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找不完美

【拆文】

作者由朋友Amy与客户公司对于同一问题的不同做法进行了对比,引入完美主义。接着,正面阐述了完美主义的两大弊端。一、“完美”导致心理上的挫败和抑郁;二,“完美”导致行动上的拖延和逃避;面对这样的问题,现实生活中我们该怎么破?作者提出了3P法则及WOOP模型。

3P法则:1P,Permission,接受现实,识别完美主义的假象;2P,Positive,走出挫败和抑郁,步子往前迈;3P,Perspective,用woop模型转换视角,探究问题本质。

WOOP模型来转换视角,探究问题本质:设定一个内心的愿望(wish),如果完成最好的结果(outcome)是什么,在实现愿望过程中遇到的障碍(obstacle)是什么,为了克服障碍,你计划(plan)怎么做。

寻找不完美_第1张图片

【感悟】

完美不等于专业

2009年我走出校园,开始职场生活。我的第一个岗位是在一家全球五百强企业做前台接待。作为一家全球大公司,工作环境、规章制度已经非常成熟,可以改进的空间非常有限。再加上我刚刚进入职场,一切都还显得那么青涩。所以公司最先赋予我的职责也非常的琐碎、微小、没有创造力的工作。后来我调到了人事岗位,工作内容多了,更有价值了。两年的努力工作获得了经理、同事的高度认可:积极主动、认真负责。

2011年,我跳槽到另一家国际大公司。每个人当下的行为都是基于过往的经验所得。在新的公司里,我继续保持积极主动、认真负责。每次工作任务,我都尽力向老板同事呈现最棒的结果。久而久之,老板对我很信任。而为了不辜负老板的这份信任,我更加的细致,精益求精。记得有一次老板紧急召开一个会议。所有的准备工作都已经就绪了,就只剩下桌卡。由于我平时工作认真负责,跟会经验丰富,很自然这件事情就交由我来做。本来几十张桌卡很快就能作完,但那次打印机出现了小故障,打印出来的桌卡总有一些小瑕疵,中间的那条分割线不是淡了就是斜了,总是不让我满意。我反复的调试打印机,反复的测试,最终还加班加点的完成了任务。当我把桌卡交到老板手里的时候,老板非常委婉的告诉我:“你做的桌卡真的很棒!但有得时候不要过于关注细节、不要过分追求完美, 完美不等于专业。”

当时,我感到非常的诧异和不知所措。以前的优点怎么突然之间变成了缺点了呢?不是关注细节就是锦上添花吗?做得完美一些不好吗?为回答这个问题,我思考了很久。之后不久,我遭遇到了类似的情况。不过这次是我等着实习生手里的一份任务。我很期待这份工作早点完成,但结果比计划的晚了整整一天,原因在于实习生过分的关注了细枝末节的一些工作。这个时候我才恍然大悟,过于追求细节、追求完美有得时候会造成极大的延误甚至逃避。为了面对自己的最大障碍,从那一刻起我开始刻意的练习,对症下药。经过工作中的实践,也确实发现了行之有效的解决方法。

1,提前截至日期:为了不重蹈覆辙,每项工作我都会首先询问最后的截至时间点。然后据此制定一个工作计划表,而且自己工作计划的完成时间点一定要早于要求的截止日期。除此之外,一定会把任务的主体放在第一时间完成的序列里。所谓的锦上添花,需要现有锦才有花。如果工作都无法顺利完成,又何谈精益求精。那么首先的工作就是完成。接着因为设立的时间点早于要求的截止点,可以利用这部分时间做适当的修饰,这样就可以很好的达成一份高效且高质量的工作

2,极致专注:为了高效完成任务主体,我们需要极度的专注。建议首先,将手头所有的工作按照轻重缓急的原则进行分类和计划,找一个最整段的时间段给专项任务。其次,建议完成专项任务的过程中开启免打扰模式。提前告知同事自己要忙工作,非紧急的事情请稍后再谈。甚至都可以自己给自己预定一场会议,找个会议室,会议的主题就是完成专项任务。通过极致的专注,获取极致的产出。这样,在任务的前期就获得一个高质量、高效的“锦缎”,后期就可以有充分的时间和精力,以愉快的心情去绘制后期的“花”,很好的做到真正的“锦上添花”。

3,良师益友:旁观者的火眼金睛

很多时候,我们无法自我察觉自身存在的问题。尤其是过往的经历,让你已经习惯如此,甚至为此感到自豪的情况下。但环境和自身的工作内容是始终在变的,做事的态度和方法也要做相应的调整。如果自己不易觉察,那么就一定要认真倾听来自身边同事、朋友的点拨。他们正扮演着我们的良师益友,具有旁观者的火眼金睛。而我们,在碰到别人的否定时,首先请抛开情绪,认真思考问题的根源。对于需要改正的问题,更要有深刻的觉醒、即刻的行动,避免自己在一个错误的方向越走越远。


寻找不完美_第2张图片

假完美主义者的希望

作者文中提到:完美主义者的思维方式更多的是在我们生长的社会环境中潜移默化的形成的。在成长和教育的过程中我们总习惯以结果论。是否考试成绩优异?是否找到一份体面工作?是否找到一个好老公?这些指标成为衡量我们是否成功的关键。我们很少因为过程中付出的辛苦和努力而被奖励。这就导致我们往往会侧重追求结果的完美,而忽略了过程中的技巧,从而导致顾此失彼,或眉毛胡子一把抓的低效。有的时候为了追求所谓完美的结果,而拖延甚至停滞不前。殊不知,完成才是完美的第一步。如何抛开所谓的完美主义标签,如何克服重重阻力去完成应是我们考虑的第一步。

很幸运的是,越来越多的人开始认识到假完美主义的危害。我们不仅要做自我假完美主义的终结者,也要帮助身边的同事和朋友,友好温柔的帮助他们摆脱以完美为挡箭牌的各种推脱,或是过分的关注细节,帮助他们聚焦高效。所有对坏境的改变,都不是一朝一夕能够完成的。但刻意的练习却可以帮我们不断的修正思维上的短板。

别被形式绑架

原文第一个故事中,Amy因为过分纠结PPT的格式而畏难拖延,这种方式不可取。而客户公司为了避免员工过分关注细节,倡导高效,不惜选择:“哪个部门的PPT外观做得最好,这个部门就要被砍掉一个人!” 这样的做法,在我看来危害更大。个人觉得任何以惩罚为手段的激励都不会收益一个良性的、可持续的结果。这是矫枉过正的做法,结果可能导致表面上大家更加关注效果,但另一方面可能也会导致大家丧失精益求精的精神,甚至会因为担心太美而故意的粗枝大叶。真正的高效是速度快,质量高。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做法是不能根本上祛除病根儿的,一定要从本质入手。重在保证质量的前提下增效。切记被形式所绑架。


寻找不完美_第3张图片

花费80%的精力,只为追求20%,甚至不到10%的效果相比,这实在是对资源极大的浪费。但如果已经高质量的完成了80%的工作主体,又有充分的时间精力下,刻意的去修正,精益求精也可以很好的锦上添花。

你可能感兴趣的:(寻找不完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