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端午节听晁老师讲屈原

第五讲 屈原与《楚辞》


一楚辞的形成

楚辞是产生于南方楚国的一种诗歌形式。不同于北方的《诗经》,楚辞是多言的,长短不齐,富于变化,多用语气词“兮”来起承转合。楚辞的起源应该是南方歌谣。《孟子》中就记载有孔子游楚时听到的小孩子所唱歌谣:“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吾缨;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吾足。”

我们这里说的南方主要指长江流域。长江流域与黄河流域一样,很早就孕育了文明。楚族的祖先据说就是夏商时期从黄河流域迁徙过去的。楚国鼎盛时期国力强盛,幅员辽阔,著名的楚庄王称霸,成为春秋五霸之一。楚贵族很重视学习《诗》、《书》、《礼》、《乐》等北方文化。从而结合自身条件,创造了独具特色的楚文化。直到现在,南方一些少数民族文化依然独具特色。我们从出土的楚国文物中就可以看到楚文化的灿烂。楚辞则是楚文化的文字表现。西汉刘向把这些作品收集汇编,是为《楚辞》。其中最具代表性的作品是屈原创作的。


8端午节听晁老师讲屈原_第1张图片


8端午节听晁老师讲屈原_第2张图片

(楚国文物青铜器,十分精美)


二屈原及其作品

 

8端午节听晁老师讲屈原_第3张图片

1生平故事

屈原(约前339—约前277),名平,字原。他是楚王室的同姓贵族,年轻时受到楚怀王的重用,“入则与王图议国事,以出号令;出则接遇宾客,应对诸侯”(《史记》)。后来上官大夫在楚怀王面前进谗言,说屈原居功自傲,楚怀王“怒而疏屈平”。

后来,楚国在内政外交方面举措失误,楚怀王死在秦国。即位的顷襄王软弱无能,在下面庸臣的苟且下与秦国竟然结亲。屈原反对他们的做法,遭到诬陷而流放。离开国都,开始流亡生涯的屈原,十分苦闷。顷襄王二十一年,秦军攻破楚都郢,楚国灭亡。屈原在悲愤绝望之中投汨罗江而死。据说具体日子是在五月初五这一天(不一定确信,或许是在这个前后),统治者为了树立忠君爱国的榜样,把端午节这一传统节日改为屈原纪念日。端午节自古至今都有驱邪避毒的传统(比如民间戴香草包、饮雄黄酒),各地具体习俗不尽相同,也随着时代变化而变化。


8端午节听晁老师讲屈原_第4张图片
()傅抱石作屈原

2《离骚》:最有名的“发牢骚”

屈原的主要作品有《离骚》、《九歌》、《九章》、《招魂》、《天问》等。

《离骚》是屈原最重要的作品,长达三百七十余句,是古代最宏伟的抒情长诗。离骚,就是遭遇忧患而作辞的意思,也就是失意发牢骚的意思。

“帝高阳之苗裔兮,朕皇考曰伯庸。摄提贞于孟陬兮,惟庚寅吾以降。”一上来,屈原就把自夸了一通:高贵的出身、不凡的禀赋、高尚的品德、出众的才干、报国的志愿。这显得十分自信或者自恋。也许作者当时被打击被流放,奸邪庸才得到重用而忠贞贤才却被疏远,心情低落,需要用这种自夸来自我安慰、以便在深重的打击下活下去。

诗人用象征手法表现自己高洁的品德:“朝饮木兰之坠露兮,夕餐秋菊之落英。苟余情其信姱以练要兮,长顑颔亦何伤。掔木根以结茝兮,贯薜荔之落蕊。矫菌桂以纫蕙兮,索胡绳之纚纚。”诗人用香花香草比喻自己的品质之美好,显得诗篇像一座植物园。

“謇吾法夫前修兮,非世俗之所服。……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表达了诗人不与世俗妥协的坚定信念,以及对于民生的深切关注。

“惟草木之零落兮,恐美人之迟暮。……众女嫉余之蛾眉兮,谣诼谓余以善淫。”

试译如下:草木会零落啊,美人害怕变老。……众女嫉妒我的美貌啊,谣传我不正经。

诗人在此把自己比喻为美人,受到“众女”的嫉妒,最后被夫君赶了出来。诗人没有直接斥责“夫君”的错误,而是斥责“众女”的邪恶。一副失宠后的楚楚可怜,随时希望被召回宠幸。在权利面前,男人确实就像女人一样卑贱,除非这个男人不再需要权利。

接下来,痛苦不堪、找不到出路的诗人天上地下转了一通,圣贤神仙巫师都请教了,看似华丽“浪漫”,实则还是纠结于现实问题:离去还是留下?这是中国读书人常常面对的问题。

诗人最后写到:“国无人莫我知兮,又何怀乎故都!既莫足与为美政兮,吾将从彭咸之所居!”翻译:国内没有人理解我啊,又何必怀念故都!既然不能实现政治理想,我还是像彭咸那样投水自尽吧!诗人在国都沦陷、国家灭亡、希望彻底消失的时候,选择了自杀这条决绝的“出路”。

《离骚》因为华丽的文采,长篇的幅度,主题思想的普遍性(失意文人何去何从),宁死不从俗恶的高贵品质,影响着后世文人。于是,楚辞又被称为骚体诗,文人又被称为骚客。风骚一词,最初便是指诗经国风与离骚楚辞,后来泛指文学。


8端午节听晁老师讲屈原_第5张图片
(国画《屈原投江图》)

3《九章》:抒情言志的组诗

《九章》由九篇作品组成,内容与作者生活经历有关,与《离骚》相似,只是以纪实手法为主。

《涉江》写的是屈原被放逐后南渡长江、西溯沅水的过程中所见所想。其中一段山景描写,被视为后世山水诗的滥觞。

“深林杳以冥冥兮,乃猿狖之所居。

山峻高而蔽日兮,下幽晦以多雨。

霰雪纷其无垠兮,云霏霏其承宇。”

写完景后,又不忘抒情发牢骚:

“哀吾生之无乐兮,幽独处乎山中。

吾不能变心以从俗兮,固将愁苦而终穷。”

《哀郢》写的是楚国都城郢被秦兵攻陷的情景。老百姓的流离之苦,对故土的留恋之情,溢于言表,真切动人。

“皇天之不纯命兮,何百姓之震愆?

