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封印

第七封印(Sjunde inseglet, Det)[1957-2-16] 

别 名
Seventh Seal, The

导 演
英格玛·伯格曼 Ingmar Bergman


编 剧
英格玛·伯格曼 Ingmar Bergman
类 型: 科幻 / 剧情
时 长: 96分钟
地 区: 瑞典
语 言: 瑞典语
色 彩: 黑白
声 音: Mono
分 级: 英国:PG / 瑞典:15 / 芬兰:K16 / 阿根廷:Atp / 西德:16 / 西班牙:13 / 英国:X / 冰岛:12 / 新加坡:PG
制作公司: Svensk Filmindustri (SF) AB [se]

发行公司: Janus Films [us]
Continental Home Vídeo [br]
Criterion Collection [us]
Arthaus Filmverleih [de]
Cult Filmes [br]
Embassy Home Entertainment [us]

演职员表: 
Gunnar Bj?rnstrand
Bengt Ekerot
Nils Poppe
马克斯·冯·赛多 Max von Sydow
比比·安德森 Bibi Andersson
Inga Gill
Maud Hansson
Inga Landgré

剧情简介 
 

  在瑞典大导演英格马伯格曼的所有作品中,最令人振奋的当属《第七封印》,他正是凭借这部长片而获得了国际影坛的尊敬。第七封印的揭开意指圣经中所叙述的世界末日的开始。 

  影片透过理想主义的骑士布罗克以及他的同伴在蔓延瘟疫的欧洲大陆上的漂泊生涯,向观众展示了不同的人在面对死亡时不同的表现方式,同时对人类生存的意义、对信仰的根源以及上帝的存在性提出了针锋相对的疑问,同时又通过演员约瑟夫一家的生活来肯定信仰本身的力量。影片本身充满了晦涩的隐喻和象征主义的构图,可以说是最能代表伯格曼风格的一部影片。 

  骑士布罗克和他的随从可以说是影片中最重要的人物,布罗克是一个理想主义者,他在参加了十字军东征归来后,发现自己的祖国被瘟疫吞噬,而东征的行动也是一次十足的虚妄之举。在他最痛苦的时候,他遇到了迎接他的死神,但他不甘于在空虚中死去,他与死神展开了一场战斗——以棋对弈,布罗克一直在思索的痛苦中,他感觉到生命的虚空和上帝的飘渺,感觉到自己的生命似乎毫无价值,于是他说“我要利用这个缓期,做一件最有意义的事"。他在向神父(其实是死神假扮的)的忏悔中,对上帝提出了根本的质疑“空虚像一面镜子,在里面映出空虚的自己,真是令人可怕、恐惧。难道人真的无法看到上帝本来的面目么?他为什么总是隐藏在那些不切实际的神迹之中?连自己都无法相信自己,我又怎么去相信其他的人,那些愿意信上帝却无法真正做到的人以及那些既不愿意相信也无法做到的人,他们的命运会怎么样呢?我要的不是假设,是智慧,我要上帝亲手来显示他自己……"布罗克是一个痛苦的追求真理的理想主义者,他的生命充满了重负,同时他是唯一与死神能够彼此沟通的人,也因此而被自己折磨着。而布罗克的随从却是一个典型的现实主义者,他对一切事物抱着平静而习以为常的态度,同时也时常用自己敏锐的观察力提醒着周遭的人保持自我的清醒。对于死亡和命运的荒谬他从不报以任何的不满和疑问,他明白一切,也接受一切。他是一个顺应着生活并学会在其中嘲谑的人。 

  假冒伪善的人便是那个神学院毕业的拉法,他徒然地有着上帝的学问和道德却行使着不义的事,他盗窃死人的财物转手倒卖,他也挑拨人与人的关系自己做看客。当年正是他欺骗了布罗克加入十字军,而如今他的欺骗手段越来越卑劣,最终他的生命被瘟疫吞没。在混沌中生活的人或许代表了很大多数人的形象——铁匠、铁匠的妻子、剧团里的斯卡。而这样的人恰恰在现实生活中也是最多的,他们靠一些生活的本能维持着,没有明确的信念和道德观,也没有对自我的反省意识,生活对于他们来说就是满足物质和身体的需要。斯卡曾说自己最适合扮演死神的角色,而且还念了一段台词,可惜这一切对他的生命毫无触动,当死神真正找上他的时候,就表现出卑微的奴性和残缺的人格。 

  演员约瑟夫一家虽然在影片中占的比重并不算特别大,但却可以说是导演精心安排的三个角色,约瑟夫一家都是那种拥有单纯信仰的人,他们生活地和谐而幸福。在死神来临的时候布罗克通过帮助约瑟夫一家逃离完成了自己“有意义的事"。而约瑟夫一家也是到最终真正生活在幸福世界的人。伯格曼对约瑟夫一家的隐喻在他们的名字中已经突现无疑,他们分别对应了圣经中得“约瑟夫、玛利亚、弥撒亚",而且约瑟夫在对其子的期望中也说到“他是一个魔术师,可以叫一个圆球停在空中静止"。伯格曼将圣经中的人物映射到影片中来,完成了救赎的使命,但在我看来伯格曼自身并没有因为这样的救赎而解脱。 
或许布罗克的思想正代表了导演伯格曼本人,他把布罗克同那些自愿承担苦难的远征者以及那位被烧死的女巫等同起来,在他看来,对信仰的质疑是思想者必然的行为,而简单信仰也可以被说成是盲目崇拜。但正因为那种对信仰求索和探究的心理才使得人会饱尝痛苦,他找不到属于自己的精神家园,与其说思考更接近上帝不如说人在思考中担负起为全人类赎罪的使命。 

  伯格曼影片的制作人说:“伯格曼怀疑上帝的存在,他丧失了信念,他是一个探索者,终其一生他都是一个探索者"。而生命对于每个人来说,或许就是一场与死神的对弈,我们在一分一秒地向死亡迈进,而我们的生命的光辉也会在整个过程中闪亮出来。

揭开《第七封印》
——伯格曼的矛盾与痛苦

《新约·启示录》:
(8-1)And when the Lamb had opened the seventhseal, there was silence in heaven about the space of half an hour. 
(8-6)And the seven angels which had the seven trumpets prepared themselves to sound.
(8-7)The first angel sounded, and there followed hail and fire mingled with blood, and they were cast upon the earth. And the third part of trees was burnt up, and all green grass was burnt up.
(8-8)And the second angel sounded, and as it were a great mountain burning with fire was cast into the sea. and the third part of the sea became blood.
(8-10)And the third angel sounded, and there fell a great star from heaven, burning as it were a lamp, and it fell upon the third part of the rivers, and upon the fountains of waters.
羔羊揭开第七印的时候,天上寂静约有二刻。
拿着七枝号的七位天使,就豫备要吹。
第一位天使吹号,就有雹子与火搀着血丢在地上。地的三分之一和树的三分之一被烧了,一切的青草也被烧了。
第二位天使吹号,就有彷佛火烧着的大山扔在海中。海的三分之一变成血。
第三位天使吹号,就有烧着的大星,好像火把从天上落下来,落在江河的三分之一,和众水的泉源上。

