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更新]一战三跨中传电影学考研经验

-------------------以下为2020年2月更新内容:

转眼已经是研二下,再次打开这份文档,当年考研的心情依然历历在目。一年多来因为这篇经验贴被许多有报考意愿的同学咨询,自知能给予的帮助有限,深感诚惶诚恐。

学电影的这一年多,虽然免不了有现实跟理想的落差,时常在梦幻的光影和迂回的学术间错愕,亦为整个行业的低潮忧心,但仍时刻且永远感激有机会学习电影。如果你还在犹豫要不要报考电影学研究生,恕我给不出太多建议,没有人有资格替你做选择,哪怕是你的父母。你会有看不完的影展,当然也得写不少论文;学电影永远不必担心无聊,但也要面对爱好变成工作的压力,真情实感带来的煎熬比做一份只为谋生的工作更为致命;你可能会就此开始北漂生活,而回家当公务员的同学早已房车双全。如果你在深思熟虑之后,能承担这个选择带来的一切后果,但试无妨。

而比起当初,我的心态已经平和了许多,两年前的我曾经把考研当救命稻草,觉得考不上我的人生可能就因此坠落。现在看来未免有些矫情和自作多情,哪怕暂时上了船,对方可没准备就此超渡你。考研能给予你多少东西,决定权不在于你报考的学校,而在于你自己。即使考上,此后依然有无穷无尽的沟壑和山峦需要跨越,如果不想停在原地,每一步都需要非常努力。人生如果是长河,考上研究生远不是上岸,或许从来也没有岸,只有顺流逆流。

写下这些是在试图安抚你备考时的焦虑,也是在鼓励我自己。考研的整个过程都不会太轻松,当然在我看来它都伴随着快乐,心态至关重要。我不聪明,也不优秀,成绩平平,亦无灼见,看的电影和书也算不上多,但相信自己能考上,且愿意为之努力,就已经战胜了绝大多数人。

下面开始增补干货:

(一)选城择校

北京有全国最为丰富的影视行业资源,上海和深圳次之,但难以望其项背。中传毕业生在北京就业认可度较高,如果毕业之后回家工作也很有竞争力。研究生选择在自己未来想要工作和生活的城市读最好,因读书阶段会积累一定的人脉和资源。当然,就电影市场现状而言,要想当导演,在努力之外,更需要天赋和幸运。

戏剧与影视学(原电影学)全国排名,北京师范大学第一,中国传媒大学第二,都是一级学科。北师大学术氛围更浓,适合研究深造;如果真心热爱创作,北京电影学院是不二之选;而中传媒体平台多,综合资源丰富,发展空间大。以上可根据自己的需求和能力权衡选择。

(二)新考纲解读、学硕OR专硕

去年9月发布的2020级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的新考纲,戏剧与影视学(电影学)学硕的考试科目变更为【837电影史论】和【713戏剧影视艺术基础】,而MFA电影创作专硕考试科目变更为【846电影艺术概论】和【336艺术基础】。

关于学硕和专硕的区别,专硕自2018年修改培养计划以来,由两年制改为三年制,跟学硕三年制同时毕业,但专硕毕业时需要拍摄毕业作品和写毕业论文,学硕只需写毕业论文,对拍片无硬性要求。就业认可度来说差别不大,依公司而定。若想继续读研,建议读学硕,部分学校不认专硕学历。

学硕的【837电影史论】与旧考纲里【电影艺术基础】差别不大,考察中外电影史、电影理论、电影创作等内容,可参见原经验贴【二、各科书单】里该科目的经验总结。不同的是最后50分的论述题,过去是史论、创作、制片三个方向各自答指定的题目,今年不再招收制片的学生,论述题改成了二选一的形式,可选择自己擅长的题目作答,就命题来说减少了难度,这在今年刚出的初试成绩上也有所表现,130分以上高分较往年更多。

学硕的【713戏剧影视艺术基础】则不再考察过去的艺术学,因此考学硕的大家可以略看以下经验贴里这一科目,新的真题更为灵活,且很多知识点已经被【837电影史论】覆盖,如2020年底的考研真题里,与影视相关的知识占了90分(满分150分),因此对电影专业知识的掌握格外重要。在此基础上扩充中西方美学、戏剧与广电艺的知识即可,在去年的真题里,名词解释由一个电影、一个美学、一个戏剧知识点构成,简答题中电影、戏剧、广电艺各占一题,而分值最高的论述题为三选二,其中一题为广电艺,另外两题考察了影视艺术与影视剧,由此可见,影视的重要性非同一般。

