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无事,在网上看了很受追捧的电影“中国机长”,感觉并不是那么好看。一家之言,欢迎扔砖,谈谈我的感受。
去的年5月14日,四川航空公司3U8633航班从重庆飞往西藏,在成都区域,驾驶舱右前风挡玻璃破裂脱落,遭遇重大险情。机组成员临危不惧,实施紧急迫降成功,安全备降成都双流机场,除副驾受伤外,所有人员安然无恙,这是事情的大致经过。
复杂空域,重大险情,这件事从本质上来讲,无异是航空史上的一个奇迹,没有之一。因此,对机组人员怎么宣传,怎么奖励都不为过。而宣传他们的事迹,让更多的人知道,也非常有必要。
那为何感觉由真实事件改编过来的电影有一种怪怪的感觉,总觉欠点火侯呢?笔者与大家探讨,觉得有这样几个原因。
本人认为,主要是剧本的架构问题,直说就是故事编得不好。我们都知道,照搬生活,就是背叛生活。同样,背离事实,胡编乱造,天马行空,也是背叛生活。
如何忠实于事件事实本身,又合理地循着原事件脉络进行艺术加工,一切为烘托主题服务,达到娱教于乐,又能还事件本来经过的事实。这是我们创作文艺作品的起码要求。基于这一点,剧本的精巧与否,决定了作品的好看与否。
2017年,在中国有一部印度电影大为特火,赚足了中国人的眼球,这就是“摔跤吧爸爸”。这部电影也是改编于真实的故事。这部电影相较于我们的“中国机长”就好看了许多。大家同意我的观点吗?
哪为什么摔跤吧爸爸好看呢?就是剧本打磨的好,换言之就是矛盾点设置得好。从一开始,就是一直吊着观众的胃口,让人欲罢不能。在观众已知结局的前提下,能把剧本精雕细琢到如此地步,再加上精良的拍摄和后期制作,不火都难。
我们回味一下摔跤吧爸爸,是不是这样的。反观我们的中国机长,个人认为矛盾点设置得太散,有点类似纪录电影的感觉,但又不是纪录电影……
想要面面俱到,却面面不到。电影开篇埋了很多线,都很浅,比如机长女儿过生日,比如机组空乘服务员的恋爱观等等。比如藏族小男孩,比如骗老婆上飞机的打工者,比如坐头等舱没素质的那个人……但这些线,都没展开,蜻蜓点水,不着边际,不了了之。
其实,换言之,这里挑两三条线,艺术加工,放大一下,也许会好看一些。比如那个去西藏做饭的夫妻俩,如果把他们的故事放大,好好加工一下,贯穿始终,,应当很有看点。另外,如果把坐头等舱那位,没素质的、比较矫性的男人故事放大一下,也很有看点。再把这两条线和机组的故事揉在一起,矛盾点设的紧凑一点,会非常有意思。
也就是说,在剧本中虚设一些反向的人物,这样会使事件的进程更鲜明突出,故事更有血有肉、丰满翔实。我们比较一下摔跤吧爸爸里所设的反向人物,都很有意思。开片的邦摔跤冠军,被姐妹俩捶打的小哥俩,爸爸带小姐妹参加村比赛的组织者,男选手……还有,最出彩的国家队主教练,这些都可以虚投,目的主要是为了主题更鲜明,理突出爸爸的人格和性格。而我们的中国机长,显然这方面差了一大截。
人人都是正面形象,人人塑形不到位。中国机长里的人物似乎除了那个坐头等舱的没素质人外,其他人都是正面形象。可是,给我们观众来看,人物塑造并不鲜明。无论是空管的总指挥,还是西部战区的空管总指挥,还是关晓彤塑造那个小记者,表演起来感觉都哪么假,做作。这几位演员大家都熟悉,在这里并不出彩。反倒像是戏子开会……
中国机长这个题材,如果我们换宁浩导演来导,用拍疯狂的石头的手来拍。也许就会好看了许多。大家说呢?
当然,整个事件过程,拍得还是不错的。基本还原了险情的全过程。让我们身临其境。
中国电影,我们更欣赏老媒子的作品。比如“一个不能少”,比如“秋菊打官司”,那么好看,百看不厌,经典就是经典,若干年后,就是历名特定时期的真实纪录电影。
中国机长,我们怎么去编这个故事,我是一家之言,欢迎拍砖,当然,也欢迎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