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
很早以前,每次听说人民币升值,火树君就异常兴奋。火树君想,像人民币这么涨下去,今后在国内赚了钱,到国外便成了百万富翁,岂不美哉!当然,现实中的货币增贬值幅度,也仅是小数点后两位的轻微上涨。所以啊,想等票子升值坐收渔翁之利者,醒醒吧,别做白日梦啦!
但是,在下面这个小故事里,一张普通的十元纸币,在短短的十分钟内,身价竟然翻了一倍!像这样大幅度的汇率调整,或许也只可能是经济学家的异想天开吧。但异想天开的背后,蕴藏着的却是经济学里最基本的方法论。
在一间能容纳一百多人的教室里,一位德高望重的经济学教授讲授完了微观经济学的课程。他决定用一个小游戏来检测一下同学们对知识的运用能力,于是不动声色地摸出一张十元纸币,得意洋洋地展示给大家。
“这是一张世界上绝无仅有的十元纸币,有多少人相信,一会你们中会有一些同学以高于其数倍的价钱来抢购这张纸币呢?”
谁干这票谁血亏,同学们一边笑笑,一边提高了警惕,总觉得前方高能,不可小觑。
“今天我要把这张纸币拍卖出去,请大家仔细听拍卖的规则:
1. 每一个同学每次只能报一个价格;
2. 每位同学的报价只能比上一个同学高出一元;
3. 报价最高的同学将拍得这张纸币,但他同时需要把他报出的面额交给我;
4. 报价第二高的同学同样也需要把他报出的面额交给我。”
第四条规则一出,同学们已开始议论纷纷了,但教授似乎并不愿意给大家太多的思考时间,于是宣布,这张纸币的起拍价是一元。
一开始,几乎所有的同学都加入了竞拍,整个教室人声鼎沸。但很快,声音渐渐减弱,到后来,整个教室都陷入了沉思。
为什么呢?因为此时,最高的报价已经超过了二十元,在短短的十分钟内!
一开始,火树君也是犯迷糊的。这些大学生个个都受过良好教育,而且都上过经济学的课程,为什么都像拍卖行里的土豪一样,一意孤行地抬价呢?
读到这里,火树君建议大家先别急着往下看,可以在脑海里模拟一遍整个拍卖的过程,思考的过程中一定要站在每一个竞拍者的角度去想,尤其是那些不停参与抬价的人。说不一定在思考的过程中,你就可以参透其中隐藏着的惊天大秘密。
02
—
真的是这些大学生脑子热了?
这里,火树君要为当时在场的所有同学辩解了。参与抬价的同学都没有错,或者用经济学里的一个术语,他们都是理性(Rational)的。
理性经济人(Rational-economic Man)是经济学家在做经济分析时关于人类经济行为的一个基本假定,是说人类在做经济决策时都应是理性的:个体追求效益最大化,企业追求利润最大化,政府追求决策最优化等等。
什么,出二十元去买十元的票子,还能叫做理性?火树君,假的吧!
其实,藏在这个故事背后的,是经济学中最为基本的方法论,叫做成本效益分析(Cost and Benefit Analysis)。它叙述为:决策者通过比较项目的全部成本和全部收益来进行决策。当收益高于成本时采取该决策,反之则反。
火树君帮大家翻译一下就八个字:亏本的买卖咱不做!
这不是常识吗?还能在高大上的经济学中谋个地位?火树君,假的吧!
没错,就是因为它太基础,所以被很多经济学家称为“经济学第零定律”(连一都不是……)。但是,基础性往往能反映其重要性的。成本效益分析不仅被经济学家、大企业甚至政府用来做出经济决策,它也很好地方便普通人的日常生活。
举个栗子。A同学刚刚拿到自己的高考分数,发现自己最想去的两所大学竟然都能考上。欣喜的同时,也开始犯难了。究竟去哪一所呢?
相信这也是近期很多高三同学的苦恼吧!拿着自己的成绩,有一定的选择权,却不知道去哪一所,最后可能会反过来责备自己,为什么不再考高一点呢,这样会免去多少烦恼呢!
