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达》的虚无

卷首语

标题中所说的《艾达》,正是日本著名科幻作家 山田正纪 最近所写的科幻小说——《艾达》。
  不过本文虽然名为《<艾达>的虚无》,但本身不能算作是这本书的书评,只不过是从这个故事出发,来做一次关于物理和规律的论述罢了。

好,有了杉树认识后,现在请你系紧安全带,我们要开始起航了。


《艾达》(严重剧透,不喜绕行)

《艾达》的整体设定,是这样的:
  宇宙本身是量子化的,由波函数所描述——这是真的。
  接着,我们这个宇宙中的两个相距遥远的部分的两个波函数彼此演化出了完全不同的两类现实——这是扯淡的。
  一个波函数对应的现实就是我们人类所处的世界。
  另一个波函数对应的现实,是所谓“螺电”的巨型星系级文明所在的世界。
  我们的世界与螺电的世界在物理上有着如此显著的差异,以至于要么整个宇宙是我们的波函数所描述的,要么整个宇宙是螺电的波函数所描述的,但不可能宇宙整体既是我们的波函数所描述的又是螺电的波函数所描述的。
  于是,在两个文明发生接触之前,整个宇宙处于一个叠加态——部分是我们的,部分是螺电的。
  而当两个文明发生接触后,宇宙就必须塌缩到一个确定的状态——要么是我们的,要么是螺电的。而失败的一方将从宇宙的过去、现在和未来中完全被抹去,因为失败方的波函数将消失。
  为此,整个宇宙陷入了一个奇妙的对战的局面。

从设定来说,这是莱姆在《完美的真空》最后一篇《新宇宙演化论》(我翻译的版本请戳这里)中所描述的终极物理规律之战的量子版本,而且解决了这么一个问题:失败一方的残骸去哪了?在这个版本中,答案很简单:随着失败的波函数一同塌缩小时了。
  而用这个来解释费米悖论倒也是方便得很:为什么没有外星人?因为每个外星人都有一个自己的波函数,和我们接触后他们的波函数就塌缩消失了,于是我们还活着这件事情本身就说明了我们是一直没有被塌缩掉的那支波函数,于是我们是看不到别的外星人的。
  感觉是不是很玄妙?

当然,话虽如此,但其实故事的展开和这场终极对决其实没多少联系……

在上述设定下,还有一个非常有趣的细节,那就是除了我们和螺电这两个完全无法相容的波函数外,还存在大量的无以计数的可以相容的波函数。
  所谓相容和不相容,是这样的:
  我们的波函数所有的物理和螺电的波函数所有的物理不同,而且,关于宇宙起源的观点也不同,这就导致了两者不可能同时存在,宇宙不可能同时遵守两套不同的物理,也不可能有两个完全不同的起源,从而就陷入了非此即彼的不相容状态。
  但还有更多的可能,是两个波函数的整体都是差不多的,就在某些事情上的细节有所出入,这样的波函数是可以相容的,当然一旦选中了一个另一个也会消失,只不过这样的消失不会导致人类的全灭。
  于是,在这个设定下,作者构思了一套超级量子计算机,取名为“艾达”,为了纪念人类第一位程序员,而且还是女的,大诗人拜伦的女儿艾达。
  这台计算机的牛逼之处在于——它可以通过特定的手段发现那些波函数,并作出相应的计算——这方面让我想到了我以前写的小说《星源 · 所谓计算,在天那方》,里面的超级计算机及其衍生出的AI都是建立在以宇宙为单位的量子计算中的。
  于是,人类组件了量子监管局,对各平行宇宙进行管理。
  由此还出现了两个更加扯淡或者说逆天的设定——
  1,人们所编写的某些故事,可以产生新的波函数,或者说是导致所在波函数的分裂,这被称为“现实偏移”;
  2,人类可以通过在不同的波函数之间的切换,来实现物体的移动——简单说就是你现在在A点,然后我构造一个波函数其中你在B点,然后我让宇宙波函数跃迁到这第二个波函数的状态,于是你就从A移动到了B,而不管这个过程中的速度是否超越了光速。
  结合第一点,其实第二点就是“构造一个你已经移动到B点的故事”,然后塌缩过去,于是你就到了。
  如果说第一点是赋予了人类创造波函数的能力,那么第二点就是赋予了人类在波函数中做出选择的能力。
  这样导致的结果,就是虽然都是一个人类世界,但其实却是千千万万个故事构成的集合,数以亿计的不同现实的人类共同生活在地球的这一刻中,彼此通过量子监管局的控制而互不发生干扰。
  这样的设定及其宏大,却并不是收发。
  美漫DC和漫威里这样的设定可以说是满天飞,两家的地球数都已经过千了,比如漫威大电影所在的现实就是地球666。DC里这种平行宇宙之间隔着“现实之墙The Source”,然后时不时就相互打一架,或者从别的宇宙找人来帮忙,比如无限地球危机。
  而就算不说美漫,这样的设定也不见得是什么新鲜事,很早很早以前有一期《科幻世界》里就有人写过一篇《三个无中生有的故事》,说的就是故事创造宇宙。
  我自己也写过很多这样的Idea的小说,包括还没写完的《意外》与《星源》两个系列,就是彼此是对方的故事——哎呀,我好像剧透了……——左边真是臭不要脸!
  好了,回到《艾达》。如果说设定中的终极之战只是一个噱头,那么后面的故事即宇宙才是真正的主题。
  而这里最关键的,就是两位杰出的女性——诗人拜伦爵士的女儿艾达,以及他的好友诗人雪莱的妻子玛丽。