专硕的【846电影艺术概论】可参考学硕原【电影艺术基础】科目的内容,但在此之外更偏重对导演创作和热点电影事件的考察,需补充学习。今年是专硕改考纲的第一年,过去专硕不考察电影史和电影创作相关的知识,因此这对专硕同学来说是相对薄弱的环节。据参加考试的同学反映,今年这门课的阅卷也有一定的压分现象存在,总体成绩不算高。但无论如何,既然学电影,电影的基础知识一定要打牢,且压分并不影响个人,如果某一年普遍压分,当年的分数线也会相应降低,初试成绩对当年的同学来说仍然公平。专硕的【336艺术基础】与学硕原【综合考试(艺术学)】科目类似,可参考【二、各科书单】里该科目的经验。

(三)复试流程

录取总成绩=(初试成绩/5)×0.5+复试成绩×0.5

复试成绩=英语×0.1+专业笔试×0.4+专业面试×0.5

其中总成绩占比由之前的六四分改为五五分,提高了复试成绩的占比。复试成绩构成中,面试最为重要,因为只要没有失误,英语与笔试的分差不易拉大。

专业笔试是现场看片写影评的形式,一般为三小时,根据电影时长会有灵活变化,但看片之后会留够一小时写影评。

以下为专业面试过程:

1. 递交材料(官网指定盖章表格+科研设想+简历+作品集,准备5份)

2. 自我介绍

3. 随机提问

4. 专业问题抽题(史论:考纲基础知识,创作/专硕:电影热点)

5. 英语口语(开口即可,日常聊天,非专业术语)

其中,作品集为加分项,史论方向没有硬性要求,但大都会准备;创作方向和MFA的专硕一般要求有视频形式的作品,现场播放作品片段。

345这几项可能打乱顺序,一般自我介绍过后即由老师即兴随机提问,大都围绕你的自我介绍和科研设想,老师很友善,不会故意刁难人,其中穿插抽题和英语口语问答环节。英语口语开口作答即有6分,不要求专业术语,且问题简单,如Who is your favourite director?What do you think of XXX?

总之,相比初试,中传电影学学硕的复试录取比例很大,过去四年每年最多刷掉2人,且有时全数录取。因此在初试之前不必担心复试,更不用担心自己没有作品,提高初试成绩才是王道。

(四)考研咨询与资料分享

过去一年多我给很多师弟师妹提供了无偿的咨询服务,之后也一样,我会继续回复大家的各种问题。建了微信群方便交流,后续会有免费的公开课直播,分析考纲和真题,日常也会在群里分享电影热点与免费的考研资料,可以添加vx:filmmay5邀请入群。

有梦想谁都了不起,再次祝大家梦想成真。

----------------分割线(以下内容写于2018年5月)


中传电影学史论方向,初试总分383,电影艺术基础127,综合考试艺术学126,政治68,日语62。决定考传媒大学是2017年2月11日,大三上结束的寒假,到2018年4月12日出复试结果,14个月。

本科在福建非985和211的一本,专业书是从大二开始看的,但当时还没带着备考的功利心,且国外的教材看得多,因而觉得妙趣横生,越看书越觉得电影学真是有趣。在大三上把所有专业书过了一遍,7月下旬回家之前结束了第一轮学习。8月初在北京上了10天专业课的面授班,收获挺多但说到底还得靠自己回学校后背书。9月10月11月三个月就是全天高强度学习了,到11月有过几天的疲惫期,因为该学的都学得差不多了背也背得烂熟了,11月底又去了3天北京上押题班,其实更重要的是给自己放个假调整心情。12月主要是模拟,查漏补缺,最重要的是找考试状态。概括说来就是这样,下面具体整理。

全文主要分四个部分:

一、全年规划与每日作息

二、各科书单

三、考研小TIP

四、废话连篇的心路历程

一、全年规划与每日作息

【时间线】

有人把战线拉到一两年,每年也都有三个月考上的神人。我高强度的备考是4个多月的时间,但要算上有意识地看片有2年多,看专业书1年多,个人觉得前期的积累和心理准备很重要。所以时间上根据自己的节奏来,只要效率高,不用太在意别人在干什么,切忌自乱阵脚。

我给自己定计划都是按周来,过去我是个基本不定计划的人,过得相当随性做事都想到哪做到哪。但考研一定得有计划,我专门用一个本子画表格逼自己养成定计划的习惯,每天做完给自己画表情,基本两周之后就成习惯了不写下来也知道每天要干什么。每次最多定两周的计划,且下一次根据执行的情况适时调整,因为根据我对自己的了解,定太远的计划等于白瞎。

2月~7月 看完第一遍专业书(前期一本书能啃一个月,后期3天一本书)

            7月前3周恶补日语加粗过了一半政治、最后1周回家(见爸妈+出门旅游)

8月  前3周10天面授班、10天小长假(看演唱会+思考人生)

        21号回学校正式开始备考(卸微博关朋友圈、靠豆瓣活了半年)

