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秘中国传统下的生存法则

一、

在中国,集体主义强过个人主义,不合群往往等同于不正常,不合群的人往往被等同于异类。

工作中,闷头做事的人,如果恰巧取得过人业绩,难免被人贴上“目中无人”“牛逼哄哄”的标签,背后遭吐槽议论铁定不少。

于是,合群自然就成了一种随波逐流的政治选择,不管你愿意还是不愿意。

我有一友,专业能力特强,但不善言辞。只是酒桌上善饮。我问他,他说:跟他们闲聊毫无意思,还不如彼此喝醉了事。这想法让我诧异——谁说人家情商低呢?人家是不屑于与你为伍。

我的朋友、北大心理系杨凤池教授在一次演讲中说:“不合群是表面的孤独,合群了才是内心的孤独。”

生活中,被群体排斥、孤立,只是一种弱者才有的生存忧虑,弱者无法面对被群体排斥带来的风险。

心理学家沙赫特认为,合群能降低恐惧感。

对于强者来说,因为优秀,所以自信,不必通过合群来消除自身的恐惧。

正如胡适所说:“狮子老虎永远是独来独往的,只有狐狸和狗才成群结队。”

事实上,古往今来许多有大成就的牛人,如牛顿、爱因斯坦、叔本华、尼采等巨人,在他们所处的世界,都有点格格不入,有点不合群。

对于我们普通人来说,不必刻意合群,当然也不必专门为了显得自己不凡,而特意不合群。

正确的做法是,能合群则合,不能合群则拉倒,既不能随波逐流,也不要自命不凡。

二、

我们每个人都焦虑,这是我接触成千上万人得出的结论。地位低卑者为生存焦虑,地位中等者为提升自我焦虑,地位优越者为声誉焦虑。焦虑者的共同点是外指向,也就是说,成天把注意力集中在外部的人和事,过于看重别人对自己的看法和评价。

由此导致的结果就是不自爱。

生命中第一个爱的对象应该是自己——写诗给自己,与自己对话,在一个空间安静下来,听自己的心跳与呼吸。相反,一个在外面如无头苍蝇乱闯的生命,最怕孤独。

与自己对话,使这些外在的东西慢慢沉淀,你将会发现,每个人都可以是你的另一半,因为你会从他们身上找到一部分与生命另一半相符合的东西。那时候你将不会孤独,并觉得生命更富有、更圆满。 

香港作家李碧华曾经说过一句话:“求人如吞三尺剑,靠人如上九重天。”

凡事靠自己,不能把人生的希望,放在别人身上。东靠西靠,全都不靠谱,这世上唯一靠得住的,只能是自己。

三、

懂得变通。《易传•系辞》中说:“一阖一辟谓之变,往来不穷谓之通。”还解释到:“变通者,趋时者也。”“广大配天地,变通配四时。”就是告诉我们,变通要合乎时宜。

孔子一生遭遇险境与侮辱,却每次都能死里逃生,并化解侮辱为动力,归根到底在于他不拘泥死板,是一个极懂得变通的人。

有一次,孔子被围困在陈国与蔡国之间,整整十天没有饭吃,有时连野菜汤也喝不上。学生子路偷来了一只煮熟的小猪,孔子不管肉的来路不明,拿起来就吃;子路又抢了别人的衣服来换了酒,孔子也不问酒是怎么搞来的,端起来就喝。

可是,等到鲁哀公迎接他时,孔子却显出君子的风度,席子摆不正不坐,肉类割不正不吃。

子路便问:“先生为啥现在与陈、蔡受困时不一样了呀?”

孔子答道:“以前我那样做是为了偷生,今天我这样做是为了讲义呀。

在变与不变,如何去变的问题上,孔子为我们做了很好的示范。

事实上,我们每个人在生活中都会遇到各种各样的人,处理各种各样的事,如果一味地刚直,一味地守信,一味地疾恶如仇,不仅做不好人,处不好事,自己也将受到伤害。

兵无常势,水无常形,或者说不按规则出牌,才是最终取胜之道。

揭秘中国传统下的生存法则_第1张图片
太清宫:孔子问道于老子

你可能感兴趣的:(揭秘中国传统下的生存法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