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人的故事:电报之父 - 山缪尔·莫尔斯(2)

莫尔斯码中,最有名的是海上救援信号SOS(×××―――×××)。一九零五年四月一日,德国政府把SOS的莫尔斯码设为海上救援信号。第二年十一月三日,SOS被指定为国际通用的海上救援信号。

一九零八年七月一日,SOS作为国际海上救援信号,正式生效。一九零九年八月,美国轮船“阿拉普豪伊”号由于尾轴断裂,无法航行,就向邻近海岸和过往船发出了SOS信号。这是第一次使用SOS信号。

一 九一二年,著名的泰坦尼克号游轮首航遇险时,发出过当时刚通过并准备使用的新的海上求救信号SOS,结果没人理睬。泰坦尼克号沉没 后,SOS才被广泛接受和使用。

今天,国际莫尔斯电码依然被使用着,尽管只有业余无线电爱好者在使用。二零零三年,国际电信联盟(ITU)仍在管理着世界各地的莫尔斯码使用者取得业余无线电执照的工作。一些国家保留着一些波段为使用莫尔斯码的业余无线电爱好者使用。

莫尔斯码只需要一个平稳的不变调的无线电信号,因此发报设备比其它方式要简单,只需要很窄的频宽。它还能在高噪声、低信号的环境中使用。可以帮助两个不同母语、在通讯时会遇到巨大困难的发报者之间进行沟通。

一 九九一年之前,为了获得美国FCC颁发的高频波段的业余无线电证书,必须通过每分钟五个单词的莫尔斯码发送和接收测试。一九九九年之前,要达到每分钟二十个单词的熟练水平才能获得最高级别的业余无线电证书。熟练的业余爱好者和军事报务员能接收每分钟四十个单词以上的莫尔斯码。

有了莫尔斯码,莫尔斯就着手研制电报机了。当时他极为贫困,但他坚持进行研制工作。

一八三七年九月四日,莫尔斯造出了一台电报机,由一个电键和一组电池组成。按下电键,就有电流通过。按键的时间短代表点,按键的时间长代表线。收报机则复杂一些,由电磁铁及附件组成。电流通过时,电磁铁产生磁性,并由磁性控制一枝笔,在一张纸上记录下点或线。该发报机的有效工作距离只有五百米。后来,莫尔斯对这台发报机进行了改进。

一八四三年,莫尔斯向国会申请三 万元的资助,在华盛顿与巴尔的摩两个城市之间,架设一条长约四十英里的电报线。同年三月,国会经过激烈辩论,批准了资助莫尔斯的三万美元。

第二天上午,专利局长的女儿安妮•艾尔斯华斯(Annie Ellsworth)来到了莫尔斯的住处,对他说:“我来这里是祝贺你的。”“祝贺我什么?”莫尔斯问道。安 妮说:“国会批准了给你的资助。”莫尔斯和安妮的爸爸是大学同学。莫尔斯很高兴地说:“你是第一个来通知我这个好消息的,你可以选一条消息第一个通过电报线转播。”安妮说:“那就说‘上帝创造了如此的奇迹!’(What hath God wrought!)吧”。一年后,莫尔斯建成了世界上第一条两个城 市间的电报线。

一八四四年五月二十四日,莫尔斯在华盛顿国会大厦中,用他倾注了十余年心血研制成的发报机向四十英里外的巴尔的摩发出了人类历史上的第一份电报就是安妮要求的那句话:“上帝创造了如此的奇迹!”一百二十年后,人类的第一次通讯卫星通话,也是以“上帝创造了如此的奇迹”开始的。

一九三二年五月十四日,美国邮电电报公司向它的所有的站点发出了下面的电文:

纽约,一九三二年五月十四日

这份电报是为了纪念一百年前,山缪尔•莫尔斯教授发明的电报。上帝创造了如此的奇迹!

斯格维尔(Scovill)

莫尔斯的电报系统经过许多改进,被迅速推广应用。此后,两地间的信息传递除了书信之外,又多了一种全新的、快速的传播途径。

康奈尔大学的创始人以斯拉•康奈尔(Ezra Cornell)发明了绝缘电缆大大方便了电报线的铺设。由著名发明家托马斯•爱迪生发明的四路并联电报机可以使四条信息在同一条电报线上同时传送,大大提高了发报效率。

不久,由康奈尔参与建立的西联电讯公司在一八六一年,架设了第一条跨洲电报线,使其成为全美第一大电报公司。电报系统也随之风靡世界;十九世纪后半叶,欧洲 出现了众多的电报系统;一八六六年第一条永久性的跨洋电报电缆在大西洋底成功完成铺设;到一九四零年共有四十条这样的电报线穿越大西洋。电报极大地改变了战争形式及新闻传播和发行模式。

一八五八年,欧洲一些国家联合起来发给了莫尔斯一笔四十万法郎的奖金。在莫尔斯垂暮之年,纽约市民在纽约中央公园为他塑了雕像。

电报的发明和其他一些重要的发明一样,也引起过一场发明权之争。莫尔斯申请完电报专利后,他收到了杰克逊的来信,称“我必须主张并维护这项发明中属于我的那 分荣誉。”但这只是一厢情愿,莫尔斯在回信中坚决回绝了杰克逊的要求:“我不仅否认你曾提供的资料,也不承认我的发明从你那里获得任何启发。”不过他还是希望,事情能私了。