9月    8月第4周和9月第1周 找状态、完整背一遍专业书、政治过完

        第2周忙本科的补考(没办法挂太多考试都撞在一起)

          第3周开始心无旁骛专注考研

10月~11月 专业课 背书背书背书背到昏天黑地日月无光沧海桑田斗转星移滚瓜烂熟

              公共课 刷题刷题刷题一遍不会两遍两遍不会三遍要还不会那是你没用心

              11月底 放3天假去北京(上押题班+在中传吃吃喝喝看电影)

12月 背书不能放松

        模拟5次(严格按考试时间、前2周每周2次考研周1次)

【备考作息】

正式备考期间每天的学习时间在10~12个小时,跟每天的状态有关系,但至少也有10个小时,多的能学到半夜两点以后。我属于精力比较旺盛又有点强迫症的那类人,常年一天6个小时的睡眠,但考研很长一段时间每晚的有效睡眠大概只有4个小时,且学习到思维亢奋很难入睡。这一点大家就不要学我了,休息好很重要,高效率更重要,一门学累了可以及时调整。

至于午睡,暑假之前我都回宿舍睡,但经常睡得起不来磨蹭着就到了三四点。由于自制力不够,9月之后我就都在自习室睡啦,带上枕头和外套,有时候傍晚累了也趴一趴,困的时候睡觉效率非常高,几十分钟就行,一个小时最多了,睡多了胳膊麻你不会想继续睡的。

以下是9月开始的常规作息,当然每周总有突发事件,到12月每门课的时间分配也有所调整,但大体时间都按这个来。赖床半小时也得7点前起床吃早餐,11点半午餐要好好吃,晚餐看心情有时候出去逛逛有时候喝茶吃水果嘴馋了也跑去学生街买盐酥鸡钵钵鸡对就是这么爱吃鸡,晚上11点门禁前回宿舍,12点前洗漱完毕,再看看书看困了就睡觉,要是越看越兴奋那就hhh继续看吧人生苦短及时行乐。

6:30-7:00 起床

7:00-8:30 早餐 日语单词

8:30-11:30 3h专业课一 电影学(没啥技巧就是背书,翻来覆去背总能记住)

11:30-12:00 午餐

12:00-13:00 看《当代电影》和其他电影类闲书(就不算特别应试的书)

13:00-13:50 午睡

14:00-17:00 3h专业课二 艺术学(同上,背书)

17:00-17:30 日语语法

17:30-18:30 晚餐 去学生街 看日落(到处逛逛散心咯)

19:00-21:00 日语真题(晚上的时间比较灵活,有时候也背白天没背完的书)

21:00-22:30 政治

23:00-24:00 运动 日语APP 洗澡洗头洗衣服

00:00-01:00 电影史精读(把上半年看过的书再拿出来仔细看)

二、各科书单

考前给自己定的目标是:专业课125,政治70,日语80。专业课127和126都达到目标了,政治68勉强,日语62就没脸说了。但想想回报和自己的付出完全是成正比的,所以都说考研和减肥一样,是付出一定就会有收获的事情啊,如果没有得偿所愿要么是努力得不够,要么是方法不对。当然,谁都没法否认有运气的成分在,做好自己能把握的,其他的控制不了也没必要去担心。

现在回头看过去一年左右的时间,按10分来分的话,我大概在[电影艺术基础]上花了5分的精力,[综合考试(艺术学)]花了3分,[日语]和[政治]各1分。我算是比较任性的考生了,大都凭个人兴趣,太喜欢背电影史了,难以割舍。但这种做法太危险了,大家别学我。所以公共课上我只做到了没被拉后腿,专业课其实也是正常的分数并没有哪一门出了高分,但如果不够优秀,都做到平衡总不会太差。而且够努力一定会被眷顾的,我就觉得自己太幸运了。下面分学科说说自己的感受啦。

[电影艺术基础](公共题100分+方向题50分)

我说我花了一半的精力在这门课上,当然这门课本就是我选这个专业的全部原因。从前期的刷片、看书,到备考时书翻来覆去背了至少有5遍,加上完整看书大概有8遍,每天花在这门课上的时间都是5小时+。11月还自己整理了热点专题、名解补充、早期电影史的片例、以及16年底到17年一整年《当代电影》的整理,总共近10W字的笔记。虽然最后考试基本没用上hhhhh自己还是学得挺开心。

