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执行下面这个查询语句时的执行的流程是怎么样的?
mysql> select * from t where id=1;
执行器的执行流程是这样的:
1.调用 InnoDB 引擎接口取这个表的第一行,判断 id 值是不是 1,如果不是则跳过,如果是则将这行存在结果集中;
2.调用引擎接口取“下一行”,重复相同的判断逻辑,直到取到这个表的最后一行。
3.执行器将上述遍历过程中所有满足条件的行组成的记录集作为结果集返回给客户端。
一个 SQL 的执行过程为:
1.连接
2.查询缓存
3.词法分析
4.语法分析
5.语义分析
6.构造执行树
7.生成执行计划
8.执行器执行计划
9.返回执行结果
更新语句:
mysql> update table set c = c+1 where id = 2;
执行流程:
1.执行器先找引擎取 ID=2 这一行。ID 是主键,引擎直接用树搜索找到这一行。如果 ID=2 这一行所在的数据页本来就在内存中,就直接返回给执行器;否则,需要先从磁盘读入内存,然后再返回。
2.执行器拿到引擎给的行数据,把这个值加上1,比如原来是N,现在就是N+1,得到新的一行数据,再调用引擎接口写入这行新数据。
3.引擎将这行新数据更新到内存中,同时将这个更新操作记录到 redo log 里面,此时 redo log 处于 prepare 状态。然后告知执行器执行完成了,随时可以提交事务。
4.执行器生成这个操作的 binlog,并把 binlog 写入磁盘。
5.执行器调用引擎的提交事务接口,引擎把刚刚写入的 redo log 改成提交(commit)状态,更新完成。
query和update执行流程不一样的在于 update涉及了日志模块,binlog (归档日志)和 redo log (重做日志)。
redo log 的写入拆成了两个步骤:prepare 和 commit,这就是"两阶段提交"。
为什么必须有“两阶段提交”呢?这是为了让两份日志之间的逻辑一致。
由于 redo log 和 binlog 是两个独立的逻辑,如果不用两阶段提交,要么就是先写完 redo log 再写 binlog,或者采用反过来的顺序。我们看看这两种方式会有什么问题。
仍然用前面的 update 语句来做例子。假设当前 ID=2 的行,字段 c 的值是 0,再假设执行 update语句过程中在写完第一个日志后,第二个日志还没有写完期间发生了 crash,会出现什么情况呢?
假设在 redo log 写完,binlog 还没有写完的时候,MySQL 进程异常重启。由于我们前面说过的,redo log 写完之后,系统即使崩溃,仍然能够把数据恢复回来,所以恢复后这一行 c 的值是 1。但是由于 binlog 没写完就 crash 了,这时候 binlog 里面就没有记录这个语句。因此,之后备份日志的时候,存起来的 binlog 里面就没有这条语句。然后你会发现,如果需要用这个 binlog 来恢复临时库的话,由于这个语句的 binlog 丢失,这个临时库就会少了这一次更新,恢复出来的这一行 c 的值就是 0,与原库的值不同。
如果在 binlog 写完之后 crash,由于 redo log 还没写,崩溃恢复以后这个事务无效,所以这一行 c 的值是 0。但是 binlog 里面已经记录了“把 c 从 0 改成 1”这个日志。所以,在之后用 binlog 来恢复的时候就多了一个事务出来,恢复出来的这一行 c 的值就是 1,与原库的值不同。
可以看到,如果不使用“两阶段提交”,那么数据库的状态就有可能和用它的日志恢复出来的库的状态不一致。
MySQL是一个开放源代码的关系数据库管理系统。原开发者为瑞典的MySQL AB公司,最早是在2001年MySQL3.23进入到管理员的视野并在之后获得广泛的应用。
当MySQL启动(MySQL服务器就是一个进程),等待客户端连接,每一个客户端连接请求,服务器都会新建一个线程处理(如果是线程池的话,则是分配一个空的线程),每个线程独立,拥有各自的内存处理空间。
MySQL总体上可分为Server层和存储引擎层。
Server层包括连接器、查询器、分析器、优化器、执行器等,涵盖 MySQL 的大多数核心服务功能,以及所有的内置函数(如日期、时间、数学和加密函数等),所有跨存储引擎的功能都在这一层实现,比如存储过程、触发器、视图等。
