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耿先生
1.
高中英语老师是个很特别的人,一眼看去,跟大多数成年男性一样,有点啤酒肚,走路姿势颇为独特。不过,刚开始两周,就发现,他一周穿的衣服从不重样,甚至觉得,他的品味比学校很多女老师还好。
几周过去,我们都知道了他的教学模式,上课从来只讲完形填空、单选和作文,阅读给答案自己看,语法改错和其它部分都是如此,不过我们一张试卷至少要评讲两节课。
上课他能早结束就早结束,后面又知道,七天的国庆,他一定会出省去游玩,寒暑假,他一定会出国去浪。
高中时期,大多数老师都是尽力压榨我们的时间,无论是自习还是晚修,只要老师们说要上课,我们几乎就属于歇菜的状态。
可能他自己爱玩,就比较理解我们,于是,就有了我们后面两年的幸运——高中前前后后看了几十部电影,因为高一高二每周一次的英语晚自习,我们班都在看电影,每一次都在看,从无例外(明明学校禁止,不过好像他从来不当一回事),这一度让隔壁班羡慕嫉妒恨。
而高二后期那一段时间,也是我陷入无效努力恶性循环的时候。很努力很努力,但成绩只降不升,于是更加努力更加焦虑更加不能专注,但我实际并没有意识到问题的存在。
直到有一天在看电影的时候,我发现自己竟然会在看电影的时候还在想着学习,还在担心没有做完的物理试卷,太吓人了,我知道,我得停一停了。
现在想来,那段时间,上课目光会不自觉的飘到窗外,也许想的是暗恋的男生;复习的时一会看这科一会看那科,可能保持10分钟的停留都没有办法。
于是,后面开始一点点刻意的练习,不断的检视,慢慢好起来,不然我不能想象,即使后面去复读的我,现在会在哪里。
当自己被一件事困扰时,其实我们往往会去盲目的努力,即使自己不能专注,即使自己效率为负,但糟糕的是我们根本意识不到问题的存在,那又怎么能要求我们把问题解决呢?
为了让自己不会再掉入盲目努力的深渊,我每天做一个小总结,每周一个周总结,每月的月末和下月的月初关掉手机,来一个大总结,不断的跟做得比我好的人对比,思考他们做事背后的逻辑,于是,好像专注也没有那么难。
2.
自从进入了小灶,每天晨读,话题,的写作,突然把自己的生活加入这么多项,开始的那两周,每天写着晨读想着话题,写着话题想着我的的阅读量怎么样,点赞了多少,评论了多少,导致的直接结果就是我每天至少打开20次。
到此,鄙视自己的同时,惊觉大脑一直在多线程运作,自己想要的太多,也太过急功近利,明明之前是一个连写作都没有接触过的小白,凭什么要求别人去读去评去赞你写的定西?
于是,照着猫叔征文推荐的《极简》,把自己书桌的全部东西都清理归类,放在桌下,最初觉得不可能清理掉的东西,其实只是自己吓唬自己。然后合理地安排了晨读与话题,写的不一定是晨读感悟,也可以是话题感悟,还可以是突然的灵感,只是要求自己每天写一点。
自那以后,每做一件事前,至少都会先思考30秒,告诉自己,目前我要做的就是这件事,这件事最重要,然后立刻开始做,效果很好。
我们所处的物理空间和自己的大脑空间相互联系又相互区别,前者是后者的前提,而后者则是我们要达到的终极目标。
3.
现在每天清晨会在碎片时间打开一下“得到”,听一下知识新闻,听一下自己的专栏订阅,但是发觉有时候有些内容太过简单,可能跟自己的认知太过符合,就希望它放快一点,有时又希望它慢一点,让我有时间思考。后面发觉“得到”竟然有倍速播放这个好东西,快的时候可以调到1.5倍甚至2.0倍,想慢慢听的时候就调到0.7倍,真的算是我在“得到”最愉快的体验了。
太过舒服的时候,给自己提升一点难度,保证你思想不会开小差,不要让自己属于上课会玩手机的类型;问题比较难解决的时候,把对自己的要求降低一些,把目标拆解,一步步来,不知不觉,或许你已经到了你想去到地方。
保持专注,合理操作,是让自己变得更好的关键。
End.
嘿!你能来真好,火耳正在努力,期待与你共同进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