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设计模式分解java author:chinayaosir qq:44633197 blog:http://blog.csdn.net/chinayaosir 如果你不理解设计模式,而直接去看java源代码,你肯定有很多无法看懂。 */ /**------------------------------------------------------------------------------*/ 目录 创建模式 Factory prototype Builder Singleton 结构模式 Facade Proxy Adapter Composite Decorator Bridge Flyweight 行为模式 Template Memento Observer Chain Of Responsibility Command State Strategy Meidator Interpreter Visitor /**------------------------------------------------------------------------------*/ 创建模式.Factory 定义:提供创建对象的接口. 为何使用? 工厂模式是我们最常用的模式了,著名的Jive论坛 ,就大量使用了工厂模式, 工厂模式在Java程序系统可以说是随处可见。 为什么工厂模式是如此常用?因为工厂模式就相当于创建实例对象的new, 我们经常要根据类Class生成实例对象,如A a=new A() 工厂模式也是用来创建实例对象的, 所以以后new时就要多个心眼,是否可以考虑实用工厂模式,虽然这样做, 可能多做一些工作,但会给你系统带来更大的可扩展性和尽量少的修改量。 我们以类Sample为例, 如果我们要创建Sample的实例对象: Sample sample=new Sample(); 可是,实际情况是,通常我们都要在创建sample实例时做点初始化的工作,比如赋值 查询数据库等。 首先,我们想到的是,可以使用Sample的构造函数,这样生成实例就写成: Sample sample=new Sample(参数); 但是,如果创建sample实例时所做的初始化工作不是象赋值这样简单的事, 可能是很长一段代码,如果也写入构造函数中,那你的代码很难看了(就需要Refactor重整)。 为什么说代码很难看,初学者可能没有这种感觉,我们分析如下,初始化工作如果是很长一段代码, 说明要做的工作很多,将很多工作装入一个方法中,相当于将很多鸡蛋放在一个篮子里,是很危险的, 这也是有背于Java面向对象的原则,面向对象的封装(Encapsulation)和分派(Delegation)告诉我们, 尽量将长的代码分派“切割”成每段,将每段再“封装”起来(减少段和段之间偶合联系性), 这样,就会将风险分散,以后如果需要修改,只要更改每段,不会再发生牵一动百的事情。 在本例中,首先,我们需要将创建实例的工作与使用实例的工作分开, 也就是说,让创建实例所需要的大量初始化工作从Sample的构造函数中分离出去。 这时我们就需要Factory工厂模式来生成对象了,不能再用上面简单new Sample(参数)。 还有,如果Sample有个继承如MySample, 按照面向接口编程,我们需要将Sample抽象成一个接口. 现在Sample是接口,有两个子类MySample 和HisSample .我们要实例化他们时,如下: Sample mysample=new MySample(); Sample hissample=new HisSample(); 随着项目的深入,Sample可能还会"生出很多儿子出来", 那么我们要对这些儿子一个个实例化,更糟糕的是, 可能还要对以前的代码进行修改:加入后来生出儿子的实例.这在传统程序中是无法避免的. 但如果你一开始就有意识使用了工厂模式,这些麻烦就没有了. 工厂方法 你会建立一个专门生产Sample实例的工厂: public class Factory{ public static Sample creator(int which){ //getClass 产生Sample 一般可使用动态类装载装入类。 if (which==1) return new SampleA(); else if (which==2) return new SampleB(); } } 那么在你的程序中,如果要实例化Sample时.就使用 Sample sampleA=Factory.creator(1); 这样,在整个就不涉及到Sample的具体子类,达到封装效果,也就减少错误修改的机会, 这个原理可以用很通俗的话来比喻:就是具体事情做得越多,越容易范错误. 这每个做过具体工作的人都深有体会,相反,官做得越高,说出的话越抽象越笼统,范错误可能性就越少. 好象我们从编程序中也能悟出人生道理?呵呵. 使用工厂方法 要注意几个角色,首先你要定义产品接口,如上面的Sample, 产品接口下有Sample接口的实现类,如SampleA,其次要有一个factory类,用来生成产品Sample, 进一步稍微复杂一点,就是在工厂类上进行拓展,工厂类也有继承它的实现类concreteFactory了。 抽象工厂 工厂模式中有: 工厂方法(Factory Method) 抽象工厂(Abstract Factory). 这两个模式区别在于需要创建对象的复杂程度上。如果我们创建对象的方法变得复杂了, 如上面工厂方法中是创建一个对象Sample,如果我们还有新的产品接口Sample2. 这里假设:Sample有两个concrete类SampleA和SamleB,而Sample2也有两个concrete类Sample2A和SampleB2 那么,我们就将上例中Factory变成抽象类,将共同部分封装在抽象类中,不同部分使用子类实现, 下面就是将上例中的Factory拓展成抽象工厂: public abstract class Factory{ public abstract Sample creator(); public abstract Sample2 creator(String name); } public class SimpleFactory extends Factory{ public Sample creator(){ ......... return new SampleA } public Sample2 creator(String name){ ......... return new Sample2A } } public class BombFactory extends Factory{ public Sample creator(){ ...... return new SampleB } public Sample2 creator(String name){ ...... return new Sample2B } } 从上面看到两个工厂各自生产出一套Sample和Sample2, 也许你会疑问,为什么我不可以使用两个工厂方法来分别生产Sample和Sample2? 抽象工厂还有另外一个关键要点,是因为 SimpleFactory内, 生产Sample和生产Sample2的方法之间有一定联系,所以才要将这两个方法捆绑在一个类中, 这个工厂类有其本身特征,也许制造过程是统一的,比如:制造工艺比较简单,所以名称叫SimpleFactory。 在实际应用中,工厂方法用得比较多一些,而且是和动态类装入器组合在一起应用, 举例 我们以Jive的ForumFactory为例,这个例子在前面的Singleton模式中我们讨论过,现在再讨论其工厂模式: public abstract class ForumFactory { private static Object initLock = new Object(); private static String className = "com.jivesoftware.forum.database.DbForumFactory"; private static ForumFactory factory = null; public static ForumFactory getInstance(Authorization authorization) { //If no valid authorization passed in, return null. if (authorization == null) { return null; } //以下使用了Singleton 单态模式 if (factory == null) { synchronized(initLock) { if (factory == null) { ...... try { //动态转载类 Class c = Class.forName(className); factory = (ForumFactory)c.newInstance(); } catch (Exception e) { return null; } } } } //Now, 返回 proxy.用来限制授权对forum的访问 return new ForumFactoryProxy(authorization, factory, factory.getPermissions(authorization)); } //真正创建forum的方法由继承forumfactory的子类去完成. public abstract Forum createForum(String name, String description) throws UnauthorizedException, ForumAlreadyExistsException; .... } 因为现在的Jive是通过数据库系统存放论坛帖子等内容数据, 如果希望更改为通过文件系统实现,这个工厂方法ForumFactory就提供了提供动态接口: private static String className = "com.jivesoftware.forum.database.DbForumFactory"; 你可以使用自己开发的创建forum的方法代替com.jivesoftware.forum.database.DbForumFactory就可以. 在上面的一段代码中一共用了三种模式,除了工厂模式外, 还有Singleton单态模式,以及proxy模式,proxy模式主要用来授权用户对forum的访问, 因为访问forum有两种人:一个是注册用户 一个是游客guest,那么那么相应的权限就不一样, 而且这个权限是贯穿整个系统的,因此建立一个proxy,类似网关的概念,可以很好的达到这个效果. 看看Java宠物店中的CatalogDAOFactory: public class CatalogDAOFactory { /** * 本方法制定一个特别的子类来实现DAO模式。 * 具体子类定义是在J2EE的部署描述器中。 */ public static CatalogDAO getDAO() throws CatalogDAOSysException { CatalogDAO catDao = null; try { InitialContext ic = new InitialContext(); //动态装入CATALOG_DAO_CLASS //可以定义自己的CATALOG_DAO_CLASS,从而在无需变更太多代码 //的前提下,完成系统的巨大变更。 String className =(String) ic.lookup(JNDINames.CATALOG_DAO_CLASS); catDao = (CatalogDAO) Class.forName(className).newInstance(); } catch (NamingException ne) { throw new CatalogDAOSysException(" CatalogDAOFactory.getDAO: NamingException while getting DAO type : /n" + ne.getMessage()); } catch (Exception se) { throw new CatalogDAOSysException(" CatalogDAOFactory.getDAO: Exception while getting DAO type : /n" + se.getMessage()); } return catDao; } } CatalogDAOFactory是典型的工厂方法,catDao是通过动态类装入器className获得CatalogDAOFactory具体实现子类, 这个实现子类在Java宠物店是用来操作catalog数据库,用户可以根据数据库的类型不同, 定制自己的具体实现子类,将自己的子类名给与CATALOG_DAO_CLASS变量就可以。 由此可见,工厂方法确实为系统结构提供了非常灵活强大的动态扩展机制, 只要我们更换一下具体的工厂方法,系统其他地方无需一点变换,就有可能将系统功能进行改头换面的变化。 /**------------------------------------------------------------------------------*/ 创建模式.prototype 定义: 用原型实例指定创建对象的种类,并且通过拷贝这些原型创建新的对象. Prototype模式允许一个对象再创建另外一个可定制的对象,根本无需知道任何如何创建的细节,工作原理是:通过将一个原型对象传给那个要发动创建的对象,这个要发动创建的对象通过请求原型对象拷贝它们自己来实施创建。 如何使用? 因为Java中的提供clone()方法来实现对象的克隆(具体了解clone()按这里),所以Prototype模式实现一下子变得很简单. 以勺子为例: public abstract class AbstractSpoon implements Cloneable { String spoonName; public void setSpoonName(String spoonName) {this.spoonName = spoonName;} public String getSpoonName() {return this.spoonName;} public Object clone() { Object object = null; try { object = super.clone(); } catch (CloneNotSupportedException exception) { System.err.println("AbstractSpoon is not Cloneable"); } return object; } } 有两个具体实现(ConcretePrototype): public class SoupSpoon extends AbstractSpoon { public SoupSpoon() { setSpoonName("Soup Spoon"); } } public class SaladSpoon extends AbstractSpoon { public SaladSpoon() { setSpoonName("Salad Spoon"); } } 调用Prototype模式很简单: AbstractSpoon spoon = new SoupSpoon(); AbstractSpoon spoon = new SaladSpoon(); 当然也可以结合工厂模式来创建AbstractSpoon实例。 在Java中Prototype模式变成clone()方法的使用,由于Java的纯洁的面向对象特性, 使得在Java中使用设计模式变得很自然,两者已经几乎是浑然一体了。这反映在很多模式上,如Interator遍历模式。 /**------------------------------------------------------------------------------*/ 创建模式.Builder Builder模式定义: 将一个复杂对象的构建与它的表示分离,使得同样的构建过程可以创建不同的表示. Builder模式是一步一步创建一个复杂的对象,它允许用户可以只通过指定复杂对象的类型和内容就可以构建它们. 用户不知道内部的具体构建细节.Builder模式是非常类似抽象工厂模式, 细微的区别大概只有在反复使用中才能体会到. 为何使用? 是为了将构建复杂对象的过程和它的部件解耦.注意: 是解耦过程和部件. 因为一个复杂的对象,不但有很多大量组成部分,如汽车,有很多部件:车轮 方向盘 发动机还有各种小零件等等, 部件很多,但远不止这些,如何将这些部件装配成一辆汽车,这个装配过程也很复杂(需要很好的组装技术), Builder模式就是为了将部件和组装过程分开. 如何使用? 首先假设一个复杂对象是由多个部件组成的,Builder模式是把复杂对象的创建和部件的创建分别开来, 分别用Builder类和Director类来表示. 首先,需要一个接口,它定义如何创建复杂对象的各个部件: public interface Builder { //创建部件A 比如创建汽车车轮 void buildPartA(); //创建部件B 比如创建汽车方向盘 void buildPartB(); //创建部件C 比如创建汽车发动机 void buildPartC(); //返回最后组装成品结果 (返回最后装配好的汽车) //成品的组装过程不在这里进行,而是转移到下面的Director类中进行. //从而实现了解耦过程和部件 Product getResult(); } 用Director构建最后的复杂对象,而在上面Builder接口中封装的是如何创建一个个部件 (复杂对象是由这些部件组成的),也就是说Director的内容是如何将部件最后组装成成品: public class Director { private Builder builder; public Director( Builder builder ) { this.builder = builder; } // 将部件partA partB partC最后组成复杂对象 //这里是将车轮 方向盘和发动机组装成汽车的过程 public void construct() { builder.buildPartA(); builder.buildPartB(); builder.buildPartC(); } } Builder的具体实现ConcreteBuilder: 通过具体完成接口Builder来构建或装配产品的部件; 定义并明确它所要创建的是什么具体东西; 提供一个可以重新获取产品的接口: public class ConcreteBuilder implements Builder { Part partA, partB, partC; public void buildPartA() { //这里是具体如何构建partA的代码 }; public void buildPartB() { //这里是具体如何构建partB的代码 }; public void buildPartC() { //这里是具体如何构建partB的代码 }; public Product getResult() { //返回最后组装成品结果 }; } 复杂对象:产品Product: public interface Product { } 复杂对象的部件: public interface Part { } 我们看看如何调用Builder模式: ConcreteBuilder builder = new ConcreteBuilder(); Director director = new Director( builder ); director.construct(); Product product = builder.getResult(); Builder模式的应用 在Java实际使用中,我们经常用到"池"(Pool)的概念,当资源提供者无法提供足够的资源, 并且这些资源需要被很多用户反复共享时,就需要使用池. "池"实际是一段内存,当池中有一些复杂的资源的"断肢"(比如数据库的连接池,也许有时一个连接会中断), 如果循环再利用这些"断肢",将提高内存使用效率,提高池的性能. 