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育孩子 转换“爱与接纳”三个层面的行动—读《游戏力1》、《游戏力2》有感

图片发自App

最近花了20天精读了《游戏力》二本书。应该说这两本书另辟蹊径用游戏力科学养育孩子,让我大开眼界,屡试不爽。愉快地进行了一次“爱与接纳”转化三个层面的行动探索之旅。

这两本书是美国劳伦斯·科恩所著,曾获得美国国家亲子出版奖金奖。《游戏力1》讲述利用游戏力的笑声,激活孩子天性中的合作和勇气。主要引导成人需要接纳孩子什么?以及如何让孩子接收到我们的接纳?《游戏力2》利用游戏力轻推,帮助孩子战胜童年焦虑。进一步阐述孩子内心诉说不仅仅是“请接纳并等待我的成长”,而是“爸爸妈妈,现在我需要帮助”。

那么作为成人,我们需要接纳孩子什么?书中讲了孩子表现出让大人难以接受的行为:比如孩子黏人、哭闹、发脾气、攻击、自我封闭等等,其实背后都隐藏着孩子内心的种种需求。因此,“接纳”对于父母的正确理解,并不是对表面行为的被动接受,而是对内心需求的准确回应。

比如孩子爱发脾气。我们第一步就是接纳他爱发脾气的行为,做好第二只“镇定的小鸡”。第二步是用理解的态度陪伴左右,等他把不良情绪发泄干净,为他提供情感的支持。第三步是倾听他内心真实发脾气的感受,用爱和共情力抚慰孩子幼小的心灵。第四步是事后理性分析孩子为什么发脾气:是因为他的意愿被阻碍而无法实现,还是在表达受挫沮丧的感觉?是被人误解而转化为愤怒的情绪,还是因手足之争产生嫉妒心理的情感爆发?我们作为父母,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通过火眼金睛的观察,循循善诱的引导和温和坚定的教育方式,揪出孩子内心的真正困惑,然后积极回应他。

养育孩子,转换“爱与接纳”的第二个层面行动是:如何让孩子接收到我们的接纳?通过游戏力的方式,让孩子在笑声中完整接收到成人的理解、接纳、爱与信任。禁止孩子游戏,就好像禁止成人说话和思考。亲子之间可以以游戏来进行情感交流的,那种自然、随意的方式,就像我们不假思索地呼吸、走路一样。


养育孩子 转换“爱与接纳”三个层面的行动—读《游戏力1》、《游戏力2》有感_第1张图片
图片发自App

小孩咯咯笑被当作判断游戏成败的指标。笑声,是建立联结的信号,是大人与孩子快速建立起一种亲密关系的有效联结。因为咯咯笑和捧腹大笑,是孩子和大人自然地释放恐惧、困窘和焦虑的本能途径。在笑声中,往往会很快驱逐很多不良情绪。小孩很聪明,会在游戏互动中“一笑泯恩仇”,接收到父母的许多关爱与理解,在轻松地笑声中化解许多不快和矛盾。

面对0-3岁的婴幼儿,我推荐一个“躲猫猫”游戏。它不仅建立了联结,而且还戏剧性地玩出亲密的概念:现在你能看到我—现在你看不到我了—我出来了,你又能看到我了。它反映了联结和断裂、存在与缺失之间所达到的微妙平衡。通常,总会赢得小孩咯咯笑,让亲子关系显得轻松与欢快。

书中介绍了许多有趣又实用的游戏。如果把它总结归纳主要可分类为对抗打闹游戏和置换角色游戏。

对抗打闹游戏并非暴力游戏,书中讨论的对抗打闹游戏,和孩子之间的打架、攻击行为有着根本区别。孩子之所以喜欢对抗打闹游戏,有时是为了考验自己的本能,有时纯粹是为了寻开心,有时却是为了更好地控制自己的好斗行为。

