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咖微课 | 和自然科学史专家一起,走进《天工开物》


文 | 第一阅读

图 | 互联网

第一阅读 | 如需转载,请联系授权

这段时间,全国各地的小学陆续迎来了期末考试。有些地方考试过后,“李子柒上语文试卷”却引起了争议。有家长认为,李子柒只是个网红,这样引导会不会带偏孩子的价值观?也有家长认为,她确实是踏踏实实地亲自劳作、制作视频,为世界输出了中国文化,无可厚非。
无论家长们怎么看,李子柒的视频大受欢迎是不争的事实。而她的视频,没有曲折离奇的情节,也没有张扬夸张的噱头,经常一个视频就要拍上几个月。有一期视频,从黄豆播种拍到酱油发酵,历时足足有一年多……

大咖微课 | 和自然科学史专家一起,走进《天工开物》_第1张图片

与此同时,越来越多的家长开始接受“通识教育”“STEAM”等教育概念。这些教育理念,都倡导课本之外的多元化学习,为孩子将来成长为真正的工程师、艺术家、工匠、机械师做好准备……有没有发现,那些自己动手创造美好生活的慢节奏视频中,展现的不正是这种综合能力吗?

这些听起来似乎很新奇的概念,其实早在17世纪时的中国就已经有了集结的宝典——世界上第一部关于农业和手工业生产的综合性著作《天工开物》就被外国学者称为“中国17世纪的工艺百科全书”,但也正因如此,会让家长和孩子们误以为传统手作离生活太过遥远。该怎么读,是一个问题。


大咖微课 | 和自然科学史专家一起,走进《天工开物》_第2张图片

今天,第一阅读邀请到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史研究所高级工程师、中国传统工艺研究会副秘书长李劲松,和孩子们一起走进《天工开物》的世界吧。


宋应星和《天工开物》

作为十七世纪的中国技术百科全书,《天工开物》在中国科技史上的地位十分重要。但说起这本书的诞生,还真是坎坷艰辛,颇有点“阴差阳错”的意思。 《天工开物》的作者宋应星,生于明万历十五年(公元1587年)。直到宋应星的祖父这一代,他们家都是名门望族。但随着父亲的去世,家道中落,家中务便由母亲亲自操持,这让宋应星和广大劳动阶层有了广泛的接触。而宋应星自幼聪颖,涉猎极广,在那个读书人只重视四书五经的年代,他费尽心力找来了宋代沈括的科学著作《梦溪笔谈》,这本书和《本草纲目》等书一起,对宋应星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大咖微课 | 和自然科学史专家一起,走进《天工开物》_第3张图片


长大一些后,宋应星又四处求学,一路都像“别人家的孩子”那么优秀。但是,宋应星的“考运”不佳,科举考试中接连五次落第,最后一次考试时已经45岁了。他的青春,就这么耗费在了五次科举中。


听起来很凄惨吧?不过,对宋应星而言,这五次水陆兼程的万里跋涉也绝非一无所获。在五次赴考过程中,宋应星的足迹遍及北京、江西、湖北、安徽、江苏、山东、河北等地的许多城镇乡村。所到之处,他下田间,进作坊,以极大的兴致对人们的生活和生产活动进行了考察,了解和掌握了大量有关农业、手工业生产技术方面的知识,为其后来《天工开物》等书的编写积累了大量的资料,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45岁的宋应星在十几年的科举考试中,耳闻目睹了许多腐朽的社会现象,也认识到了当时科举制度的腐败。最后一次落榜后,终于在绝望中醒悟过来,下决心放弃科举仕途,转向与功名毫无关系的科学上来。在当时文人们都鄙夷社会生产活动、整个社会崇尚“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的背景下,这个选择是十分难能可贵的。 大咖微课 | 和自然科学史专家一起,走进《天工开物》_第4张图片 决心既定,宋应星就利用工作的闲暇和便利条件,废寝忘食地开始了《天工开物》的著述工作。最终写成的这本记述了农业、手工业生产中的先进技术成就,保留了大量珍贵的生产、生活和科学技术方面的珍贵史料,成为影响着中国乃至世界科技发展的巨著。
你可能没有想到,就是这样一本实用、充满理性和科学精神的书,竟一度被列为禁书!原来,生于明朝末年的宋应星,一心希望通过科技发展挽救明朝的颓势,然而在书成之后不到十年,明朝就灭亡了。而由于书中流露出的反清思想,这本书在清朝被列为了禁书。不过,这并未影响到它的流传,随着时间的推移,它的价值反而得到了越来越多的认可。