虽然一开始的目标是125,但到后期心里已经奔着140去了,所以最后的分数自己还是挺失望。一方面是自己过于自信了,觉得去年刚考冯小刚,而且个人对冯导实在无感,复习时逢冯小刚必跳过,结果最后50分的论述题就考了冯小刚和王朔的合作,卒。还好大一看过几本王朔,靠瞎掰也没出什么大问题。另一方面心态还是不够好,是自己对这门课寄予了过高的期望,虽然比起考政治那天五点就醒,考电影艺术基础前一晚我睡得非常香一觉到天亮,但考试时我打开卷子看到最后的冯小刚就开始心脏狂跳,又遇到了不会答的名解,手抖到我不得不放下笔深呼吸了好几次才敢开始答题。后面有简答写得太多恨不能满肚子话都写上去险些不能收场,总之是自己太患得患失了,考完预期这门课130最多了,结果出来127分也确实挺有自知之明。

1、应试专业书(按应试推荐指数从上往下排列)

《中国电影史》李少白(后期中国史就靠H师哥的书和这本书了,图文并茂详略得当,适合应试,虽然写得有些主观,意识形态色彩也是免不了的,但还挺可爱,能感受到写各个时期的影史时作者不同的情绪。这本书如果能倒背如流中国电影史怎么也掌握了百分之七八十了。)

《世界电影艺术发展史教程》北师大 王宜文(后期世界史也全靠H师哥的书和这本书,按国别编的非常适合备考和记忆,而且语言流畅简明非常容易下咽,虽然看第一遍还嫌弃里面的引用都不标出处,但应试推荐。)

《当代电影》杂志(重要性不用说了,相爱相杀大半年,一开始看得相当艰涩,一本书半个月看不完,觉得里面的文章都不说人话,啃了本戴锦华之后再来看觉得容易多了。到后来对论文的好坏也初步有了自己的理解,对电影的学术研究大概有了些了解,到后期功利心强时间也不够,挑重点整理一本书两三个小时就能消化掉。)

H师哥的资料(中国史和世界史两本翻来覆去背了至少5遍,看了有七八遍,烂熟到哪个导演在哪一页的什么地方都记得清清楚楚了,总之是非常适合应试的书,重点明确思路清晰字数合适,我都直接当答案背,这两本书要能完整背下来写出来考试怎么也100+吧。真题解析和模拟题也很用心,真题详解全网只此一家,模拟题去年直接压中了2018初试真题110分,感谢。另外我也买了JHY编的书,个人觉得H师哥的更适合背诵,所以JHY的我就作为补充完整看了2遍。)

《中国电影史1905-1949》陆弘石(上课时师哥推荐的书,有一些早期中国电影史的史料和导演演员的访谈录,挺有趣,当野史看,看着厚但内容不多,三四个小时就能看完。)

《西方电影艺术史略》张专(就看了一遍,但很有必要,按时间线索系统梳理了一遍西方电影史,思路清晰了很多。北电那本太简略,北师大那本又是国别史,大卫波德维尔的又太厚不适合应试,这本就很好用了,后期我拿它当北师大那本书的补充。)

《世界电影理论思潮》游飞 蔡卫(深入剖析了世界各大电影理论,建议至少掌握了一遍世界电影史再来看,当拓展教材看就行,主要增长兴趣,考试考到理论层面主要都靠背,所以这本书应试来看不算太实用。但我当时是暑假前一天一口气看完了前半本,看得如痴如醉惊喜又酣畅,算是我电影理论的启蒙书。)

《电影学理论》陈晓云(适合入门看,虽不深入但胜在简明扼要,涉及的面比较广,既有技术层面的简介又有电影史的概括,还有电影和文学和戏剧关系的论述。推荐看有关电影技术的部分,例如与景别、镜头运动相关的专业术语的解释,是必须具备的基础知识。)

《中国电影艺术发展史教程》北师大 周星(同系列的中国史这本跟世界史比起来就凌乱太多了,体量略大有的部分略看就行,可以当李少白那本书的拓展,对导演单独阐述可以一看,我拿它当导演的小资料库用。)

《中国电影史》钟大丰 舒晓鸣 《外国电影史》郑雅玲 胡滨 北电教材(当然他们也不靠这个上课,很薄的两本小册子,我最早看的两本国内的专业教材,适合入门,像我这种上课听不进去开会不想去又必须出席的时候,这本书就很适合随身携带啦,好了大家别学我。不过个人觉得时间不够这两本书不是非看不可,毕竟体量太小,过于简略了。)

还有几本我列在书单里但没来得及看的,有精力也可以看看。

(《中外电影大辞典》汪流

《中国电影文化史》李道新

《当代电影理论文选》胡克)


2、电影相关闲书(过去半年看过的不那么应试的书,但启发颇多)

国内

《电影批评》戴锦华(9月读完的第一本戴老师,打开新世界的大门,虽是刻意代入各种理论来阐述电影,但太迷人了。没有想象中的艰涩难读,反而一知半解读得如梦似幻,带给我的启发和喜悦是无可比拟的。)