修改Builder模式中Director类使之能诊断"断肢"断在哪个部件上,再修复这个部件. /**------------------------------------------------------------------------------*/ 创建模式.Singleton 定义: Singleton模式主要作用是保证在Java应用程序中,一个类Class只有一个实例存在。 在很多操作中,比如建立目录 数据库连接都需要这样的单线程操作。 还有, singleton能够被状态化; 这样,多个单态类在一起就可以作为一个状态仓库一样向外提供服务,比如,你要论坛中的帖子计数器,每次浏览一次需要计数,单态类能否保持住这个计数,并且能synchronize的安全自动加1,如果你要把这个数字永久保存到数据库,你可以在不修改单态接口的情况下方便的做到。 另外方面,Singleton也能够被无状态化。提供工具性质的功能, Singleton模式就为我们提供了这样实现的可能。使用Singleton的好处还在于可以节省内存,因为它限制了实例的个数,有利于Java垃圾回收(garbage collection)。 我们常常看到工厂模式中类装入器(class loader)中也用Singleton模式实现的,因为被装入的类实际也属于资源。 如何使用? 一般Singleton模式通常有几种形式: public class Singleton { private Singleton(){} //在自己内部定义自己一个实例,是不是很奇怪? //注意这是private 只供内部调用 private static Singleton instance = new Singleton(); //这里提供了一个供外部访问本class的静态方法,可以直接访问 public static Singleton getInstance() { return instance; } } 第二种形式: public class Singleton { private static Singleton instance = null; public static synchronized Singleton getInstance() { //这个方法比上面有所改进,不用每次都进行生成对象,只是第一次 //使用时生成实例,提高了效率! if (instance==null) instance=new Singleton(); return instance; } } 使用Singleton.getInstance()可以访问单态类。 上面第二中形式是lazy initialization,也就是说第一次调用时初始Singleton,以后就不用再生成了。 注意到lazy initialization形式中的synchronized,这个synchronized很重要,如果没有synchronized,那么使用getInstance()是有可能得到多个Singleton实例。关于lazy initialization的Singleton有很多涉及double-checked locking (DCL)的讨论,有兴趣者进一步研究。 一般认为第一种形式要更加安全些。 使用Singleton注意事项: 有时在某些情况下,使用Singleton并不能达到Singleton的目的,如有多个Singleton对象同时被不同的类装入器装载;在EJB这样的分布式系统中使用也要注意这种情况,因为EJB是跨服务器,跨JVM的。 我们以SUN公司的宠物店源码(Pet Store 1.3.1)的ServiceLocator为例稍微分析一下: 在Pet Store中ServiceLocator有两种,一个是EJB目录下;一个是WEB目录下,我们检查这两个ServiceLocator会发现内容差不多,都是提供EJB的查询定位服务,可是为什么要分开呢?仔细研究对这两种ServiceLocator才发现区别:在WEB中的ServiceLocator的采取Singleton模式,ServiceLocator属于资源定位,理所当然应该使用Singleton模式。但是在EJB中,Singleton模式已经失去作用,所以ServiceLocator才分成两种,一种面向WEB服务的,一种是面向EJB服务的。 Singleton模式看起来简单,使用方法也很方便,但是真正用好,是非常不容易,需要对Java的类 线程 内存等概念有相当的了解。 /**------------------------------------------------------------------------------*/ 结构模式.Facade Facade的定义: 为子系统中的一组接口提供一个一致的界面. Facade一个典型应用就是数据库JDBC的应用,如下例对数据库的操作: public class DBCompare { Connection conn = null; PreparedStatement prep = null; ResultSet rset = null; try { Class.forName( "" ).newInstance(); conn = DriverManager.getConnection( "" ); String sql = "SELECT * FROM WHERE = ?"; prep = conn.prepareStatement( sql ); prep.setString( 1, "" ); rset = prep.executeQuery(); if( rset.next() ) { System.out.println( rset.getString( " } } catch( SException e ) { e.printStackTrace(); } finally { rset.close(); prep.close(); conn.close(); } } 上例是Jsp中最通常的对数据库操作办法. 在应用中,经常需要对数据库操作,每次都写上述一段代码肯定比较麻烦,需要将其中不变的部分提炼出来,做成一个接口,这就引入了facade外观对象.如果以后我们更换Class.forName中的也非常方便,比如从Mysql数据库换到Oracle数据库,只要更换facade接口中的driver就可以. 我们做成了一个Facade接口,使用该接口,上例中的程序就可以更改如下: public class DBCompare { String sql = "SELECT * FROM WHERE = ?"; try { Mysql msql=new mysql(sql); prep.setString( 1, "" ); rset = prep.executeQuery(); if( rset.next() ) { System.out.println( rset.getString( " } } catch( SException e ) { e.printStackTrace(); } finally { mysql.close(); mysql=null; } } 可见非常简单,所有程序对数据库访问都是使用改接口,降低系统的复杂性,增加了灵活性. 如果我们要使用连接池,也只要针对facade接口修改就可以. facade实际上是个理顺系统间关系,降低系统间耦合度的一个常用的办法, 也许你已经不知不觉在使用,尽管不知道它就是facade. /**------------------------------------------------------------------------------*/ 结构模式.Proxy Proxy是比较有用途的一种模式,而且变种较多,应用场合覆盖从小结构到整个系统的大结构, Proxy是代理的意思,我们也许有代理服务器等概念, 代理概念可以解释为:在出发点到目的地之间有一道中间层,意为代理. 设计模式中定义: 为其他对象提供一种代理以控制对这个对象的访问. 为什么要使用Proxy? 1.授权机制 不同级别的用户对同一对象拥有不同的访问权利, 如Jive论坛系统中,就使用Proxy进行授权机制控制, 访问论坛有两种人:注册用户和游客(未注册用户), Jive中就通过类似ForumProxy这样的代理来控制这两种用户对论坛的访问权限. 2.某个客户端不能直接操作到某个对象,但又必须和那个对象有所互动. 举例两个具体情况: (1)如果那个对象是一个是很大的图片,需要花费很长时间才能显示出来, 那么当这个图片包含在文档中时,使用编辑器或浏览器打开这个文档,打开文档必须很迅速, 不能等待大图片处理完成,这时需要做个图片Proxy来代替真正的图片. (2)如果那个对象在Internet的某个远端服务器上, 直接操作这个对象因为网络速度原因可能比较慢,那我们可以先用Proxy来代替那个对象. 总之原则是,对于开销很大的对象,只有在使用它时才创建,这个原则可以为我们节省很多宝贵的Java内存. 所以,有些人认为Java耗费资源内存,我以为这和程序编制思路也有一定的关系. 如何使用Proxy? 以Jive论坛系统为例,访问论坛系统的用户有多种类型:注册普通用户 论坛管理者 系统管理者 游客, 注册普通用户才能发言;论坛管理者可以管理他被授权的论坛;系统管理者可以管理所有事务等, 这些权限划分和管理是使用Proxy完成的. Forum是Jive的核心接口,在Forum中陈列了有关论坛操作的主要行为,如论坛名称 论坛描述的获取和修改,帖子发表删除编辑等. 在ForumPermissions中定义了各种级别权限的用户: public class ForumPermissions implements Cacheable { /** Permission to read object.*/ public static final int READ = 0; /** Permission to administer the entire sytem.*/ public static final int SYSTEM_ADMIN = 1; /** Permission to administer a particular forum.*/ public static final int FORUM_ADMIN = 2; /** Permission to administer a particular user.*/ public static final int USER_ADMIN = 3; /** Permission to administer a particular group.*/ public static final int GROUP_ADMIN = 4; /** Permission to moderate threads.*/ public static final int MODERATE_THREADS = 5; /** Permission to create a new thread.*/ public static final int CREATE_THREAD = 6; /** Permission to create a new message.*/ public static final int CREATE_MESSAGE = 7; /** Permission to moderate messages.*/ public static final int MODERATE_MESSAGES = 8; ..... public boolean isSystemOrForumAdmin() { return (values[FORUM_ADMIN] || values[SYSTEM_ADMIN]); } ..... } 因此,Forum中各种操作权限是和ForumPermissions定义的用户级别有关系的, 作为接口Forum的实现:ForumProxy正是将这种对应关系联系起来. 比如,修改Forum的名称,只有论坛管理者或系统管理者可以修改,代码如下: public class ForumProxy implements Forum { private ForumPermissions permissions; private Forum forum; this.authorization = authorization; public ForumProxy(Forum forum, Authorization authorization, ForumPermissions permissions) { this.forum = forum; this.authorization = authorization; this.permissions = permissions; } ..... public void setName(String name) throws UnauthorizedException, ForumAlreadyExistsException { //只有是系统或论坛管理者才可以修改名称 if (permissions.isSystemOrForumAdmin()) { forum.setName(name); } else { throw new UnauthorizedException(); } } ... } 而DbForum才是接口Forum的真正实现,以修改论坛名称为例: public class DbForum implements Forum, Cacheable { ... public void setName(String name) throws ForumAlreadyExistsException { .... this.name = name; //这里真正将新名称保存到数据库中 saveToDb(); .... } ... } 凡是涉及到对论坛名称修改这一事件,其他程序都首先得和ForumProxy打交道, 由ForumProxy决定是否有权限做某一样事情,ForumProxy是个名副其实的"网关","安全代理系统". 在平时应用中,无可避免总要涉及到系统的授权或安全体系,不管你有无意识的使用Proxy,实际你已经在使用Proxy了. 我们继续结合Jive谈入深一点,下面要涉及到工厂模式了,如果你不了解工厂模式,请看设计模式之Factory 我们已经知道,使用Forum需要通过ForumProxy,Jive中创建一个Forum是使用Factory模式, 有一个总的抽象类ForumFactory,在这个抽象类中,调用ForumFactory是通过getInstance()方法实现, 这里使用了Singleton(也是设计模式之一,由于介绍文章很多,我就不写了,看这里, getInstance()返回的是ForumFactoryProxy. 为什么不返回ForumFactory,而返回ForumFactory的实现ForumFactoryProxy? 原因是明显的,需要通过代理确定是否有权限创建forum. 在ForumFactoryProxy中我们看到代码如下: public class ForumFactoryProxy extends ForumFactory { protected ForumFactory factory; protected Authorization authorization; protected ForumPermissions permissions; public ForumFactoryProxy(Authorization authorization, ForumFactory factory, ForumPermissions permissions) { this.factory = factory; this.authorization = authorization; this.permissions = permissions; } public Forum createForum(String name, String description) throws UnauthorizedException, ForumAlreadyExistsException { //只有系统管理者才可以创建forum if (permissions.get(ForumPermissions.SYSTEM_ADMIN)) { Forum newForum = factory.createForum(name, description); return new ForumProxy(newForum, authorization, permissions); } else { throw new UnauthorizedException(); } } 方法createForum返回的也是ForumProxy, Proxy就象一道墙,其他程序只能和Proxy交互操作. 注意到这里有两个Proxy:ForumProxy和ForumFactoryProxy. 代表两个不同的职责:使用Forum和创建Forum; 至于为什么将使用对象和创建对象分开,这也是为什么使用Factory模式的原因所在:是为了"封装" "分派"; 换句话说,尽可能功能单一化,方便维护修改. Jive论坛系统中其他如帖子的创建和使用,都是按照Forum这个思路而来的. 以上我们讨论了如何使用Proxy进行授权机制的访问,Proxy还可以对用户隐藏另外一种称为copy-on-write的优化方式. 拷贝一个庞大而复杂的对象是一个开销很大的操作,如果拷贝过程中,没有对原来的对象有所修改, 那么这样的拷贝开销就没有必要.用代理延迟这一拷贝过程. 比如:我们有一个很大的Collection,具体如hashtable,有很多客户端会并发同时访问它. 其中一个特别的客户端要进行连续的数据获取,此时要求其他客户端不能再向hashtable中增加或删除 东东. 最直接的解决方案是:使用collection的lock,让这特别的客户端获得这个lock, 进行连续的数据获取,然后再释放lock. public void foFetches(Hashtable ht){ synchronized(ht){ //具体的连续数据获取动作.. } } 但是这一办法可能锁住Collection会很长时间,这段时间,其他客户端就不能访问该Collection了. 第二个解决方案是clone这个Collection,然后让连续的数据获取针对clone出来的那个Collection操作. 这个方案前提是,这个Collection是可clone的,而且必须有提供深度clone的方法. Hashtable就提供了对自己的clone方法,但不是Key和value对象的clone,关于Clone含义可以参考专门文章. public void foFetches(Hashtable ht){ Hashttable newht=(Hashtable)ht.clone(); } 问题又来了,由于是针对clone出来的对象操作,如果原来的母体被其他客户端操作修改了, 那么对clone出来的对象操作就没有意义了. 最后解决方案:我们可以等其他客户端修改完成后再进行clone,也就是说, 这个特别的客户端先通过调用一个叫clone的方法来进行一系列数据获取操作. 但实际上没有真正的进行对象拷贝,直至有其他客户端修改了这个对象Collection. 使用Proxy实现这个方案.