这事儿,火树君通常会这样做。拿来纸笔,打开度娘,全方位搜索信息,然后整合成一张表,如下所示。
先不说这种方法让你真正了解了两所大学,这样有条理地得出的数据,把所有的利弊给量化(Quantize)了。你需要做的就是小学一年级的比大小了。这里需要注意的是,选择Q大学,那么成本就是B大学的总得分,收益便是Q大学的总得分,因为在这个孤立的选择体系中,读了一所就不能读另一所。根据成本效益分析原则,收益大于成本的决策就是我们要选择的决策。这里的成本涉及到经济学中另一个广义的概念,叫做机会成本(Opportunity Cost)。关于这个概念,火树君将会专门撰写一期推送来进行更为详尽的解释。
03
—
回到咱们开头的那个故事。现在大家可以想一想,当时的那群学生是如何“理性”地运用成本效益分析原则的呢?就由火树君带领大家一起脑补一下当时的场景。
为了简化模型,我们假设当时只有A、B两名同学进行竞拍。假设某一时间点下,场上最高报价是A同学报出的9元,那么B同学就会想了,刚刚我叫价8元,本来到手的鸭子却被这厮裹走了。B同学盘算着,根据规则,如果自己不报10元的话,那么就要白白损失8元,而收益就是个零蛋;相反,如果报价,至少可以收支相抵(Break-even)。相比之下,肯定要报价咯。A那小子不会傻到用11元去换十元吧,那这10元肯定是我的了!
故事,或许才刚刚开始。
A同学傻吗?不傻。他也打起了如意算盘。这B同学咋这样呢,10元换10元他不嫌麻烦?但A转念又想。如果自己不继续报价,那就白白丢了9元;反之,11元的报价虽说是亏了,但事到如今,只能把损失降到最低了。哎,硬着头皮叫吧!
如果你在现场,能像A同学一样,经过一番缜密的思考以后再做出这个看似荒唐的决定,那么恭喜你,你已经能够理性地做出生活中的经济决策了!
故事讲到这里,最气愤的是谁呢?当然是B了,本来还能回个本,没料到A竟然真的破釜沉舟,和自己怼上了。那么接下来的剧情,想必大家也猜到了,纸币的价格将会继续上涨,如果两人有足够多的钱的话,这张纸币的价值将会趋于无穷大!!!
而最大的赢家,永远都是那个“黑心”的拍卖者。这也就是为什么,拍卖行中净是咱们奋斗一辈子也可能买不了的拍卖品呢!
那,问题出在了哪里呢?同样,我们可以用成本效益原则进行分析,只不过这里的成本包含两种,一种叫边际成本(Marginal Cost),一种叫沉没成本(Sunk Cost)。
边际成本,顾名思义,是存在于边际上的成本,也就是指多干一件事所造成的成本。与此相对应的概念是边际收益(Marginal Benefit),即多做一件事的获利。
回到情境中,比如在A同学已报价9元的情况下,对B同学说,多报一次价就是把成本从8元提到10元,所以边际成本仅仅只有两元;而如果报价,就有机会获得10元纸币,反之则反。因此,边际收益就是10元。根据成本效益分析,10元大于2元,而且对于任何一名报价者,他们面临的选择都是一样的。这就解释了价格无止尽上涨的原因了。
但很明显,这样做很不符合常识。难道经济学家真的会傻乎乎地砸巨款去买一张10元的票子吗?当然不会,因为人们还面临着另外一种成本,叫做沉没成本。火树君觉得,这个术语相当形象,沉没的船捞不上来了,那沉没的成本也是覆水难收的。它指的是不论做不做决策都会面临的成本。比如一家企业建起了一座工厂,那么建厂的投资就算作沉没成本,之后所有的交易决定都不再把建厂费算作成本了。
在我们的故事中,当价格从8元变为10元的时候,8元其实就是沉没成本,永远也无法挽回了,而沉没成本是不参与成本效益分析的。这样我们就可以为这个荒唐的故事做出一个较为合理的解释了:在抬价的过程中,边际收益始终大于边际成本,所以价格在一直往上涨,但同时,沉没成本也在不断的积累,最终让一张普普通通的纸币变为无价之宝!
怎么样,看似无法理解的行为背后,其实蕴藏着如此多的奥秘。看似无理,却又合理,这便是经济学一直吸引火树君的原因之一呢。也希望大家读完这篇文章后能够有所收获,并将成本效益分析有效地运用到生活实践当中。如果你能熟练运用这种方法治好自己的“选择困难症”,那么恭喜你,你已经具备了一位经济学家的基本潜质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