《经典电影十八讲:镜与世俗神话》戴锦华(10月读的,阅读过程十分美妙,年轻时的戴老师,情感表达得恣意而浪漫,当时就觉得考完会回来重读,它现在还在我手边。)

《幕味:重访影史与策展实践》沙丹(11月去北京上押题班的路上读的,幸运被公众号抽中送的书,关于我好奇的行业和理想中的工作,既有专业学者的涵养又照顾了影迷层。)

《新世纪中国电影读片报告》袁庆丰(8月底回学校时读的,亲切得像在跟你拉家常,读戴锦华读累了再来看这一类书,又觉得电影并非遥不可及,它能从生活里长出来。)

国外

《剧本》理查德·沃尔特(15年左右读的第一本外国电影教材,买来的初衷是觉得可能对写小说有启发,当时还没想着考电影,结果误打误撞拥抱了电影。)

《认识电影》路易斯·贾内梯(从16年读到17年,我的电影启蒙书,啃了好几个月,深入浅出,妙趣横生,感激不尽。)

《故事:材质、结构、风格和银幕剧作的原理》罗伯特·麦基(3月读完,虽然满是好莱坞的套路,读的过程中却总被作者的激情和热血打动,严谨而幽默,理性又生动。阅读过程中无时无刻不在身心愉悦地接受感召,翻译也优秀。)

《电影史:理论与实践》罗伯特·C·艾伦/道格拉斯·戈梅里(3月读完,或许是专业水平的限制和翻译的原因读来略吃力,但在学术的严谨性和思想的启蒙性上是极好的。但最后的特辑有拼凑之嫌。)

以下几本处于正在读或者粗略翻阅过的状态,不敢妄加评论,列出来参考:

《电影剧本写作基础》希德·菲尔德

《电影艺术:形式与风格》大卫·波德维尔/克里斯汀·汤普森

《世界电影史》大卫·波德维尔/克里斯汀·汤普森

《世界电影史》乔治·萨杜尔

《看电影的艺术》约瑟夫·M·博格斯/丹尼斯·W·皮特里

《雕刻时光》安德烈·塔科夫斯基

以及为复试看的书

《世界经典影片分析与读解》潘桦(跟复试关系不大,看几章了解方法就够了,类似老师的备课大纲。)

《如何写影评》蒂莫西·科里根(因为语种的差异后面几章实用性不强,但从关于评写电影的方法分类的探讨中得到了一些启发,关于记笔记和专业术语运用的阐述也简洁易懂。)

《当代欧美名片评析》胡克/李迅/李一鸣(文章值得一读且有惊喜,我还没看完。)

[综合考试(艺术学)]

这门课我大概就花了电影艺术基础一半的精力,一方面是刚开始完全找不到方向,另一方面也是兴趣所致,我太愿意在电影上投入时间了。虽然这很危险,幸运的是最后成绩不差,也有126分,它是可以速成的,只要你愿意下功夫背书,半年足矣。我整个背了3-5遍吧,后期掌握了基础之后,主要练答题思路,和迅速调动记忆存储的能力。

关于这门课我没有太多心得,参考书就用了赵老师的三本书,序列一是名解和体系,序列二简答题,序列三真题。一开始因为几乎没有这方面的积累,只能靠死记硬背,背个一两遍之后就能领悟“死去活来”的道理了。熟悉整本书和每一章的体系,按体系把一个个单独的名言和例证串起来,例证记得多了发现能通用的太多了,且能自己补充例证上去。我几乎能把每个题都扯上几句电影史相关的例证再加以发挥,明白自己的优势并加以利用才是聪明而省力的做法。

至于答题,说白了就是套路,第一段先把题目简明扼要解读一下,语言自然是越华丽越好,之后注意思路清晰,能写小标题的分好小标题,找不同的切入点,往里塞名言和例证,再结合题目主旨加以阐述发挥。思路和高中议论文差不了太多,文笔方面能出口成章当然好,做不到至少表达要流畅清晰。

它不像电影史必须整本书背诵,艺术学涉及的范围之广,上至天文地理,下至娱乐八卦,你只要能切题发挥都没错。所以重在活学活用,我后期都用默写体系的方法,写关键词,其他具体的描述脑子里过一遍或者有百分百的自信自己能写出来就足够了。当然,在模拟时是偷不得懒的,必须一字一句认真写下来,把脑子里的东西在有限的时间里表达出来也是能力。


参考书:

《综合考试艺术学》序列一序列二序列三 赵老师主编

《艺术概论》王宏建 《艺术学概论》彭吉象(其实这两本书我就过了一遍,拿来背实在不够简略,后来就直接背整理好的资料了。)