这就是copy-on-write操作. Proxy应用范围很广,现在流行的分布计算方式RMI和Corba等都是Proxy模式的应用. /**------------------------------------------------------------------------------*/ 结构模式.Adapter 定义:将两个不兼容的类纠合在一起使用,属于结构型模式,需要有Adaptee(被适配者)和Adaptor(适配器)两个身份. 为何使用? 我们经常碰到要将两个没有关系的类组合在一起使用, 第一解决方案是:修改各自类的接口,但是如果我们没有源代码, 或者,我们不愿意为了一个应用而修改各自的接口。 怎么办? 使用Adapter,在这两种接口之间创建一个混合接口(混血儿). 如何使用? 实现Adapter方式,其实"think in Java"的"类再生"一节中已经提到, 有两种方式:组合(composition)和继承(inheritance). 假设我们要打桩,有两种类:方形桩 圆形桩. public class SquarePeg{ public void insert(String str){ System.out.println("SquarePeg insert():"+str); } } public class RoundPeg{ public void insertIntohole(String msg){ System.out.println("RoundPeg insertIntoHole():"+msg); } } 现在有一个应用,需要既打方形桩,又打圆形桩.那么我们需要将这两个没有关系的类综合应用. 假设RoundPeg我们没有源代码,或源代码我们不想修改,那么我们使用Adapter来实现这个应用: public class PegAdapter extends SquarePeg{ private RoundPeg roundPeg; public PegAdapter(RoundPeg peg)(this.roundPeg=peg;) public void insert(String str){ roundPeg.insertIntoHole(str);} } 在上面代码中,RoundPeg属于Adaptee,是被适配者. PegAdapter是Adapter,将Adaptee(被适配者RoundPeg)和Target(目标SquarePeg)进行适配. 实际上这是将组合方法(composition)和继承(inheritance)方法综合运用. PegAdapter首先继承SquarePeg,然后使用new的组合生成对象方式,生成RoundPeg的对象roundPeg, 再重载父类insert()方法。从这里,你也了解使用new生成对象和使用extends继承生成对象的不同, 前者无需对原来的类修改,甚至无需要知道其内部结构和源代码. 如果你有些Java使用的经验,已经发现,这种模式经常使用。 进一步使用 上面的PegAdapter是继承了SquarePeg,如果我们需要两边继承,即继承SquarePeg 又继承RoundPeg, 因为Java中不允许多继承,但是我们可以实现(implements)两个接口(interface) public interface IRoundPeg{ public void insertIntoHole(String msg); } public interface ISquarePeg{ public void insert(String str); } 下面是新的RoundPeg 和SquarePeg, 除了实现接口这一区别,和上面的没什么区别。 public class SquarePeg implements ISquarePeg{ public void insert(String str){ System.out.println("SquarePeg insert():"+str); } } public class RoundPeg implements IRoundPeg{ public void insertIntohole(String msg){ System.out.println("RoundPeg insertIntoHole():"+msg); } } 下面是新的PegAdapter,叫做two-way adapter: public class PegAdapter implements IRoundPeg,ISquarePeg{ private RoundPeg roundPeg; private SquarePeg squarePeg; // 构造方法 public PegAdapter(RoundPeg peg){this.roundPeg=peg;} // 构造方法 public PegAdapter(SquarePeg peg)(this.squarePeg=peg;) public void insert(String str){ roundPeg.insertIntoHole(str);} } 还有一种叫Pluggable Adapters,可以动态的获取几个adapters中一个。 使用Reflection技术,可以动态的发现类中的Public方法。 /**------------------------------------------------------------------------------*/ 结构模式.Composite Composite定义: 将对象以树形结构组织起来,以达成“部分-整体” 的层次结构, 使得客户端对单个对象和组合对象的使用具有一致性. Composite比较容易理解,想到Composite就应该想到树形结构图。 组合体内这些对象都有共同接口,当组合体一个对象的方法被调用执行时, Composite将遍历(Iterator)整个树形结构,寻找同样包含这个方法的对象并实现调用执行。可以用牵一动百来形容。 所以Composite模式使用到Iterator模式,和Chain of Responsibility模式类似。 Composite好处: 1.使客户端调用简单,客户端可以一致的使用组合结构或其中单个对象, 用户就不必关系自己处理的是单个对象还是整个组合结构,这就简化了客户端代码。 2.更容易在组合体内加入对象部件. 客户端不必因为加入了新的对象部件而更改代码。 如何使用Composite? 首先定义一个接口或抽象类,这是设计模式通用方式了,其他设计模式对接口内部定义限制不多, Composite却有个规定,那就是要在接口内部定义一个用于访问和管理Composite组合体的部件Component. 下面的代码是以抽象类定义,一般尽量用接口interface, public abstract class Equipment { private String name; //网络价格 public abstract double netPrice(); //折扣价格 public abstract double discountPrice(); //增加部件方法 public boolean add(Equipment equipment) { return false; } //删除部件方法 public boolean remove(Equipment equipment) { return false; } //注意这里,这里就提供一种用于访问组合体类的部件方法。 public Iterator iter() { return null; } public Equipment(final String name) { this.name=name; } } 抽象类Equipment就是Component定义,代表着组合体类的对象们,Equipment中定义几个共同的方法。 public class Disk extends Equipment { public Disk(String name) { super(name); } //定义Disk网络价格为1 public double netPrice() { return 1.; } //定义了disk折扣价格是0.5 对折。 public double discountPrice() { return .5; } } Disk是组合体内的一个对象,或称一个部件,这个部件是个单独元素( Primitive)。 还有一种可能是,一个部件也是一个组合体,就是说这个部件下面还有'儿子', 这是树形结构中通常的情况,应该比较容易理解。现在我们先要定义这个组合体: abstract class CompositeEquipment extends Equipment { private int i=0; //定义一个Vector 用来存放'儿子' private Lsit equipment=new ArrayList(); public CompositeEquipment(String name) { super(name); } public boolean add(Equipment equipment) { this.equipment.add(equipment); return true; } public double netPrice() { double netPrice=0.; Iterator iter=equipment.iterator(); for(iter.hasNext()) netPrice+=((Equipment)iter.next()).netPrice(); return netPrice; } public double discountPrice() { double discountPrice=0.; Iterator iter=equipment.iterator(); for(iter.hasNext()) discountPrice+=((Equipment)iter.next()).discountPrice(); return discountPrice; } //注意这里,这里就提供用于访问自己组合体内的部件方法。 //上面dIsk 之所以没有,是因为Disk是个单独(Primitive)的元素. public Iterator iter() { return equipment.iterator() ; { //重载Iterator方法 public boolean hasNext() { return i //重载Iterator方法 public Object next() { if(hasNext()) return equipment.elementAt(i++); else throw new NoSuchElementException(); } } 上面CompositeEquipment继承了Equipment,同时为自己里面的对象们提供了外部访问的方法, 重载了Iterator,Iterator是Java的Collection的一个接口,是Iterator模式的实现. 我们再看看CompositeEquipment的两个具体类:盘盒Chassis和箱子Cabinet,箱子里面可以放很多东西, 如底板,电源盒,硬盘盒等;盘盒里面可以放一些小设备,如硬盘 软驱等。无疑这两个都是属于组合体性质的。 public class Chassis extends CompositeEquipment { public Chassis(String name) { super(name); } public double netPrice() { return 1.+super.netPrice(); } public double discountPrice() { return .5+super.discountPrice(); } } public class Cabinet extends CompositeEquipment { public Cabinet(String name) { super(name); } public double netPrice() { return 1.+super.netPrice(); } public double discountPrice() { return .5+super.discountPrice(); } } 至此我们完成了整个Composite模式的架构。 我们可以看看客户端调用Composote代码: Cabinet cabinet=new Cabinet("Tower"); Chassis chassis=new Chassis("PC Chassis"); //将PC Chassis装到Tower中 (将盘盒装到箱子里) cabinet.add(chassis); //将一个10GB的硬盘装到 PC Chassis (将硬盘装到盘盒里) chassis.add(new Disk("10 GB")); //调用 netPrice()方法; System.out.println("netPrice="+cabinet.netPrice()); System.out.println("discountPrice="+cabinet.discountPrice()); 上面调用的方法netPrice()或discountPrice(),实际上Composite使用Iterator遍历了整个树形结构, 寻找同样包含这个方法的对象并实现调用执行. Composite是个很巧妙体现智慧的模式,在实际应用中, 如果碰到树形结构,我们就可以尝试是否可以使用这个模式。 以论坛为例,一个版(forum)中有很多帖子(message),这些帖子有原始贴, 有对原始贴的回应贴,是个典型的树形结构,那么当然可以使用Composite模式, 那么我们进入Jive中看看,是如何实现的. Jive解剖 在Jive中 ForumThread是ForumMessages的容器container(组合体).也就是说, ForumThread类似我们上例中的 CompositeEquipment.它和messages的关系如图: [thread] |- [message] |- [message] |- [message] |- [message] |- [message] 我们在ForumThread看到如下代码: public interface ForumThread { .... public void addMessage(ForumMessage parentMessage, ForumMessage newMessage) throws UnauthorizedException; public void deleteMessage(ForumMessage message) throws UnauthorizedException; public Iterator messages(); .... } 类似CompositeEquipment, 提供用于访问自己组合体内的部件方法: 增加 删除 遍历. 结合我的其他模式中对Jive的分析,我们已经基本大体理解了Jive论坛体系的框架, /**------------------------------------------------------------------------------*/ 结构模式.Decorator Decorator常被翻译成"装饰",我觉得翻译成"油漆工"更形象点,油漆工(decorator)是用来刷油漆的, 那么被刷油漆的对象我们称decoratee.这两种实体在Decorator模式中是必须的. Decorator定义: 动态给一个对象添加一些额外的职责,就象在墙上刷油漆. 使用Decorator模式相比用生成子类方式达到功能的扩充显得更为灵活. 为什么使用Decorator? 我们通常可以使用继承来实现功能的拓展,如果这些需要拓展的功能的种类很繁多, 那么势必生成很多子类,增加系统的复杂性,同时,使用继承实现功能拓展, 我们必须可预见这些拓展功能,这些功能是编译时就确定了,是静态的. 使用Decorator的理由是:这些功能需要由用户动态决定加入的方式和时机. Decorator提供了"即插即用"的方法,在运行期间决定何时增加何种功能. 如何使用? 举Adapter中的打桩示例,在Adapter中有两种类:方形桩 圆形桩, Adapter模式展示如何综合使用这两个类,在Decorator模式中, 我们是要在打桩时增加一些额外功能,比如,挖坑 在桩上钉木板等,不关心如何使用两个不相关的类. 我们先建立一个接口: public interface Work { public void insert(); } 接口Work有一个具体实现:插入方形桩或圆形桩,这两个区别对Decorator是无所谓.我们以插入方形桩为例: public class SquarePeg implements Work{ public void insert(){ System.out.println("方形桩插入"); } } 现在有一个应用:需要在桩打入前,挖坑,在打入后,在桩上钉木板,这些额外的功能是动态, 可能随意增加调整修改,比如,可能又需要在打桩之后钉架子(只是比喻). 那么我们使用Decorator模式,这里方形桩SquarePeg是decoratee(被刷油漆者), 我们需要在decoratee上刷些"油漆",这些油漆就是那些额外的功能. public class Decorator implements Work{ private Work work; //额外增加的功能被打包在这个List中 private ArrayList others = new ArrayList(); //在构造器中使用组合new方式,引入Work对象; public Decorator(Work work) { this.work=work; others.add("挖坑"); others.add("钉木板"); } public void insertbr /,(){ newMethod(); } //在新方法中,我们在insert之前增加其他方法,这里次序先后是用户灵活指定的 public void newMethod() { otherMethod(); work.insert(); } public void otherMethod() { ListIterator listIterator = others.listIterator(); while (listIterator.hasNext()) { System.out.println(((String)(listIterator.next())) + " 正在进行"); } } } 在上例中,我们把挖坑和钉木板都排在了打桩insert前面,这里只是举例说明额外功能次序可以任意安排. 好了,Decorator模式出来了,我们看如何调用: Work squarePeg = new SquarePeg(); Work decorator = new Decorator(squarePeg); decorator.insert(); Decorator模式至此完成. 如果你细心,会发现,上面调用类似我们读取文件时的调用: FileReader fr = new FileReader(filename); BufferedReader br = new BufferedReader(fr); 实际上Java 的I/O API就是使用Decorator实现的,I/O变种很多, 如果都采取继承方法,将会产生很多子类,显然相当繁琐. Jive中的Decorator实现 在论坛系统中,有些特别的字是不能出现在论坛中如"打倒XXX",我们需要过滤这些"反动"的字体. 不让他们出现或者高亮度显示. 在IBM Java专栏中专门谈Jive的文章中,有谈及Jive中ForumMessageFilter.java使用了Decorator模式, 其实,该程序并没有真正使用Decorator,而是提示说:针对特别论坛可以设计额外增加的过滤功能, 那么就可以重组ForumMessageFilter作为Decorator模式了. 