这是《启示录》中对最后审判日的描绘,最后的审判日是否会到来?这是宗教问题,*徒和无神论者有不同的答案,伯格曼在影片《第七封印》中引用了《启示录》的文字,“那个时候我仍怀抱着孩提时残存的虔诚信仰,天真地相信有奇迹似的救赎存在。”但影片所要表达或探讨的并不是宗教本身,而是“信仰”,对宗教也包括对其他道德的信仰问题。

伯格曼在Bilder这本书中自己评论《第七封印》时说:“它并不是一部完美的作品,有一点疯狂,有一点愚蠢,同时还有点急就章。但是我认为它一点都不神经质,充满了生命力与意志力,也能够以激越的欲望及热情来申述它的主题。”

对于这样一部“并非完美”的影片,宗教问题不是首要的,也就是说,非宗教国家的观众并不会因为对宗教的陌生而影响对影片的观赏和理解,在我第一次看这部影片时,给我最深的感受是“死亡”,在美国发行的DVD封面上也是用了死神的形象。死亡是人类最早意识到的一种恐惧,但人们却始终无法真正认识死亡,所以产生了大量关于死亡的解释,这其中有宗教的,有哲学的,也有科学的,不管哪一种,都是没有得到实证的,和关于上帝的解释一样,对于死亡的各种解释,你无法肯定其正确,同样也无法否定它。在死亡那片无人发现的境界,从那个国度里从来没有旅客归来,不就是这点让我们万般猜疑吗?让我们宁愿再忍受一些我们已知的灾难也不肯逃到我们所不知道的其他境界?所以,痛苦——就是对死亡的恐惧,或者说在《第七封印》中是对最后审判日的恐惧所带来的痛苦,是影片的一个中心内容。

影片另一个十分重要的内容是宗教信仰与现实生命的矛盾。伯格曼说,在他的电影中,存在着一种残余的但不神经质,诚实而童稚的虔诚信仰,这种信仰和严苛而实事求是的态度安然共存。以宗教的角度而言,根据《启示录》,在末日的审判到来时,当七个封印被一一打开时,人类的罪恶将要被神最终定罪,并得到处罚。虔诚的人为了在审判日得到救赎,就要坚定自己对神的信仰。但现实却给出另一番情景:异教的、残暴的、善良的、虔诚的、伪善的、忠诚的、淫邪的、欺妄的、贪婪的、无辜的,在现世并没有看到他们应得的“审判”。当时的伯格曼还是一个“怀疑的有神论者”(安东尼奥尼说自己是个“怀疑的无神论者”),他用形象的语言大胆而正面的提出了荥绕在他心中的矛盾。

痛苦与矛盾构成了《第七封印》的主题,这个主题是情绪性的,要表达这些情绪,或者通过一系列的事件给予形象化,或者通过一系列的对白给予概念化。

为了表达人物痛苦与矛盾的情绪,所以整个影片并没有一个贯穿始终的故事情节,而采用了《奥德赛》般史诗的形式,这种史诗的形式与传统的戏剧(悲剧或喜剧)不同之处在于,它并不是通过完整描述某一个事件的发生、发展,矛盾、冲突来构成,而是用游历的开始与结束为始终,在游历过程中所遇到的一系列事件——这些事件可能是相关的,也可能是无关的,维系这些事件的是耳闻、目睹、经历、体验所有这些事件的人物以及由这些事件而产生的种种情绪。

影片以骑士和侍从回到瑞典为开始,以他们回到自己的家——城堡为结束。大致可以划分为十三个段落或场景。

1、海边(0:01:40-0:08:30) Block、J?ns、死神
十四世纪中叶,骑士Block和他的侍从J?ns,经历了漫长的十字军东征的战争之后终于回到他们的祖国瑞典。而那里正肆虐着黑死病的瘟疫。Block在海边和黑衣死神以下棋的胜负来决定生死。Block和他的侍从开始上路,J?ns不断地在唱歌;他们在路边遇到一个人,J?ns去问路,但那却是个死人。

这一段就是一个序曲,影片把时代选择在欧洲历史上最黑暗的中世纪,简明迅速地揭示死亡的主题。开始的几个画面是静止的,犹如舞台的造型,伴以低声读着《新约·启示录》的画外音。
突如其来的死神,是影片迅速切入主题的一个楔子,他以简洁、严肃的形象在我们的视觉印象中深深地留下一个挥之不去的影子。死神的形象是按照黑衣修士的装束来打扮的,这虽然不是伯格曼原来的设计,最初是打算让死神戴上白色的小丑面具,但有位演员把自己的脸抹上白粉,穿上黑衣并坚称他就是死神,这种形象就被接受了,这一形象是属于《第七封印》这部影片的,他既使抽象的死神得到具体形象的人格化,也由于那黑色的修士服使他同时兼具神化的特征。单从外貌上看,他似乎还很和善,他也和人对话,甚至下棋,(Block和死神以下棋输赢为赌注,很容易让我想起浮士德先生和梅菲斯特签订协议。)但他却是死神。


2、草地(0:08:31-0:16:25) Jof、Mia
流浪艺人Jof早晨起来后,看到林中的圣母和圣婴,他告诉了妻子Mia,但她不相信。他们又谈论了孩子迈可的未来,另一个艺人Skat醒来后说要扮演死神的角色。
伯格曼说:Jof是孩提时代伯格曼的化身。Jof所表现出来的是一种童稚的虔诚。他有信仰,但他也经常说谎,编些故事来骗人,他甚至还顺手牵羊地偷了Raval偷来的手镯(是不是偷“偷来的东西”不算偷?)。但也由于他虔诚的信仰,使他能看见圣母和圣婴,使他看见和骑士下棋的死神而终于逃出死神的魔掌,在最后审判日之后,他还能看到死神牵着其他人的手在跳“死亡之舞”。
Jof甚至还有一种奇妙的幻想:让小球停留在空中(Make a ball stand still in the air.),这是不可能发生的事,但对于富于幻想的人来说,没有不可能的!(hhh注:这里实际是表现jof一家对上帝的虔诚,如上文述,伯格曼对约瑟夫一家的隐喻在他们的名字中已经突现无疑,他们分别对应了圣经中得“约瑟夫、玛利亚、弥撒亚",而且约瑟夫在对其子的期望中也说到“他是一个魔术师,可以叫一个圆球停在空中静止"。——圣经旧约约书亚记第十章十二十三节:12当耶和华将亚摩利人交付以色列人的日子,约书亚就祷告耶和华,在以色列人眼前说,日头阿,你要停在基遍。月亮阿,你要止在亚雅仑谷。13 于是日头停留,月亮止住,直等国民向敌人报仇。这事岂不是写在雅煞珥书上吗?日头在天当中停住,不急速下落,约有一日之久. Joshua- 12. On the day the LORD gave the Amorites over to Israel, Joshua said to the LORD in the presence of Israel: "O sun, stand still over Gibeon, O moon, over the Valley of Aijalon."    13. So the sun stood still, and the moon stopped, till the nation avenged itself on its enemies, as it is written in the Book of Jashar. The sun stopped in the middle of the sky and delayed going down about a full day. )


