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承恩与马丁路德

吴承恩与马丁路德_第1张图片
吴承恩肖像

如果把500年前中国大明朝《西游记》的成文时期和西方的基督教宗教改革时代进行联系对比,肯定有人认为是在胡说八道。至少有一点是相同的,那就是都发生在16世纪。最近基督教界在纪念马丁路德改教500周年,而笔者正好看完西游记,或出于好奇,或是闲的慌,有一种声音催促我找出我们东西方的先祖们在500年前内心挣扎的东西。下面的文章读者朋友们可当作知识补充,也可认作戏评莞尔一笑。若有得罪任何一个教派,请见谅。

花了一个月时间将《西游记》原著读了一遍,虽然和儿时看的电视剧印象中的画面多有重叠(实际上所有书内人物神怪的形象都是我电视里的记忆,)但这丝毫没有减少我的新鲜感。现在从阅读中获得的乐趣是从感受作者的方式来体味世间百态和内心挣扎,这肯定与儿时单单将自己代入孙悟空的角色进行畅快淋漓的打闹疯玩截然不同。一个大明朝中后期的落魄老文人对人生世态的观察思考岂是一个小儿能体会的。

我们今天的人们喜欢以变现能力来衡量一个物或人的贵贱,这么想的话,吴承恩会是中国文人中的第一富豪,因为《西游记》是中国文化界IP价值的No1。他比莎士比亚还高两辈,他1582年去世时候,小莎还在剧院打杂。这是一个历久弥新的文学巨著,所有会说话能识字的中国人都对这个作品耳熟能详。在下斗胆从人性启蒙和宗教觉醒的角度对作者的心路历程和写作目的做个探究。首先要感谢这个互联网时代,我们获取各种信息资料的成本极低。我这里收集一些信息略加修改再加上一些自己的发现和揣测便拼凑了一篇文章。

1500年(大明弘治十三)吴承恩出生于淮安府山阳县一个学官沦落为商人的家庭。他的父亲吴锐性格乐观豁达,为他取名承恩,字汝忠,希望他能读书做官,上承皇恩,下泽黎民,做一个青史留名的忠臣。吴承恩自幼聪慧,喜读野言稗史、志怪小说。而在科举考试上他却屡屡受挫,50岁才补得一个岁贡生,到北京等待分配官职,又没有被选上。后来母老家贫以卖文为生,活到82岁(那时人均寿命不足40岁),晚年在贫穷中逝世。他一生坎坷,经历各种世态炎凉。50岁左右时写了《西游记》的前十几回,后因故中断多年,直到晚年辞官离任,回到故里才得以正式创作完成这个不朽巨著。

我们后世把吴承恩看成古典浪漫主义的代表人物。第一回对猴王出世的描写即是他想象中的创世纪的景象,当然这也是他多年对神话妖怪故事积累学习的总结。且再看作者借猴子对人生的思考,下面这段摘自西游记原文。

美猴王享乐天真,何期有三五百载。一日,与群猴喜宴之间,忽然忧恼,堕下泪来。众猴慌忙罗拜道:“大王何为烦恼?”猴王道:“我虽在欢喜之时,却有一点儿远虑,故此烦恼。”众猴又笑道:“大王好不知足!我等日日欢会,在仙山福地,古洞神洲,不伏麒麟辖,不伏凤凰管,又不伏人间王位所拘束,自由自在,乃无量之福,为何远虑而忧也?”猴王道:“今日虽不归人王法律,不惧禽兽威服,将来年老血衰,暗中有阎王老子管着,一旦身亡,可不枉生世界之中,不得久注天人之内?”众猴闻此言,一个个掩面悲啼,俱以无常为虑。

还有对人生做的如下解读:

争名夺利几时休?早起迟眠不自由。骑着驴骡思骏马,官居宰相望王侯。只愁衣食耽劳碌,何怕阎君就取勾。继子荫孙图富贵,更无一个肯回头。

而猴王从第一回就已经踏上了寻经之旅,他找到了自己的第一个师傅---菩提祖师。这是一个有着道士的打扮风格,并且通晓佛理,儒教和诸子百家的神仙。这也为本书的最后一回提出"三教合一""埋下了伏笔。可是作者真的信奉儒释道合一,或是其中任一个吗?笔者做了如下整理探究。

