撒哈拉的眼泪

——读三毛传有感

她是我最喜欢的作家,没有之一。

看着她的《撒哈拉的故事》,我第一次开始向往爱情,温柔体贴、心灵手巧的荷西不但打动了三毛的心,也敲开了我的少女之心,那年,我十六岁。

看着她的《我的宝贝》,唤起了我的收藏之心,那时虽然被很多人嫌弃,被爸妈批评费钱,我还是没有停下逛小摊的爱好,我少女时代的所有零花钱,基本都花在一件件小小的藏品上。而且,我也为他们一一写下了故事,就像三毛书里一样,那年,我十七岁。

可以说,我的青春基调,我的文学观、价值观,全是拜我心中的这位“女神”所赐。如果问自己,我什么时候开始想让自己变成一个文艺青年的,我使劲往前捣,发现还是捣到了三毛。


可是,如果今天我不打开这本《撒哈拉的眼泪》,我可能永远都不会知道,原来女神的人生里,竟然经历过那么多意想不到的苦楚。

“在全班同学面前,这位数学老师,拿着蘸着饱饱墨汁的毛笔,叫我立正,站在她画的粉笔圈里,笑吟吟恶毒无比地说:你爱吃鸭蛋,老师给你两个大鸭蛋……在我脸上,她用墨汁在我眼眶四周涂了两个大圆饼,因为墨汁太多了,他们流下来,顺着我紧紧抿住的嘴唇,渗到嘴巴里去。”

这是三毛自己回忆过的一段文字,以前我从未留意,但没想到,这段刻骨铭心的经历,几乎决定了这个女孩的一生。

这样的经历,对于谁?又不会是一个灾难呢?这也是我当初为什么选择教师作为职业的原因。如果想最大限度的因为自己的存在而让世界发生些改变,那么莫过于当一个人的老师了,尤其是中小学的老师,他们不仅给孩子们传授知识,还在潜移默化中影响着孩子的人生观价值观。可是,三毛这位可恶的老师,会这样反思自己的人生吗?或许不会吧,没准,他还会怨恨为什么培养了这样一个学生,如此抹黑她的形象。又或许,这个老师的人生中,也有这样暗无天日的、不能轻易示人的丑陋的一天,当受到外界刺激,便会扩大、膨胀,最后占据整颗心灵。这样的人,要么生出爪牙来,内心变成魔鬼,去报复别人,弥补自己,要么缩回到自己的世界里,保护自己!三毛选择了后者,从此,她患上了严重的自闭症和抑郁症,伴她一声,直到自杀!

其实,那一天对于别人来说,是再普通不过的一天了,那位老师是否曾因自己做过那件事而后悔,也不那么重要了。我们在意的,是那一天从耻辱中归来的三毛,无助,绝望,她的精神世界崩塌了!

是谁拯救的这位精神世界崩塌的姑娘的,又是一位老师,他叫顾福生,他本是三毛的绘画课老师,可是,面对绘画毫无天赋的小姑娘,顾老师采取了跟那位数学老师截然不同的方法,他懂得耐心鼓励学生,他更懂得尊重学生。他肯定相信,每个孩子都有独属于自己的天赋,不在画画,必然在别处,作为老师,他所教授的不是技术,而是教育的尊严。正是这位顾老师,把现代文学带给了三毛,给三毛带去了被认可的自信,这对于自闭患者来说,简直就是治愈的良药。

一个老师,能用微小的行为毁掉一个孩子,让孩子跟她一辈子,一个老师,也能给一个孩子重活一次的人生机会,改变他生活的轨迹。


如果再思考,三毛为什么会自闭?为什么又会有这样多的成就呢?

我想,这一定也是由三毛本身的性格特点决定的。别人未必没有受到过和她一样的批评和体罚,但未必反映会像她那样强烈。她太倔强了,自尊心又太强了。一个自尊心太强的人,就如同一块太硬的石头,硬度极高,韧性却极低,在这块石头的世界里,没有回旋的余地,只要被摔在地上,必定粉身碎骨。

这样的人,太过于关注自我的世界,而且太过于关注自我世界里的悲哀,结局必然是个悲剧,他们总是将悲伤放大了许多倍,却将幸福无限缩小,看不到守在他们爱着他们的父母和朋友。

你说这是自私吗?不尽然。因为他并不会为了自己去牺牲别人的利益,他甚至对自己比对别人还要苛刻万分。但真的不自私吗?他又偏偏只重视自己的感情,自己的喜与悲。矛盾吗?其实不然,这样的人只是完全活在自己的世界里,他们很难把别人真正纳入自己的世界,哪怕只有一个人,其实都很难。我似乎也从这样的三毛身上,看到了自己的影子。

即使到了后期,读着那么轻松乐观的《撒哈拉的故事》,你以为三毛就变得不再自卑,不再自闭了吗?有人说,《撒哈拉》里的三毛,有可能只是三毛在思想中的一个投影,是想要成为那样一个乐观的人。但是,人一旦给自己规定了模式,就更容易陷入矛盾。一方面,她崇尚着给自己规定的那个角色,另一方面,她又无法摆脱那个卑微的,甚至相反的自己。渐渐地,当她发现理想与现实之间已经是一条不可逾越的鸿沟时,她就会崩溃,就会再也难以承受了,再加上荷西的意外死亡,三毛必然不能承受。

三毛曾经说过:“有无数的读者,在来信里对我说:‘三毛,你是一个如此乐观的人,我不知道你怎么能这样凡事都愉快。’我想,我能答复我的读者的只有一点:‘我不是一个乐观的人’”。

你可能感兴趣的:(撒哈拉的眼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