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老板,无尖不商怎么就变成了无奸不商

小老板,无尖不商怎么就变成了无奸不商_第1张图片

显然,无奸不商这个词,是历史给中国商人开出的一张巨大罚单与深刻玩笑。

“奸”字其本身应为“尖”字,古代的米商做生意,除了要将量米的斗装满之外,往往还会再多舀上一把,让斗里的米冒出“尖儿”,因为这个“尖儿”——于是就有了无尖不商的说法

“尖儿”是一种“添头”,在交易中,也显示出一种敦厚。

无尖不商被大面积地解读为无奸不商,应该是在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过渡的那段时期。倒爷经济以及存在于不对称市场信息中的各种假冒伪劣,让无奸不商定格为特定时期的一种商人标签。很明显,在市场供需失衡以及信息不透明的市场环境中,供方会有从尖到奸的逐利空间

只是,这种标签植入到创业者以及企图创业的商人潜意识之中,成为一代商业文明的紧箍咒——一个人若是不奸,似乎就做不了、做不好商人,就注定要在市场经济的浪潮中受到欺负、遭遇不公、被人骗。无商不奸,是顾客心中的“恨”,也是商人彼此之间的“怕”。

只是当信息越来越透明,任何是建立在信息不对称基础上的生意都很难做大的今天,我们需要重新定义这个标签。重新定义某种“恨”,某种“怕”。

奸与诈在生意场上是天生的好朋友,其本质不过是一种通过低投入博取高回报的零和游戏。当玩游戏的人抱着这样的心态进入市场对抗时,获利注定是暂时的,拉长企业经营的时间维度,这种心态也必然遭遇巨大的企业成本。

——因为游戏规则在不断规范,信息在各种进步的技术手段中不断被透明,甚至参与游戏的创业者素质也开始水涨船高,“无奸不商”也已在市场充分竞争中再度向“无尖不商”回归了。

无尖不商从形式上看是一种技巧。正如前段流行的一个段子:一家瓜子店的生意很好,仔细观察,这家瓜子店老板在过称时的习惯有点意思。比如其他店在给顾客的瓜子过称时,往往是先抓一大把瓜子在秤上,然后再一把一把地减到合适斤两。

这家店是怎么干的呢?他是先抓一定瓜子,然后再一把一把地,加到合适斤两。一加一减,简单动作,如此细微的经营细节,有时给客户的心理感受却大不一样。

无尖不商从本质上看,是通过让利降低沟通成本、解决信任难题,进而达成最终合作的一种商业技术。如果说道德约束是人类社会最伟大的一项发明,那么厚道比计较强,利他比利己强。这是人类社会的基本规律,时间会说明一些问题。

无尖不商也是放下眼前利益进而追求更大价值的一种眼光。它是结果导向型而非过程导向型。商人首先是人,紧接着才是生意人,做一个受人喜欢的人其实不难:厚道、不争。

从无奸不商到无“尖”不商,是一种做生意的智慧。不信,你看看你身边。

你可能感兴趣的:(小老板,无尖不商怎么就变成了无奸不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