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远的汉堡

永远的汉堡_第1张图片
简单、便捷、随意——汉堡充分体现了美国文化的基因

跟朋友约好在亚历山大酒店的Cerulean餐厅吃午饭。在像印第安纳波利斯这样纯朴的城市,这个酒店以及附属餐厅真算得上是当地最时髦的地方。我们要的是可自由组合的套餐,每人可以在特定菜单中挑选四种不同的食物。在大家各自埋头研究菜单的时候,侍者在旁边补充了一句:“还有一样食物没写在菜单上,是今天特别制作的汉堡……”我一听是汉堡,便放弃了继续倾听的动力。

等到菜逐一上桌之后,我们都乐了。在座的两位美国人都一致挑了汉堡,而两个中国人则不约而同地选择了米饭——虽然是一种被称为Risotto 的意大利调味饭,但至少那是我们能找到的最接近中国米饭的东西。至于他们盘中的汉堡,说实话,至少从外观上没看出跟常规汉堡有啥区别。

作为一个曾在美国公司工作多年、以及后来又相对频繁地在美国旅行的人,我曾以半推半就的态度尝试过不少汉堡,其中包括高大上餐厅里的所谓星级版,也有大学食堂里的基本款。我承认,品质上好的汉堡和垃圾食品版本当然是有很大区别的,但汉堡从本质上说是一种相当单调的食物,美国人民对于它的那种“读你千遍也不厌倦”的热爱,让外人实在难以感同身受。我只能这样理解:在这种虽源自德国但被美国人改良了食物身上,最大程度地体现了美国文化的基因——简单、便捷、随意,又带着与生俱来的轻松欢乐气氛。

我最近两次吃汉堡的经历,都是在零零后强烈要求下的被迫体验。第一次是刚到印第安纳波利斯的头一个星期,某天因为要参加正式晚宴,便让一个18岁的美国女孩帮忙照看女儿。回家的时候,娃非常兴奋地说姐姐带她去Steak 'n Shake吃了特好吃的汉堡,后来她又怀着“有好东西要分享”的心情领着我去吃了一次。好吧,我只能说:跟麦当劳、Burger King等大路货相比,这家的食材还算不错。据说为证明其牛肉的优质,创始人曾亲自当着客人的面把成桶的腹腿牛排、西冷牛排、T骨牛排绞碎,现场制作汉堡。就连它家的奶昔,也是坚持用最传统的手摇方式制成。

上个月在纽约度假,朋友的孩子推荐了现在很火的Shake Shack。那天正好是12月31号,我知道这个餐厅人多,还特意选择错开高峰时间,下午两点多才去的。结果门口还是排着简直如同朝圣一般的长队,在瑟瑟寒风中一直站了半个多小时才吃上。唯一让人欣慰的是,这家餐厅在价值观上倒也还挺追求进步:强调只采用安格斯牛肉,而牛本身是用人道主义方式饲养的,没用过荷尔蒙和抗生素。娃一边吃一边发出幸福的感叹:“实在是太好吃了。”而我则很现实地想:又冷又饿地熬到三点才吃上午饭,这时候大抵吃啥都会觉得特别香吧。

你可能感兴趣的:(永远的汉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