所以,我们在分辨是否真正是Decorator模式,以及会真正使用Decorator模式, 一定要把握好Decorator模式的定义,以及其中参与的角色(Decoratee 和Decorator). /**------------------------------------------------------------------------------*/ 结构模式.Bridge Bridge定义 : 将抽象和行为划分开来,各自独立,但能动态的结合. 为什么使用? 通常,当一个抽象类或接口有多个具体实现(concrete subclass),这些concrete之间关系可能有以下两种: 1. 这多个具体实现之间恰好是并列的,如前面举例,打桩,有两个concrete class:方形桩和圆形桩; 这两个形状上的桩是并列的,没有概念上的重复,那么我们只要使用继承就可以了. 2.实际应用上,常常有可能在这多个concrete class之间有概念上重叠. 那么需要我们把抽象共同部分和行为共同部分各自独立开来, 原来是准备放在一个接口里,现在需要设计两个接口,分别放置抽象和行为. 例如,一杯咖啡为例,有中杯和大杯之分,同时还有加奶 不加奶之分. 如果用单纯的继承,这四个具体实现(中杯 大杯 加奶 不加奶)之间有概念重叠, 因为有中杯加奶,也有中杯不加奶, 如果再在中杯这一层再实现两个继承,很显然混乱,扩展性极差. 那我们使用Bridge模式来实现它. 如何实现? 以上面提到的咖啡 为例. 我们原来打算只设计一个接口(抽象类),使用Bridge模式后, 我们需要将抽象和行为分开,加奶和不加奶属于行为,我们将它们抽象成一个专门的行为接口. 先看看抽象部分的接口代码: public abstract class Coffee { CoffeeImp coffeeImp; public void setCoffeeImp() { this.CoffeeImp = CoffeeImpSingleton.getTheCoffeImp(); } public CoffeeImp getCoffeeImp() {return this.CoffeeImp;} public abstract void pourCoffee(); } 其中CoffeeImp 是加不加奶的行为接口,看其代码如下: public abstract class CoffeeImp { public abstract void pourCoffeeImp(); } 现在我们有了两个抽象类,下面我们分别对其进行继承,实现concrete class: //中杯 public class MediumCoffee extends Coffee { public MediumCoffee() {setCoffeeImp();} public void pourCoffee() { CoffeeImp coffeeImp = this.getCoffeeImp(); //我们以重复次数来说明是冲中杯还是大杯 ,重复2次是中杯 for (int i = 0; i < 2; i++) { coffeeImp.pourCoffeeImp(); } } } //大杯 public class SuperSizeCoffee extends Coffee { public SuperSizeCoffee() {setCoffeeImp();} public void pourCoffee() { CoffeeImp coffeeImp = this.getCoffeeImp(); //我们以重复次数来说明是冲中杯还是大杯 ,重复5次是大杯 for (int i = 0; i < 5; i++) { coffeeImp.pourCoffeeImp(); } } } 上面分别是中杯和大杯的具体实现.下面再对行为CoffeeImp进行继承: //加奶 public class MilkCoffeeImp extends CoffeeImp { MilkCoffeeImp() {} public void pourCoffeeImp() { System.out.println("加了美味的牛奶"); } } //不加奶 public class FragrantCoffeeImp extends CoffeeImp { FragrantCoffeeImp() {} public void pourCoffeeImp() { System.out.println("什么也没加,清香"); } } Bridge模式的基本框架我们已经搭好了,别忘记定义中还有一句:动态结合,我们现在可以喝到至少四种咖啡: 1.中杯加奶 2.中杯不加奶 3.大杯加奶 4.大杯不加奶 看看是如何动态结合的,在使用之前,我们做个准备工作,设计一个单态类(Singleton)用来hold当前的CoffeeImp: public class CoffeeImpSingleton { private static CoffeeImp coffeeImp; public CoffeeImpSingleton(CoffeeImp coffeeImpIn) {this.coffeeImp = coffeeImpIn;} public static CoffeeImp getTheCoffeeImp() { return coffeeImp; } } 看看中杯加奶 和大杯加奶 是怎么出来的: //拿出牛奶 CoffeeImpSingleton coffeeImpSingleton = new CoffeeImpSingleton(new MilkCoffeeImp()); //中杯加奶 MediumCoffee mediumCoffee = new MediumCoffee(); mediumCoffee.pourCoffee(); //大杯加奶 SuperSizeCoffee superSizeCoffee = new SuperSizeCoffee(); superSizeCoffee.pourCoffee(); 注意: Bridge模式的执行类如CoffeeImp和Coffee是一对一的关系, 正确创建CoffeeImp是该模式的关键, Bridge模式在EJB中的应用 EJB中有一个Data Access Object (DAO)模式,这是将商业逻辑和具体数据资源分开的, 因为不同的数据库有不同的数据库操作.将操作不同数据库的行为独立抽象成一个行为接口DAO.如下: 1.Business Object (类似Coffee) 实现一些抽象的商业操作:如寻找一个用户下所有的订单 涉及数据库操作都使用DAOImplementor. 2.Data Access Object (类似CoffeeImp) 一些抽象的对数据库资源操作 3.DAOImplementor 如OrderDAOCS, OrderDAOOracle, OrderDAOSybase(类似MilkCoffeeImp FragrantCoffeeImp) 具体的数据库操作,如"INSERT INTO "等语句,OrderDAOOracle是Oracle OrderDAOSybase是Sybase数据库. 4.数据库 (Cloudscape, Oracle, or Sybase database via JDBC API) /**------------------------------------------------------------------------------*/ 结构模式.Flyweight Flyweight定义: 避免大量拥有相同内容的小类的开销(如耗费内存),使大家共享一个类(元类). 为什么使用? 面向对象语言的原则就是一切都是对象,但是如果真正使用起来,有时对象数可能显得很庞大, 比如,字处理软件,如果以每个文字都作为一个对象,几千个字,对象数就是几千,无疑耗费内存, 那么我们还是要"求同存异",找出这些对象群的共同点,设计一个元类,封装可以被共享的类, 另外,还有一些特性是取决于应用(context),是不可共享的, 这也Flyweight中两个重要概念内部状态intrinsic和外部状态extrinsic之分. 说白点,就是先捏一个的原始模型,然后随着不同场合和环境,再产生各具特征的具体模型, 很显然,在这里需要产生不同的新对象,所以Flyweight模式中常出现Factory模式. Flyweight的内部状态是用来共享的,Flyweight factory负责维护一个Flyweight pool(模式池)来存放内部状态的对象. Flyweight模式是一个提高程序效率和性能的模式,会大大加快程序的运行速度. 应用场合很多:比如你要从一个数据库中读取一系列字符串,这些字符串中有许多是重复的, 那么我们可以将这些字符串储存在Flyweight池(pool)中. 如何使用? 我们先从Flyweight抽象接口开始: public interface Flyweight { public void operation( ExtrinsicState state ); } //用于本模式的抽象数据类型(自行设计) public interface ExtrinsicState { } 下面是接口的具体实现(ConcreteFlyweight) ,并为内部状态增加内存空间, ConcreteFlyweight必须是可共享的,它保存的任何状态都必须是内部(intrinsic), 也就是说,ConcreteFlyweight必须和它的应用环境场合无关. public class ConcreteFlyweight implements Flyweight { private IntrinsicState state; public void operation( ExtrinsicState state ) { //具体操作 } } 当然,并不是所有的Flyweight具体实现子类都需要被共享的,所以还有另外一种不共享的ConcreteFlyweight: public class UnsharedConcreteFlyweight implements Flyweight { public void operation( ExtrinsicState state ) { } } Flyweight factory负责维护一个Flyweight池(存放内部状态),当客户端请求一个共享Flyweight时, 这个factory首先搜索池中是否已经有可适用的,如果有,factory只是简单返回送出这个对象, 否则,创建一个新的对象,加入到池中,再返回送出这个对象.池 public class FlyweightFactory { //Flyweight pool private Hashtable flyweights = new Hashtable(); public Flyweight getFlyweight( Object key ) { Flyweight flyweight = (Flyweight) flyweights.get(key); if( flyweight == null ) { //产生新的ConcreteFlyweight flyweight = new ConcreteFlyweight(); flyweights.put( key, flyweight ); } return flyweight; } } 至此,Flyweight模式的基本框架已经就绪,我们看看如何调用: FlyweightFactory factory = new FlyweightFactory(); Flyweight fly1 = factory.getFlyweight( "Fred" ); Flyweight fly2 = factory.getFlyweight( "Wilma" ); ...... 从调用上看,好象是个纯粹的Factory使用,但奥妙就在于Factory的内部设计上. Flyweight模式在XML等数据源中应用 我们上面已经提到,当大量从数据源中读取字符串,其中肯定有重复的, 那么我们使用Flyweight模式可以提高效率,以唱片CD为例,在一个XML文件中,存放了多个CD的资料. 每个CD有三个字段: 1.出片日期(year) 2.歌唱者姓名等信息(artist) 3.唱片曲目 (title) 其中,歌唱者姓名有可能重复,也就是说,可能有同一个演唱者的多个不同时期 不同曲目的CD.我们将"歌唱者姓名"作为可共享的ConcreteFlyweight.其他两个字段作为UnsharedConcreteFlyweight. 首先看看数据源XML文件的内容: Another Green World 1978 Eno, Brian Greatest Hits 1950 Holiday, Billie Taking Tiger Mountain (by strategy) 1977 Eno, Brian ....... 虽然上面举例CD只有3张,CD可看成是大量重复的小类,因为其中成分只有三个字段,而且有重复的(歌唱者姓名). CD就是类似上面接口 Flyweight: public class CD { private String title; private int year; private Artist artist; public String getTitle() { return title; } public int getYear() { return year; } public Artist getArtist() { return artist; } public void setTitle(String t){ title = t;} public void setYear(int y){year = y;} public void setArtist(Artist a){artist = a;} } 将"歌唱者姓名"作为可共享的ConcreteFlyweight: public class Artist { //内部状态 private String name; // note that Artist is immutable. String getName(){return name;} Artist(String n){ name = n; } } 再看看Flyweight factory,专门用来制造上面的可共享的ConcreteFlyweight:Artist public class ArtistFactory { Hashtable pool = new Hashtable(); Artist getArtist(String key){ Artist result; result = (Artist)pool.get(key); ////产生新的Artist if(result == null) { result = new Artist(key); pool.put(key,result); } return result; } } 当你有几千张甚至更多CD时,Flyweight模式将节省更多空间,共享的flyweight越多,空间节省也就越大. /**------------------------------------------------------------------------------*/ 行为模式.Template Template定义: 定义一个操作中算法的骨架,将一些步骤的执行延迟到其子类中. 其实Java的抽象类本来就是Template模式,因此使用很普遍.而且很容易理解和使用,我们直接以示例开始: public abstract class Benchmark { /** * 下面操作是我们希望在子类中完成 */ public abstract void benchmark(); /** * 重复执行benchmark次数 */ public final long repeat (int count) { if (count <= 0) return 0; else { long startTime = System.currentTimeMillis(); for (int i = 0; i < count; i++) benchmark(); long stopTime = System.currentTimeMillis(); return stopTime - startTime; } } } 在上例中,我们希望重复执行benchmark()操作,但是对benchmark()的具体内容没有说明,而是延迟到其子类中描述: public class MethodBenchmark extends Benchmark { /** * 真正定义benchmark内容 */ public void benchmark() { for (int i = 0; i < Integer.MAX_VALUE; i++){ System.out.printtln("i="+i); } } } 至此,Template模式已经完成,是不是很简单?看看如何使用: Benchmark operation = new MethodBenchmark(); long duration = operation.repeat(Integer.parseInt(args[0].trim())); System.out.println("The operation took " + duration + " milliseconds"); 也许你以前还疑惑抽象类有什么用,现在你应该彻底明白了吧? 至于这样做的好处,很显然啊,扩展性强,以后Benchmark内容变化, 我只要再做一个继承子类就可以,不必修改其他应用代码. /**------------------------------------------------------------------------------*/ 行为模式.Memento Memento定义: memento是一个保存另外一个对象内部状态拷贝的对象. 这样以后就可以将该对象恢复到原先保存的状态. Memento模式相对也比较好理解,我们看下列代码: public class Originator { private int number; private File file = null; public Originator(){} // 创建一个Memento public Memento getMemento(){ return new Memento(this); } // 恢复到原始值 public void setMemento(Memento m){ number = m.number; file = m.file; } } 我们再看看Memento类: private class Memento implements java.io.Serializable{ private int number; private File file = null; public Memento( Originator o){ number = o.number; file = o.file; } } 可见 Memento中保存了Originator中的number和file的值. 通过调用Originator中number和file值改变的话,通过调用setMemento()方法可以恢复. Memento模式的缺点是耗费大,如果内部状态很多,再保存一份,无意要浪费大量内存. Memento模式在Jsp+Javabean中的应用 在Jsp应用中,我们通常有很多表单要求用户输入,比如用户注册,需要输入姓名和Email等, 如果一些表项用户没有填写或者填写错误,我们希望在用户按"提交Submit"后, 通过Jsp程序检查,发现确实有未填写项目,则在该项目下红字显示警告或错误, 同时,还要显示用户刚才已经输入的表项. 