以及我没看但值得参考的书

(《文艺理论》姚杰 这本书我到最后一个月查漏补缺时才从同学那里借来看,发现非常适合入门学习,比王宏建和彭吉象老师的两本书都更适合。

《艺术学基础知识》王次炤

《艺术概论》赵彬

《艺术概览》中传

《美学原理》叶朗)

[政治]

暑假前我压根没看过政治,实在对政治提不起兴趣,但至少为了考试要放平心态,不能讨厌它逃避它,哪怕喜欢不起来,至少把它当成一个必须攻下的碉堡。7月份才开始看肖秀荣的《精讲精练》,7月份挑重点的马原和毛中特,在网上跟着肖秀荣的视频过了一遍。其实视频看不看都行,看书效率高的就不用看视频了,我是常常看不下去书就靠跟着视频完成每天的任务了,虽然视频讲得也挺无聊,扶额。除了最后几天狂背肖四,一天花在政治上的时间不超过2小时。

8月底回来之后继续看精讲精练,本来自以为史纲、思修和法基对我来说不算难,结果太轻敌,史纲里我党的历史我逢做必错怎么都记不住,到最后花了很多精力去背。如果时间充裕,最好一早就打好基础,不然到后面挺影响心情的。9月中旬开始刷《1000题》,到10月中旬做完,完了把错题看一遍,做《讲真题》里十年真题的选择题,10天做完一天一套,大题我直接对着答案学答题思路,一套一个多小时就能消化完。11月又买了一本《1000题》再做了一遍,做完和之前一本《1000题》对照看,发现很多之前没错的题做第二遍却错了,继续查漏补缺。总之50分的选择题是重点,一定不能放松。11月开始各家的模拟题就开始出了,模拟我只做了《肖八》和《蒋五》的选择题,大题看思路划重点,等12月《肖四》出了必须背个滚瓜烂熟。有很多人拿《风中劲草》来背,我试着背了两章发现效率太低,又发自内心地不想背,所以我就很任性地不背了,只看了一遍重新过了一遍重点。《知识点提要》没太大必要买,我只过了一遍里面的框架,《形势与政策》也不推荐直接拿着背,小册子过一遍把选择题好好做消化掉就行。

选择题的基础打好了,大题就不用愁了,背肖四吧,还有最后肖秀荣押题班的讲义可以在网上找来过一遍,基本也都是肖四里的内容。我肖四是最后一周才开始背,因为总嫌背政治耽误我学专业课,不过我心态挺好,到考试前一天肖四还没背熟,抱着破罐子破摔的心情蜜汁自信觉得自己一定能背下来,晚上在住的酒店旁边的必胜客吃晚餐时还在背。第二天一早大概良心不安5点醒来又背了一遍,这一遍自然是效率相当高了。到考场上发现大题连题干都会背,非常开心。

虽然最后选择题我自己估分才30分,是我做历年真题和模拟题的最差成绩了,总分能有68有点出乎我意料,大题就背了一个星期能有这个成绩我真的很感激。之前总听人说北京是大旱区,考完发现完全不用在意这些外界因素,反正和你考同一所大学的同学都是公平竞争。如果不想在政治上花太多精力跟着肖秀荣足够了,也不用太在意别人花了多少时间背了多少书,学进脑子里的才是你自己的。

参考书:

三件套《肖秀荣命题人知识点精讲精练》

《肖秀荣1000题》

《肖秀荣讲真题》

《肖秀荣知识点提要》

《肖秀荣形势与政策》

《风中劲草》

《肖秀荣八套卷》

《蒋中挺五套卷》

《肖秀荣四套卷》

[日语]

作为一个不学无术的日语专业的学生,这是我最没有发言权也最惭愧的一门课。甚至一开始我都没想拿日语当外语考,因为我觉得我英语能比日语考得更高。后来选日语完全是因为日语学得太差这样下去必然是毕不了业的,想着借考研的机会逼自己好好学学日语吧。不然考研也一起挂掉吧,就不给自己留退路了。所以在学了两个月英语,考研单词都过完了一遍,真题都做了好几套之后,我在7月份开始从头学日语了。这开始得相当晚了,像英语学了这么多年备考都得从上半年开始,无论考哪门外语我都建议从上半年开始,每天不用花太多时间,但一定得积累得背单词得练语感,所以我最后只考了62也算自食恶果。

我的日语水平基本在只会五十音图的水平,7月的前三周跟着宵寒老师的初级语法课和中级语法课的视频,一共五六十节课,看完得多少小时我也忘了,总之花了两三周的时间每周好几天都是对着电脑从早坐到晚,加从头开始整理了一大本笔记,在回家之前非常速成地理清了日语语法基本的体系。后期就是背语法加背单词,学语言最没有捷径可言,多背怎么也差不了。