艾达是世界上第一位程序员,协助奇才巴贝奇开发差分机及其升级版分析机。而玛丽则是世界上第一位科幻小说作者家,创造了极具哥特风的科幻小说《弗兰肯斯坦》。
  她们俩为什么主要,这是显而易见的——前者协助发明了计算机并进行了最初的编程,从而是未来超级量子计算机的鼻祖;后者开创了和现实具有极强互动性的科幻小说这一流派,而小说即故事,在未来就是现实就是世界。
  她们俩可以说一同构造了未来量子之战的所有根源。
  而,更关键的是,无论是玛丽的弗兰肯斯坦怪物,还是艾达的巴贝奇差分机,都构造了一个怪物,并通过故事或者说叙事与现实发生联系,影响着现实。
  当然,这是小说中的直观描写,现实中当然不是如此。但从另一个角度来看,现实又何尝不是被玛丽和艾达所影响的呢?玛丽开启了科幻小说,而艾达开启了编程时代(虽然太超前了点),这两个都对我们的现实世界造成了空前的影响与冲击,特别是后者。
  因此,从这个角度来说,《艾达》的小说不过是将现实世界的这种影响给具象化放大并以此建造戏剧化冲突而已。
  到此依然不过是背景设定,虽然这个设定非常地有趣和宏大(虽然作者只往小了写),但依然没有引起冲突。
  小说的核心其实还是在于冲突上,没有冲突就没有小说。
  在上述设定下,量子监管局里出现了两派不同的人——就和所有小说一样,派系的出现是必然,也是冲突的一大根源。
  一派是演算士,认为时间是唯一的、不变的,而另一派是变算士,认为时间也是和波函数一样可以改变的。
  两派的冲突本来也不算个事,不过是观念差异罢了。但由于一次出于个人感情因素,一个人将一个世界中原本会死亡的小女孩给救下了,导致了一系列的事情的发生,而结果就是整个艾达系统的基础——最原始的科幻小说,发生了极大的错乱,以至于原本仅是小说世界中的存在,弗兰肯斯坦的怪物[1],可以在各不同的波函数中穿梭了,其中包括现实世界,包括过去和未来,包括福尔摩斯的世界。
  由此开始,现实与故事交融,神话与真实交错,使人完全无法分清哪里是现实,哪里是故事——再加上作者故意利用真实世界存在的人物,诸如日本维新时代的兰学大家衫田玄白,英国著名作家狄更斯与柯南·道尔,大诗人拜伦与雪莱,天才发明家巴贝奇。这一阵容使得人们很容易在真实与虚幻之间分不清方向,而这也是小说的魅力所在。
  此后故事的冲突,就是每个故事之间的人们都逐渐开始质疑现实与故事的差异到底何在,而同时弗兰肯斯坦的怪物又好像恶魔一般四处出没犹如梦魇。前者构造了一个精神上的迷局,后者则为这一迷局添置了真实的迷雾,让读者仿佛身处一个哥特风的迷宫之中,非常精彩。
  当然,这说的是前半部分。
  后半部分的展开更加直击真实与虚化的分野,从而将现实与故事的边界完全模糊了,让人们开始怀疑自己到底是身处现实还是身处故事——这可以说是终极版的“缸中之脑”,你无法区分自己到底是活在现实世界,还是别人构思的故事之中,就好比爱丽丝仙境(其实是红国王的梦境),又好比印度世界观——这里整个世界都是梵天的一场梦。
  当然,个人认为后半部分的最大问题,就是前半部分设置的哥特与蒸汽朋克氛围顿时消失了,进入了赛博朋克与太空神话的节奏。虽然个人并不排斥这种氛围的切换,但依然不得不感觉前后有点脱节。而且许多人物没有一个交代,虽然在看到最后我们也都能猜出结局,但就这么开头一些后面就没了,感觉不是很完整。
  故事的最后,当然是变算士施法解决了由于一开始的失误而导致的世界大串联,同时自己也和几个后期主要人物一同作为琐罗亚斯德教的黑暗神,与螺电所代表的光明神在非现实的宇宙中进行无尽的战斗,以确保自身所代表的人类宇宙不会被塌缩掉。