这种技术的实现,就是利用了Javabean的scope="request"或scope="session"特性,也就是Memento模式 /**------------------------------------------------------------------------------*/ 行为模式.Observer Java深入到一定程度,就不可避免的碰到设计模式(design pattern)这一概念, 了解设计模式,将使自己对java中的接口或抽象类应用有更深的理解. 设计模式在java的中型系统中应用广泛,遵循一定的编程模式, 才能使自己的代码便于理解,易于交流,Observer(观察者)模式是比较常用的一个模式, 尤其在界面设计中应用广泛,而本站所关注的是Java在电子商务系统中应用, 因此想从电子商务实例中分析Observer的应用. 虽然网上商店形式多样,每个站点有自己的特色,但也有其一般的共性,单就"商品的变化, 以便及时通知订户"这一点,是很多网上商店共有的模式,这一模式类似Observer patern. 具体的说,如果网上商店中商品在名称 价格等方面有变化,如果系统能自动通知会员, 将是网上商店区别传统商店的一大特色.这就需要在商品product中加入Observer这样角色, 以便product细节发生变化时,Observer能自动观察到这种变化,并能进行及时的update或notify动作. Java的API还为为我们提供现成的Observer接口Java.util.Observer.我们只要直接使用它就可以. 我们必须extends Java.util.Observer才能真正使用它: 1.提供Add/Delete observer的方法; 2.提供通知(notisfy) 所有observer的方法; //产品类 可供Jsp直接使用UseBean调用 该类主要执行产品数据库插入 更新 public class product extends Observable{ private String name; private float price; public String getName(){ return name;} public void setName(){ this.name=name; //设置变化点 setChanged(); notifyObservers(name); } public float getPrice(){ return price;} public void setPrice(){ this.price=price; //设置变化点 setChanged(); notifyObservers(new Float(price)); } //以下可以是数据库更新 插入命令. public void saveToDb(){ ..................... } 我们注意到,在product类中 的setXXX方法中,我们设置了 notify(通知)方法, 当Jsp表单调用setXXX(如何调用见我的另外一篇文章), 实际上就触发了notisfyObservers方法,这将通知相应观察者应该采取行动了. 下面看看这些观察者的代码,他们究竟采取了什么行动: //观察者NameObserver主要用来对产品名称(name)进行观察的 public class NameObserver implements Observer{ private String name=null; public void update(Observable obj,Object arg){ if (arg instanceof String){ name=(String)arg; //产品名称改变值在name中 System.out.println("NameObserver :name changet to "+name); } } } //观察者PriceObserver主要用来对产品价格(price)进行观察的 public class PriceObserver implements Observer{ private float price=0; public void update(Observable obj,Object arg){ if (arg instanceof Float){ price=((Float)arg).floatValue(); System.out.println("PriceObserver :price changet to "+price); } } } Jsp中我们可以来正式执行这段观察者程序: <% if (request.getParameter("save")!=null) { product.saveToDb(); out.println("产品数据变动 保存! 并已经自动通知客户"); }else{ //加入观察者 product.addObserver(nameobs); product.addObserver(priceobs); %> //request.getRequestURI()是产生本jsp的程序名,就是自己调用自己 <% } %> 执行改Jsp程序,会出现一个表单录入界面, 需要输入产品名称 产品价格, 点按Submit后,还是执行该jsp的 if (request.getParameter("save")!=null)之间的代码. 由于这里使用了数据javabeans的自动赋值概念,实际程序自动执行了setName setPrice语句. 你会在服务器控制台中发现下面信息:: NameObserver :name changet to ?????(Jsp表单中输入的产品名称) PriceObserver :price changet to ???(Jsp表单中输入的产品价格); 这说明观察者已经在行动了.!! 同时你会在执行jsp的浏览器端得到信息: 产品数据变动 保存! 并已经自动通知客户 上文由于使用jsp概念,隐含很多自动动作,现将调用观察者的Java代码写如下: public class Test { public static void main(String args[]){ Product product=new Product(); NameObserver nameobs=new NameObserver(); PriceObserver priceobs=new PriceObserver(); //加入观察者 product.addObserver(nameobs); product.addObserver(priceobs); product.setName("橘子红了"); product.setPrice(9.22f); } } 你会在发现下面信息:: NameObserver :name changet to 橘子红了 PriceObserver :price changet to 9.22 这说明观察者在行动了.!! /**------------------------------------------------------------------------------*/ 行为模式.Chain of Responsibility(职责链) 定义: Chain of Responsibility(CoR) 是用一系列类(classes)试图处理一个请求request, 这些类之间是一个松散的耦合,唯一共同点是在他们之间传递request. 也就是说,来了一个请求,A类先处理,如果没有处理,就传递到B类处理, 如果没有处理,就传递到C类处理,就这样象一个链条(chain)一样传递下去。 如何使用? 虽然这一段是如何使用CoR,但是也是演示什么是CoR. 有一个Handler接口: public interface Handler{ public void handleRequest(); } 这是一个处理request的事例, 如果有多种request,比如 请求帮助 请求打印 或请求格式化: 最先想到的解决方案是:在接口中增加多个请求: public interface Handler{ public void handleHelp(); public void handlePrint(); public void handleFormat(); } 具体是一段实现接口Handler代码: public class ConcreteHandler implements Handler{ private Handler successor; public ConcreteHandler(Handler successor){ this.successor=successor; } public void handleHelp(){ //具体处理请求Help的代码 ... } public void handlePrint(){ //如果是print 转去处理Print successor.handlePrint(); } public void handleFormat(){ //如果是Format 转去处理format successor.handleFormat(); } } 一共有三个这样的具体实现类, 上面是处理help,还有处理Print 处理Format这大概是我们最常用的编程思路。 虽然思路简单明了,但是有一个扩展问题,如果我们需要再增加一个请求request种类,需要修改接口及其每一个实现。 第二方案:将每种request都变成一个接口,因此我们有以下代码 : public interface HelpHandler{ public void handleHelp(); } public interface PrintHandler{ public void handlePrint(); } public interface FormatHandler{ public void handleFormat(); } public class ConcreteHandler implements HelpHandler,PrintHandler,FormatHandlet{ private HelpHandler helpSuccessor; private PrintHandler printSuccessor; private FormatHandler formatSuccessor; public ConcreteHandler(HelpHandler helpSuccessor,PrintHandler printSuccessor,FormatHandler formatSuccessor) { this.helpSuccessor=helpSuccessor; this.printSuccessor=printSuccessor; this.formatSuccessor=formatSuccessor; } public void handleHelp(){ ....... } public void handlePrint(){this.printSuccessor=printSuccessor;} public void handleFormat(){this.formatSuccessor=formatSuccessor;} } 这个办法在增加新的请求request情况下,只是节省了接口的修改量,接口实现ConcreteHandler还需要修改。 而且代码显然不简单美丽。 解决方案3: 在Handler接口中只使用一个参数化方法: public interface Handler{ public void handleRequest(String request); } 那么Handler实现代码如下: public class ConcreteHandler implements Handler{ private Handler successor; public ConcreteHandler(Handler successor){ this.successor=successor; } public void handleRequest(String request){ if (request.equals("Help")){ //这里是处理Help的具体代码 }else //传递到下一个 successor.handle(request); } } } 这里先假设request是String类型,如果不是怎么办? 当然我们可以创建一个专门类Request 最后解决方案:接口Handler的代码如下: public interface Handler{ public void handleRequest(Request request); } Request类的定义: public class Request{ private String type; public Request(String type){this.type=type;} public String getType(){return type;} public void execute(){ //request真正具体行为代码 } } 那么Handler实现代码如下: public class ConcreteHandler implements Handler{ private Handler successor; public ConcreteHandler(Handler successor){ this.successor=successor; } public void handleRequest(Request request){ if (request instanceof HelpRequest){ //这里是处理Help的具体代码 }else if (request instanceof PrintRequst){ request.execute(); }else //传递到下一个 successor.handle(request); } } } 这个解决方案就是CoR, 在一个链上,都有相应职责的类,因此叫Chain of Responsibility. CoR的优点: 因为无法预知来自外界的请求是属于哪种类型,每个类如果碰到它不能处理的请求只要放弃就可以。 无疑这降低了类之间的耦合性。 缺点是效率低,因为一个请求的完成可能要遍历到最后才可能完成,当然也可以用树的概念优化。 在Java AWT1.0中,对于鼠标按键事情的处理就是使用CoR,到Java.1.1以后,就使用Observer代替CoR 扩展性差,因为在CoR中,一定要有一个统一的接口Handler.局限性就在这里。 /**------------------------------------------------------------------------------*/ 行为模式.Command Command模式是最让我疑惑的一个模式,我在阅读了很多代码后, 才感觉隐约掌握其大概原理,我认为理解设计模式最主要是掌握起原理构造, 这样才对自己实际编程有指导作用.Command模式实际上不是个很具体, 规定很多的模式,正是这个灵活性,让人有些confuse. Command定义 不少Command模式的代码都是针对图形界面的,它实际就是菜单命令, 我们在一个下拉菜单选择一个命令时,然后会执行一些动作. 将这些命令封装成在一个类中,然后用户(调用者)再对这个类进行操作,这就是Command模式, 换句话说,本来用户(调用者)是直接调用这些命令的,如菜单上打开文档(调用者), 就直接指向打开文档的代码,使用Command模式,就是在这两者之间增加一个中间者, 将这种直接关系拗断,同时两者之间都隔离,基本没有关系了. 显然这样做的好处是符合封装的特性,降低耦合度, Command是将对行为进行封装的典型模式, Factory是将创建进行封装的模式, 从Command模式,我也发现设计模式一个"通病":好象喜欢将简单的问题复杂化, 喜欢在不同类中增加第三者,当然这样做有利于代码的健壮性 可维护性 还有复用性. 如何使用? 具体的Command模式代码各式各样,因为如何封装命令,不同系统,有不同的做法. 下面事例是将命令封装在一个Collection的List中,任何对象一旦加入List中,实际上装入了一个封闭的黑盒中, 对象的特性消失了,只有取出时,才有可能模糊的分辨出: 典型的Command模式需要有一个接口.接口中有一个统一的方法,这就是"将命令/请求封装为对象": public interface Command { public abstract void execute ( ); } 具体不同命令/请求代码是实现接口Command,下面有三个具体命令 public class Engineer implements Command { public void execute( ) { //do Engineer's command } } public class Programmer implements Command { public void execute( ) { //do programmer's command } } public class Politician implements Command { public void execute( ) { //do Politician's command } } 按照通常做法,我们就可以直接调用这三个Command,但是使用Command模式, 我们要将他们封装起来,扔到黑盒子List里去: public class producer{ public static List produceRequests() { List queue = new ArrayList(); queue.add( new DomesticEngineer() ); queue.add( new Politician() ); queue.add( new Programmer() ); return queue; } } 这三个命令进入List中后,已经失去了其外表特征,以后再取出, 也可能无法分辨出谁是Engineer 谁是Programmer了,看下面如何调用Command模式: public class TestCommand { public static void main(String[] args) { List queue = Producer.produceRequests(); for (Iterator it = queue.iterator(); it.hasNext(); ) //取出List中东东,其他特征都不能确定,只能保证一个特征是100%正确, // 他们至少是接口Command的"儿子".所以强制转换类型为接口Command ((Command)it.next()).execute(); } } 由此可见,调用者基本只和接口打交道,不合具体实现交互,这也体现了一个原则, 面向接口编程,这样,以后增加第四个具体命令时,就不必修改调用者TestCommand中的代码了. 理解了上面的代码的核心原理,在使用中,就应该各人有自己方法了,特别是在如何分离调用者和具体命令上, 有很多实现方法,上面的代码是使用"从List过一遍"的做法.这种做法只是为了演示. 使用Command模式的一个好理由还因为它能实现Undo功能. 每个具体命令都可以记住它刚刚执行的动作,并且在需要时恢复. Command模式在界面设计中应用广泛.Java的Swing中菜单命令都是使用Command模式 /**------------------------------------------------------------------------------*/ 行为模式.State State的定义: 不同的状态,不同的行为;或者说,每个状态有着相应的行为. 何时使用? State模式在实际使用中比较多,适合"状态的切换".因为我们经常会使用If elseif else 进行状态切换, 如果针对状态的这样判断切换反复出现,我们就要联想到是否可以采取State模式了. 不只是根据状态,也有根据属性.