作为父母听到对抗打闹游戏不是一开始就从心底排斥它,而是有意识地认识到打闹对抗游戏可以帮助孩子找回真正的自我,增强了对身体的觉察意识,产生了大量的肢体亲密接触,加固了亲子亲密联结。比如书中介绍的“爱之枪”游戏、摔跤之类的游戏、假装的战争游戏、枕头大战游戏、隔空推掌游戏等等都是对抗打闹游戏。

置换角色游戏一般让孩子做有权威的家长或老师角色,而大人扮演弱者。通过角色的互换,能够让孩子在换位思考中得到更多的理解和启发,也可以恢复孩子的自信心,帮助他们摆脱无力感的困境。同时也可以培养孩子的模仿力、表达力、想象力和创造力,在角色游戏扮演中感受角色本身带来的力量。比如让孩子扮演医生、老师或者电视中的英雄人物等一些正能量的角色,在角色扮演中收获理解和自信。

养育孩子,转换“爱与接纳”的第三个层面行动是:在孩子成长过程中,我们轻推一把,帮助孩子战胜童年焦虑,重拾快乐。

所谓童年焦虑就是一种紧张状态。适度的紧张是人之常情,但是过度紧张就不好了。因为孩子的神经机制尚未成熟,在面对过大的挑战时无法有效调节本能 冲动所造成的巨大压力,这时就需要父母得到及时有效的帮助,避免孩子的情绪自控的神经机制受到不同程度的损伤。

书中用“安全系统”来打比方,很好的解释了焦虑的产生、持续、释放和结束的全过程。它的四个环节分别是:觉察危险,拉响警报、理性评估、解除警报。如果错过任何一个环节,就可能产生童年焦虑。作者认为了解童年焦虑,更重要的是理解焦虑对孩子身体、情绪、思维、行为以及人际关系的影响。而本书在第2-7章中也详细阐述了焦虑对孩子以上五个方面的影响及利用游戏力如何对症下药缓解这种儿童焦虑。

轻推一把孩子,是帮助孩子战胜童年焦虑的最佳姿态。但在轻推一把做游戏时,我们需要记住四个基本原则:同孩子一起做;让孩子做主;让这个过程变得好玩;不要较劲,以免发生冲突。

轻推一把孩子,要帮助孩子在情绪临界点巧妙找到平衡点。在临界点陪伴孩子时,怎么样才能“既不纵容逃避,又不导致失控”呢?假设孩子害怕做某件事,并开始焦虑。我们可以说这样一句话:“我能感觉到你在发抖。是啊,这是挺可怕的。我会一直握住你的手。等你准备好了,咱们再一起过去。”

站在临界点,既不逃避,也没有崩溃,直面内心的真实感受,是内化并巩固安全感的重要一环。以下三个建议,是帮助孩子内化安全感、重置安全系统的核心:孩子情绪失控时,我们安抚他。孩子极力逃避时,我们轻推他。孩子直面感受时,我们帮他放松。即使你无法确定孩子此刻最需要哪种帮助,那也没关系,只要在解决问题时始终坚持共情的原则,并保持游戏的心态,你就一定会找到答案。在应对焦虑的过程中,最重要的是要求父母:给予孩子足够的安全感,让孩子形成能够自我安抚的“内在声音”;接纳孩子,热情地接受他的“当前状态”;充当称职的搭档,当孩子因焦虑而逃避或呆住时,我们小心地轻推他,让他摆脱出来。

为人父母,要与孩子共同成长。这种成长,不仅在于学习育儿的知识,还在于,用我们的心去感悟,体验生命的乐趣与活力。把这种感悟运用到游戏力,孩子天生喜欢游戏,我们可以通过游戏力与孩子建立亲密联结,共同探索突破自己的局限,充分展现生命的活力,全身心融入世界,敢于承担合理的风险,让孩子拥有一个无比有趣美好的童年。

你可能感兴趣的:(养育孩子 转换“爱与接纳”三个层面的行动—读《游戏力1》、《游戏力2》有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