3、教堂(0:16:26-0:27:12) J?ns、画师、Block、死神、“女巫”
Block和他的侍从来到一个小教堂,J?ns和画师谈论死亡问题;Block则在祈祷和忏悔,他坦诚地说出了自己的空虚,这空虚使他感到恐惧。他说出了他对上帝的怀疑,他认为上帝是人们在恐惧中制造的偶像,人们把那个偶像叫作上帝,而上帝也许并不存在。而死神又扮成牧师了解到Block行棋的秘密。离开教堂时,在门口见到将被施以火刑的“女巫”。

或许这是影片比较重要的一个段落,J?ns与画师的对话(A)、Block在忏悔室与死神的对话(B),两组相对照,且以三段式的A、B、A呈现,“女巫”的出现,在本段是个尾声,同时也照应了后面火刑的场景。
在J?ns和画师对话时,镜头跟随着J?ns的目光在壁画上移动;而在Block和死神的对话时,镜头基本是处于固定不动的状态,这在其他一些场景中也都可以看到。对话和镜头画面有时是一对矛盾,如果把对话组织进一系列含义丰富的镜头中,那这些镜头的感染力量可能会分散我们领会台词的注意力。所以在《第七封印》中就可以看到这种镜头固定不动的对话场面,而这种场面又是有选择、有节制,分散地出现在影片中,并通过其他的切换来努力淡化他的凝固性质。
整个段落并没有情节的发生与发展,仅仅是过程,记录对话的过程。通过对话,使人物的性格、人物的情绪得到明确。

侍从J?ns,他没有虚妄的幻想,在他心中,现实生活才是真正的上帝。参加十字军东征并不是为完成使命,而仅是跟随主人罢了;在十年残酷的战争中见到种种苦难以及死亡,使他认识到这场为了上帝的荣耀而进行的“圣战”是多么的愚蠢和虚伪;回到祖国看见瘟疫横行,仍然乐观的唱着歌;面对*的Raval,他表现出是那般疾恶如仇;救了孤身的姑娘,他并不掩盖自己的欲望;看到士兵们愚昧而残忍的行为,他甚至想再度援手,救下将要被火刑的“女巫”。
J?ns和画师的对话,借画师的口道出宗教的面目——用死亡来威吓人,使他们能更相信牧师们。而J?ns想到的是应该让人们快乐!两者体现出宗教与世俗的对立。
机智的幽默在影片中经常可见,J?ns问士兵那恶臭的是什么,士兵告诉他:“那是黑狗的血和胆汁,魔鬼最怕那味。”J?ns说:“我也怕。”我宁愿认为伯格曼是把魔鬼赋予了人性,而不认为J?ns具有魔性。
骑士Block,他崇信上帝,在教会的怂恿下,带着自己的侍从参加了十字军的东征,但这场战争并没有使他更接近上帝,反而在他回到祖国之后,眼看着瘟疫的流行、人性的堕落、死神的缠绕等现象而对上帝产生了怀疑,他认为上帝是人们在恐惧中制造的偶像,人们把那个偶像叫作上帝,而上帝也许并不存在。他有胆略和智慧,敢于和死神打赌,他也不缺乏爱心,他建议Jof和自己一起到城堡去以避开瘟疫;他耍花招拖住死神以帮助Jof一家逃脱;看到“女巫”被火刑摧残,几乎痛不欲生。
Block的怀疑集中表现在他的忏悔词中,与其说是忏悔,不如说是质问,他还不知道躲在格窗后面的并不是牧师而是死神!是不是我们可以理解为:伯格曼有时会愤怒到把牧师指称为死神?在后面火刑一场中,这种暗示的指称再次出现。

4、农舍(0:27:13-0:32:35) J?ns、Raval、姑娘
在途经一片因瘟疫流行而早已无人的农舍时,沦为小偷的神职人员Raval在偷死人身上的戒指、手镯,J?ns救下了一位幸存的姑娘,并警告了Raval。
J?ns并不是一个完美的形象,但在大部分的时间内,他代表的是正义。
这场出现的那个姑娘,连名字都没有,甚至连台词也没有,(仅在影片最后说了一句:It is finished.)她是善良的化身,她对曾经企图加害于她的Raval,看到他遭受瘟疫之难时也都有怜悯之心,不仅是怜悯,更有一层宽容。
Raval的形象无疑代表着道德的沦丧。而且也暗示教会的虚伪。在整部影片中,教会和教会里的人都没有以正面的形象出现,把无辜的少女指为“女巫”,把瘟疫的流行归罪于女巫,这是教会干的;在教堂里用图画来威吓教民,这是教会雇用画师干的;作为教会中的人物Raval更是劣迹斑斑的无耻之徒。伯格曼的褒贬是很明确的。
显而易见的是,这一段落在前半部分,全部用影像来表述,没有使用对话、旁白,影像的叙事意义也十分突出,从骑着马经过农舍的远景,进入到J?ns下马、走近屋舍的中景,再到J?ns四处张望、寻找的近景,随着J?ns的目光,他走进一间农舍,从室外到室内,空间在缩小,事件的内涵则在扩大,在屋内看到了很多在农舍外面平静的环境下看不到的萧条和凄惨,杂乱的堆放,随地躺着的死人,活的只有那只羊。

5、村边(0:32:36-0:42:10) Skat、Lisa、修士
Jof等在村边表演歌舞喜剧,Skat和铁匠的妻子私奔了;一队黑衣修士和群众走来,他们抗着十字架,一路鞭打着自己,在在客店门前的十字路口停下来,一个修士布道之后,队伍又向另一个目标而去。
舞台上在表演的是一台戏;Skat和Lisa调情是另一台戏;修士的布道则是第三台戏。后两台戏又是鲜明的对比:世俗的享乐与虔诚的赎罪。
虽然是三台戏,但我们的想象完全是在受到了表现物质现实的画面和声音的刺激后,按照画面的暗示和声音的提示,才逐渐把握到这些现实事件的重要含义。
我们可以不知道所谓的“多明我会”,也不必了解其历史与教义,但看影片中鞭打自己、相互鞭打等赎罪的镜头,就能意识到伯格曼在表现虔诚的同时也在讽刺这种虔诚。旁观群众的落泪、下跪,都表达着虔诚;而把这组镜头和调情、私奔连在一起,讽刺的目的不言而喻。伯格曼没有把它们交叉地剪接,已经是非常克制了。


6、酒馆(0:42:11-0:48:52) 铁匠、Raval、Jof
Jof在小酒馆里遇到铁匠Plog,他的妻子跟另一个艺人Skat跑了,Plog到处在找她,Raval趁机挑唆,并逼迫Jof跳舞。J?ns进来,救下Jof,惩戒了Raval。
这里展现的就是所谓的“世人的冷漠”!一方面镜头集中在Jof跳动的双脚,在两脚之间,用一种窥视的目光来看周围的人;另一方面又通过周围人物的镜头迅速切换,使旁观者的乐与Jof的苦形成了对照与融合。能使人联想起的是横行肆虐的瘟疫,可怜的人,只要有一点点的刺激就能让他们暂时忘却瘟疫的威胁而纵情自己的欢乐。J?ns的来到迅速而无情打破了这短暂的狂欢。

