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习周记

第一周的实习生活飞快地结束了。第一次工作,怀着忐忑不安的心情入职,以为工作会是一件很无趣很辛苦很让人疲劳的事情。然而很快发现,工作的日常和在学校里专心做项目的感觉居然如此一致,以至于无法接受这种反差。部门的前辈们都很nice,没有很push我们,没有了在学校里自己push自己的巨大压力,以及不知道从哪里下手的茫然感,实习期的过渡过的比我想象中的平稳许多,可以放慢节奏一点一点从头开始配置开发环境、攒开发用的轮子和文档、一个一个熟悉新工具、熟悉新数据仓库、熟悉问题和方法,节奏比在学校里平稳了很多。

然而,在部门里面十来个实习生中,被一群研究生包围的我再次光荣成为部门最小,作为唯一的大三本科生的我内心十分绝望。当然小姐姐们都很好看很有气质。小姐姐们工作都特别认真,到了下班点都还在认真工作。第一天我还会不好意思,后来几天发现到点就会饿的不要不要,为了我的脆弱的胃考虑,然后我就开始忍不住开溜。然而悲惨地发现自己居然可以因为背单词上错地铁,结果多捣鼓了四站...

上次来上海面试那几天胃溃疡复发,一直到考试周结束都不见好。朝九晚五(其实是六)的生活节奏让我的作息变得极其规律,加上没有了学不会的数学课,背着的压力小了许多,胃很快就好多了。住的地方离公司不远,而且周围都是吃的,晚上回来时间不太紧,可以一家一家慢慢吃,中午则可以跟着交大的漂亮小姐姐蹭饭,早上骑着单车去买我小时候最爱吃的家乡的饼,这样的生活简直美好,除了一个人略有形单影只。于是我就这样过上了都市白领的生活,如我以前规划的自己的人生一样,离家乡近、自己喜欢、安稳规律,平淡而简单。读书真的是太累了。不过也正是因为如此,才更加可以放手向前,不停地读下去、研究下去。

拿到Offer的时候大家都很吃惊,问我一个一心要做学术的人怎么会去实习。而我导师一如既往地支持我并且替我感到高兴。而实习这周也印证了我的想法。学校里面,我学了太多理论和模型,反而在描述数据和业务场景本身非常缺少积累,做实证的基本功十分不扎实。而工作恰恰弥补了我这块缺陷,而又能在我接受范围内,因为只是需要补充描述方法和对应的解释方法。也因此,我特别感兴趣听boss们讨论结果,也特别喜欢和boss们讨论自己跑出来的结果,以及理解为什么boss们让我这么跑。这也非常符合我和我导师和学长们达成的共识,即经济学应该走出象牙塔,更多地用于指导商业实践。因此,去实习这个决定也是很早以前我和导师就确定的。

更深层次地,我和导师达成的另外一个共识是,在前所未有的大数据背景下,统计方法和计量方法不应该泾渭分明,而应该互相吸收相互融合相互统一。沉迷于因果解释的计量方法应该部分放弃unbiased estimator,牺牲很小部分的biase来换取更稳健的模型,而统计和其他诸多社科需要接受计量的一整套思辨工具和思辨工具基础上的诸多工具,并更明确地指向一个又一个问题。这也是大数据时代必然的需求。这就需要下一个时代的研究者要有更深更广的视野,以及与之配套的一系列思路、方法和工具,加上更强的执行力甚至大团队合作能力。以及最最重要的是,不要忘记学术研究的起源和本质,是为了解决实际生产中的问题。科研应该是问题导向,这和业界从来都不冲突,而恰恰是兼容共生的。

随着时间的推移,我越来越少地去想和说我的想法,而更多选择去做,然后拿着做出来的东西去影响更多人。实习这个对于绝大多数人都很平常,但是对我这个科研狂魔看起来有点奇怪的决定,背后的思路大概如此。很庆幸我又一次很好地验证了我的假想。

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

你可能感兴趣的:(实习周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