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回小地方,那是罗网,不是家

一个叫家的地方找不到养家糊口的路,找到了养家糊口的地方却安不了家,从此便有了漂泊,有了远方,有了数不清的烦恼。

01

别回小地方,那是罗网,不是家_第1张图片

在知乎上刷到一条匿名回答,题目是“你会为了一个编制,一套房去小县城(回家)发展吗?”

答主是2016年生态学硕士,毕业时老家县城出台了人才引进政策,提供的待遇是事业编,副科(一年后正科),三万现金,以及成本价买房。

这些甜头,尤其是现成的编制(公务员,吃国家饭碗),在很多父母眼里简直是无与伦比的诱惑。在父母意见的影响下,答主选择了毕业回到县城。她的想法是“先回来,不满意也可以走。

她想的太好了,未必每条路都能回头的。但是答主几年之后才想到了有效工作经验的问题。北上深的工作经验可以跳槽到二线,而在县城呆上三年,却没有返回一线的资本。

02

别回小地方,那是罗网,不是家_第2张图片

回家之后的处境,答主是这样描述的:

“回来以后非常不适应县城的环境和工作氛围。工作非常轻松,跟读研时候比简直像天堂。但是总觉得融不进这里的环境。半年后,又被派驻下乡扶贫。乡镇和村里的环境更加不适应,很多人,年轻人,连电脑都不会用,说话口语脏话连篇,还有人随地吐痰,这些是我非常非常恶心的行为。但是没办法,我只能适应。”

别回小地方,那是罗网,不是家_第3张图片

回到县城的人生,几近死局。想到十余年苦读却换来如今的日子,唯有一声叹息。

她最爱的男友显然不可能放弃大城市的前途跟她回到县城,所以当她选择了回家,就意味着分手。

“他很努力很努力,职业发展越来越好。我给他发了信息,恭喜他,他说:丫头照顾好你自己。我躺在驻村扶贫所在村室的床上,瞬间泪崩了。我觉得我们不是一个世界的人了。”

答主后续的更新全是关于那个男孩,我想她真的很爱他。但是晚了。

03

别回小地方,那是罗网,不是家_第4张图片

很多地方都有一种论调,说过几年就知道父母说的对了,长大了才后悔没听父母的话之类。

我不知道这种结论是从何而来的,但是在问题的评论下面我能看到不少人有着和这个女生一样的经历,被父母和压抑的环境毁掉的年轻人。

看向如今安稳的我们,似乎毕业近在咫尺,我们的人生还没有开始,但是看到答主的人生已经过去几年了,料想到今天的她是后悔没听父母的话呢,还是后悔自己当年没能勇敢地忤逆一次?

或许北上广不一定会好,但是将要毕业的大学生,既会抱怨社会,胆怯世界,也会迫切希望变好,北上广选择他们,也许年薪是二十万起步,可那是拿生命在透支。

别回小地方,那是罗网,不是家_第5张图片

不一样的生存理念,锻造出来的价值观是不尽相同的。

现在的需求就是苟且,但是将来未必如此。我们这般拼命想要去获得好的生活,可是安稳却更让人向往。浅薄人生,最后不免一场空。

在这个世界里遭到鄙夷的,在那个世界里却习以为常。

但是一个残酷却不得不承认的现实是:在很多情况下,父母或者原生家庭,和子女是不属于同一个世界的。这样的例子太多了,就比如说一个女生在大城市是团队核心业务骨干,回了家却连上桌吃饭的资格都没有。

别回小地方,那是罗网,不是家_第6张图片

很多时候,来自父母的意见,正代表了另一个糟糕世界的价值观。父母的经验,也是来自那个糟糕世界的经验。

毕竟好多情况下,走到哪一步和自身性格真的有很大的关系,听了那样的经验,过的就是那样的人生。

那么多人说要听父母的话,不听会后悔。请问怎么听呢,放弃事业,朋友和爱情,回家在无聊的工作和无趣的婚姻里了此残生吗?

别回小地方,那是罗网,不是家_第7张图片

有句话很流行,说很多人25岁就死了,75岁才埋。

是什么埋葬了年轻人生命呢?是赤裸裸的关系网,是死气沉沉看不到希望的经济,是无法摆脱的原生家庭,是腐朽但又无比强大的价值观。

以上种种交织在一起,组成了小县城的世界。那是父母口中的稳定,也是让年轻人窒息的罗网。

不要回县城那样的地方。不要自己跳进坟墓里。那里不是我们的世界。那里不是家。

原创首发微信公众号:暖光客,严禁抄袭,抄袭必究

你可能感兴趣的:(别回小地方,那是罗网,不是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