7、山坡(0:48:53-0:58:43) Block、Mia等
村外山坡上,Block和Mia谈论着小孩迈克,Jof等都来了,他们一起享用新鲜的草莓和牛奶,Block虽然心中充满忧虑,但仍尽情地享受这份温馨。
这是全片最温馨浪漫的段落,也充满了家庭的气氛,Block和Mia的对话就像是普通的家长里短。Block的回忆使时间获得了暂时的停留,而现实的情景也将使他永存在记忆中。
Jof的妻子Mia是影片努力塑造的理想人物,伯格曼想通过美丽的外形来建立一种纯洁的象征,但这个人物却是最苍白无力的。
在享受现实的快乐和回忆的甜蜜之后,Block还要回到棋盘前去面对死神!

8、酒馆(0:58:44-1:02:29) J?ns、Plog
铁匠Plog在J?ns的劝诱下,决定跟随他们,而不愿留下面对世人的讽刺与嘲笑。
对话是有声电影的伴生物,它在电影中的运用一直是个非常难以控制和把握的问题,一个最大的危险是用对话语言来挤掉视觉表现,对话不应该是单纯解说画面的工具,也不应该是完全用来叙述故事,只有在需要表达某种思想、情绪、感受时而难以用画面来表达时,对话和自白才体现出他以电影的非独特元素存在于电影中的真正价值。
这个场景中无论是 J?ns和Plog的对话,还是Plog和Jof的对话,视觉表现的重要性都大于台词含义的重要性。铁匠Plog的形象虽然趣于戏剧化,扮演者使用夸张的形体动作多少含有舞台的成分,但唯其如此才能恰如其分地揭示出Plog身上同时兼具的喜剧性和悲剧性。

9、森林(1:02:30-1:10:02) Skat、Plog
六个人继续前进,在黑森林中遇到私奔的艺人Skat和铁匠的妻子Lisa,Skat佯装自杀,但死神最终没有放过他。
这似乎是一场闹剧,纷杂繁复、因缘报应式的过程与结果,比喻形象、激烈而文雅的吵架,女人的善变,戏子的狡猾,J?ns像个智者似的旁敲侧击,都在轻松的气氛下呈现;在Skat和Lisa身上集中了淫欲和欺诈,这原都是世人的本来面目;在森林中,Skat放开弹簧刀,扯下假胡子,露出他的本相,自言自语地离开后,从树林后面闪出死神的身影时,没有人会为Skat的生死担忧。

10、森林(1:10:03-1:18:53) Block、J?ns、女巫
在黑森林中又遇到一对士兵,他们押解着一个女人,她被指责为女巫,说她是瘟疫的根源,要对她实行火刑。Block向那个奄奄一息的女人打听魔鬼,又去质问牧师,却发现又是死神,他们只能看着大火吞噬着女人,无奈地离去。
这个场景充分调动了各种影响视觉的元素,浓密的森林,熊熊的大火,各种目光,猛然出现的死神,骄横的士兵,摄影机也跟着上下摇移,镜头的推拉切换,忙忙碌碌地却什么也帮不上,眼巴巴地看着还是个孩子的“女巫”被送上火刑台,他们能做的只是默默地离开,在一种上帝或天使的目光注视下,死神还在祈祷什么?那可能是上帝和死神之间的秘密,其他人永远不会知道。
Block再次表现出他对现实的疑惑与不解,“天命反侧,何罚何佑?”

11、森林(1:18:54-1:26:11) Raval、Jof、姑娘
夜晚一行人在林中休息,Raval哀嚎着来到林中,他也患上黑死病了,那个姑娘还想帮助他,被J?ns拦住,Raval终于死去。天快亮了,Block又在和死神下棋,被Jof看到,他赶紧拉着Mia逃离,Block扰乱了死神的注意力,帮助他们逃走。暴风雨中,Jof逃出魔掌。
Raval的死让观众地一次在影片中见到“死”,影片开始在路边见到的死人和农舍中见到的死人都是一种已有的状态,女巫的火刑是将要发生的事件,除了白面黑衣的死神,影片其他无论哪里也都没有表现过真正的死。Raval在绝望的哀嚎声中死在林中,影片用远距离的镜头长时间地拍摄,让人们看到,死其实也是很简单的事,就在一刹那,生命从存在就到了不存在,虽然那承载生命的躯体还清楚地躺在林中,但那一刻,他的生命却完完全全地消失了。
Jof能够逃离死神,是他偶然看到Block正在和死神下棋,他并不是经常能看到的,在野餐的那场中Block也在众人面前和死神下棋,但他就没有看到,所以,夜晚看到在森林中的下棋是偶然的事件;另一个使Jof的逃走得以顺利实现的因素是Block制造了一个偶然事件,他故意装作不小心把棋局搅乱了,以此吸引死神的注意力。两个偶然事件的结合充分展示了“电影性”。
在逃走的途中,暴风雨又适时地偶然发生,同时,暴风雨也是完全依据情节的心理主线来选择的,它有一层象征的意义,在没有冲突的现实世界中创造了一种冲突,在没有高潮的时刻制造了一个高潮。

12、城堡(1:26:12-1:34:10) 全体
Block、J?ns、姑娘、铁匠Plog、Lisa等人终于到达Block的城堡,所有的人都逃避瘟疫去了,没想到,Block的妻子Karin还在等着Block。他们围坐在一起,Karin读着《启示录》,死神也来到城堡,带走了Block和他的朋友们。
在这场中,取代对话的是诵读《启示录》,经文的内容是听觉范围的,视觉的感受是人物的表情,他们对经文已经麻木了,恐惧已经不再烦绕他们,也不能阻止他们的食欲,当面对死神的到来时,没有惊恐,除了冷静,还有几分无奈。死神在这场景中只现出一个轮廓的剪影,但在众人的眼光中则是高大神圣的形象。不过我觉得,那个剪影也不要出现效果会更好,让无形的死神通过众人的眼神来笼罩和统治全部,那不是更有力度吗?
骑士的妻子Karin代表的是忠诚,在独自在城堡中等待,然而她对骑士的归来并没有表现出欣喜和惊讶,相反却十分平静,她的脸上露出笑容。Karin的笑容和那个姑娘紧张而严肃的表情是比较有趣的对照。

13、海边(1:34:11-1:36:42) Jof
暴风雨过后的早晨,Jof和Mia醒来,Jof又看到远处天际边的山上,死神领着骑士Block、侍从J?ns、铁匠Plog和他的妻子Lisa、Raval、Skat,七个人手拉着手,仿佛是在跳着一场死之舞蹈。Jof和Mia离去。