当时,莫尔斯向国会申请资金的文件,引起了物理学家亨利的注意。早在莫尔斯踏上邮轮之前,亨利就已解决了有关电报的技术问题。但他对发明毫无兴趣,也没有提出电报的设计方案。同事们建议他申请专利,他未予理会。

亨利得知莫尔斯为发明电报付出了巨大心血。在莫尔斯的请求下,亨利帮助莫尔斯解决了不少技术难题。莫尔斯更需要的是政府资助。莫尔斯再次向亨利求助。尽管在 给莫尔斯的信里,亨利认为“严谨而基本的科学原则决定了你的电报属于次要的实用性申请”,但他认为这项发明应该获得政府支持,“如果方法得当,会取得圆满成功”。

莫尔斯最终得到了国会的资助,顺利地完成了电报的发明,荣耀和财富此后一直围绕着莫尔斯。一八四七年夏,他有了自己的房子,接回了自己的孩子,迎娶了新妻子。但他失去了亨利这个朋友。

一八四五年,莫尔斯的合作者和朋友威尔出版了《美国电磁电报》(The American Electron Magnetic Telegragh)一书,记述了美国电磁电报的发展史。

亨利发现,除了那封给莫尔斯的信,书中对他在电报发明和改进的贡献只字未提。他认为这与莫尔斯有关,并告诉旁人自己才是电报的真正发明者。莫尔斯对此很不满。但他很知道自己不能当众回击,在公开场合总保持着谦逊与得体的亨利很受公众景仰。而莫尔斯正在申请延长自己的专利。但他在给威尔的信里,称亨利的工作“毫无价值”。

九年后,专利延长得到批 准。莫尔斯发表了九十六页的长文《驳亨利教授证言中的有害推论》,称自己“并不蒙恩”于亨利。这让身为史密森学会会长的亨利,大为恼火,称莫尔斯为“电报员”、“傻瓜”和“胆小鬼”。

但他不知道,一八四六年,他担任会长不久,莫尔斯曾在《纽约观察者》杂志上匿名发表文章,充满对学会和新会长的溢美之词。莫尔斯到死也没提起亨利在电报史上的贡献。一场功名之争,让两个好朋友,形同陌路。

尽管,发明的道路漫长,事后又有很多麻烦。但是,电报的发明,开始了用电作为信息载体的历史。通过对电报、无线电通信的深入研究,开启了人类通信历史上的第一次巨大飞跃。

莫尔斯除了把精力放在电报发明上,还是一位社会活动家。一八三六年,莫尔斯以本土党的身份参加了纽约市市长的竞选,但只获得了一千四百九十六张票。未能当选。

莫尔斯一直致力于联合新教各个教派反对天主教。希望制止天主教对公共部门的控制,也希望修订和加强《移民法》来限制天主教移民。在这件事上,他曾写道:“为 了让大船不沉没,我们必须尽快堵住这个流着污泥浊水的漏洞。”一次到罗马访问,他拒绝向罗马教皇脱帽以示抗议。一位瑞士近卫军士兵怒气冲冲地跑了过来,把 帽子从他的头上打翻在地。

莫尔斯还是《纽约观察家》(New York Observer)杂志的专栏作家,他哥哥西德尼(Sidney Morse)是该报主编,他用文字来提醒民众要警觉天主教的威胁,并提倡为反对天主教而战。这些文章被各大报纸广泛转载。

莫尔斯始终认为奥地利政府和天主教救助组织对那些移民美国的天主教徒的援助,是为了控制美国。他在《国外反对美国自由的阴谋》一书中写道:“当然,美国的新教教徒,自由民有足够的洞察力去发觉那些外国异教徒在他们眼皮底下搞破坏,他们会明白天主教会无论过去还是现在,都一直是最邪恶的体制化的政治阴谋家和独裁者,他们利用‘宗教’这一神圣 的幌子来保护自己不受攻击。人们最终会明白一个真相:天主教会是一个政教合一的组织,这种关系完全有别于现存于我国的其他宗教,有别于其他形式的宗教信仰。”

莫尔斯还从法国学到了最初的照相术。回到纽约后,他开了美国第一家照相馆,他的学生中有一位叫马修•布雷迪(Mathew Brady),后来成了美国内战中最有名的摄影师。

尽管,莫尔斯是一位有影响的美国的画家。但莫尔斯造福后人最大的成是他发明的电报机和莫尔斯码,从此,人类的远程通讯方式完全脱离了视觉和听觉媒介。

莫尔斯于一八七二年四月二日死在位于纽约市家中,享年八十岁,遗体被安葬在纽约市布鲁克林区(Brooklyn)的绿荫公墓(Green - wood Cemetery)。

纵观历史,一些关键时刻总有人会出来起到关键作用。有意思的是,这些人并不一定是最有资格起这种作用的人。莫尔斯被人称为电报之父,但他并不是对电报贡献最大的人。他既不是科学家和机械师,也不是商人。但是,当那些合格的发明人正在思考那些不切实际的想法时,是莫尔斯给这个世界带来了长程通讯的革命——电 报。莫尔斯有一个所有其他人都不具备的素质——对发明电报的狂热。莫尔斯在电报带来巨大利益之前,他很穷,很固执,也很不理智。莫尔斯还经历了痛苦的发明权之争。在所有这一切之中,尽管他并不是最有资格发明电报的人,但是只有莫尔斯站了出来,只有他冒着失去一切的危险,发明了这一项统治了人类通讯一百多年的电报系统。

你可能感兴趣的:(美国人的故事:电报之父 - 山缪尔·莫尔斯(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