整个故事的最大意义,其实就在于那些设定上,相比较来说整个多分支的剧情线与各种冲突不过是将设定包装得让读者更容易消化理解——但不得不说在这个目的下变算士五体让每次都要做一番科学解释实在是没有必要,反而有装逼的嫌疑——特别是在我看来,完全就和真实相违背,于是每次都感觉很别扭。好吧,这只是我自己的喜恶而已。
  也因此,看完之后更加欣赏的是整体的设定,以及前期所关注的“现实与虚构的区别”,后期的故事主线以及故事主线中所写的那些东西反而就变得次要了。
  如果说科幻小说应该是关于一个科幻设定下人与社会的反映的话,那这部小说所反映的显然不是这样,而是在反映设定本身。从这点来说,个人并不认为这本小说可以算得上是杰作,不过就是一部有趣的脑洞科幻。
  而,既然这部小说最有趣的是设定,那么我们下面就从设定入手,来谈谈和小说无关又有关的那些东西吧。

PS:我当初之所以义无反顾地买下这本书就是因为这本书的封面实在实在是太在蒸朋了,不得不买啊!!![2]


真实与虚幻

除去最后为各自的故事博地位的结局与设定,整部小说其实最让人关心的是那个一开始就提出的问题——现实和故事到底有什么区别?
  小说的设定当然就是说“故事就是现实”,还为这一大胆的假设冠上了“量子理论”的外衣,但本质上来说,最有价值的还是那个问题:现实和虚拟的区别是什么?
  这个问题可以有很多形而上的回答,不一而足,甚至有很多人(包括没看过这部小说的人)从各个不同的角度提出了另外一个概念:所有的一切不过就是人类自己构思的概念罢了。
  换言之,问题之所以是问题,不过就是因为人们预设了它成为问题的概念。
  比如关于环保,关于污染,关于猎杀动物与宠物,就有很多人提出这些本来都不是问题,环境污染也不是问题,不过就是我们把它当作问题了,于是它就成了问题。
  这从某种程度上来说,就是《艾达》的思想——故事就是现实,所以概念就是真实,所以概念就构成问题。
  这个想法其实也就是说:只要我是一枚够格的脑洞匠,我就可以创造出无穷的宇宙来。想想是不是很酸爽?
  但现实并不是如此。
  将问题归结为“因为我们的概念中它是问题,所以它是问题”,这其实本身是相当虚无主义的。
  同样,还有人认为物理也不过是一种虚幻的概念,“不过是众多理论的一种”,这也就太过缥缈了。
  这里的问题其实就是:如何判断一个理论是真实的,而不是虚幻的?

