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世上,你唯一需要讨好的人是自己

这世上,你唯一需要讨好的人是自己_第1张图片

- 01 -

蒋方舟九岁出书,这位年少成名的天才作家,她身上有很多让人艳羡的标签,清华破格录取生,天才少女、超好脾气,但她自己给自己的标签却是“谄媚”,“讨好型人格”。在近期《奇葩说》节目里,曝露自己治愈讨好型人格的心路历程:

男朋友在恋爱时有次打电话一直责骂她,她道歉了2个小时,男朋友还认为这个道歉很敷衍,挂了电话后再反复打过来。她看着满屏的来电显示觉得很恐惧,比这更让她害怕的是即使面对亲密如男友,她也张不开口制止这一切:“你这样做我很生气!不要再打来了!”。类似的事情在蒋方舟成长过程中还有很多,她回忆自己工作中面对的都是比她大的人,牛的人,即使知道对方言行错误,也不敢表达出来自己的不满,展示自己愤怒的一面。

回溯蒋方舟的成长经历,有一个让人备感熟悉的小故事:

小时候,我妈妈是我的教练和督工,那时她把自己文艺女青年的梦想安放在我身上,为了逼迫我写作,她甚至告诉我,如果小孩子在小学毕业前没办法出版一本书,就会被公安局抓走。

- 02 -

被Martin Seligman关在笼子里反复电击的狗,久之则默然承受命运,任由门在眼前也不再尝试逃脱。因此像蒋妈妈一样的父母教育孩子:你乖我才喜欢你!你成为XX样子我才爱你!你表现好我才给你XXX,你不做XXX就会被XXX.漠视孩子自主需求,孩子只能通过精神上的压抑自我,让出需求和自尊迎合更强大的父母,以换取成长空间。幼时面具戴久了长进脸里,身体长大后,依然带着假性自我虚伪逢迎,难以表达真实想法,因不敢展现本来的面目而无法和他人建立真实长久的关系,从而抑郁焦虑。

以前公司有个年轻女销售艾丽,新入职不久,上司安排老员工A带她见客户,散场时已晚上9点多,A为了第二天一早就近使唤司机,让她在距宿舍近100公里远的陌生城市街头下车,自己坐车回家。就这样她也不敢吭一声:太晚太远不安全,请司机先送我回去。莫名害怕得罪A以后不好相处,只好一个人找客运站,坐到宿舍已是11点,抱被痛哭。如此倒是没得罪A,可自此后A和几个老油条更加肆意压榨她,大到喝酒出差跑腿顶黑锅,小到倒茶买咖啡帮家里装饮水机,她花所有时间精力做个老好人谁都不得罪,半年后业务不见长进惹上司不满,人也喝倒进了医院,出院后只好灰溜溜辞职走人。她走后,部门很快恢复原状,该谁干的活还是谁干,像她从来没有来过一样。

- 03 -

《被嫌弃的松子的一生》很多人都看过。松子小时候一直不得父爱,意外发现学小丑扮鬼脸竟能让偏心的父亲欢笑,就经常这样逗父亲示好。后来重复这种滑稽的方式,去不断引起他人的关注,终于变成一个彻底的讨好型人格的人,换来以”取悦“来获取“被爱”的惨淡一生。讨好型人格下,做任何事情会先想别人的反应,为了迎合别人的期待,可以没有原则和底限,无条件去满足对方。无论喜不喜欢对方,都要卑微到尘埃里,然后开出花来,期待让对方来喜欢自己。它的内在动机实际上是:我只有做得好,别人才会对我好。内心最深处,它哀叹的是三个最不堪的字:我不配!我只有努力迎合,才符合别人的期待,从而得到我想要的。“害怕悲剧重演,我的命中命中,越美丽的东西我越不可碰。”为别人褒贬而改变自己,恐怕是我们人类最独特的行为模式之一,一个苹果不会为了取悦他人长成橙子,一只小鸟也不会为了生存外的目标下水学游泳,但人类会。人类在在成长早期如果没有得到足够多的爱与关注,可能余生都要为之寻找,活在他人评价的眼光里,为面子荡失所有里子也在所不惜。

       - 04 -

难道就没有别的办法打破成年后的宿命了吗?蒋方舟演讲最后分享了她的做法:2016年,她花了一整年的时间呆在东京,不懂日语也不工作,隔绝所有社会关系,一个人在陌生的城市里,再也不用在意任何人的眼光和评价,从而得已重新审视自己的生活。这一年难得的孤独时光,治愈了她的“讨好型人格”。她开始因为能在一位名人无故指责时摔门而去而和朋友报喜,因为在银行里为小姑娘仗义直言,和老太太理论而赞叹自己。与此同时,她反而获得了更多人的喜欢,整个人变得更加进退自如,自带光芒。她开始在恋爱上相信“上升的一切必将汇合”,足够好的自己会与足够好的另一半不期而遇。

 一个看似无意识的暂停 - 修复的过程,让蒋方舟得以重生,现在能鼓起勇气不惧名人包袱,公开承认和分享这一切。看得出她是真的走出来了,安放了真实而更强大的自我,并为此感觉非常好。

 心灵作家张德芬曾写道:外面没有人,只有你自己。当讨好型人格已经形成,我们尝试阻断原来的环境链接,重新和自己相处一遍,直至形成新的关系模式,相信世界和我们都会爱上那个全新的自己。兜转良久,我们可能才会发现,原来在这世上,如果一定要讨好谁,唯一需要讨好的那个人,是自己!

你可能感兴趣的:(这世上,你唯一需要讨好的人是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