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对“霸凌”,孩子,不要怕

前几天看了一个视频,几个幼儿园的老师将孩子横放在窗户上,孩子吓得紧闭双眼,三个老师却哈哈大笑,纷纷拍照。

前段时间一件校园欺凌事件在朋友圈刷屏:就读于北京中关村某名校小学的一个孩子长期被同学霸凌。近日,这个孩子被堵在厕所门口不让走,被用装满厕纸的垃圾筒砸头,导致满脸屎尿。目前,这个孩子已被诊断为急性应激反应(在遭到急剧、严重的精神创伤性事件后数分钟或数小时内所产生的精神障碍)。

看完十分气愤,但气愤之余,有了以下的思考。

幼儿园“虐童”事件时有发生,校园霸凌依然存在,作为家长,我们在努力呼吁各方给孩子创造一个安全的校园环境的同时,也要考虑一下:当外界伤害了孩子,我们怎么确保孩子会跟我们说、敢跟我们说。

首先,要教会孩子识别伤害的能力。 我们怎么能确保孩子面对伤害的时候知道这是伤害呢?也许对于视频中的孩子而言,他虽然害怕但他不知道这是一种伤害。所以,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应该培养孩子这种识别能力, 这需要我们做到:

第一,不随意地逗弄孩子。曾看到过这样一幕:妈妈一下子“死”过去,任孩子怎么推、怎么叫,她都醒不过来了,直到孩子吓得哇哇大哭,妈妈才哈哈大笑着“活”了过来。这就混淆了孩子的视听,他搞不清楚“活”与“死”了。将孩子高高抛起,孩子吓得大哭,大人高兴得大笑,还要嘲笑孩子“逗你玩呢,真不禁逗”;威胁孩子“再哭妈妈就不要你了”,等吓得够呛才说“逗你玩呢”;逗弄孩子“妈妈有了老二就不要你了”,完全不管对孩子造成怎么样的伤害;威胁孩子“再哭,你的糖葫芦就归我啦”… …当大人为了自己的好玩而逗弄孩子,等孩子有了反应却轻飘飘地告诉他“逗你玩呢,真不禁逗”的时候,孩子就分不清楚什么是伤害什么是逗着玩了。一个没有分辨能力的孩子,当他受到伤害的时候,家长也就别指望孩子会跟你告状了。

第二,不以“爱”的名义绑架孩子。爸爸打了孩子,妈妈告诉他“爸爸为了你好”;妈妈侮骂了孩子,姥姥告诉孩子,“妈妈为了你好”;老师羞辱了孩子,父母都来告诉他,“老师这是为了你好” …… 当我们有意(为了家庭和睦或避免自己的麻烦)或无意(真这么认为) 地,将这种伤害给孩子定义成“爱”的时候,你的孩子在权威面前也就丧失了判断的能力,他会自动地将权威的伤害合理化,面对伤害敢怒不敢言甚至既不会怒也不会言。

其次,要成为孩子心理安全又稳定的大后方。当一个孩子认为自己受到了伤害,他会本能地想告诉自己的重要他人(一般为父母亲人或老师),或为了倾诉或寻求帮助,此时,这个重要他人的反应决定了孩子以后再面对类似事件的反应。

第一,不给孩子提高于其能力的要求。在悠然情商的家长课堂中,我做过一个调查:当你的孩子被同学打时,你会要求他打回去吗?百分之九十几的家长回答:是的,因为越缩头缩脑越受气,要有血性才好。设想一下,我们开车在大街上与人发生刮蹭,对方车上下来一个一米九以上纹着纹身戴着墨镜的大汉,上来给了你两拳,你敢打回去吗?孩子打不打回去,必然有他自己的判断,甚至,就是因为他打不回去才来告诉你的,家长要相信孩子的本能与能力,可以打回去也可能打不回去,而不是必须打回去。有时孩子受了欺负不敢跟家长说是因为“怕我妈妈说我”,说我什么呢?说我笨,是个受气佬,让我打回去。一旦孩子打不回去,就会被嘲笑、被讥讽,那孩子不仅受了肉体的伤害,更受到了家长精神的伤害,家长不仅没给到孩子想要的支持,还出了个对他来说天大的难题:明知反抗招致更猛烈的伤害还要去反抗,否则就是窝囊废,啊,实在是进也不是退也不能了。有了这个经验,你还指望自己的孩子受了伤害来告诉你吗?

第二,同理孩子的情绪。当孩子在外面受了气,产生了负向的情绪,家长首先要做的,不是帮他出主意解决问题,或者提要求消除问题,而是首先看见他的痛苦,看见他的委屈,看见他的害怕,看见他的伤心等等各种负向的情绪,接纳这些情绪,对孩子来说,就是修复伤害的过程,因为有人伤害了他,可是也有人温暖了他,世界并不可怕。

第三,做一个敏感的家长。当孩子受到了你不知道的伤害,他可能会告诉你,但告诉的方式可能不那么明确,可能会夹杂在谈学校的事情谈同学的游戏之中,可能他已经情绪平静甚至是高兴的时候说起了被伤害的事情,这些情况下需要家长有一颗足够敏感的心去做判断。也有时孩子不会直接用语言告诉你,而是用不同于日常的行动或情绪来表现,甚至他只是比平时沉默了一些或者行动迟缓了一些而已。不管孩子用何种方式对你说出他在学校被欺负的事情,那么很有可能,他已经在学校被欺负一段时间了,他已经没有办法了才来寻求父母的帮助。一般而言,孩子会想到的是自己先解决,特别是那些害怕给父母带来麻烦的孩子,在通常情况下会选择忍耐,等实在忍不了了,解决不了了,才会来找父母。所以,我们是否是一个足够细心的家长,此时显得十分重要,当然,足够的细心来自于足够的了解,足够的了解来自于足够的观察,而足够的观察当然来自于足够的陪伴。

最后,也是最重要的,是你们是否有一个和谐亲密的亲子关系,家长是否真的通过自己的言行让孩子相信:我有任何困难都可以找爸爸妈妈,他们是可以依靠和值得信赖的;不管我做了什么,做错什么,爸爸妈妈都是会接纳我的。好大一部分孩子之所以不要告诉父母,是因为不管是父母还是孩子都会认为孩子给父母惹事了,麻烦来了,所以孩子不敢首先向家长寻求帮助。给到孩子坚实的心理后盾并不容易,涉及到我们的教育技能、教育理念,更涉及到家长自身的成长,是一个综合的问题,在悠然情商的家长课堂中,我们会用大量的课时来给家长做讲解与模拟示范,在此不再赘述。

你可能感兴趣的:(面对“霸凌”,孩子,不要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