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忆家庭系统排列体验

那些夫妻关系和睦的,亲子关系可以说没有糟糕的,因为和谐夫妻关系就是这个家庭压舱石,遇到孩子事情可以齐心协力共同应对,关键还在于一旦夫妻一方亲子关系不恰当时,会被夫妻另一方敏感发现,并及时提醒调整,这样的家庭整体关系自然和谐。


再忆家庭系统排列体验_第1张图片

说起“家排技术”看似很专业,其实和沙盘游戏技术类似,折射的是个体内心世界的展示,不过家排更多是家庭系统成员的直接展示和体验,而沙盘则是借助物品排列暴露潜在意识。

印象中,我第一次接触家排就引起了对心理学的兴趣。那是2011年带着小学毕业的孩子去广州,参加某个教育机构活动,小孩子们集中起来去了训练营地封闭训练,我们这些来自各地的家长们则参加了家长培训,其中一堂课程就是来自广州白云山医院的首席心理专家沈家宏教授给大家上课。

记得课程中一个环节就是利用家排技术,现场处理某个因亲子关系几乎崩溃的母亲。那时候我啥也不懂,毫无心理头脑,只是凡事踊跃参加进行体验,毕竟自费一大笔钱心想用好才受益。沈教授界限清晰,充分发挥各自选择权利,要求自愿报名作为该家长的家庭成员,我首先报名参加,共有两位男士两位女士组东作为家庭成员,分别代表孩子和她的父亲以及爷爷奶奶。

我们几个人站立在场地中间,如何选择各自家庭角色呢,这时候沈教授明确指导,要求孩子母亲来选择孩子代表,被选定的孩子代表则再选择孩子父亲代表以及爷爷奶奶代表者。当时很惊叹这个选择权利的使用,不是咨询师指定,也不是全部由母亲选定,而是母亲选择孩子后由孩子再选择,现在想来其实在于强化要处理的母亲和孩子关系,她们主动选择更加强角色代入感受吧。

角色选定后,沈教授要求我们五个人各自随意站立,怎么舒服怎么来,包括位置、靠近等。似乎开始时候除了孩子与母亲紧紧依靠,其他人各自隔着距离站立。咨询师要求大家根据感觉可以再次调动位置,很明显那时候的我只是晕乎乎站立,没有意识到作为角色代表,要完全迅速进入体验。

最后当大家站定后,咨询师开始逐一问话。还很清晰记得我的角色,被选择代表的是这个孩子的爷爷,可是显然当时心不在焉,想的却是这个好笑的故事。被问道什么感受呢,竟然回答不出来,反复几次后咨询师告诉我完全没有搞明白自己在干什么,我被迫承认了不懂感受是啥回事。

后来总算明白了,这是利用现场站位来测试家庭成员彼此关系。最先的位置是母女紧紧一起,其他人距离不等,反映出家庭关系失衡,在于角色位置错误。一次次调整后,大家慢慢找到感觉,比如被排斥的独自那个人很难受,夫妻渐渐靠近比较舒服。最后在咨询师指导下我们站成三组,爷爷奶奶靠近作为一组,父母靠近作为一组,孩子独自一人一组,不过孩子和父母距离要近些。

当这个位置排列呈现后,再与之前多次排列比较,显然有了很大不同,就是各自位置感觉很舒适。尤其除了位置,还有朝向的调整,记得是爷爷奶奶稍远的看着儿子一家人,而父母则看着孩子,孩子也朝向着自己父母。

就是这个现场排列体验,深刻影响了我的思维,意识到家庭各自位置的重要性,用职业术语说,叫做“不越位、不缺位、做到位”。而最大的震动莫过于亲子关系和夫妻关系的恰当位置和距离,这与一般想象中的把孩子放在家庭首位截然不同。

家庭出现问题,看似是孩子或者父母症状,其实却是关系出了问题,或者过分替代或者出现缺位,具体而言就是把原本作为家庭首位的夫妻关系搞散了,如果有孩子爷爷奶奶的强势介入又会增加关系复杂性。

想想现实生活中,那些夫妻关系和睦的,亲子关系可以说没有糟糕的,因为和谐夫妻关系就是这个家庭压舱石,遇到孩子事情可以齐心协力共同应对,三个臭皮匠顶个诸葛亮,关键还在于一旦夫妻一方亲子关系不恰当时候,会被夫妻另一方敏感发现,并及时提醒调整,这样的家庭整体关系自然和谐。

为此,保持家庭和睦非常简单,那就是心理学家一再强调的,“最好的家就是爸爸爱妈妈,爸爸妈妈一起爱娃娃。”我所体验的家庭系统排列,当然是最简单的一种,却也是最为重要的一种。

你可能感兴趣的:(再忆家庭系统排列体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