这是一个尾声,Block和J?ns的旅程已经结束,他们和另外几个人都随死神而去,Jof和Mia则脱离了死亡,这是一种奇迹般的救赎,是伯格曼的信念?还是伯格曼的期望?
最后黑云下的死亡之舞是在几分钟内完成的即兴之作,伯格曼回忆说,当时要下暴雨了,大家都收拾回去,他突然看到天边有一片奇异的云,就赶紧拍下它来,由于一些演员已经不在场,所以就把一些工作人员和游客拉上去充数。
这短短的死亡之舞,把死亡这种肉体上的痛苦、精神上的折磨、宗教上的审判升华为一场有点疯狂但却十分克制的视觉盛宴。
仔细看,不难发现影片的场景不多,包括了海边、草地、教堂(内、外)、农舍(内、外)、村边、酒馆(内、外)、山坡、森林、城堡。这些场景的素材全部用在一部舞台剧中也不嫌多,据伯格曼自述,真正的外景只有序幕的海边和山坡上的野餐这两场,其他全是在电影厂的摄影棚内搭景拍摄的,包括黑森林的戏。全部拍摄时间是35天!
仅仅90多分钟的影片,约有570个镜头。最短的只有一秒,长的可以达到数分钟。一般短的镜头都是人物之间的切换,和同一场景中不同角度的切换,这些切换虽然比较快,但由于场景的变换并不快,而且也没有对场景之间进行切换,所以影片的节奏仍然控制得较为缓慢。伯格曼也没有使用特殊的摄影和剪接,在影片中也没有进行时间上的穿插,所有倒叙、插叙等手段都被排斥,时间是直线型发展的,一切看上都那么平常。而这种平常的画面却以丰富的内容构成了完整的影片,独到的电影语言。看过《第七封印》,我才真正相信爱森斯坦说的,他能把《资本论》拍成电影!
我认为,战后欧洲大陆电影的真正复兴是以《第七封印》和《野草莓》为开端,从此进入了一个黄金时期。

《第七封印》 

  “当拉姆揭开第七封印的时候,天堂一片死寂。这样的死寂延续了半个小时之久,而此时,七位天使也即将吹响他们手中的号角。”影片就是在这句充满神秘感却有令人费解的语句中开始。这是伯格曼的代表影片,意在探讨上帝是否存在。以骑士与死神下象棋为暗线,骑士与乔恩(他的从属)回家的经历为明线,展开故事。
  骑士与死神下象棋的跌宕浮沉,也是他心中上帝有无的变化过程,正是伯格曼的探索过程。骑士与死神下棋,事关他的生死,也影响到他的信仰——上帝到底存在与否?当骑士来到一所教堂,看到一人正在画着死神带领大限将至的人起舞的壁画,他感到不以为然,没有上帝的思想在他心中油然而生。当他对神父忏悔时说出了自己内心的想法“世界没有上帝,只有真理”相应的棋盘上他也占了上风;当他看到瘟疫来临,死伤无数,人们只有像炼狱一样折磨自己,企图企求上帝来宽恕自己的罪过时,他的决心动摇了,当然他的棋子被死神吃掉一个;当约翰一家请他吃野草莓喝牛奶时,他被深深的感动了“我不会忘记这祥和的黄昏”他体会到了人性的光辉,温暖,现在不在需要什么上帝,人与人之间的信任才是最重要的。他带着快乐去迎接挑战,死神也感到纳闷;但是他心里仍然有疑虑,他试图从“为魔鬼工作”的女子身上找到答案,但是没有成功。他看到了女子被烧死,特别是当他下棋时约翰一家又悄然离去,他心中一片恐惧,他终于又陷入了矛盾中不能自拔。然而这次却是他最后的机会了。回到家中,与妻子见面,在那顿近似最后的晚餐的晚饭中,他们被死神带走了,边舞边走,手牵着手。
  最后的结局是死神胜利了,但是这能够说明上帝就是存在的吗?至少约翰一家尚且安然无恙的继续着他们贫困但却幸福并且充满快乐的生活,也许导演的真正意图就在于:上帝本来是无所谓有,也无所谓无的。他只是我们恐惧无助时自己创建的一个偶像而已。只有平淡的生活才是最幸福,最令人向往的。
  影片在取景,布景,灯光,镜头的运用方面是很讲究的。影片刚开始一个玫瑰花状的云镶嵌在空中,占据了整个银幕,这象征着庄严。可见影片将要探讨一个严肃的话题。在摄影方面,表现天海陆三个方面时,基本上交接线都与黄金分割线重合,是一个非常优美的图案。硬影片中的道具令人所思非夷。死神苍白的面容,约翰黑白分明的裤子,阴暗的森林,特殊的行刑工具,一群令人恐惧的信教徒……都惊人的增加了本片的视觉冲击效果。灯光的明暗的变化,竟然能使墙壁上出现远处的高山,金光的隧道,使人叹服。
  影片最后,当死神来临时,众人依次开始了自己的“演讲”,骑士完全寄托于了上帝,而乔恩却显得大义凛然。只有美亚(约翰的妻子)显得那么的从容,特别是她的那对大眼睛,似乎充满了对死亡的渴求。但这确是约翰一家获得生存的原因。
在呼啸的风中,骑士的妻子念起了那段神秘的话语:“七位天使也即将吹响他们手中的号角……”这时有人敲门,但她继续念着“第一个天使的声音……”上帝也保佑不了他们。 

十四世纪中叶,一场延续百年之久的疠疾黑死病,在欧洲快速漫延,随
时夺走人命,而且不知何时会停。这死亡不时出现在四周,又不知道何时会
临到自己身上的长期性威胁与恐惧,使当时的欧洲,整整百年是处在「世纪
末」的氛围里。

在这百年世纪末中,整整一百年弥漫著「世界即将终结」的预言,颓废
、堕落、残忍、忧郁、禁欲、狂野、偎亵、神秘、邪恶、虔诚,奇怪的组合
在一起。而不同的人,在这世纪末黑暗中,也有不同的处世之道。

这正是柏格曼电影「第七封印」要探讨的内容。柏格曼将死亡拟人化成
死神,透过死神追逐网罗人们,让不同的人与死神相遇、或被死神追逐时,
各自呈现出不同的态度。这些人变成为世间人的「典型」,把身为观众的你
、我圈进去。

因此,「第七封印」这部电影交融著真实面相、与抽象形而上的内涵。
这正是它超脱了地域色彩,成为国际经典作品,并可以被世界各地广泛讨论
的原因。

我们现在就来分析不同的人面对世纪末死亡的不同态度。或者读者可以
从这些人当中找到自己。


理想主义者 VS 犬儒主义者


电影中有一个武士布洛克、与他的随从雄士。这两个人一路同行,但是
却有完全不同的性格。

武士布洛克是个理想主义者,他当年参与十字军东征,正是宗教热诚结
合了理想主义之後的行动,未料最後彻底发现是场政治骗局,幻灭而归。回
到自己生长之地的沿路,又发现处处死亡浮现,不晓得自己何时也成为死神
的俘虏。

一个理想主义者、又面临理想幻灭,在碰到死神,会是怎样的态度呢?