先说儒教,这得从作者自己的人生说起。吴承恩从儿时即被给予厚望,他父亲希望他能考取功名,走上仕途,能够忠君爱民。这也是那个时代所有家庭对下一代的期待。小承恩也是聪慧好学,博览群书,吟诗作画样样精通。可是他却不擅长应试科举,这却是致命伤,导致他一生困顿。到了五十多岁了勉强被录上岁贡生,这是科举体制里对读书人的一种照顾,就是说看你那么执着却不能达,送你一个做官资格吧。科举的功能就是选举贤能进入官僚体系,而科举考试的主要内容是儒家经典。那时所有的文人的出路都是从进入儒教开始。他还算是幸运的,因为他活得够久。而他的短暂为官经历也是草草收场,不欢而散。可见他并不喜欢儒教体系。跟他类似经历的还有晚他一百多年的蒲松龄,被录得岁贡生时已经71岁了。

第二说道教,这个先得从他那个时代说起。与吴承恩的年代重合最多的皇帝是嘉靖帝(1507-1567)。而嘉靖帝信奉道教,迷信丹药方术。嘉靖不仅自己信道,还要求全体臣僚都要尊道。尊道者升官发财,敢于进言劝谏者轻则削职为民,枷禁狱中,重则当场杖死。西游记中的很多妖怪都是以道士的面目出现的。如熊罴怪、黄袍怪、金银二角大王、虎力鹿力羊力三大仙等等。这些道士或夺人国柄为霸一方,或淫荡成性杀人害命,基本上没有一个正面人物。通天河的灵感大王,每年要吃一对童男童女,否则就要降祸生灾。比丘国白鹿精蛊惑国王,要用一千多名儿童心肝治病。狮驼国的妖怪竟吃尽了“满城大小男女”。地涌夫人在镇海寺住了三天,就吃了六个小和尚。连道教尊神太上老君也被塑造成心胸狭窄、自私自利的老道。

第三说佛教,笔者且从西游记小说本身来看吧。如果不认真分析,大部分人会认为作者是尊崇佛教的。后世对吴承恩的生平介绍里记录他信奉佛教,小说里佛界人物也大都积极正面。首先看主要的人物之一唐僧,按书中记述他是如来佛的二弟子金蝉子,因轻慢佛法被贬,后承载为唐朝取经大任。实际上他却更像一个个性懦弱,伪善怕死的凡夫俗子。他先迫于唐太宗威势喝了被赐的御酒,又为降服孙悟空哄骗其带上紧箍咒。虽然他为人善良仁慈,却不能够明辨是非,多次误会孙悟空,还总是在落入陷阱之后大喊:“悟空,救我!”唐僧身上集中了封建儒生的迂腐和佛教信徒的虔诚。

按照佛教对佛祖纵向的区分,佛祖分为过去世燃灯佛祖,现在世释迦摩尼和未来世弥勒尊佛。西游记中这三个佛祖都有很有趣的出场。弥勒尊佛即是佛界内定的下一届领导。第六十五回弥勒佛的敲磬童子偷了师傅的宝贝下凡,即成黄眉老祖。这个黄眉怪是所有妖怪最大胆的,他竟然假设雷音寺假冒如来佛祖。他用宝贝收了唐僧师徒四个,还数次收服天兵天将。最后结局只是弥勒佛帮助悟空降服此妖,并将其护住以防被悟空伤到。在这里弥勒尊佛的野心和章法一览无遗。燃灯古佛是如来佛的前一任,曾经受记予如来佛。燃灯古佛在孙悟空大闹天宫时就出现了,当时悟空喝醉酒闯入兜率宫,他正在和太上老君论道。在唐僧取经却取了无字真经后,是燃灯古佛告诉他们乃无字真经。可见作为退下来的老同志仍然在发挥作用。最后看佛教的现世头面角色----如来佛祖,即释迦摩尼。如来制伏孙悟空后,参加了玉帝和天宫诸仙安排的庆功宴,并有仙娥歌舞助兴,后安排阿傩和迦叶领受了各种礼物。当唐僧一行千辛万苦到了西天要求取经,还是阿傩和迦叶跟他们索要“人事”。唐僧一行四人因没给“人事”领了白字经书回来跟佛祖辩驳,佛祖笑道:“你且休嚷,他两个问你要人事之情,我已知矣。但只是经不可轻传,亦不可以空取,向时众比丘圣僧下山,曾将此经在舍卫国赵长者家与他诵了一遍,保他家生者安全,亡者超脱,只讨得他三斗三升米粒黄金回来,我还说他们忒卖贱了,教后代儿孙没钱使用。你如今空手来取,是以传了白本……”由此也不难得出吴承恩鄙夷佛教的结论。