首先我们要明确的是,人类对自然的所有认识,说到底也不过是一个个理论。
  我们不可能脱离理论来认识世界,因为人们从世界中只能获得一些现象,但对于到底发生了什么,却是需要理论来将现象串联起来的。
  比如说,我们做物理实验,我们并不是直接通过物理实验来观测物理规律,物理规律是无法被观测的,我们是通过物理实验来观察物理规律在实验环境下所反映出的现象,而现象本身不是规律,现象反映规律,但通过现象我们可以总结出不止一种规律,哪一种才是真正的规律呢?继续观察更多的现象来提出不符合的,但是否可以最后只筛选出唯一的一个规律,也就是物理规律,这个没人知道,只能如此相信。
  也同样的,我们观察到一个房间里所有人的所有行为与言语,那么我们是否就能由此断定我们掌握了这个房间里所发生的所有事的真相呢?也不能。我们观测到爱丽丝杀了鲍伯,这是事实,但我们却不能由此得出爱丽丝为何杀死鲍伯的原因。如果说真实包括了杀人的动机的话,那动机是什么这件事本身是不可测的——就算爱丽丝告诉了你,你怎么知道爱丽丝没有说谎?就算爱丽丝说她没有说谎,你怎么知道她在说这句话的时候真的没有说谎?你说你可以用测谎仪,但测谎仪也不是100%可靠的——这就好比物理实验,不存在100%可靠无误差的物理实验。
  因此,就这点来说,人类所生活的世界永远是在真实世界的基础上加上个人的理解这枚哈哈镜而成的虚妄的世界——就此来说,我们说故事即现实,也未尝不可。

物理理论也不是唯一的,可以在实验误差许可范围内描述人类目前已知的所有物理实验的物理定律,如果不是没有的话,那就是存在复数个,而非唯一。
  说到底,理论的本质便是基于一组超验预设的逻辑自洽的形式体系,并在实验许可范围内与实验相符。这里的模糊性其实非常大,实验许可范围内相符就是一个模糊,而即便这里没有模糊性,那“超验预设”本身也带来的不确定性,所以从本质上来说,人类的理论永远不可能完全贴近或者解释现实,而只能给出一个带有主观选择倾向的选择。

但,这里所说的是“存在模糊”,但并没有告诉你“有多模糊”。

当我们考虑存在性的时候,可以说世界上就没有不模糊的东西,从我们观察到的真实发生的现象,到这些现象背后的内在本质联系,都存在模糊性。前者的模糊源于理论上就不可能100%精确的观察,而后者的模糊性源自理论这东西本身。
  但这并不是说,你就因此不知道你早上吃的到底是什么了。
  你吃的是鸡蛋饼,真的么?这没鸡蛋里可能含有1%的非鸡蛋的杂质,你说这事咋整?
  你当然会说这是扯淡,因为现实中我们对于诸如“什么是鸡蛋饼”这样的问题所用的是一个很宽泛的选择范围,不会因为含有杂质就认为这货不是鸡蛋饼了。
  同样的,对于什么是理论什么是真实什么是虚幻来说,也存在这样的容错范围,所以前面仅仅指出的“存在模糊”这事本身不能作为“所有理论都不真实”的评判依据。
  还是以物理来说,物理理论彼此之间虽然可以天差地别,但它们都遵守一条,那就是在物理实验允许的容差范围内和物理实验结果足够接近。
  也就是说,虽然对于电子之间为何会相互排斥的解释存在一定的不同(都是概念级的),但对于电子到底会如何相互排斥、如果你拿一枚电子去砸另一枚电子会发生什么,那么物理理论可以给出置信度在99%以上的答案——当然,这里说的是在实验室条件里。
  由于,我们事实上永远不可能知道电子和电子之间相互排斥的“直接来自上帝他老人家的解答”,所以我们实际上能做的就是在一大堆备选答案中选择置信度最高的一个或者几个,作为“真实”的理解。
  请注意,这里再重复一下,关于这个问题的逻辑是这样的:
  智慧生物无论从本质上还是理论上还是实际上都不存在了解所有真相从而100%掌握真实的可能,这种可能过去没有现在没有未来也不会有,是绝对不可能有,所以智慧生物能做的仅仅是在众多备选理论中选出置信度最高的,以作为对什么是真实的描述理论。且这点适用于真实世界的所有领域而没有任何遗漏。
  你不可能知道对方所说的话和对方的真实想法之间到底有什么差距,你也永远不可能知道法庭上的罪犯在犯罪的时候到底是怎么想的,你甚至也不可能知道这个罪犯的行为与动机到底是否和他自己所说的以及警察们所分析的一致,你能选择的仅仅是在众多可能的说法中与真实发生的现象符合最好的一组——而不是真实发生的那组。
  同样,你可以看到云室中带电粒子的轨迹,你可以看到双缝衍射,你可以看到AB与AC效应,但你还是无法确定在最根本的层面上基本粒子的行为到底是符合超弦的理论还是圈量子的理论,你能做的仅仅是:通过实验和理论分析,你觉得他们俩都比扭量子理论更靠谱,和实验符合得更好。
  因此,让我们回到最初的问题来——故事是否是现实?理论是否是真实的?
  关键不是看原则上理论是否可能是真实,不是看理论包含了多少超验预设,而是看理论是否足够和真实接近,换言之,就是看理论的实际检验——所以老话说,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所以,到底是故事还是现实?设法找出验证的手段并加以验证,这是最好的办法。
  到底是概念构造的问题,还是真实存在的问题,去检测问题本身是最好的,而不是在那里扣概念。