布洛克充满不甘心,他要为自己争取时间,因此他跟死神提议下棋,只
要他没输,死神就不能带他走。「我要利用这个缓期,最一件有意义的事。

在一个教堂中,布洛克跟教士(那教士其实是死神伪装的)有一场对话

「虚空像一面镜子,映出我自己。我在里面看见自己,只觉得又恐惧又
憎恶。... 难道人绝对无法认识上帝吗?为什麽他要把自己掩藏在含含糊糊
的诺言和看不见的神迹中呢?... 连自己都不信任自己,又如何去信任别的
有信仰的人呢?我们之中,愿意相信却又无法相信的人将来会如何呢?还有
,那些既不愿相信也无法相信的人,他们的命运又将如何呢?.... 我要的
不是假定,而是知识。我要上帝向我伸出手来显示他他自己,对我说话。」

布洛克对生命认真到充满重负。与布洛克作对比的,就是随从雄士。他
一样经历十字军的幻灭,但他选择了玩世不恭的犬儒主义。

当布洛克跟死神装扮的教士对谈时,雄士正在教堂跟画教堂壁画的画家
聊天:「我们在圣地一待十年,忍受毒蛇猛兽的袭击、蚊呐叮咬,还有异教
徒的残害。那里的酒把我们灌的烂醉,女人把□子传给我们,虫子几乎把我
们吞噬了,热病肆虐我们的身心,这些都是为了什麽?还不是为了荣耀我们
的上帝。我们这个所谓的十字军简直是彻底的疯狂,只有理想主义到极致的
人才会想的出来....。」

然後雄士画了个小人代表自己:「这位就是侍从雄士,他对死神扮鬼脸
,取笑上帝、嘲弄自己,又挑逗妇女,他的世界就是雄士世界。这世界对谁
都是可笑的,包括他自己,天堂毫无意义,地狱全不相干。」

在另一处,他嘲讽自己:「我的肠胃就是我的世界,我的脑袋就是我的
永生,我的双手是两个呱呱叫的太阳,我的两腿是时间的钟摆,我的一双臭
脚就是我哲学的起点。天下事样样都跟打一个饱嗝似的,只不过打嗝更痛快
些。」

当布洛克和雄士返家沿途,布洛克低头想心事烦恼不堪,雄士却不停的
唱歌。
「婊子两腿中间躺,这种日子真要得。」

雄士必须问路时,从背後无从判断,以为是熟睡,後来却发现问到的是
个死人,但他却蛮不在乎。
布洛克问:「那人给你指路了吗?」
雄士:「他什麽也没说。」
布洛克:「他是哑巴?」
雄士:「那倒不是。其实他还挺有口才的,只可惜说出来的话太叫人丧
气!」然後又开始唱:「这一秒钟你尽管兴高采烈,下一秒钟你就与蛆虫为
伍。命运真是可恶的家伙,老兄你就是他的牺牲品。」
布洛克忍不住动怒:「你非唱不可?」
雄士说:「是的。」

这就是雄士的态度,犬儒、玩世不恭的迎接所有的命运荒谬。

雄士偶而会显出侠义心肠,但是未必是因著什麽深沈的道德理由。

譬如去一个村庄打水时,他偶然的救了差点被神学生拉发强暴的女子。
但是事後,他也曾有过想强暴女子的念头,只是女子不肯被吻,他顿时失去
兴趣。他说:「我本来可以轻而易举强暴你,但是,老实告诉你,我现在对
这一套一点胃口都没有,这种玩意儿,到头来总是索然无味。... 对啦,我
需要一个女管家,.... 就我所知,我是个有妇之夫,可是我太太十之八九
是死了,所以我得找个管家....。」
就这样,他基於犬儒玩世不恭的心地,带走了一个家人全因黑死病而死
、心灵受苦的姑娘。


伪善投机者 VS 混噩度日者


在世纪末死亡浩劫中,还有另一种对比,就是善用机会欺骗图利的伪善
者,与混噩度日者。

前者,讽刺的以神学院毕业的博士拉发为代表。

当拉发出现时,正在村庄四处打劫,剥除死人身上的首饰好拿去卖。结
果被一个女人发现了。
拉发说:「我偷死人的东西,不错,这年头还是笔不坏的生意哩!」
拉发想欺负那女人,说:「别叫。现在没人听的见你。上帝也听不见,
人也听不见。」
拉发没有想到,雄士躲在门後。
雄士说:「我认得你,好久不见了.... 你就是十年前劝我们加入十字
军的人!.... 现在你更聪明了,索性做起贼来了!」
拉发完全没有理想、没有信仰、没有道德、没有诚实,但是他却以其伪
善□动有理想的人去追逐一场欺骗,使他们历经沧桑理想幻灭回来。

混噩度日的人,则是只要还活著,就吃吃喝喝、为琐事劳烦,边传说著
种种与黑死病有关的消息,从不多想远一点。

这种混噩,柏格曼透过铁匠普洛、铁匠的妻子、和戏子史卡的三角闹剧
表现出来。

史卡正等著演一出「不贞的妇人、善妒的丈夫、英俊的情人」,在後场
等候时,竟然戏中剧情跑到现实生活中来。有一个铁匠的老婆出来勾引他。
於是在现实生活中暂时演出一场搞笑的三角恋情闹剧。整个过程因著女人的
情感造作、铁匠的老实妒忌、史卡的戏子人生态度,和雄士看透一切、犬儒
、玩世不恭的随时注解,彻底显出其愚蠢、庸俗、浑浑噩噩的一面。

混噩之人也没什麽特别的,迟早会与死神相遇。

铁匠与死神相遇时说:「我是个铁匠,自认手艺还不错呢!这是我太太
丽莎.... 她有时爱耍脾气,我们刚闹了点小□扭,不过跟别人比起来,倒
也差不到哪里去....。」
史卡则是在怕被铁匠追杀,便使出戏子演戏天分装死以逃脱後,竟然真
的碰到死神。
他对死神说:「我还有戏要演。」
死神:「合同取消了!因为你要死了!」
「但是我还有家有孩子。」
死神:「那你更无耻了。」
史卡:「没有变通的法子吗?没有特别优待吗?」
......。

有趣的是,史卡曾抢著扮演死神。他对同行人约夫说:「你是个笨蛋!
你只能扮演『人的灵魂』。」,然後抢走戏份最重的主角角色:死神,拿死
神面具罩在脸上,学死神说:「你的时候马上到了!」

结果这出戏对他沈思生命一点帮助都没有。

这就是混噩度日的人,直到死亡之刻,才稍稍作一点肤浅的、无济於事
的生命反省。

所以死神对布洛克说:「多半的人活著,从来也不考虑死亡以及生命徒
劳这类问题。」


受苦者与承担罪责者


我们说伯格曼电影中,往往有很强的抽象、形而上的思考,这最明显的
出现在「第七封印」中受苦女子与诬指为女巫的代罪羔羊两个角色上。

因全家死於黑死病而受苦的女子,别无依靠的,只好沿路跟著随从雄士
。他们一行人夜行,碰到要受火刑的女巫。所谓的女巫其实只有十四岁,被
诬指为「跟魔鬼通奸」,「大家都相信她就是引起这场瘟疫的祸首。」