如果某个对象的属性不同,对象的行为就不一样, 这点在数据库系统中出现频率比较高,我们经常会在一个数据表的尾部, 加上property属性含义的字段,用以标识记录中一些特殊性质的记录, 这种属性的改变(切换)又是随时可能发生的,就有可能要使用State. 是否使用? 在实际使用,类似开关一样的状态切换是很多的,但有时并不是那么明显,取决于你的经验和对系统的理解深度. 这里要阐述的是"开关切换状态" 和" 一般的状态判断"是有一些区别的, " 一般的状态判断"也是有 if..elseif结构,例如: if (which==1) state="hello"; else if (which==2) state="hi"; else if (which==3) state="bye"; 这是一个 " 一般的状态判断",state值的不同是根据which变量来决定的,which和state没有关系.如果改成: if (state.euqals("bye")) state="hello"; else if (state.euqals("hello")) state="hi"; else if (state.euqals("hi")) state="bye"; 这就是 "开关切换状态",是将state的状态从"hello"切换到"hi", 再切换到""bye";在切换到"hello",好象一个旋转开关,这种状态改变就可以使用State模式了. 如果单纯有上面一种将"hello"-->"hi"-->"bye"-->"hello"这一个方向切换, 也不一定需要使用State模式,因为State模式会建立很多子类,复杂化, 但是如果又发生另外一个行为:将上面的切换方向反过来切换,或者需要任意切换,就需要State了. 请看下例: public class Context{ private Color state=null; public void push(){ //如果当前red状态 就切换到blue if (state==Color.red) state=Color.blue; //如果当前blue状态 就切换到green else if (state==Color.blue) state=Color.green; //如果当前black状态 就切换到red else if (state==Color.black) state=Color.red; //如果当前green状态 就切换到black else if (state==Color.green) state=Color.black; Sample sample=new Sample(state); sample.operate(); } public void pull(){ //与push状态切换正好相反 if (state==Color.green) state=Color.blue; else if (state==Color.black) state=Color.green; else if (state==Color.blue) state=Color.red; else if (state==Color.red) state=Color.black; Sample2 sample2=new Sample2(state); sample2.operate(); } } 在上例中,我们有两个动作push推和pull拉,这两个开关动作,改变了Context颜色, 至此,我们就需要使用State模式优化它. 另外注意:但就上例,state的变化,只是简单的颜色赋值,这个具体行为是很简单的, State适合巨大的具体行为,因此在,就本例,实际使用中也不一定非要使用State模式, 这会增加子类的数目,简单的变复杂. 例如: 银行帐户, 经常会在Open 状态和Close状态间转换. 例如: 经典的TcpConnection, Tcp的状态有创建 侦听 关闭三个, 并且反复转换,其创建 侦听 关闭的具体行为不是简单一两句就能完成的,适合使用State 例如:信箱POP帐号, 会有四种状态, start HaveUsername Authorized quit, 每个状态对应的行为应该是比较大的.适合使用State 例如:在工具箱挑选不同工具,可以看成在不同工具中切换,适合使用State. 如具体绘图程序,用户可以选择不同工具绘制方框 直线 曲线,这种状态切换可以使用State. 如何使用 State需要两种类型实体参与: 1.state manager 状态管理器 ,就是开关 ,如上面例子的Context实际就是一个state manager, 在state manager中有对状态的切换动作. 2.用抽象类或接口实现的父类,,不同状态就是继承这个父类的不同子类. 以上面的Context为例.我们要修改它,建立两个类型的实体. 第一步: 首先建立一个父类: public abstract class State{ public abstract void handlepush(Context c); public abstract void handlepull(Context c); public abstract void getcolor(); } 父类中的方法要对应state manager中的开关行为,在state manager中 本例就是Context中,有两个开关动作push推和pull拉. 那么在状态父类中就要有具体处理这两个动作:handlepush() handlepull(); 同时还需要一个获取push或pull结果的方法getcolor() 下面是具体子类的实现: public class BlueState extends State{ public void handlepush(Context c){ //根据push方法"如果是blue状态的切换到green" ; c.setState(new GreenState()); } public void handlepull(Context c){ //根据pull方法"如果是blue状态的切换到red" ; c.setState(new RedState()); } public abstract void getcolor(){ return (Color.blue)} } 同样 其他状态的子类实现如blue一样. 第二步: 要重新改写State manager 也就是本例的Context: public class Context{ private Sate state=null; //我们将原来的 Color state 改成了新建的State state; //setState是用来改变state的状态 使用setState实现状态的切换 pulic void setState(State state){ this.state=state; } public void push(){ //状态的切换的细节部分,在本例中是颜色的变化,已经封装在子类的handlepush中实现,这里无需关心 state.handlepush(this); //因为sample要使用state中的一个切换结果,使用getColor() Sample sample=new Sample(state.getColor()); sample.operate(); } public void pull(){ state.handlepull(this); Sample2 sample2=new Sample2(state.getColor()); sample2.operate(); } } 至此,我们也就实现了State的refactorying过程. 以上只是相当简单的一个实例,在实际应用中,handlepush或handelpull的处理是复杂的. /**------------------------------------------------------------------------------*/ 行为模式.Strategy Strategy是属于设计模式中 对象行为型模式,主要是定义一系列的算法,把这些算法一个个封装成单独的类. Stratrgy应用比较广泛,比如, 公司经营业务变化图, 可能有两种实现方式,一个是线条曲线,一个是框图(bar),这是两种算法,可以使用Strategy实现. 这里以字符串替代为例, 有一个文件,我们需要读取后,希望替代其中相应的变量, 然后输出.关于替代其中变量的方法可能有多种方法,这取决于用户的要求,所以我们要准备几套变量字符替代方案. 首先,我们建立一个抽象类RepTempRule 定义一些公用变量和方法: public abstract class RepTempRule{ protected String oldString=""; public void setOldString(String oldString){ this.oldString=oldString; } protected String newString=""; public String getNewString(){ return newString; } public abstract void replace() throws Exception; } 在RepTempRule中 有一个抽象方法abstract需要继承明确,这个replace里其实是替代的具体方法. 我们现在有两个字符替代方案, 1.将文本中aaa替代成bbb; 2.将文本中aaa替代成ccc; 对应的类分别是RepTempRuleOne RepTempRuleTwo public class RepTempRuleOne extends RepTempRule{ public void replace() throws Exception{ //replaceFirst是jdk1.4新特性 newString=oldString.replaceFirst("aaa", "bbbb") System.out.println("this is replace one"); } } public class RepTempRuleTwo extends RepTempRule{ public void replace() throws Exception{ newString=oldString.replaceFirst("aaa", "ccc") System.out.println("this is replace Two"); } } 第二步:我们要建立一个算法解决类,用来提供客户端可以自由选择算法。 public class RepTempRuleSolve { private RepTempRule strategy; public RepTempRuleSolve(RepTempRule rule){ this.strategy=rule; } public String getNewContext(Site site,String oldString) { return strategy.replace(site,oldString); } public void changeAlgorithm(RepTempRule newAlgorithm) { strategy = newAlgorithm; } } 调用如下: public class test{ ...... public void testReplace(){ //使用第一套替代方案 RepTempRuleSolve solver=new RepTempRuleSolve(new RepTempRuleSimple()); solver.getNewContext(site,context); //使用第二套 solver=new RepTempRuleSolve(new RepTempRuleTwo()); solver.getNewContext(site,context); } ..... } 我们达到了在运行期间,可以自由切换算法的目的。 实际整个Strategy的核心部分就是抽象类的使用,使用Strategy模式可以在用户需要变化时,修改量很少,而且快速. Strategy和Factory有一定的类似,Strategy相对简单容易理解,并且可以在运行时刻自由切换。 Factory重点是用来创建对象。 Strategy适合下列场合: 1.以不同的格式保存文件; 2.以不同的算法压缩文件; 3.以不同的算法截获图象; 4.以不同的格式输出同样数据的图形,比如曲线 或框图bar等 /**------------------------------------------------------------------------------*/ 行为模式.Mediator Mediator定义: 用一个中介对象来封装一系列关于对象交互行为. 为何使用Mediator? 各个对象之间的交互操作非常多;每个对象的行为操作都依赖彼此对方, 修改一个对象的行为,同时会涉及到修改很多其他对象的行为,如果使用Mediator模式, 可以使各个对象br /间的耦合松散,只需关心和 Mediator的关系, 使多对多的关系变成了一对多的关系,可以降低系统的复杂性,提高可修改扩展性. 如何使用? 首先 有一个接口,用来定义成员对象之间的交互联系方式: public interface Mediator { } Meiator具体实现,真正实现交互操作的内容: public class ConcreteMediator implements Mediator { //假设当前有两个成员. private ConcreteColleague1 colleague1 = new ConcreteColleague1(); private ConcreteColleague2 colleague2 = new ConcreteColleague2(); ... } 再看看另外一个参与者:成员,因为是交互行为,都需要双方提供一些共同接口, 这种要求在Visitor Observer等模式中都是相同的. public class Colleague { private Mediator mediator; public Mediator getMediator() { return mediator; } public void setMediator( Mediator mediator ) { this.mediator = mediator; } } public class ConcreteColleague1 { } public class ConcreteColleague2 { } 每个成员都必须知道Mediator,并且和 Mediator联系,而不是和其他成员联系. 至此,Mediator模式框架完成,可以发现Mediator模式规定不是很多, 大体框架也比较简单,但实际使用起来就非常灵活. Mediator模式在事件驱动类应用中比较多,例如界面设计GUI.;聊天,消息传递等, 在聊天应用中,需要有一个MessageMediator,专门负责request/reponse之间任务的调节. MVC是J2EE的一个基本模式,View Controller是一种Mediator,它是Jsp和服务器上应用程序间的Mediator. /**------------------------------------------------------------------------------*/ 行为模式.Interpreter Interpreter定义: 定义语言的文法 ,并且建立一个解释器来解释该语言中的句子. Interpreter似乎使用面不是很广,它描述了一个语言解释器是如何构成的, 在实际应用中,我们可能很少去构造一个语言的文法.我们还是来简单的了解一下: 首先要建立一个接口,用来描述共同的操作. public interface AbstractExpression { void interpret( Context context ); } 再看看包含解释器之外的一些全局信息 public interface Context { } AbstractExpression的具体实现分两种:终结符表达式和非终结符表达式: public class TerminalExpression implements AbstractExpression { public void interpret( Context context ) { } } 对于文法中没一条规则,非终结符表达式都必须的: public class NonterminalExpression implements AbstractExpression { private AbstractExpression successor; public void setSuccessor( AbstractExpression successor ) { this.successor = successor; } public AbstractExpression getSuccessor() { return successor; } public void interpret( Context context ) { } } /**------------------------------------------------------------------------------*/ 行为模式.Visitor Visitor定义 作用于某个对象群中各个对象的操作. 它可以使你在不改变这些对象本身的情况下,定义作用于这些对象的新操作. 在Java中,Visitor模式实际上是分离了collection结构中的元素和对这些元素进行操作的行为. 为何使用Visitor? Java的Collection(包括Vector和Hashtable)是我们最经常使用的技术, 可是Collection好象是个黑色大染缸,本来有各种鲜明类型特征的对象一旦放入后,再取出时,这些类型就消失了. 那么我们势必要用If来判断,如: Iterator iterator = collection.iterator() while (iterator.hasNext()) { Object o = iterator.next(); if (o instanceof Collection) messyPrintCollection((Collection)o); else if (o instanceof String) System.out.println("'"+o.toString()+"'"); else if (o instanceof Float) System.out.println(o.toString()+"f"); else System.out.println(o.toString()); } 在上例中,我们使用了 instanceof来判断 o的类型. 很显然,这样做的缺点代码If else if 很繁琐.我们就可以使用Visitor模式解决它. 如何使用Visitor? 针对上例,我们设计一个接口visitor访问者: public interface Visitor { public void visitCollection(Collection collection); public void visitString(String string); public void visitFloat(Float float); } 在这个接口中,将我们认为Collection有可能的类的类型放入其中. 有了访问者,我们需要被访问者,被访问者就是我们Collection的每个元素Element, 我们要为这些Element定义一个可以接受访问的接口(访问和被访问是互动的, 只有访问者,被访问者如果表示不欢迎,访问者就不能访问), 我们定义这个接口叫Visitable,用来定义一个Accept操作,也就是说让Collection每个元素具备可访问性. public interface Visitable { public void accept(Visitor visitor); } 好了,有了两个接口,我们就要定义他们的具体实现(Concrete class): public class ConcreteElement implements Visitable { private String value; public ConcreteElement(String string) { value = string; } //定义accept的具体内容 这里是很简单的一句调用 public void accept(Visitor visitor) { visitor.visitString(this); } } 再看看访问者的Concrete实现: public class ConcreteVisitor implements Visitor { //在本方法中,我们实现了对Collection的元素的成功访问 public void visitCollection(Collection collection) { Iterator iterator = collection.iterator() while (iterator.hasNext()) { Object o = iterator.next(); if (o instanceof Visitable) ((Visitable)o).accept(this); } public void visitString(String string) { System.out.println("'"+string+"'"); } public void visitFloat(Float float) { System.out.println(float.toString()+"f"); } } 在上面的visitCollection我们实现了对Collection每个元素访问, 只使用了一个判断语句,只要判断其是否可以访问. 至此,我们完成了Visitor模式基本架构. 使用Visitor模式的前提 对象群结构中(Collection) 中的对象类型很少改变,也就是说访问者的身份类型很少改变, 如上面中Visitor中的类型很少改变,如果需要增加新的操作,比如上例中我们在ConcreteElement具体实现外, 还需要新的ConcreteElement2 ConcreteElement3. 可见使用Visitor模式是有前提的,在两个接口Visitor和Visitable中, 确保Visitor很少变化,变化的是Visitable,这样使用Visitor最方便. 如果Visitor也经常变化, 也就是说,对象群中的对象类型经常改变,一般建议是, 不如在这些对象类中逐个定义操作.但是Java的Reflect技术解决了这个问题. /**------------------------------------------------------------------------------*/