三藏四众取过真经后,如来对唐僧言曰:“此经功德,不可称量,虽为我门之龟鉴,实乃三教之源流……”即点明释儒道"三教合一"。吴承恩写到西游记这里时已经垂垂老矣,当时是大明朝的后期,这个"三教合一"是作者洞察出的社会现象,也是东方的历史宗教发展使然。可见耄耋之年的吴承恩仍然对人生和世态充满忧虑和无奈。他从西游记开头就在呼唤自由,他也深知当自由到了一定限度必然会有法的辖制。而作者对现实的法和想象中的法都不信任。笔者发现《西游记》作者从始到终用一种魔幻的手法影射出我们人性的罪,而作者清楚解决罪的法门在东方是无处找寻的,并因此苦恼。而现在作为后世的我们知道解决罪的法门只有一个——《圣经》。笔者不确定吴承恩在世时是否看过圣经故事,这里斗胆将西游记的一些内容和圣经内容做个类比。花果山VS伊甸园;道法本领VS智慧树的果子;众多仙果和唐僧肉VS生命树的果子。与妖魔的战斗却也可以看作是与罪的争战,即便本领如孙悟空也不能轻易取胜。还有一个很有趣的巧合,玄奘和摩西出生后不久都经历了被装入木盒飘入河中,后被人捡去培养成人。结果玄奘受唐太宗托付去西天取经,摩西与埃及法老反目带领以色列人出埃及。

假设吴承恩没接触过圣经故事,那我们在西游记中看到与圣经内容重叠的亮光岂不是上帝给我们东西方人类同样启示的明证?假设吴承恩接触过圣经内容,这也是完全有可能的,因为基督教的分支景教在唐太宗时期就已经传入大唐中国。唐贞观十二年(638),景教僧侣阿罗本进入大唐长安,唐太宗李世民诏称“波斯僧阿罗本,远将经教来献上京”,并命令在长安城中义宁坊建寺一所,许其传教。景教在中国的发展伴随帝王朝代的更迭,一直断断续续的存在着,直到元末再次衰落。因为西游记成书也是作者多年对民间野史神话故事积累并整理的结果,这里只是说明西游记作者接触到基督教思想是可能的。另外,后世对《西游记》的作者是不是吴承恩有进行过争论,这似乎并不重要了。因为《圣经》也是很多人多年编写整理的结果一样,我们人类思想的结晶或是说上帝给我们的启示都不是要凸显个体,而是要我们认识到我们个体的不足,并了解上帝给我们的救赎方案是普适的。

说到这里,我们可以推测出《西游记》作者推崇和呼唤的主角不是孙悟空,因为作者深知东方这块土地上之前不缺以后也不会少像孙悟空这样勇敢挑战权威又善于征战的斗士,更不是像唐三藏这样虚伪懦弱迂腐的儒生。笔者可以看出作者在呼唤"摩西"般的圣人,没错,就是带领以色列人出埃及的摩西。他不是能征善战的斗士,也不是能说会道的儒生,他是一个带来上帝律法的先知。

吴承恩与马丁路德_第2张图片
马丁路德与95条论纲

星移物换,在跟吴承恩同一个时代的星空之下,西欧延续着中世纪的寂静。马丁·路德在一所修道院钻研神学、哲学,探寻释除苦闷的真谛。教皇正以修缮罗马圣彼得大教堂为名,派教廷大员到德意志各地兜售赎罪券聚敛资财。窗外的世界和教会景况让路德越发感到烦闷。1517年10月31日,路德以学术争论的方式在维登堡城堡大教堂的大门上张贴出了“欢迎辩论”的《九十五条论纲》。论纲强调赦罪要依靠忏悔和基督的能力,其起初无意反对教皇却引起了对教会权威的争端。随后争端扩大为一场宗教革命,新教以因信称义回归圣经为信仰根据脱离罗马天主教。在这场变革中路德便扮演着摩西的角色,而历史上所有“出埃及”的壮举都是从这些先知们获得的亮光或启示开始。

斗转星移,再回到东方的《西游记》作者吴承恩。已经82岁高龄的他或许也有幻想过自己能像摩西一样80岁还能带上同胞出埃及过红海向迦南地进发,而他最希望的或许还是为东方这片热土取得“真经”。弥留之际,他听到北方的努尔哈赤在厉兵秣马,南方的利玛窦带着《圣经》刚刚抵达中华。

你可能感兴趣的:(吴承恩与马丁路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