民离散而相失兮,方仲春而东迁。

去故乡而就远兮,遵江夏以流亡。

……

鸟飞反故乡兮,狐死必首丘。

信非吾罪而弃逐兮,何日夜而忘之!”

《怀沙》被认为是作者的绝笔之作。诗人表达了自己志不可改以及对俗世庸众的蔑视,希望后人在自己的自杀中看到做人的准则。

“世溷浊莫吾知,人心不可谓兮。

知死不可让,愿勿爱兮。

明告君子,吾将以为类兮。”


8端午节听晁老师讲屈原_第6张图片

(傅抱石作《湘夫人》)

4《九歌》:人格化的祭神乐歌

《九歌》是一组祭神乐歌,分十一篇。是屈原在民间祭歌的基础上改写而成,加入了诗人个人的一些情思。

当北方已经在周礼的教化下,逐渐远离了夏商时期的巫教文化,而在南方,人们的巫教文化还比较浓厚。就是现在,一些南方偏远山区的少数民族依然如此。《九歌》就是这种巫教文化的反应。

与北方诗经祭歌的庄重不同,南方《九歌》显得活泼。《九歌》大多数篇章描写的是神神之间或者神人之间的恋爱。这种恋爱常常带有忧伤无果的情思。可能是屈原内心深处的折射。

比如《湘君》《湘夫人》是一对配偶神因为不能相遇而唱出的忧伤乐歌。

“帝子降兮北渚,目眇眇兮愁予。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这是湘夫人的开篇,叠词的运用,描写出秋风萧瑟的场景,夫君来了,却只能远远看着发愁。可谓情景交融、文采优美。

《山鬼》写的是山鬼盛装打扮去见心上人,开始却没有等到,她痛苦万分,感叹“岁既晏兮孰华予”,岁月流逝,而我也会青春不再。“雷填填兮雨冥冥,猨啾啾兮狖夜鸣。风飒飒兮木萧萧,思公子兮徒离忧。”雷雨交加,猿猴鸣叫,风吹叶落,斯人独立,相思绵绵。这显然是人格化的鬼神。

还有悼亡将士战死沙场的《国殇》,语言工整,细致描写了作战场面,充满悲壮的英雄主义情怀。

“操吴戈兮被犀甲,车错毂兮短兵接。

旌蔽日兮敌若云,矢交坠兮士争先。

……

诚既勇兮又以武,终刚强兮不可凌。

身既死兮神以灵,子魂魄兮为鬼雄! 

笔者大学时曾十分喜欢并且翻译了全诗。可惜硬盘坏了,现在已经很难找到。

总之,《九歌》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保留了一些神话祭歌。


8端午节听晁老师讲屈原_第7张图片

(黄永玉作《屈原天问》)

5《招魂》与《天问》

《招魂》是屈原为死去的楚怀王而作。很可能是在招魂仪式上演唱的。作为楚国同姓贵族,屈原表达了对自己国君的哀悼惋惜。

《天问》全篇充满发问,一口气提出一百七十二个疑问。这在古代诗歌中比较少见。表现了苦闷的屈原怀疑一切的思想状态。怀疑精神是可贵的,但怀疑一切了,就有点问题了。


(湖南汨罗屈原祠)

三屈原对后世的影响

屈原之后,写作楚辞的人不少,其中比较有名的是宋玉,他与屈原有相似的经历,其作品也多有类似。

屈原的遭遇在中国古代文人中带有普遍性,西汉贾谊便也因为才高遭嫉被贬,他作《吊屈原赋》,以此自况。

汉代司马迁可能也因为与屈原经历相仿,都是因为直谏而遭罪,屈原选择自杀,司马迁没有急着自杀,而是选择先写完《史记》,所以司马迁对屈原评价很高:“其文约、其辞微、其志洁、其行廉……与日月争光可也。”

唐代李白称赞“屈平词赋悬日月,楚王台榭空山丘。”

杜甫诗云:“窃攀屈宋宜方驾,恐与齐梁作后尘。”

总之,楚辞为我们开辟了与诗经不同的另一条诗歌形式。屈原则将楚辞推向了巅峰。除了华美的辞采,含蓄的象征隐喻,叠词的隽永,意境的丰富,还有就是志气的高贵。

屈原楚辞所表现出的自信自傲,也被后人激赏,那种“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的气概,那种即使世人都非议我而我依然一意孤行的坚持到底,那种对俗世庸众的蔑视不屑,那种来自真正贵族的高贵品质,深深影响着后世的读书人。


本文由晁老师主要根据袁行霈主编四卷本《中国文学史》以及骆玉明一卷本《简明中国文学史》以及其他资料并结合笔者思考编写。主要面向中小学生以及普通成年读者。计划将其编写成书出版,设计课程。敬请关注。欢迎合作。

晁老师简介:晁若愚,80后,祖籍陕西宝鸡,深圳大学文学院毕业。主要从事教育工作。面向中小学生开设阅读写作书画游学等人文创意课程。爱好广泛,喜欢写作书画印石等。

��Nw�

你可能感兴趣的:(8端午节听晁老师讲屈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