你可能感兴趣的:(1.4软件架构)
安装本地jar到仓库
dingchengyu
maven
在开发过程中出现一些自定义包或无法远程下载的jar包,可以通过手动安装的方式将jar包安装到本地仓库共项目使用如:axisaxis-ant1.4.RELEASE安装命令:mvninstall:install-file-Dfile=jar包的位置-DgroupId=上面的groupId-DartifactId=上面的artifactId-Dversion=上面的version-Dpackaging=
Spring MVC 的核心以及执行流程
小马不敲代码
JAVA相关框架 spring mvc java
SpringMVC的核心SpringMVC是Spring框架中的一个重要模块,它采用了经典的MVC(Model-View-Controller)设计模式。MVC是一种软件架构的思想,它将软件按照模型(Model)、视图(View)和控制器(Controller)三个核心组件来划分,以提高应用程序的可维护性、可测试性和可扩展性。•模型(Model):表示应用程序中的数据和业务逻辑。在SpringMV
MAVEN私服配置
可儿·四系桜
java maven java
声明:本用例访问的私服地址及密码为:访问私服:http://192.168.150.101:8081访问密码:admin/admin请按实际私服地址密码替换即可,该私服地址仅用于文档案例,实际不可访问。1.下载maven请根据实际情况按需下载即可。maven官网下载JDK对应的Maven版本:JDK版本Maven版本支持情况JDK1.3Maven2.0.11及以下JDK1.4Maven2.0.11
RTK负载(4K可见光+高分热成像+超广角+激光测距)四光AI智能识别跟踪吊舱技术详解
无人机技术圈
无人机技术 人工智能
无人机+光电吊舱的RTK负载(4K可见光+高分热成像+超广角+激光测距)AI智能识别跟踪吊舱技术是一种高度集成和先进的无人机观测系统。系统结合了无人机的飞行能力和光电吊舱的多功能传感器,通过集成RTK(实时动态差分定位)技术、4K可见光摄像头、高分热成像仪、超广角镜头和激光测距仪,以及AI智能识别跟踪算法,实现了对地面目标的精准观测、识别、跟踪和测量。以下是该技术的主要特点和功能详解:1.4K可见
网络软件架构设计与架构风格深入解析.zip
满天乱走
本文还有配套的精品资源,点击获取简介:《架构风格与基于网络的软件架构设计》一书提供了关于如何构建高效、可扩展网络系统的重要见解。文档详细介绍了架构风格的核心概念及其在网络软件设计中的应用,包括分布式系统特性的考量、可扩展性策略、安全性、性能优化和维护性等方面。本书通过分析如客户端-服务器、SOA和微服务等架构风格,指导开发者理解并复用成功的设计模式,同时强调安全性和性能优化在架构设计中的重要性,最
ROS2软件架构全面解析-学习如何设计通信中间件框架
chinamaoge
ROS2 DDS 通信中间件 ROS2 ROS 通信中间件
前言ROS(RobotOperatingSystem)2是一个用于开发机器人应用的软件平台,也称为机器人软件开发工具包(SDK)。ROS2是ROS1的迭代升级版本,最主要的升级点是引入DDS(DataDistributionService)为基础的底层通信系统。为解决ROS1存在主要几个缺陷:为解决一个主节点通信故障(ROSMaster),需要对所有现有的Client库进行单独的补丁处理,并且每个
学C++还是学Java?做软件研发还需掌握哪些知识和技能?_c+
2401_84160087
程序员 c++ java c语言
1.1、Java和C++都很有前途1.2、Java的应用领域与使用场景1.3、C++的应用领域与使用场景1.4、如何选择2、需要掌握的知识和技能2.1、掌握一些基础的网络知识2.2、熟悉一些常用的SQL语句2.3、了解Linux系统,掌握常用的Linux命令2.4、学习汇编语言相关的内容2.5、学习一些其他的专业课程3、最后最近和一些高校的学生朋友交流,他们打算毕业后从事软件研发的工作,但目前有些
Pytorch官方文档英语翻译
yanzhiwen2
深度学习Pyrotch pytorch 机器学习 python 人工智能 深度学习
深度学习Pytorch-Pytorch官方文档英语翻译1.a-e1.1span跨度1.2blended混合的1.3criterion标准1.4deprecated弃用的1.5clamp钳制1.6arbitraryshapes任意形状1.7explodinggradients梯度爆炸1.8converge收敛1.9approximate近似1.10arg参数1.11argument参数1.12con
点云基础介绍(一)——三维点云
夜幕龙
3D视觉 计算机视觉
目录1.绪论1.1什么是三维点云1.2主要特点:1.3主要获取方式1.4应用场景:1.5处理方法(持续更新ing):1.6主要挑战:1.7总结2.开源工具及库2.1介绍分析2.2PCL和Open3D区别3.开源资料3.1PCL3.2Open3D1.绪论1.1什么是三维点云三维点云(3DPointCloud)是一种用于表示三维空间中对象或场景的数据结构。在最基础的形式中,它是一个包含多个三维坐标点(
Node.js的REST简介以及express框架
2764150442
restful node.js mysql
1.REST简介REST是指表述性状态传递(RepresentationalStateTransfer,简称REST),是RoyFielding博士在2000年他的博士论文中提出来的一种软件架构风格。表述性状态转移是一组架构约束条件和原则。满足这些约束条件和原则的应用程序或设计就是RESTful。需要注意的是,REST是设计风格而不是标准。REST通常基于使用HTTP、URI和XML(标准通用标记
50 【Go版本变化】
weixin_30270561
runtime golang c/c++
Go的版本介绍:https://golang.org/project/https://golang.org/doc/go1.4#Go1.4#语言层面变化较少,但是编译器而言是有巨大的突破的,体现在指针间的转换。这个release核心聚焦在实现工作上,重点是garbagecollector(垃圾回收)和并行处理的垃圾回收器,这些改动也会在之后的几个版本中不断优化。并且,栈区是连续的,需要内存时能真实
面试经典150题——动态规划
Ghost_firejef
面试经典150题 面试 职场和发展 动态规划
文章目录1、爬楼梯1.1题目链接1.2题目描述1.3解题代码1.4解题思路2、打家劫舍2.1题目链接2.2题目描述2.3解题代码2.4解题思路3、单词拆分3.1题目链接3.2题目描述3.3解题代码3.4解题思路4、零钱兑换4.1题目链接4.2题目描述4.3解题代码4.4解题思路5、最长递增子序列5.1题目链接5.2题目描述5.3解题代码5.4解题思路1、爬楼梯1.1题目链接点击跳转到题目位置1.2
面试经典150题——多维动态规划
Ghost_firejef
面试经典150题 面试 动态规划
文章目录1、三角形最小路径和1.1题目链接1.2题目描述1.3解题代码1.4解题思路2、最小路径和2.1题目链接2.2题目描述2.3解题代码2.4解题思路3、不同路径II3.1题目链接3.2题目描述3.3解题代码3.4解题思路4、最长回文子串4.1题目链接4.2题目描述4.3解题代码4.4解题思路5、交错字符串5.1题目链接5.2题目描述5.3解题代码5.4解题思路6、编辑距离6.1题目链接6.2
面试经典150题——数学
Ghost_firejef
面试经典150题 面试 职场和发展
文章目录1、回文数1.1题目链接1.2题目描述1.3解题代码1.4解题思路2、加一2.1题目链接2.2题目描述2.3解题代码2.4解题思路3、阶乘后的零3.1题目链接3.2题目描述3.3解题代码3.4解题思路4、x的平方根4.1题目链接4.2题目描述4.3解题代码4.4解题思路5、Pow(x,n)5.1题目链接5.2题目描述5.3解题代码5.4解题思路6、直线上最多的点数6.1题目链接6.2题目描
Windows图形界面(GUI)-QT-C/C++ - QT 文本编辑控件详解
0xCC说逆向
windows qt c++ 开发语言 WIN32 c语言 java
公开视频->链接点击跳转公开课程博客首页->链接点击跳转博客主页目录概述1.QLineEdit1.1特点1.2属性1.3常用方法1.4拓展应用2.QTextEdit2.1特点2.2属性2.3常用方法2.4拓展应用3.QPlainTextEdit3.1特点3.2属性3.3常用方法概述在QT中,文本编辑控件是用户界面设计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QT提供了多种文本编辑控件,包括QLineEdit、QText
25 架构能力
susemm
软件架构实践(第4版) 架构 java 微服务 软件架构
文章目录第25章架构能力25.1个人能力:架构师的职责、技能和知识职责技能知识那经验方面呢?25.2软件架构组织的能力25.3成为更优秀的架构师接受指导指导他人25.4小结25.5扩展阅读25.6问题讨论第25章架构能力人生苦短,学海无涯。——杰弗里・乔叟(GeoffreyChaucer)如果软件架构值得去做,那肯定值得做好。大多数关于架构的文献都集中在技术方面。这并不奇怪,因为它是一门深奥的技术
Python中的Session和Cookie详解
闲人编程
进阶算法案例 python 开发语言 cookie session 网络 爬虫
目录Python中的Session和Cookie详解引言一、Cookie1.1Cookie的基本概念1.2Cookie的工作原理1.3Cookie的基本属性1.4Python中Cookie的实现1.4.1Cookie实现代码1.5使用案例二、Session2.1Session的基本概念2.2Session的工作原理2.3Session的优点2.4Python中Session的实现2.4.1Sess
宇树G1嵌入式软件架构及技术实现
爱吃青菜的大力水手
架构 fpga开发 机器人 算法
Opensourcedatacollection:https://github.com/unitreerobotics/avp_teleoperateOpensourcelearningalgorithms:https://github.com/unitreerobotics/unitree_IL_lerobotOpensourcedatasetsandmodels:https://hugging
AI驱动的可演化架构与前端开发效率
2401_89744464
人工智能 架构 前端
1.引言在当今快节奏的数字时代,软件系统需要具备强大的适应能力才能在瞬息万变的市场需求中保持竞争力。软件可演化架构的重要性日益凸显,它能够让软件系统在面对需求变更、技术升级以及市场波动时,能够快速、高效地进行调整和升级,避免因僵化的架构而导致的项目失败和资源浪费。然而,传统的软件架构往往面临着诸多挑战,例如维护成本高昂、迭代速度缓慢、难以适应新的技术和需求等。幸运的是,人工智能(AI)技术的快速发
Django-ORM 单表查询
本木夕丶Lu
django python 后端
文章目录数据准备一、查询关键字1.1QuerySet对象first方法last方法values方法values_list方法count()exists()1.2all()1.3filter(**kwargs)1.4get(**kwargs)--不推荐使用1.5exclude(**kwargs)1.6order_by(\*field)1.7reverse()1.8distinct()二、基于双下划线
Hadoop综合项目——二手房统计分析(可视化篇)
WHYBIGDATA
大数据项目 hadoop 大数据
Hadoop综合项目——二手房统计分析(可视化篇)文章目录Hadoop综合项目——二手房统计分析(可视化篇)0、写在前面1、数据可视化1.1二手房四大一线城市总价Top51.2统计各个楼龄段的二手房比例1.3统计各个城市二手房标签的各类比例1.4统计各个城市各个楼层的平均价格1.5统计各个城市二手房优势的各类比例1.6统计各个城市二手房数量和关注人数的关系1.7统计各个城市二手房规格的各类比例1.
Linux环境基础开发工具yum和vim使用
Yu_Lijing
Linux linux centos 运维
目录1.Linux软件包管理器yum1.1什么是软件包1.2关于rzsz1.3注意事项1.4查看软件包注意事项:1.5如何安装软件注意事项:1.6如何卸载软件2.1Linux编辑器-vim使用2.1.1vim的基本概念2.1.2vim的基本操作2.1.3vim正常模式命令集2.1.4vim末行模式命令集2.1.5vim操作总结2.1.6简单vim配置3.总结1.Linux软件包管理器yum1.1什
理解设计模式与 UML 类图:构建稳健软件架构的基石
A_cot
设计模式 uml microsoft 简单工厂模式 工厂方法模式
在软件开发的广阔天地里,设计模式与UML(统一建模语言)类图犹如两座灯塔,为开发者照亮前行的道路,指引着我们构建出高质量、可维护且易于扩展的软件系统。今天,就让我们一同深入探索单一职责、开闭原则、简单工厂模式以及UML类图中的关键概念,包括关联、依赖、泛化、实现,还有关联关系中的特殊形式——组合与聚合。一、设计模式的基石:单一职责与开闭原则(一)单一职责原则单一职责原则如同软件世界中的“专注大师”
Amazon RDS Performance Insights优化SQL性能
ivwdcwso
运维 开发 sql 数据库 aws Performance rds
1.关键SQL性能指标分析1.1执行时间总执行时间:衡量SQL语句消耗的总时间。平均执行时间:单次执行的平均耗时。最大执行时间:最长的单次执行时间,用于识别异常情况。1.2执行频率调用次数:SQL语句被执行的总次数。每秒执行次数:反映SQL的执行频率。1.3资源消耗CPU使用率:SQL执行消耗的CPU资源。I/O使用:包括读取和写入的I/O操作数。内存使用:SQL执行过程中的内存消耗。1.4等待事
STM32之SG90舵机控制
如愿小李
stm32 嵌入式硬件 单片机
目录前言:一、硬件准备与接线1.1硬件清单1.2接线二、SG90舵机简介1.1外观1.2基本参数1.3引脚说明1.4控制原理1.5特点1.6常见问题三、单片机简介四、程序设计4.1定时器配置4.2角度控制函数4.3主函数调用五、总结前言:STM32F103C8T6是一款性价比极高的ARMCortex-M3内核微控制器,广泛应用于嵌入式开发。SG90舵机则是小型舵机的代表,常用于机器人、智能家居等场
事件驱动架构促进LLM应用的解耦与扩展
AI天才研究院
AI人工智能大模型 DeepSeek DeepSeek RL 强化学习 agent agi 推理模型 智能驾驶 java python javascript kotlin golang 架构 人工智能 大厂程序员 硅基计算 碳基计算 认知计算 生物计算 深度学习 神经网络 大数据 AIGC AGI LLM 系统架构设计 软件哲学 程序员实现财富自由
事件驱动架构概述1.1.1事件驱动架构的定义事件驱动架构(Event-DrivenArchitecture,EDA)是一种软件架构模式,它基于事件来驱动应用程序的运行。在这种架构中,事件被视为数据传输的基本单位,它们可以由系统内部或外部的源生成,并触发相应的处理逻辑。事件可以是一个用户操作、系统状态变更、硬件设备信号或其他任何可以由系统感知和响应的信息。事件驱动架构的核心思想是将系统的行为与事件分
Java 核心与应用:Java 输入输出流概述
星核日记
《Java 核心与应用》 java 开发语言
目录Java核心与应用:Java输入输出流概述主题:Java核心与应用:引言学习目标1.Java输入输出流基础1.1输入输出流的概念1.1.1流的分类1.1.2常用输入输出流接口1.2输入输出流的接口继承图1.3常用输入输出流接口的方法1.3.1`InputStream`常用方法1.3.2`OutputStream`常用方法1.4装饰器模式在IO体系中的应用1.4.1装饰器模式示例1.4.2装饰器
车载软件架构---软件定义汽车的复杂性
车载诊断技术
汽车行业 汽车 网络 架构 数据库 运维
我是穿拖鞋的汉子,魔都中坚持长期主义的汽车电子工程师。老规矩,分享一段喜欢的文字,避免自己成为高知识低文化的工程师:屏蔽力是信息过载时代一个人的特殊竞争力,任何消耗你的人和事,多看一眼都是你的不对。非必要不费力证明自己,无利益不试图说服别人,是精神上的节能减排。无人问津也好,技不如人也罢,你都要试着安静下来,去做自己该做的事.而不是让内心的烦躁、焦虑、毁掉你本就不多的热情和定力。时间不知不觉中,快
RestFul 与 RPC 的区别是什么?RestFul 的优点在哪里?
