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外码、区位码、国标码、机内码

机外码

  机外码又称输入码。键盘是当前微机的主要输入设备,输入码就是使用英文键盘输入汉字时的编码。目前,我国已推出的输入码有数百种,但用户使用较多的约为十几种,按输入码编码的主要依据,大体可分为顺序码、音码、形码、音形码四类,如“保”字,用全拼,输入码为“BAO”,用区位码,输入码为“1703 ”,用五笔字型则为“WKS”。

区位码

  区位码也是机外码的一种。我国国家标准局于1981年5月颁布了《信息交换用汉字编码字符集——基本集》,代号为GB2312-80,共对6763个汉字和682个图形字符进行了编码,其编码原则为:汉字用两个字节表示,每个字节用七位码(高位为0),;国家标准将汉字和图形符号排列在一个94行94列的二维代码表中,;每两个字节分别用两位十进制编码,前字节的编码称为区码,后字节的编码称为位码,此即区位码,如“保”字在二维代码表中处于17区第3位,区位码即为“1703 ”。

国标码

  国标码并不等于区位码,它是由区位码稍作转换得到,其转换方法为:先将十进制区码和位码转换为十六进制的区码和位码,再将这个代码的第一个字节和第二个字节分别加上20H,这样就得了一个与区位码有一个相对位置差的代码,也就是国标码。

机内码

  汉字机内码,又称“汉字ASCII码”,简称“内码”,指计算机内部存储,处理加工和传输汉字时所用的由0和1符号组成的代码。输入码被接受后就由汉字操作系统的“输入码转换模块”转换为机内码,与所采用的键盘输入法无关。机内码是汉字最基本的编码,不管是什么汉字系统和汉字输入方法,输入的汉字外码到机器内部都要转换成机内码,才能被存储和进行各种处理。

区位码、国标码、机内码的关系

  • 汉字国标码 = 由区位码转换后的码(区号位号10进制分别转换为16进制) + 2020H
  • 汉字机内码 = 汉字国标码 + 8080H

例如:“中”
区位码:5448(区号位号都为10进制) → 3630H
国标码:5650H = 3630H + 2020H
机内码:D6D0H = 5650H + 8080H

2020H、8080H

  区位码、内码、国标码怎么转换非常简单,但是令人迷惑的是为什么要那么转换?这种转换不可能平白无故地那样转换!

   首先,注意到一点,GB2312虽说是对中文编码,但是里面有对26个英文字母和一些特殊符号的编码,按理说这和ASCII重合的部分应该无需设置,沿用ASCII中不就行了?但是当时在制定GB2312之前,就决定覆盖掉ASCII中符号和英文字母部分,所以将其中的英文字母和符号重新编入GB2312中。而对于ASCII中前32个控制字符则继续沿用。所以保留前32字符,就需要将汉字编码向后偏移32,十六进制20H,这也就是区位码要加上20H得到国标码,这就是GB2312的编码规范。

   而这样产生一个弊端,某些早期用ASCII码编码的英文文章无法打开,一打开就是乱码。比如:如“保”字,国标码为31H和23H,而西文字符“1”和“#”的ASCII也为31H和23H,现假如内存中有两个字节为31H和23H,这到底是一个汉字?还是两个西文字符“1”和“#”于是就出现了二义性,显然,国标码是不可能在计算机内部直接采用的,也就是说应该要兼容早期ASCII码而不是覆盖它!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将字节的最高位设为1,因为ASCII中使用7位,最高位为0。这样就区分开了ASCII和GB2312。这也是为什么要加上8080H。

  其实我们说国标码才是GB2312的规范编码,后来的内码是微软为了解决冲突问题而采用的方式,本质上是修改了GB2312的编码标准,而这种方法最后产生的编码最后就被一些教科书称为内码。

【参考博客】
https://blog.csdn.net/zrf2112/article/details/50718684

你可能感兴趣的:(计算机编程杂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