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渣进化指南

对于学习者来说,尤其是理科学科,《学习之道》是一本较为出色的学习手册,书中提到的许多问题,都很常见。其对应的方法也像是为学习者们量身定做的。它像一位经验丰富的长者,可以发现学习者心中所想,在书中为他们一一解答。

但, 在看书之前,学习者们要俱备一种心态——渴望迫切想要改变现状。它会让学习者们在运用某个方法时,事半功倍。

常见问题一:方法落后低效

中学的时候,数学是我的死穴。明明每次都很用功,成绩却不如人愿。问题出在哪呢?

常见问题一:获取知识的方法太落后。总结起来,有三点:

在课堂上的笔记,由于记录时间少,可能漏了许多知识点。当天晚上再记一遍,不仅有利于梳理单独的知识点,将他们连接成组块。同时,回想笔记的内容,可以帮助大脑构建学习模型。书中提到“一天之内再次强化学习模型,在构造神经模型的起始阶段至关重要。如果不强化,学习模型很快会从脑海中消失….”,大脑主动记忆的知识点,比被动记住(如浏览一遍笔记),记得更牢固。 所以回想对知识的巩固起了关键作用。

除此之外,“在留白区域记下总结好的关键”,也是一种回想知识的方法。总结可以帮助学生回想之前的文字,提炼知识精华部分。总结出的语句往往短小精悍,考试前再复习回想的时候,不会给大脑造成太大的负担,减轻学习压力。

容易陷入定时思维的陷阱。让数学变得如此难,是因为抽象概念的堆积和它容易导致大脑掉入定式思维的圈套。书中给出解释:"定式思维是由专注模式导致的负面产物,它限制人们的创新思维,很容易使他们钻入牛角的尖。造成这种局面或者连头绪都找不到的原因,是基础知识掌握得不够,没有完全掌握教科书、课堂、在线课堂上的知识。"

对应的,想要攻破这个难题,来自对基础教材的熟悉,并且借助一切外来力量(找一些视频,有相关知识的详细讲解,或者去搜索引擎提问)。也可以换换思路,休息一下,也许在不经意间就得出了答案。

我经常疑惑怎样想问题,才能不囿于定式思维的限制。一直执着于跳出定式思维。但其实一开始方向就错了,「执着于跳出定式思维」本身就是一种定式思维,脑中一直专注地想着如何才能跳出定式思维,思路会变得狭窄。

过度练习也容易陷入定式思维的泥沼。“理解了基本概念,在这个学习期间内再继续巩固概念,并不会如你所愿地去强化长期记忆中的各种联结。”在做题时, 学习者会倾向于做自己会做的,不愿练习不会的题。恰恰是这种做法,很容易形成定式思维。由于一种方法练习多次,那么碰到类似的题,可能第一反应就会想到练习最多次的那个方法。

可是正如文中提到“发散思维会以半随机的方式创造联结,所以你需要通过专注模式对它给出的答案仔细验证。”所以直觉不一定全都是准确的。唯一的解决途径就是去练习各种题目,运用不同技巧解决这些问题。只有这样,在做测试的时候,学习者看到题目,会迅速想到集中不同的解法,尽可能缩减多一些的时间。

常见问题二:拖延症的侵扰

习惯对于拖延症来说,可谓是“成也萧何,败也萧何”。人们在不知不觉地情况下,将各种拖延养成习惯。但人们也可以通过养成微小的习惯打败拖延。“习惯的强大之处在于它能造成神经层面的欲望。克服旧习惯重新建立新习惯的过程被称为:‘习得性勤奋’。” 神经层面的欲望是开始养成一个习惯最初的动力,它可以被看成完成任务后的奖励,推动主体长期地维护这个习惯,这就是“习得性勤奋”。


小恶魔般的习惯会更喜欢过程而非结果,这可能因为专注过程中,可以直接连接成组块——连接成解决问题/题目的办法。并且,可以提供具体措施,让大脑直接执行任务。反之,如果关注结果,只会沉浸在幻想或陷入在恐惧中,大脑难以形成组块,就不会形成具体做法,很可能会轻易放弃。而后形成的挫败感会带来一定自责,但对缓解拖延症症状没有任何效果。


营造一种适合专注的环境,也会降低拖延的影响。“如果你保护自己的反应程序,它最终也会反过来保护你”。 这句话中,“保护”可以理解为:隔离干扰专注时的因素,比如微信群里发来的消息,或者一个吵闹的学习/工作环境。也可以理解为脑子里突然冒出的想法,比如专注地做一件事时,脑子里突然蹦出一个突破困境的切入点,看起来很有可行性,且必须停下正在做的事。这些可能都是拖延这个“小恶魔”构造出来的,这种时候忽略它们可能会更好一些。


有时写下关键词,做完手中的事后再补充具体内容,可以延缓大脑对“愉悦”的反应,减弱拖延对效率的侵害。在长时间过后,就可以合理管理它,并形成不过脑的反应。


《学习之道》是一本非常值得阅读的好书,其中的方法可行性较高。然而,只有阅读+深刻思考+输出+练习才能改变自身状态。

你可能感兴趣的:(学渣进化指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