晚夜微雨问海棠呀
restful rpc 后端
RESTful与RPC的区别1.定义和架构RESTful(RepresentationalStateTransfer,表现层状态转换):定义:RESTful是一种软件架构风格,用于设计网络应用程序。它基于HTTP协议,使用标准的HTTP方法(如GET、POST、PUT、DELETE等)来操作资源。资源:在RESTful中,每个URL表示一个资源,客户端通过HTTP方法对这些资源进行操作。无状态:每
C# 面试问题高级:056 - 什么是中间件 ?
caifox菜狐狸
C# 面试问题高级 c# 面试 中间件 开发语言 设计模式 职场和发展
中间件是指处理HTTP请求和响应的一部分组件,它们构成了一个处理请求的管道(Pipeline)。每个中间件在请求通过它时执行一些操作,并且可以选择将请求传递到下一个中间件或终止管道。1.中间件的基本概念中间件(Middleware)是软件架构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位于操作系统和应用软件之间,为应用程序提供运行与开发环境的支持。在C#开发中,特别是在ASP.NETCore框架下,中间件是一种特殊的
Java实现的简单双向Map,支持重复Value
superlxw1234
java 双向map
关键字:Java双向Map、DualHashBidiMap
有个需求,需要根据即时修改Map结构中的Value值,比如,将Map中所有value=V1的记录改成value=V2,key保持不变。
数据量比较大,遍历Map性能太差,这就需要根据Value先找到Key,然后去修改。
即:既要根据Key找Value,又要根据Value
PL/SQL触发器基础及例子
百合不是茶
oracle数据库 触发器 PL/SQL编程
触发器的简介;
触发器的定义就是说某个条件成立的时候,触发器里面所定义的语句就会被自动的执行。因此触发器不需要人为的去调用,也不能调用。触发器和过程函数类似 过程函数必须要调用,
一个表中最多只能有12个触发器类型的,触发器和过程函数相似 触发器不需要调用直接执行,
触发时间:指明触发器何时执行,该值可取:
before:表示在数据库动作之前触发
[时空与探索]穿越时空的一些问题
comsci
问题
我们还没有进行过任何数学形式上的证明,仅仅是一个猜想.....
这个猜想就是; 任何有质量的物体(哪怕只有一微克)都不可能穿越时空,该物体强行穿越时空的时候,物体的质量会与时空粒子产生反应,物体会变成暗物质,也就是说,任何物体穿越时空会变成暗物质..(暗物质就我的理
easy ui datagrid上移下移一行
商人shang
js 上移下移 easyui datagrid
/**
* 向上移动一行
*
* @param dg
* @param row
*/
function moveupRow(dg, row) {
var datagrid = $(dg);
var index = datagrid.datagrid("getRowIndex", row);
if (isFirstRow(dg, row)) {
Java反射
oloz
反射
本人菜鸟,今天恰好有时间,写写博客,总结复习一下java反射方面的知识,欢迎大家探讨交流学习指教
首先看看java中的Class
package demo;
public class ClassTest {
/*先了解java中的Class*/
public static void main(String[] args) {
//任何一个类都
springMVC 使用JSR-303 Validation验证
杨白白
spring mvc
JSR-303是一个数据验证的规范,但是spring并没有对其进行实现,Hibernate Validator是实现了这一规范的,通过此这个实现来讲SpringMVC对JSR-303的支持。
JSR-303的校验是基于注解的,首先要把这些注解标记在需要验证的实体类的属性上或是其对应的get方法上。
登录需要验证类
public class Login {
@NotEmpty
log4j
香水浓
log4j
log4j.rootCategory=DEBUG, STDOUT, DAILYFILE, HTML, DATABASE
#log4j.rootCategory=DEBUG, STDOUT, DAILYFILE, ROLLINGFILE, HTML
#console
log4j.appender.STDOUT=org.apache.log4j.ConsoleAppender
log4
使用ajax和history.pushState无刷新改变页面URL
agevs
jquery 框架 Ajax html5 chrome
表现
如果你使用chrome或者firefox等浏览器访问本博客、github.com、plus.google.com等网站时,细心的你会发现页面之间的点击是通过ajax异步请求的,同时页面的URL发生了了改变。并且能够很好的支持浏览器前进和后退。
是什么有这么强大的功能呢?
HTML5里引用了新的API,history.pushState和history.replaceState,就是通过
centos中文乱码
AILIKES
centos OS ssh
一、CentOS系统访问 g.cn ,发现中文乱码。
于是用以前的方式:yum -y install fonts-chinese
CentOS系统安装后,还是不能显示中文字体。我使用 gedit 编辑源码,其中文注释也为乱码。
后来,终于找到以下方法可以解决,需要两个中文支持的包:
fonts-chinese-3.02-12.
触发器
baalwolf
触发器
触发器(trigger):监视某种情况,并触发某种操作。
触发器创建语法四要素:1.监视地点(table) 2.监视事件(insert/update/delete) 3.触发时间(after/before) 4.触发事件(insert/update/delete)
语法:
create trigger triggerName
after/before 
JS正则表达式的i m g
bijian1013
JavaScript 正则表达式
g:表示全局(global)模式,即模式将被应用于所有字符串,而非在发现第一个匹配项时立即停止。 i:表示不区分大小写(case-insensitive)模式,即在确定匹配项时忽略模式与字符串的大小写。 m:表示
HTML5模式和Hashbang模式
bijian1013
JavaScript AngularJS Hashbang模式 HTML5模式
我们可以用$locationProvider来配置$location服务(可以采用注入的方式,就像AngularJS中其他所有东西一样)。这里provider的两个参数很有意思,介绍如下。
html5Mode
一个布尔值,标识$location服务是否运行在HTML5模式下。
ha
[Maven学习笔记六]Maven生命周期
bit1129
maven
从mvn test的输出开始说起
当我们在user-core中执行mvn test时,执行的输出如下:
/software/devsoftware/jdk1.7.0_55/bin/java -Dmaven.home=/software/devsoftware/apache-maven-3.2.1 -Dclassworlds.conf=/software/devs
【Hadoop七】基于Yarn的Hadoop Map Reduce容错
bit1129
hadoop
运行于Yarn的Map Reduce作业,可能发生失败的点包括
Task Failure
Application Master Failure
Node Manager Failure
Resource Manager Failure
1. Task Failure
任务执行过程中产生的异常和JVM的意外终止会汇报给Application Master。僵死的任务也会被A
记一次数据推送的异常解决端口解决
ronin47
记一次数据推送的异常解决
需求:从db获取数据然后推送到B
程序开发完成,上jboss,刚开始报了很多错,逐一解决,可最后显示连接不到数据库。机房的同事说可以ping 通。
自已画了个图,逐一排除,把linux 防火墙 和 setenforce 设置最低。
service iptables stop
巧用视错觉-UI更有趣
brotherlamp
UI ui视频 ui教程 ui自学 ui资料
我们每个人在生活中都曾感受过视错觉(optical illusion)的魅力。
视错觉现象是双眼跟我们开的一个玩笑,而我们往往还心甘情愿地接受我们看到的假象。其实不止如此,视觉错现象的背后还有一个重要的科学原理——格式塔原理。
格式塔原理解释了人们如何以视觉方式感觉物体,以及图像的结构,视角,大小等要素是如何影响我们的视觉的。
在下面这篇文章中,我们首先会简单介绍一下格式塔原理中的基本概念,
线段树-poj1177-N个矩形求边长(离散化+扫描线)
bylijinnan
数据结构 算法 线段树
package com.ljn.base;
import java.util.Arrays;
import java.util.Comparator;
import java.util.Set;
import java.util.TreeSet;
/**
* POJ 1177 (线段树+离散化+扫描线),题目链接为http://poj.org/problem?id=1177
HTTP协议详解
chicony
http协议
引言
Scala设计模式
chenchao051
设计模式 scala
Scala设计模式
我的话: 在国外网站上看到一篇文章,里面详细描述了很多设计模式,并且用Java及Scala两种语言描述,清晰的让我们看到各种常规的设计模式,在Scala中是如何在语言特性层面直接支持的。基于文章很nice,我利用今天的空闲时间将其翻译,希望大家能一起学习,讨论。翻译
安装mysql
daizj
mysql 安装
安装mysql
(1)删除linux上已经安装的mysql相关库信息。rpm -e xxxxxxx --nodeps (强制删除)
执行命令rpm -qa |grep mysql 检查是否删除干净
(2)执行命令 rpm -i MySQL-server-5.5.31-2.el
HTTP状态码大全
dcj3sjt126com
http状态码
完整的 HTTP 1.1规范说明书来自于RFC 2616,你可以在http://www.talentdigger.cn/home/link.php?url=d3d3LnJmYy1lZGl0b3Iub3JnLw%3D%3D在线查阅。HTTP 1.1的状态码被标记为新特性,因为许多浏览器只支持 HTTP 1.0。你应只把状态码发送给支持 HTTP 1.1的客户端,支持协议版本可以通过调用request
asihttprequest上传图片
dcj3sjt126com
ASIHTTPRequest
NSURL *url =@"yourURL";
ASIFormDataRequest*currentRequest =[ASIFormDataRequest requestWithURL:url];
[currentRequest setPostFormat:ASIMultipartFormDataPostFormat];[currentRequest se
C语言中,关键字static的作用
e200702084
C++ c C#
在C语言中,关键字static有三个明显的作用:
1)在函数体,局部的static变量。生存期为程序的整个生命周期,(它存活多长时间);作用域却在函数体内(它在什么地方能被访问(空间))。
一个被声明为静态的变量在这一函数被调用过程中维持其值不变。因为它分配在静态存储区,函数调用结束后并不释放单元,但是在其它的作用域的无法访问。当再次调用这个函数时,这个局部的静态变量还存活,而且用在它的访
win7/8使用curl
geeksun
win7
1. WIN7/8下要使用curl,需要下载curl-7.20.0-win64-ssl-sspi.zip和Win64OpenSSL_Light-1_0_2d.exe。 下载地址:
http://curl.haxx.se/download.html 请选择不带SSL的版本,否则还需要安装SSL的支持包 2. 可以给Windows增加c
Creating a Shared Repository; Users Sharing The Repository
hongtoushizi
git
转载自:
http://www.gitguys.com/topics/creating-a-shared-repository-users-sharing-the-repository/ Commands discussed in this section:
git init –bare
git clone
git remote
git pull
git p
Java实现字符串反转的8种或9种方法
Josh_Persistence
异或反转 递归反转 二分交换反转 java字符串反转 栈反转
注:对于第7种使用异或的方式来实现字符串的反转,如果不太看得明白的,可以参照另一篇博客:
http://josh-persistence.iteye.com/blog/2205768
/**
*
*/
package com.wsheng.aggregator.algorithm.string;
import java.util.Stack;
/**
代码实现任意容量倒水问题
home198979
PHP 算法 倒水
形象化设计模式实战 HELLO!架构 redis命令源码解析
倒水问题:有两个杯子,一个A升,一个B升,水有无限多,现要求利用这两杯子装C
Druid datasource
zhb8015
druid
推荐大家使用数据库连接池 DruidDataSource. http://code.alibabatech.com/wiki/display/Druid/DruidDataSource DruidDataSource经过阿里巴巴数百个应用一年多生产环境运行验证,稳定可靠。 它最重要的特点是:监控、扩展和性能。 下载和Maven配置看这里: http
两种启动监听器ApplicationListener和ServletContextListener
spjich
java spring 框架
引言:有时候需要在项目初始化的时候进行一系列工作,比如初始化一个线程池,初始化配置文件,初始化缓存等等,这时候就需要用到启动监听器,下面分别介绍一下两种常用的项目启动监听器
ServletContextListener
特点: 依赖于sevlet容器,需要配置web.xml
使用方法:
public class StartListener implements
JavaScript Rounding Methods of the Math object
何不笑
JavaScript Math
The next group of methods has to do with rounding decimal values into integers. Three methods — Math.ceil(), Math.floor(), and Math.round() — handle rounding in differe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