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才在左 疯子在右》读后感

《天才在左 疯子在右》读后感_第1张图片
图片发自App

想要把一部由一个个访谈记录整理成的带有报告文学性质的书籍归纳起来是几乎不可能的,更别提作者记录的是精神病人的访谈手记。所以在第一次阅读《天才在左 疯子在右》的时候,我几乎是抱着猎奇的心态去读完整篇文字的。

以前觉得精神病人就等同于疯子,不管是听周围朋友的描述还是阅读刊登在科普读物上的信息。在潜意识里总有一种敬而远之的心态作祟。不过通过第二遍阅读这部具有开创性意义的读物,让我仿佛借由作者的笔墨进入到了一个个“患者”色彩斑斓的内心世界:在这个世界中有奇妙的四维虫子和飞禽走兽,有玄幻的橘子空间和果冻世界,当然还有各种有形无形的生命符号,探索生命的意义等等。越深入的阅读越让人觉得在这群被常人习惯性的贴上“疯子”标签的人的背后。其实都是一些很可爱的人。也有平常人的喜怒哀乐,面对作者的记录,也会羞涩难耐也会敬而远之。和大部分不同之处在于,他们对自己的哲学是笃定的,对认定的事物也是一如既往坚持着的。有人会说,如果目标是正确的那么持之以恒的追求是有毅力的表现,可假如目标是错误的或者不符合实际情况,这样的坚持就是毫无意义的。我想正因为如此,我们无法理解他们的世界,就像他们也无法理解我们的世界一样。

重新阅读了这本书以后我会有这样一个体会。精神病人也只是病人而已。没有必要把他们妖魔或者边缘化,他们就像一群长不大的孩子,无法理解大人们的价值观也就无法去在现实的世界中找到属于自己的那个坐标。这不由的让我想起了我看过的另一个书——《纳什传》——书中的主人翁也长期受到精神疾病的折磨,使他囿于自己编织的世界中不能自拔,最后陪伴他一生的伟大妻子艾丽西亚用亲情的力量陪伴他走出了心魔,重新回归了正常人的生活并获得了奥斯卡奖的肯定。我曾被这个故事深深地打动过。比起疾病本身,更可怕的是人性的冷漠与社会的敌视。形而上学是抽象冷漠的,但是亲爱友情和爱情却是人类战胜一切非理性偏执思维的最佳药方。最后我想用《天才在左 疯子在右》中的一段话作为本篇的结尾:

指间的戒指不再闪亮,

婚纱在衣橱早就尘封,

我们的容颜都已慢慢地苍老,

但那份心情,却依旧没有改变,

感谢你带给我的每一天,

正是因为你,我才有勇气说,永远、永远。                                

你可能感兴趣的:(《天才在左 疯子在右》读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