很显然的,这被控女巫的,以无罪之身承负罪责,要像钉十字架一般受
火刑而死。受尽严刑拷打的磨难後,这可怜的少女已经被说服她就是罪魁祸
首。
武士布洛克问她:「人家说你跟魔鬼有勾结。」
少女说:「魔鬼随时随刻跟著我。」
少女要武士看她的眼睛:「你看见魔鬼了吗?」
布洛克答:「不,我只看见惊惧。」

以无罪之身承受罪责的荒谬,引发布洛克不断提出义人受苦的问题:「
到底是谁在照管这个女孩子?」他为少女呼喊,就像耶稣在十字架上呼喊:
「我的神我的神你为什麽离弃我?」

当少女死时,像十字架一般的木梯底下,那因家人全死受苦的女子,是
唯一凝望伴随到终了的人,两女子面对面心心相印。

这场景,柏格曼显然是刻意要安排的有宗教象徵意涵。

电影终了,受苦女子遇见死神时,整场电影中几乎没被安排任何对白的
她,说出了耶稣在十字架上临终前的话:「It is finished!」

透过受苦者与承担罪责者,「第七封印」将大地无法负荷的死亡咒诅,
跟苦罪结合成紧密的宗教意象,一如圣经所说,因罪恶,苦难与死亡进入了
世界,以致於无罪者(就是上帝自己)必须上十字架承负苦刑,以消解掉苦
难与死亡在人生命中的永恒性咒诅,让死亡之後不再是虚无。


日子天天都无比的好


最後,我们要来看一对夫妇约夫、米亚和他们的孩子。这对夫妇从头到
尾贯穿整场电影,在他们身上,柏格曼放了最多的与布洛克的对比,他们也
是最让布洛克感动、并让布洛克决定营救他们脱离死神的人物,此外,他们
是唯一脱离死神掌握的人物,是布洛克跟死神拉锯战拖延死亡,最後终於寻
找到的「作一件有意义的事。」

这对夫妇到底有什麽特点呢?我们现在就来分析一下:

1.日子天天都无比的好

约夫、米亚和所有人一样,活在弥漫死亡气息的世纪末中,但是约夫、
米亚和一般人、或当时的教会界面对的态度很不一样。
当时的教会界面对的方式是不停的叫人专注死亡。
雄士在教会碰到的壁画画匠就是最明显的例子。画匠正在画死神之舞,
死神要带其他人步向死亡。
雄士问:「你为什麽要画这麽无聊的东西?」
画匠说:「提醒大家人人都不免一死。」
雄士:「这样不是让人更难过了吗?」
画匠说:「偶而吓一次也不错....,这样他们就会思索。」
雄士问到关键:「思索以後呢?」
画匠想一想,有点回答的勉强:「思索以後,他们就更怕.... 反正我
总得混口饭吃,至少在没有得到瘟疫以前,总得活下去。」
画匠又指著画中某个角落说:「最叫人吃惊的,是这些可怜虫觉得上帝
在惩罚他们,成群结队自称罪奴,长途跋涉,边走边鞭打自己,以为这样可
以荣耀上帝。」

当约夫、米亚正在演戏制造欢乐中途,突然被一群吵杂、哀嚎尖叫的声
音打断,欢乐气氛顿时转为安静恐惧悸怖,原来正是碰见画匠所说的那种长
途跋涉的队伍。

这群人中前头是教士(多明尼加派)他们有背十架受难像的、有扛沈重
棺材的、有挑圣徒遗物的,後面则跟著一长串男女老少,手上拿著鞭子,不
断抽打自己、或互相抽打,边因痛苦而呼号惨叫。

教士们停下,对看戏的人说:「上帝审判我们,你们却自鸣得意?....
今天也许就是你的末日!今天也许你就会倒下!你们这些蠢蛋!....。」

这群队伍完全毁掉了所有的欢乐,人群都跪了下来,口里喃喃念著祷词
....,当他们再出发时,便有新成员加入自我鞭打的行列,开始长途跋涉。

这几幕,充分把生者面对世纪末,彻底将自己埋葬进死亡阴影中、自我
惩罚的生命态度表露无遗。

相较之下,约夫米亚就充分享受了生命的欢愉。

当布洛克正在专注於棋局思考时,他被米亚和婴儿的游戏、快乐的欢笑
深深吸引住了。他们有一番谈话。

「你看起来很不快乐。」米亚说。
「对。」
「你疲倦了吗?」
「是的。」
「我....觉得自己很无趣。」
米亚说:「我懂了!」
布洛克怀疑:「你真的懂吗?」
「是的,我很明白,我也常问自己,为什麽人都爱折磨自己,你说是吗
?」
而後,约夫回来,布洛克看著他们夫妇间孩子气的亲□对话,温馨、欢
快、充满爱意的互相抚慰,约夫把头靠在米亚肩上,叹了口气。
约夫说起刚刚被欺负的过程:「我很害怕,很生气,像狮子一样的吼叫
。」
米亚问:「他们害怕了没有?」
约夫:「没有,他们只是大笑。」
布洛克看到这对夫妇的欢乐、赤子之心、情爱,开始由衷期望这对夫妇
能躲过黑死并浩劫,好好活下去。正因此,在武士心中升起「终於找到了一
件有意义的事」的想法,就是拯救这对夫妇,保护他们,让他们躲过死神。

约夫米亚随即邀布洛克同进晚餐,这幕场景,充满了「最後晚餐」—— 一
场爱筵的意象。
米亚说:「这样真好!」
布洛克答:「只是暂时这麽好。」
米亚提出她不同的生命观照:「几乎永远这麽好。今天跟明天一样好。
夏天当然比冬天好,因为夏天不怕冻,可是最好的是春天。」
约夫於是去拿琴,想唱首他自创的关於春天的歌。原来约夫也爱作歌谱
词,只是都以歌颂生命为主,不像雄士,充满讥讽嘲弄玩世不恭。雄士原本
兴致盎然想对比彼此的创作,被武士一瞪,便说:
「我现在好像不宜唱我的歌,会让人难受。」

当约夫谈唱时,布洛克说:「信仰真是一种刑罚,就像你爱一个人,而
那个人总躲在暗处,任你怎麽叫唤,他就是不出来。」
米亚完全听不懂:「我不懂你的意思。」
布洛克:「我跟你夫妇坐在一起时,所说的一切好像都毫无意义而虚幻
,顷刻间,一切都变得毫不重要。」
布洛克像分享爱筵一般,小心的捧起碗,喝了几口牛奶,然後说:
「我会永远记住这一刻,这份宁静、这份霞光、这碗草莓和牛奶....
我会珍惜这份记忆。这些就是足够的启示了!这些就足够了!」
布洛克从这对单纯的夫妇中间,看到不可言喻的生命的喜悦,对生命的
珍爱与信赖。那是他在死亡虚无中,看到的启示。这个复杂的人,竟然从最
简单孩子般的人身上,看到他寻找呐喊呼唤寻找已久的启示!