存储引擎层负责数据的存储和提取。其架构模式是插件式的,支持 InnoDB、MyISAM、Memory 等多个存储引擎。
如果能在头脑中构建一幅MySQL各组件之间如何协同工作的架构图,有助于深入理解MySQL服务器。下图展示了MySQL的逻辑架构图。
MySQL逻辑架构
MySQL 整体上可以分为 Server 层和存储引擎层两部分。详细的分层如下:
1.客户端层: 连接处理、授权认证、安全等功能均在这一层处理。包含本地sock通信和大多数基于客户端/服务端工具实现的类似于tcp/ip的通信。主要完成一些类似于连接处理、授权认证、及相关的安全方案。在该层上引入了线程池的概念,为通过认证安全接入的客户端提供线程。同样在该层上可以实现基于SSL的安全链接。服务器也会为安全接入的每个客户端验证它所具有的操作权限。
2.核心服务层:查询解析、分析、优化、缓存、内置函数(比如:时间、数学、加密等函数)等。该层架构主要完成核心服务功能,如SQL接口,并完成缓存的查询,SQL的分析和优化及部分内置函数的执行。所有跨存储引擎的功能也在这一层实现,如过程、函数等。在该层,服务器会解析查询并创建相应的内部解析树,并对其完成相应的优化如确定查询表的顺序,是否利用索引等,最后生成相应的执行操作。如果是select语句,服务器还会查询内部的缓存。如果缓存空间足够大,这样在解决大量读操作的环境中能够很好的提升系统的性能。
3.存储引擎层:存储过程、触发器、视图等。存储引擎真正的负责了MySQL中数据的存储和提取,服务器通过API与存储引擎进行通信。不同的存储引擎具有的功能不同,这样我们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需要进行选取。
4.数据存储层,主要是将数据存储在运行于裸设备的文件系统之上,并完成与存储引擎的交互。
最下层为存储引擎,其负责MySQL中的数据存储和提取。和Linux下的文件系统类似,每种存储引擎都有其优势和劣势。中间的服务层通过API与存储引擎通信,这些API接口屏蔽了不同存储引擎间的差异。
我们总是希望MySQL能够获得更高的查询性能,最好的办法是弄清楚MySQL是如何优化和执行查询的。一旦理解了这一点,就会发现:很多的查询优化工作实际上就是遵循一些原则让MySQL的优化器能够按照预想的合理方式运行而已。
当向MySQL发送一个请求的时候,MySQL到底做了些什么呢?
MySQL客户端/服务端通信协议是“半双工”的:在任一时刻,要么是服务器向客户端发送数据,要么是客户端向服务器发送数据,这两个动作不能同时发生。一旦一端开始发送消息,另一端要接收完整个消息才能响应它,所以我们无法也无须将一个消息切成小块独立发送,也没有办法进行流量控制。
客户端用一个单独的数据包将查询请求发送给服务器,所以当查询语句很长的时候,需要设置max_allowed_packet参数。但是需要注意的是,如果查询实在是太大,服务端会拒绝接收更多数据并抛出异常。
与之相反的是,服务器响应给用户的数据通常会很多,由多个数据包组成。但是当服务器响应客户端请求时,客户端必须完整的接收整个返回结果,而不能简单的只取前面几条结果,然后让服务器停止发送。因而在实际开发中,尽量保持查询简单且只返回必需的数据,减小通信间数据包的大小和数量是一个非常好的习惯,这也是查询中尽量避免使用SELECT *以及加上LIMIT限制的原因之一。
在解析一个查询语句前,如果查询缓存是打开的,那么MySQL会检查这个查询语句是否命中查询缓存中的数据。如果当前查询恰好命中查询缓存,在检查一次用户权限后直接返回缓存中的结果。这种情况下,查询不会被解析,也不会生成执行计划,更不会执行。
MySQL将缓存存放在一个引用表(不要理解成table,可以认为是类似于HashMap的数据结构),通过一个哈希值索引,这个哈希值通过查询本身、当前要查询的数据库、客户端协议版本号等一些可能影响结果的信息计算得来。所以两个查询在任何字符上的不同(例如:空格、注释),都会导致缓存不会命中。
如果查询中包含任何用户自定义函数、存储函数、用户变量、临时表、MySQL库中的系统表,其查询结果都不会被缓存。比如函数NOW()或者CURRENT_DATE()会因为不同的查询时间,返回不同的查询结果,再比如包含CURRENT_USER或者CONNECION_ID()的查询语句会因为不同的用户而返回不同的结果,将这样的查询结果缓存起来没有任何的意义。
