

数据结构:链

根据构成链所用基本元素的不同,可把链表分成两种形式:

  • 空闲盘块链

    • 将磁盘上的所有空闲空间,以盘块为单位拉成一条链。
    • 因创建文件而请求分配空间时,系统从链首依次摘下适当数目的空闲盘块分配给用户。
    • 因删除文件而释放存储空间时,系统将回收的盘块依次插入空闲盘块链的末尾。
  • 优点:分配和回收一个盘块的过程非常简单,但为一个文件分配盘块时,可能要重复操作多次。

  • 空闲盘区链

    • 将所有空闲盘区拉成一条链。每个盘区上含有:
      指示下一空闲盘区的指针、本盘区大小等信息

分配通常采用首次适应算法。回收盘区时,将回收区与相邻的空闲盘区相合并。

为提高检索速度,可以采用显式方法,为空闲盘区建立一张链表放在内存中。

分配、回收操作涉及的链式数据结构的处理方便

空闲盘块链

分配回收简单。链表长,大量分配时需要操作的指针多

空闲盘区链

链表长度不定,分配时操作的指针数量相对较少,但分配回收操作相对复杂。

位示图法

  • 利用二进制的一位来表示一个盘块的使用情况。
    • 值为0表示对应的盘块空闲,为1表示已分配。有的系统则相反。
  • 磁盘上的所有盘块都有一个二进制位与之对应,这样由所有盘块所对应的位构成一个集合,称为位示图。
  • 总块数=mn。可用mn个位数来构成位示图,可看成是二维数组(数据结构)。

优点:从位示图中很容易找到一个或一组相邻接的空闲盘块。
但限于容量问题,常用于微型机和小型机中。

成组链接法
中心思想:

  • 所有盘块按规定大小划分为组;
  • 组间建立链接;
  • 组内的盘块借助一个系统栈可快速处理,且支持离散分配回收。

成组链接法

  • 链表长度上限固定
  • 组内的盘块借助一个系统栈可快速处理,且分配回收比较简单。
  • 支持离散分配回收。
    链接
    每一组的第一个盘块记录下一组的盘块号,形成了一条链。
    总将链的第一组盘块总数和所有的盘块号 ,记入栈, 作为当前可供分配的空闲盘块号。

五、目录管理

对文件实施有效的管理,必须对它们加以妥善组织,主要是两大操作:

  • 基本信息记录(FCB,目录项)
  • 方便检索、管理(目录操作)

对一个文件进行正确的存取,必须为文件设置用于描述和控制文件的数据结构,称之为“文件控制块”(FCB)

文件与文件控制块一一对应

记录文件名及其存放地址、文件的说明和控制信息。
文件管理程序借助于文件控制块中的信息对文件施以各种操作。
把文件控制块的有序集合称为文件目录,即一个文件控制块就是一个目录项。通常一个文件目录也被看作是一个文件,称为目录文件。

索引节点

索引结点的引入

  • 文件目录占越大量的盘块,需进行的磁盘读写开销越大。减少实际检索的信息量就减少移动磁头的开销,提高速度;
  • 目录一般是按名检索。而直到找到正确文件前,只关心文件名,不需要其它的文件描述信息,目录中这部分内容的调入不是必须的。
  • 所以:将文件名、文件具体信息分开,使文件描述信息单独形成一个索引结点。

索引结点由外存到内存的过程中有不同的形式:

  • 磁盘索引结点
    • 存放在磁盘上的索引结点。主要包括以下内容:文件主标识符、文件类型、文件存取权限、文件物理地址、文件长度、文件连接计数、文件存取时间。
  • 内存索引结点
    • 文件被打开后,将磁盘索引结点拷贝到内存索引结点中以便使用。比磁盘索引结点增加了以下内容:索引结点编号、状态、访问计数、文件所属文件系统的逻辑设备号、链接指针。

目录结构

目前常用的目录结构形式有

  • 单级目录

    • 最简单的目录结构。
      整个文件系统中只建立一张目录表,每个文件一个目录项,含有文件相关信息。
    • 每建立一个新文件:
      1、先检索所有的目录项,保证文件名唯一。
      2、获得一空白目录项,填入相关信息,修改状态位(表明每个目录项是否空闲)。
    • 删除一个文件:
      找到对应目录项,回收文件所占用空间
      清除目录项
    • 优点:简单、能实现目录管理的基本功能——按名存取。
    • 缺点:
      1、文件检索时需搜遍整个目录文件,范围大速度慢。
      2、不允许重名。名字过多难于记忆,对于多用户环境重名难以避免。
      3、不便于实现文件共享(因为不能重名,不同用户使用的共享文件必须不同名字,标识哪些用户共享文件也不方便),一般只适用单机环境。
  • 两级目录

    • 基本克服了单级目录的缺点,并具有以下优点:
    • 提高了检索目录的速度。
    • 在不同的目录中可重名。
    • 不同用户还可以使用相同/不同的文件名来访问系统中的同一个共享文件。
    • 不提供子目录操作,还不方便;各用户之间被完全隔离的话用户访问其他用户文件时,不方便合作。
  • 多级目录

    • 适用于较大的文件系统管理。又称为树状目录(tree-like)
    • 在文件数目较多时,便于系统和用户将文件分散管理。
    • 层次结构更清晰、提供更灵活的权限管理等
    • 但目录级别太多时也会增加路径检索层次,增加磁盘访问时间。

六 、文件共享与保护

1)文件共享
多个用户共享一份文件,只保留文件的一份副本,节约存储空间

共享范围:单机系统/多主机系统/网络范围

2)共享方式

索引结点
符号链

你可能感兴趣的:(操作系统,磁盘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