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01-124-拾零---状元郎小科普》

读书可以改变命运,古往今来,这条真理,似乎从来都没有变过。

科举制度始于隋唐,发展至今仍旧是寒门子弟跳龙门的唯一出路,十年寒窗无人问,能否成名不可知,千军万马闯独木桥,能否过得去,也未为可知。

独木桥虽不好走,可一旦成名,声誉,钱财,女人,你想要的一切,便能随之而来,连最高的荣耀,也只能通过读书的获。所以千千万万的读书人,前仆后继,既往开来。

我们在电视上,经常可以看到,状元郎骑着白马,戴着大红花,前拥后簇引得一群人围观,更能引得大户人家的小姐春心荡漾,想着法子制造各种偶遇的机会,这一路走来,鞭炮声不断,掌声和欢呼声不停,可见,是多么的荣耀。

《A01-124-拾零---状元郎小科普》_第1张图片

而且你看,状元郎的颜值,一个个还老帅老帅的。难不成,是电视里故意刻画的么?

其实不是,一般的状元郎,真真有这么帅。

且听那我来科普科举制度,随我一起来了解一下状元郎的出厂流程吧。

首先,你得通过三次童生试,(县试、府试、院试),全部通过后,才能够成为秀才,这个其实是很难的,具体难度可以参考我先前发过的文章《秀才,你不知道的那些事》

获得秀才的殊荣后,向状元郎出发的路上,再经历三次考试:乡试、会试、殿试。

《乡试》:中举就能正儿八经当官了

所谓乡试:即每隔三年在省城举行,秀才方有资格参加,考中的叫举人,考不中的回去做秀才。

举人第一名是解元,第二至十名是亚元。

考试的主要内容为:四书五经、策问和诗赋,分三场进行考试,每场考三天。

考试难不难?

看数据:一般录取比例为1000:1,比公务员的录取比例高多了。

来联想:范进中举时50多岁,成为秀才之后,家里是啥事都不用做,一天到晚的学习了几十年,才通过乡试,中举了。

才华横溢,《聊斋志异》的作者,大文学家蒲松龄,举张“天下为公”且自立为王的洪秀全;统一纸币,悍然称帝的袁世凯,这些大人物均为乡试落第的秀才,这些秀才是考了一次又一次就是不中,无奈写文的写文,投军的投军,倒也在其他方面折腾出了大名声。

《A01-124-拾零---状元郎小科普》_第2张图片

有且只有中举,才能有官做, 有科举考试的重重关卡,是极难通过的,如果您还能挺到发榜,发现自己高中了,不止范进,是你也得疯啊。

好了,你中举了,终于可以被人称为老爷了,接下来你可以考会试了。

《会试》想说爱你不易

所谓会试: 各省乡试中式的举人,于次年二月(清乾隆以后改在三月)入京参加由礼部主持的考试,即中央考试。

会试第一名称为会元,(以前做个会元,那简直掉层皮,现在多容易啊,做会员办张卡就好了)。

会试将集中了全国各地的佼佼者,录取人数又有限(清朝最多一次录取406名,最少一次录取96名,比北大和清华的录取人数少多了),所以竞争十分激烈。就连曾国藩、李鸿章这些精英们,会试都落第过,复读才金榜题名。就连鼎鼎大名的左宗棠先生,也经历了三次会试,三次落第,更是霉到姥姥家了。

通过会试的幸运儿,便是叫进士吗?错!并不是。通过会试的考生,被称为贡士。贡士是读书人的第四个标签。摆在贡士面前的,还有最后一场考试——殿试。

《A01-124-拾零---状元郎小科普》_第3张图片

《殿试》进士,请叫我天子门生

所谓殿试,即科举中最高等级的考试,一般由皇帝亲自出题,亲自监考,在主殿上进行的考试。

主要目的是对会试合格者区别等级。分三甲取士,一甲三名,第一名为状元。第二名为探花,第三名为榜眼。

由于三甲是皇帝钦点的,即所谓的天子门生由此而来,你说他们得意不得意?荣耀不荣耀?

殿试只考策问,是不是觉得要好考多了,哦不,见到皇帝,你的心会不会扑扑的跳,你的毛笔字会不会写歪,你的腿会不会打哆嗦。那千万别给皇上看到了,不然肯定会瞅你一眼,说你没出息,你也基本无缘殿试了。

考试当天,你要一大早就来到考场,进行点名、发试卷、拜官行礼后,领试卷开考,到了天黑时,就可以交卷。

所考题目的策论,题目一般很长,几百字到上千字不等。你所答的和如今的论文类似,字数不强求,一般2000字左右,是不是觉得一天就写这么点东西挺简单的。

能够进入殿试的考生,那都是有真才实学的,区区一篇论文,当然难不倒他们,但是要想取得三甲,那便是不易了。

过了三关斩六将来参加殿试,肯定是聪明者;能够入得了皇帝的法眼,那得符合大众的审美观,能够见到天子手不抖,心不跳,那得心理素质好,能打动这些在朝堂上混了辈子的考官,不断学文得好,字还得写得好。

这简直是集才华与颜值为一体的上天宠儿啊。

当一个聪明绝顶、学问极高、帅得掉渣,心理素质极好的小白脸状元郎站在天子面前时,别说公主了,就连皇上,也会越看越爱嘛,正所谓肥水不流外人田, 帅哥当娶自家女,这状元郎当是驸马的最合适人选。

你可能感兴趣的:(《A01-124-拾零---状元郎小科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