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计模式(Design pattern)是一套被反复使用、多数人知晓的、经过分类编目的、代码设计经验的总结。使用设计模式是为了可重用代码、让代码更容易被他人理解、保证代码可靠性。 毫无疑问,设计模式于己于他人于系统都是多赢的,设计模式使代码编制真正工程化,设计模式是软件工程的基石,如同大厦的一块块砖石一样。项目中合理的运用设计模式可以完美的解决很多问题,每种模式在现在中都有相应的原理来与之对应,每一个模式描述了一个在我们周围不断重复发生的问题,以及该问题的核心解决方案,这也是它能被广泛应用的原因。本章[从菜鸟到高手演变]系列之设计模式,我们会以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方式来进行本章的学习,希望广大程序爱好者,学好设计模式,做一个优秀的软件工程师!
一、设计模式的分类
总体来说设计模式分为三大类:
创建型模式,共五种:工厂方法模式、抽象工厂模式、单例模式、建造者模式、原型模式。
结构型模式,共七种:适配器模式、装饰器模式、代理模式、外观模式、桥接模式、组合模式、享元模式。
行为型模式,共十一种:策略模式、模板方法模式、观察者模式、迭代子模式、责任链模式、命令模式、备忘录模式、状态模式、访问者模式、中介者模式、解释器模式。
其实还有两类:并发型模式和线程池模式。用一个图片来整体描述一下:
二、设计模式的六大原则
1、开闭原则(Open Close Principle)
开闭原则就是说对扩展开放,对修改关闭。在程序需要进行拓展的时候,不能去修改原有的代码,实现一个热插拔的效果。所以一句话概括就是:为了使程序的扩展性好,易于维护和升级。想要达到这样的效果,我们需要使用接口和抽象类,后面的具体设计中我们会提到这点。
2、里氏代换原则(Liskov Substitution Principle)
里氏代换原则(Liskov Substitution Principle LSP)面向对象设计的基本原则之一。 里氏代换原则中说,任何基类可以出现的地方,子类一定可以出现。 LSP是继承复用的基石,只有当衍生类可以替换掉基类,软件单位的功能不受到影响时,基类才能真正被复用,而衍生类也能够在基类的基础上增加新的行为。里氏代换原则是对“开-闭”原则的补充。实现“开-闭”原则的关键步骤就是抽象化。而基类与子类的继承关系就是抽象化的具体实现,所以里氏代换原则是对实现抽象化的具体步骤的规范。—— From Baidu 百科
3、依赖倒转原则(Dependence Inversion Principle)
这个是开闭原则的基础,具体内容:真对接口编程,依赖于抽象而不依赖于具体。
4、接口隔离原则(Interface Segregation Principle)
这个原则的意思是:使用多个隔离的接口,比使用单个接口要好。还是一个降低类之间的耦合度的意思,从这儿我们看出,其实设计模式就是一个软件的设计思想,从大型软件架构出发,为了升级和维护方便。所以上文中多次出现:降低依赖,降低耦合。
5、迪米特法则(最少知道原则)(Demeter Principle)
为什么叫最少知道原则,就是说:一个实体应当尽量少的与其他实体之间发生相互作用,使得系统功能模块相对独立。
6、合成复用原则(Composite Reuse Principle)
原则是尽量使用合成/聚合的方式,而不是使用继承。
工厂方法模式分为三种:
(1)、普通工厂模式,就是建立一个工厂类,对实现了同一接口的一些类进行实例的创建。首先看下关系图:
举例:发送邮件和短信
A、首先,创建二者的共同接口:
/**
* 发送信息公共接口
* Created by www.manaul.cn on 2017/6/16.
*/
public interface Sender {
public void send();
}
B、创建实现类:
/**
* 发送邮件实体类
* Created by www.manaul.cn on 2017/6/16.
*/
public class MailSender implements Sender {
@Test
public void send() {
System.out.println("我是发邮件的");
}
}
/**
* 发送短信实体类
* Created by www.manaul.cn on 2017/6/16.
*/
public class SMSSender implements Sender {
public void send() {
System.out.println(" 我是发短信的");
}
}
C、建工厂类
/**
* 工厂方法类
* Created by www.manaul.cn on 2017/6/16.
*/
public class SendFactory {
private Sender sender ;
/**
* 普通工厂模式
* @param name
* @return
*/
public Sender getSender(String name){
if("sms".equals(name)){
sender = new SMSSender();
}
if("mail".equals(name)){
sender = new MailSender();
}
return sender;
}
}
D、测试
/**
* 测试工厂方法模式
* Created by www.manaul.cn on 2017/6/16.
*/
public class RunTest {
@Test
public void testSelect(){SendFactory sendFactory = new SendFactory();
Sender sender = sendFactory.getSender("sms");
sender.send();
sender = sendFactory.getSender("mail");
sender.send();
}
}
// 运行结果
我是发短信的
我是发邮件的
(2)、多个工厂方法模式,是对普通工厂方法模式的改进,在普通工厂方法模式中,如果传递的字符串出错,则不能正确创建对象,而多个工厂方法模式是提供多个工厂方法,分别创建对象。关系图:
将上面的代码做下修改,改动下SendFactory类就行,如下:
/**
* 多个工厂方法模式
* Created by lovebin on 2017/6/16.
*/
public class SendFactoryMul {
public Sender getMailSender(){
return new MailSender();
}
public Sender getSMSSender(){
return new SMSSender();
}
}
(3)、静态工厂方法模式,将上面的多个工厂方法模式里的方法置为静态的,不需要创建实例,直接调用即可。
public Sender getMailSender(){
return new MailSender();
}
public Sender getSMSSender(){
return new SMSSender();
}
/**
* 多个工厂方法模式
* Created by lovebin on 2017/6/16.
*/
public class SendFactoryMul {
public Sender getMailSender(){
return new MailSender();
}
public Sender getSMSSender(){
return new SMSSender();
}
}
(3)、静态工厂方法模式,将上面的多个工厂方法模式里的方法置为静态的,不需要创建实例,直接调用即可。
public Sender getMailSender(){
return new MailSender();
}
public Sender getSMSSender(){
return new SMSSender();
}
总结:上边三种实现方式就是对工厂模式的简单介绍。试想一下、现在需要要加一个QQ发送消息。这就需要创建QQ发送消息的实体类,然后实现Sender接口。但是这样都需要在工厂方法中添加对应的实现。这就需要重新编译工厂方式,万一编译出错,其他的都用不了了。现在我们采用反射机制来动态实例化。这样就只需要编译新增加的方法。下边是给出的工厂方式的实现。
/**
* 工厂方法类
* Created by www.manaul on 2017/6/16.
*/
public class SendFactory {
/**
* 使用反射常见工厂方法
* @param clazz
* @return
*/
public Sender getSenderByClass(Class clazz){
try {
return (Sender) clazz.newInstance();
} catch (InstantiationException e) {
e.printStackTrace();
} catch (IllegalAccessException e) {
e.printStackTrace();
}
return null;
}
}
@Test
public void testClass(){
SendFactory sendFactory = new SendFactory();
Sender sender = sendFactory.getSenderByClass(MailSender.class);
sender.send();
}
更多文章请看本人的独立博客http://www.manaul.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