于是,问题就进一步升级了——是否可能存在那种无法被验证出其故事性的故事?
  换言之,是否可能存在一个非真实的世界,其中的所有一切都自洽,但就是不存在?
  如果存在这样的世界的话,那么生活在这个世界中的智慧生命,假如存在的话,就无法通过任何有效的验证手段从其内部证明自身的虚无性。
  比如著名的缸中之脑,以及,黑客帝国。
  面对这样的问题,而且如果就如《艾达》所言我们可以批量构造出这样的虚构自洽的世界,那么可能真实和虚拟的边界就真的模糊了。
  但,停一下,你能告诉我什么是真实么?
  前面分析过了,我们所有能观察到的只是现象,而非现象背后的本质。
  如果说真实仅仅是说现象,那么那些虚拟自洽的世界为何不是真实的?
  而如果说真实不仅仅是现象,而包含了现象背后的本质,那么你如何说你所在的世界是真实的?
  换言之,“真实”本就是一个无法从所处世界内部来验证的概念——换言之我们可以说那些我们构造的虚拟自洽的世界不是真实的,但这个说法不是从那些世界内部来论证的,而是从外部——你,作为一个构造者,利于虚拟自洽的世界之外——来论证的,因此你本身就无法论证你所在的世界不是虚构的。
  从而,也就是说,其实根本不存在绝对的“真实”的概念,真实本身也是被概念建构起来的虚无。我们所能认知的所谓真实,仅仅是和理论一样能做到“与所有已知现象相容”罢了。
  从这个角度来想的话,故事和现实的同一,大概就更显然了。
  那么,这个角度到底有多靠谱呢?
  这就是纯粹信仰的问题了。
  一切形而上的问题都是说不清楚的。


卷尾语

嗯,写到最后似乎有点无趣了。
  所以就这么结束吧。
  我去就这么结束你还写个毛的“卷尾语”啊喂!


如果你觉得这篇东西写得还行,愿意打赏我一口咖啡,请戳打赏页~~
本文遵守创作共享CC BY-NC-SA 3.0协议**


  1. 有趣的是,现在很多人一想到“弗兰肯斯坦”,想到的就是那个怪物,但其实“弗兰肯斯坦”是创造怪物的科学家的名字,而不是那个怪物的名字。 ↩

  2. 顺便一说,这本书现在被我放在办公室的图书区,如果你想看这本书的话,只要来办公室,留下一张签名的借条或者一本留在的书,就可以取走。这是换书活动哟~~~ ↩

你可能感兴趣的:(《艾达》的虚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