信仰可以如此简单


2.信仰可以如此简单

约夫有一个惊人的特点,就是很容易看见「幻象」。

约夫第一次出现於剧中时,正是布洛克与雄士两匹马经过他们沈睡的篷
车时,这人物的同时出现於一景、却交错而过不曾相识,正是柏格曼将在电
影中处理两种人物的对比的预告。

两骑士经过以後,约夫睡醒,从篷车上下来,跟马说说话:「....这一
带的人,好像不怎麽喜欢看戏法似的。」

他把变戏法的球拿在手里,慢慢扔著,然後又突然倒立....忽然,他脸
上现出惊奇,眼里含著泪水,因为他看见圣母马利亚带著小耶稣在草地上散
步。

每一次约夫看见的幻象,都跟信仰有关,对他而言,信仰是再简单不过
的事。这跟骑士布洛克「信仰真是一种刑罚,就像你爱一个人,而那个人总
躲在暗处,任你怎麽叫唤,他就是不出来。」简直是天壤之别。

柏格曼也透过这对夫妇与孩子的名字暗指信仰:约夫□约瑟夫,米亚□
马利亚,米雪□弥赛亚。

因此有很多对白都暗藏意义

伯格曼谈《第七封印》 
……《第七封印》结果却朝另一个方向发展,变成一部公路电影,自由地横扫于时空之间, 
同时对这样的跳脱完全负责。 
我把剧本交给史凡斯克之后,各方反应都极冷淡。接着《夏夜的微笑》开拍,并于1955年的 
圣诞节上映,虽然遭到各种明枪暗箭式的攻讦,却非常成功。 
1956年5月,它在坎城影展上放映,并且获奖,我去马莫市向碧比·安德森借钱,因为当时她 
是我们这一群人里最有钱的一个。然后我飞去坎城见史凡斯克的老板笛姆宁,他在旅馆里正得 
意忘形地忙着吧《夏夜的微笑》的版权卖给任何一位感兴趣的江湖郎中。这样的经验对他来说 
还是大姑娘上花轿——头一遭!唯一能够打败他的沾沾自喜的东西,就是他自己的天真。 
我把被三振的《第七封印》剧本放在他面前说:“要还是不要,现在是你唯一的机会,卡尔 
!”他说:“要啊!可我得先看一看!”“你都把`它否决掉了,怎么会没看过?”“是吗? 
大概我没仔细读吧!” 
我被迫承诺会尽快把电影杀青。扣掉往返外景的时间,我们只有三十六个工作日,同时还得 
在制作费上束紧腰带。…… 
最后一场死神带领流民跳着舞远去的戏是在HOVS HALLAR拍摄的。当时碰到暴风雨要来,我们 
收拾工具,正打算离开。我突然看到一块奇异的云,顾纳·费修马上又把摄影机架好,可是有 
好几位演员已经回我们住宿的地方,几位器械组的工作人员和游客就在完全搞不清楚的情况下 
披挂上阵,加入舞蹈。后来变得非常著名的那一场在黑云下的死亡之舞,其实只是一场在几分 
钟之内完成的即兴之作。 
世事就是这样难以预料。结果我们居然在三十五天之内就把电影杀青了。 

《第七封印》是少数几部真正深得我心的电影。原因是什么,我也说不上来。它并不是一部 
完美的作品,有一点疯狂,有一点愚蠢,同时还有点急就章。但是我认为它一点都不神经质。 
充满了生命力与意志力,也能够以激越的欲望及热情来申述它的主题。 
那个时候我仍然深受宗教问题所苦,夹在两种想法当中,进退不得。两边都在各说各话,于 
是我童稚的虔诚与严苛的理性就处在类似停火的状态之中——骑士和他的圣杯之间还没有出现 
神经质的情节。 
片中还带有温馨家庭式的幽默感。造就奇迹的是小孩:玩杂耍的第八个球必须在空中保持静 
止万分之一秒——那令人屏息的一刹那! 
其实我的卤莽相当惊人,当时我敢拍的东西,现在我绝对不感拍。骑士作完早祷之后,正准 
备收拾自己的棋具,他转过身,看见死神就站在那里。“你是谁?”骑士问。“我是死神。” 
…… 
那个时候我仍怀抱着孩提时残存的虔诚信仰,天真地相信有奇迹似的救赎存在。 
但是我也传达了我现在相信的事。 
每个人都有属于他自己的神性,但那完全属于现世,我们找不到非世俗的解释。于是,在我 
的电影中,就存在着一种残余的、但不神经质的、诚实而童稚的虔诚信仰,这种信仰和严苛而 
实事求是的态度安然共存。 
《第七封印》绝对是我最后一部讲信仰的电影。这个观念是我父亲从我小时侯就遗传给我的 
。 
在拍摄《第七封印》的时候,为某人或某事祈求祷告是我生活中的重心。祈祷对我来说是最 
自然不过的事。 
…… 
在《第七封印》中有一场令我又爱又怕的戏,也就是RAVAL死在黑森林里一棵大树后的那一幕 
;他把头埋进土里,恐惧地大声嚎叫。 
这一幕我本想用特写,后来我发觉距离远一点更能增加恐怖的气氛。于是我在RAVAL死的时候 
,故意让摄影机继续长拍。就正此刻,如同舞台一般的神秘幽谷上,突然出现一道惨白的阳光 
。当天一整天都是阴霾的气候,正巧在RAVAL死的那一刹那,阳光就像预先排演好似的突然出 
现了。 
我对死亡的恐惧和我的宗教信仰互有关联。有一次我去做一个小手术,不幸被注射过多的麻 
药。突然就和现实脱了节。时间都去那里了?这是那么万分之一秒的事。 
我猛然醒悟到:这就是死亡!本来我一直认为从存在到不存在,中间的转变过程是件不可思 
议的事。对一个不断恐惧死亡的人来说,那次经验不啻为一大解放。不过,我也觉得有一点点 
悲哀,本来还以为灵魂出窍后会遇到不同凡响的经历,但显然并非如此。存在之后,马上就接 
着不存在。这可真是令人心安的想法。 
本来我觉得不属于现世的一切,是如此神秘而可怖。其实它们根本不存在。现世就是一切, 
所有的真实都存在、发生在我们的生命中。而我们也不断地穿梭于彼此的生命之间,互相影响 
。 
对于史凡斯克来说,《第七封印》突然摇身一变,成为瑞典电影黄金时代纪念影展上主打的 
辉煌巨作。这绝非当初拍这部电影的目的。可怜它却被迫在令人窒息的首映晚会上粉墨登场: 
一群衣着华丽的观众,鼓号齐鸣,还加上笛姆宁的演说——可怕极了!我竭尽全力企图阻止这 
样的首映方式,但是我无能为力。人类因为无聊而产生的恶意毫不留情地污染了每一件事物。 
之后,《第七封印》夹着燎原之势席卷全世界。我收到各方热烈的反应。很多人都觉得这部 
电影触动他们内心深处的矛盾及痛苦。 
但是我永远都无法原谅它的首映典礼。 

你可能感兴趣的:(电影随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