书中隐藏着现代科技

在物质条件充足的今天,我们很难直观地感受到科学和技术给我们带来的改变。袁隆平先生在接受采访时曾说过一句令人动容的话:“你们年轻人不知道,没饭吃真难受啊。”

大咖微课 | 和自然科学史专家一起,走进《天工开物》_第5张图片

很多人只知道袁隆平是杂交水稻之父,却不知道凭借高产的杂交水稻,中国才能以占世界不到10%的耕地养活了占世界20%多的人口。美国著名农业经济学家帕尔伯格说:袁隆平把西方国家远远甩到了后面,并将引导中国和世界过上不再饥饿的美好生活。 而在没有杂交水稻的古代呢?可想而知,科学技术显得更加重要。

举个例子:


小麦需要磨成面粉食用,一个强壮的人,一天只能磨10多公斤麦子;一头驴一天能磨60公斤;一头壮牛一天能磨120公斤。而如果用水磨,效率比牛拉磨要高出3倍。

大咖微课 | 和自然科学史专家一起,走进《天工开物》_第6张图片


所以,《天工开物》中所记载的科学技术,是实实在在地解决了人们的生存问题,难怪被列为禁书也挡不住它的流传。更厉害的是,从书中记载的很多技术中,我们能隐约看到现代科技的影子:

农业方面,宋应星在书中记录了以人工杂交法育出新蚕种的先进技艺,以及通过蚕浴、排除病蚕实行人工淘汰的科学方法。达尔文还把这些中国养蚕技术作为人工选择、生物进化的一个重要例证,被称之为“权威著作”。这之中,已经体现出某些先进的遗传学思想


纺织方面,提花机是最复杂的一种织机,提花技术实际上是一种复杂的信息存储技术。纺织工人用提花本存储提花信息、控制线综。法国工程师受到提花本的启发,创造了穿孔纸带和穿孔卡。而1888年,霍列瑞斯借鉴穿孔卡输入数据的方式,发明了自动数据处理机,被认为是现代计算机编程技术的开端。看,古老的提花机,竟然和编程有千丝万缕的联系!


造纸方面,书中记载了一种“还魂纸”,这是一种宽幅的纸,叫“大四连”,这种纸废弃后还可以洗去上面的墨迹,浸烂之后倒入抄纸槽,就能成为新的纸。这不正是我们倡导的回收利用吗?


采矿方面,书中在记述竖井采煤时介绍了先进的瓦斯排放和巷道支护技术,这对后世影响极大,有的技术或衍生技术甚至在近现代仍在使用……

大咖微课 | 和自然科学史专家一起,走进《天工开物》_第7张图片

大咖微课 | 和自然科学史专家一起,走进《天工开物》_第8张图片


此外,在古代中国虽然并没有“物理”“化学”等概念,但很多现代科学体系中的概念,都能在书中找到类似的影子:

《五金》一章对金银铜单位体积内重量的比较,已接近物理学中比重的概念;


《膏液》一章对各种油料作物的出油率做了精确的统计;


《甘嗜》《杀青》《舟车》各章在叙述造糖车、蒸煮楻(héng)桶和漕船各部件时,都标出了具体尺寸

大咖微课 | 和自然科学史专家一起,走进《天工开物》_第9张图片


现在,你是不是觉得这本古代的百科全书,也并没有那么难以接近了?


