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我仁慈练习第九周

满足自己的需求

自我仁慈练习第九周_第1张图片
图片发自App

自我仁慈也包含满足自己的需求。也许在你小时候,父母因为各种原因并没有能够好好满足你的需求,但是从现在起,好好成为自己的父母很重要。

要成为自己的好父母,你需要在剥夺自己和纵容自己这两个极端之间取得平衡,而那个中间点就叫做“有回应”(responsiveness)。

有回应的父母能够敏察孩子的需求。如果宝宝哭闹而原因并不明显,做妈妈的会设法找出宝宝要什么。如果宝宝哭是因为肚子饿了,妈妈不会去换他的尿布;如果宝宝是想要有人抱,妈妈不会喂他喝奶。有回应的父母会发现并满足孩子真正的需求,他们并不需要放纵孩子。当父母的不需要汲汲营营地弥补所有的疏失。他们自知对孩子的真正需要有所回应,而且不会有内疚。

要练习(对自己的内在孩童)做到“有回应”不那么容易,就像要找到自己“真正的需求”也没有那么容易。

将感受和需求连结起来

察觉自己在特定时刻的需求为何的方法之一,是体察自己的感受。只要你仔细留意,你的感受就会把你需要什么告诉你。

本周的练习会帮助你勾画出这重要的连结。

练习九:感受与需要

1、 花几分钟回到内心,问问自己有何感受,固定从愤怒、悲伤、恐惧、内疚或羞耻这四种基本感受来检视,可能会容易些。你可以问问自己:“我觉得愤怒吗?如果答案是到否定的,接着问:“我觉得悲伤吗?”如此这般继续下去,也许你的答案是“我感到孤单”或“我感到委屈”等等。

2.当你发现自己有某种感受,找出感受对应的需要。问问自己:“我需要什么?”以最简单的方式回答,别让太多的细节或故事情节把问题搞复杂。举例来说,当你感到愤怒,你也许需要大哭一场。当你肚子饿,你需要吃东西。当你感到内疚,你需要道歉。

3.你也许要提高警觉,有些答案并没有真正呼应你的需要。举例来说:“我感到悲伤——我想吃甜食。”或“我感到愤怒——我想揍他。”等,并不是你真正的需求。放松一些,去寻求你内在固有的智慧,听取更符合逻辑、更能滋养自己的答案。问问自己,“我真正需要的是什么?”最好的答案也许是“抒发一下(书写、唱歌)”;“动一动身体(走路、跺脚)”;“想个办法”;“从中学到一课(下次我会……)”。

补充贴士: 关于感受和需求是个常出现困惑的议题,核心原因便是如果长期与自己的感受隔离,批评和压抑自己的需求,内在小孩是没有能力看清楚自己的”真实的感受和需求“的。

我们观察哭闹中的孩子的孩子可以发现,他们的需求和感受是直接甚至强烈的,可是,却不一定他们所有的需求都是“真正”的需求,都应当立刻被满足。有觉知的父母会“回应”他的需求,并承接住孩子的情绪。由此互动中,孩子便学会了怎么对待自己的需求,怎么消化自己的情绪;相反,失去觉知的父母会对孩子当下的哭闹起反应,而反应都是为了制止对方的哭闹,那么不论是满足他或者是拒绝他,实际上都是一样的。

套用到我们对待自己“内在孩童”的模式上,如果困惑说,我有一个强烈的需求想要被满足,可是理智上又知道作为一个成人,这个需求太过离谱,怎么办?

只需要回到自己的中心,看看自己当下是在一个有回应能力的“内在父母状态”?还是,也只是在一个“内在孩童”的状态? 后者,是没有办法真正帮助到另一个”内在孩童“的。

你可能感兴趣的:(自我仁慈练习第九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