暑假结束进入规律备考之后,我还是没办法每天专注学太久的日语,哪怕我知道这是我的短板。我把学日语的时间划分成小的时段,早期半小时背单词,下午半小时背语法,晚上再一两个小时做完型和阅读的真题,空闲时间拿《沪江开心词场》的APP背单词。因为我花在日语上的时间少,所以我也没有精力做其他的模拟题了,就跟着明王道的绿、蓝、红、橙宝书过了一遍,真题第二遍都没做完就匆匆忙忙上考场了。(题外话,去年考试前夕宵寒老师和明王道分家了,也不知道今年宝书会怎么出,单词蓝宝书和作文红宝书的版权在明王道那边,真题橙宝书和模拟题版权似乎都在宵寒这边。总之橙宝书一定是要买的,宵寒老师的语法课讲得也很好,很适合自学,日语专业的也可以跟着再复习一遍,单就语法而言比大学本科教材讲得清楚很多。)

参考书

《明王道蓝宝书》大纲7000词,有录音,就翻来覆去背吧,越早开始越好。

《明王道绿宝书》完型和阅读模拟,题目不难主要对语法查漏补缺,9月前打基础用。

《明王道橙宝书》真题,有全文翻译,全网只此一家,非常良心,每道题的语法讲解也非常清晰。我一般第一天做完一套,翻译认真写,但出于心理障碍没写作文,第二天对着全文翻译和讲解消化。两三天做完一套,本来可以做两三遍真题的,但11月左右对日语又开始有厌学情绪,只想学专业课不想学日语,后期计划也没执行好,最后勉强做了两遍真题,所以我说日语的分数完全在情理之中。

《明王道红宝书》作文,适合抱佛脚背背模板,我在考前一个月才开始,不过时间来得及最好还是自己多练笔。考前一个月还会出当年的押题作文,都背一遍作文也不至于太差。

三、考研小TIP

1.考研我每天还是会花5-10分钟扑个散粉画个眉毛涂个口红,至少要把自己打扮得精神,这样才能保持好心情呀。一周至少去跑2次步,每次3公里也就十几分钟,完了拉伸一下做做仰卧起坐一共半小时。不跑步的时候每天11点从自习室回来后都在宿舍外面走廊上压压腿扭扭腰,压腿的时候拿APP背日语单词。所以考研虽然像猪一样每天的食量是过去的两倍吧而且饿得特别快,还好没发胖,除了长了半年痘身体也没半点毛病。

2.早餐我基本都一边吃一边听日语单词和例句,午餐晚餐看电影类的脱口秀《奇爱博士讲电影》、《一条电影课》之类,对还有焦雄屏老师的《聚焦》也很值得看我是上半年花了两三天一口气看完的,电影专题片《十年再见杨德昌》、《电影史话》以及一堆电影导演相关的纪录片啊,还有网易公开课和B站上的周传基、戴锦华、尹鸿老师的电影课之类的,能搜到的我基本都看了一遍。考研半年我还听完了《圆桌派》《听说》和2017年一整年的《单读》,基本都是走路时间听,因为基本没时间看闲书,用社交平台太费精力,又不能把自己完全封闭起来吧,听电台是个好方法。

3.11月我用喜马拉雅FM自己把电影史的书都录了一遍,这是我从小学一直读到高中的好朋友也是跟我一起考上传媒大学的研友教我的方法,也是背书背到烂熟之后太无聊了给自己找点乐子,到12月我基本不听歌了也不听其他电台了,天天听自己的录音哈哈哈还好够自恋听了这么多年也没觉得自己声音难听。

4.至于看片,能多看当然最好,但考研毕竟是应试,到后期还是老老实实背书吧,看1部电影两小时能背至少4部电影了吧。我5月之前觉得到下半年一定没空看电影了,每天两部狂刷电影,午休一部睡前一部,上半年看了200部左右吧。但9月之后一周看一部电影就很奢侈了,有时候一天效率高就奖励自己晚上在宿舍看,有好的院线片基本都是用午休时间跑去学校对面电影院看,看的时候就觉得看电影的感觉可太幸福了啊一定要考上啊我要天天看电影!!!

5.模拟考前两次我是完全写不完的,我不仅字丑写字还慢,哪怕这样也不能放弃自己啊。我12月每天写一个艺术学的大题,加写一套电影学的名解或者简答,每天的书写量2000+。模拟的当天上午3小时狂写加下午3小时狂写一天手写8000到1W字,再带脑子飞速转,基本下午写完模拟之后都双眼发直了。这样大半个月练下来,留心书写和版面肯定会越写越漂亮,考试手速方面就不用担心了。

6.拖延症什么的都去死吧,必须,按计划执行,不然那么多内容真的学不完。像我最没当回事儿的政治本来还抱着高中文科生的沾沾自喜,开始学才发现高中只是学了个框架,考研往里塞的内容是过去的5倍吧,而且高中三年学的内容现在得三个月学完,强度能是过去的10倍。