不完美的时代巨作

提到百科全书,我们印象中的往往是包罗万象的大部头,《天工开物》也不例外。《天工开物》明刊本分上、中、下3 卷,共18章,53000字,还有123幅插图,几乎涉及当时农业、手工业所有分支的各类生产技术。书中绝大部分内容是宋应星通过对许多地方的实地考察得到的,其中不少内容是民间百姓自家单传的技术秘诀,这些在其他史籍中可是查不到的呢。




大咖微课 | 和自然科学史专家一起,走进《天工开物》_第10张图片




不过,这本百科全书依然有它的局限性,带有鲜明的时代感。比如,当时普遍流行的观点是“贵五谷而贱金玉”,这部书也把与人们生活休戚相关的衣食主题《乃粒》《乃服》放在首位。而那些与国计民生关联不大的主题,如《珠玉》,就只能放在末尾,所占的篇幅也很小。 大咖微课 | 和自然科学史专家一起,走进《天工开物》_第11张图片 大咖微课 | 和自然科学史专家一起,走进《天工开物》_第12张图片还有个很有趣的细节:宋应星在书中,还写了一段致歉词。从流传下来的版本看,中间各章节在顺序上逻辑性不强,甚至显得凌乱。学者研究认为,这是由于宋应星交稿付印时,正好赶上几部书稿相继完成,导致《天工开物》来不及仔细推敲就付印了,以至于宋应星在书中,请读者原谅。这种真实感,像不像我们赶作业、赶任务时的匆忙?还真能和作者感同身受呢! 这本百科全书的不完美,掩盖不了它对后世的影响。不仅仅是在中国,《天工开物》也对国外产生了很多影响:大约17世纪末,《天工开物》传到了日本,日本学术界对它的引用一直没有间断过。19 世纪30 年代,有人把它摘译成了法文之后,不同文版的摘译本便在欧洲流行开来,对欧洲的社会生产和科学研究都产生过许多重要的影响。


在这本书里,我们能看到很多:有忠于历史的记录,也有作者的感悟;有技艺之美,也有治学的严谨;有天人合一的思想,也看得到对现代的启发……

大咖微课 | 和自然科学史专家一起,走进《天工开物》_第13张图片

读《天工开物》,并不是要学会书中的技术,但它启发我们不要做四体不勤五谷不分的读书人。这本包罗万象的书中,有太多孩子们好奇的问题:

大米是如何从稻田走上餐桌的?

小小的蚕茧如何织成美丽的绸缎?

车轮的发明如何从蓬草得到启发?

一团泥土如何被烧制成精美绝伦的琉璃瓦?

…………

探索这一切,就从打开《天工开物》的一刻开始吧。

大咖微课 | 和自然科学史专家一起,走进《天工开物》_第14张图片

本文内容来源于彩绘版《天工开物》,李劲松著


本书将《天工开物》的十八章,删减合并为七个与现代生活息息相关的主题,并结合作者的亲身实践,用通俗简明的语言向小读者详细介绍了宋应星创作《天工开物》的始末以及《天工开物》的精髓。


生动有趣的问题、充满悬念的讲述、真实活泼的插图,将《天工开物》博大精深的中国科技文化,巧妙地转化为少年儿童能够理解、喜欢阅读的内容。

大咖微课 | 和自然科学史专家一起,走进《天工开物》_第15张图片 作者简介

李劲松

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史研究所高级工程师,中国传统工艺研究会副秘书长。


研究领域为中国古代技术史、教育史,近年来研究兴趣集中在传统工艺的调查研究方向。发表过《从制作工艺看茶叶的演进和分类》《侗族斜织机考察及研究》《食用植物油传统制作技艺的历史回顾与现状》等论文;编撰出版了《中国手工艺》《中华百工》《黔桂衣食》,及国家“九五”重点图书出版项目《中国传统工艺全集·农畜矿产品加工》等论著。

微课预告

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史研究所高级工程师李劲松,多年来潜心于对传统工艺的调查研究,基于对《天工开物》的深入研究,他专门为孩子写了一本《天工开物·少儿彩绘版》,让孩子全面领略中国传统技艺之美。


7月18日19:30,李劲松老师将来到第一阅读爸妈群,为孩子们讲述充满魅力的《天工开物》。欢迎扫描海报二维码,开始这场中国传统手作科技之旅!

大咖微课 | 和自然科学史专家一起,走进《天工开物》_第16张图片




扫码关注

第一阅读

阅读·陪伴·成长

你可能感兴趣的:(大咖微课 | 和自然科学史专家一起,走进《天工开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