既然是缓存,就会失效,那查询缓存何时失效呢?MySQL的查询缓存系统会跟踪查询中涉及的每个表,如果这些表(数据或结构)发生变化,那么和这张表相关的所有缓存数据都将失效。正因为如此,在任何的写操作时,MySQL必须将对应表的所有缓存都设置为失效。如果查询缓存非常大或者碎片很多,这个操作就可能带来很大的系统消耗,甚至导致系统僵死一会儿。而且查询缓存对系统的额外消耗也不仅仅在写操作,读操作也不例外:
任何的查询语句在开始之前都必须经过检查,即使这条SQL语句永远不会命中缓存
如果查询结果可以被缓存,那么执行完成后,会将结果存入缓存,也会带来额外的系统消耗
基于此,我们要知道并不是什么情况下查询缓存都会提高系统性能,缓存和失效都会带来额外消耗,只有当缓存带来的资源节约大于其本身消耗的资源时,才会给系统带来性能提升。但要如何评估打开缓存是否能够带来性能提升是一件非常困难的事情,也不在本文讨论的范畴内。如果系统确实存在一些性能问题,可以尝试打开查询缓存,并在数据库设计上做一些优化,比如:
用多个小表代替一个大表,注意不要过度设计
批量插入代替循环单条插入
合理控制缓存空间大小,一般来说其大小设置为几十兆比较合适
可以通过SQL_CACHE和SQL_NO_CACHE来控制某个查询语句是否需要进行缓存
最后的忠告是不要轻易打开查询缓存,特别是写密集型应用。如果你实在是忍不住,可以将query_cache_type设置为DEMAND,这时只有加入SQL_CACHE的查询才会走缓存,其他查询则不会,这样可以非常自由地控制哪些查询需要被缓存。
当然查询缓存系统本身是非常复杂的,这里讨论的也只是很小的一部分,其他更深入的话题,比如:缓存是如何使用内存的?如何控制内存的碎片化?事务对查询缓存有何影响等等,读者可以自行阅读相关资料,这里权当抛砖引玉吧。
MySQL通过关键字将SQL语句进行解析,并生成一颗对应的解析树。
这个过程解析器主要通过语法规则来验证和解析。比如SQL中是否使用了错误的关键字或者关键字的顺序是否正确等等。预处理则会根据MySQL规则进一步检查解析树是否合法。比如检查要查询的数据表和数据列是否存在等。
SQL总体执行流程图
经过前面的步骤生成的语法树被认为是合法的了,并且由优化器将其转化成查询计划。多数情况下,一条查询可以有很多种执行方式,最后都返回相应的结果。优化器的作用就是找到这其中最好的执行计划。
MySQL使用基于成本的优化器,它尝试预测一个查询使用某种执行计划时的成本,并选择其中成本最小的一个。在MySQL可以通过查询当前会话的last_query_cost的值来得到其计算当前查询的成本。
转账的例子
从A账户转账100元到B账号。站在用户角度而言,这是一个逻辑上的单一操作,然而在数据库系统中,至少会分成两个步骤来完成:
在这个过程中可能会出现以下问题:
为了便于解决这些问题,需要引入数据库事务的概念。
定义
例子
BEGIN TRANSACTION //事务开始 SQL1 SQL2 COMMIT/ROLLBACK //事务提交或回滚
四个级别
mysql 对应的InnoDB默认隔离级别是 重复读
所有事务隔离级别都不允许出现脏写,而串行化可以避免所有可能出现的并发异常,但是会极大的降低系统的并发处理能力。
共享锁与排它锁
读
写
隔离怎么实现?
锁
InnoDB存在两种锁
事务的执行过程
分特性
原子性
原子性是事务的基本特性,保证了事务中的操作是不可拆分的整体,那么原子性是如何实现的呢?事务的原子性表现的两个方面:
事务提交成功时,那么事务中的操作总会完成
事务提交失败,那么事务中的操作都失败
通过redo log 来实现
一致性
隔离性
锁
MVCC 多版本并发控制
MVCC 是什么?
人们一般把基于锁的并发控制机制称成为悲观机制,而把MVCC机制称为乐观机制。这是因为锁机制是一种预防性的,读会阻塞写,写也会阻塞读,当锁定粒度较大,时间较长时并发性能就不会太好;而MVCC是一种后验性的,读不阻塞写,写也不阻塞读,等到提交的时候才检验是否有冲突,由于没有锁,所以读写不会相互阻塞,从而大大提升了并发性能。
通过增加系统版本号,每次事务操作,会比较系统版本号
基于CAS(Compare-and-swap)
有条件更新(Conditional Update)
Undo原理 与 Redo原理
Undo原理:(备份旧数据)
Redo原理:(保存最新数据)
国内第一Kotlin 开发者社区公众号,主要分享、交流 Kotlin 编程语言、Spring Boot、Android、React.js/Node.js、函数式编程、编程思想等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