7.考研常被忽略的一点可能是应试,这也是我报班得到的最大的收获,你得明白老师出题的目的,至少就传媒大学的考研而论,他们更多希望从考试中看到你有做学术研究的基本素质、且智商不低、愿意努力,而你自认为再有才华再有创意都难以帮你在初试时脱颖而出。因而应试很重要,规范很重要,投其所好很重要。

8.劳逸结合,该吃吃该喝喝该运动运动,我自我感觉心态挺好了,每天学得非常开心,而且全程迷之自信自己能考上。以前睡眠质量好到贴枕头就能睡地震都震不醒我,反正舍友洗衣服吹头发我肯定是醒不了的,从暑假之后我睡眠变得非常轻,非常轻地开宿舍门我都会醒。考完那天通宵没睡着,到考研之后一个多月睡眠才基本恢复。但这些因素构成不了考研的阻碍,明白自己想要什么,且愿意为它付出努力,这次经历才有意义。

四、废话连篇的心路历程

考研复试结束之后被很多人问起考研经验,深知经验谈不上,只好写下这篇笨拙的记录,当作跟前一阶段的自己的告别仪式,分享出来如果能对你们有一点点帮助,是我的荣幸。

决定考传媒大学是2017年2月11日,大三上结束的寒假,到2018年4月12日出复试结果,14个月。这么一算才发现这场小长跑的时间比印象中长挺多,但如果不停步回头看,在跑步的过程中自己是意识不到跑了多远的。说到这儿我想起大一的某个晚上被学长带着跑步,他告诉我长跑不用数跑了多少圈,也不用计公里数,你只需要想着一直跑下去。后来他说我们跑了20圈,现在看来不算多,但在那之前我从没跑过这么远,也是第一次有人说我很适合长跑。我就这么断断续续跑到大四,考研期间频率降到一周一两次,也曾经半个月每天跑五公里跑到膝盖受损不得不休息了几个月,但总归是没停下。

想考电影学是大二就有的想法,在我挂掉所有专业课的大二,转专业失败,每天变本加厉地不上课,除了在社团办活动,剩下的时间不分白天黑夜地看电影,常常三部电影看完赶着清晨的门禁出宿舍在校园里漫无目的等太阳。16年的12月,我在豆瓣看到一个很喜欢的人发广播,“看电影唯独不应该是,作为电影宅男女们逃避现实的消极态度。而是增加与无边世界接触的积极行为。一个无意识渗透的空间,无数任意的角度捕捉到的世界的全体,通过无机的相机眼,在我们面前变得通透而显现。”我才开始反思之前疯狂看电影的那段时间,是我把电影当了逃避现实的出口,或者只是深渊,我钻进壳里沉进海底,借光影制造的幻觉做梦,且不愿醒来。

生活废到一定程度是会触底反弹的,幸好我觉得自己还有救。高中喜欢的作家笛安写过:“找一样我认为重要的东西,理想也好,爱情也好,我需要这样的东西来提醒我,我不是靠活着的惯性活着的。”于是考研成了我摆脱“活着的惯性”的救命稻草,我抓着它,告诉自己要借着这束光,从黑暗里脱身。选电影学是出于兴趣,也被很多人问过就业和未来的方向,我总觉得在还有机会选择喜欢的事物时,就不用瞻前顾后了,往前走吧。我喜欢的乐队主唱说:“身为一个年轻人,拥有全世界最棒的一样武器就是一无所有。因为就算失败,也没有任何东西可以失去。”深以为然。当然最先考虑的是北京电影学院,在看过他们的参考书和真题,加权衡了自己的实力之后,传媒大学是我觉得够一够就能抓到的目标,也是高中未完成的最大遗愿。其他学校和专业压根没考虑,定下目标后就不要给自己留退路了,虽然总笑自己不切实际又盲目,但总不是坐以待毙。

絮絮叨叨竟然写了1W+,吃完午饭开始写,现在已经该出去跑步了。想想考研这一路实在觉得幸运,被太多人照顾,被太多人包容,被太多人爱,写这么多也是抱着感激和诚惶诚恐的心情。我把它当求生的绳索紧紧攥着,它温柔且仁慈地承受了我的全部重量还拉我上岸。这一次我的考运也不差,初试正常发挥,连完全不在状态的复试都能被接纳,至于复试我反思一段时间如果有心得再写吧。除了感激还是感激,之后会继续努力的。还有问题可以私聊我,知无不言,当然动动手能搜到的就不要问了。

耐心看到这里的每一个人,我想隔空拥抱你,祝你梦想成真。

微博:@菲林考研

微信:filmmay5

你可能感兴趣的:([2020更新]一战三跨中传电影学考研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