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印象笔记的分类标签建立读书库应用实例

最近在和大家一起读书的时候,很多小伙伴都在提一个共同的问题,如何给读书笔记加标签,其实这个问题在以往的课程中提到过很多次,这次我以一个实例来介绍一下,读书的过程中,如何建立分类、如何加标签,如何整理读书笔记

用印象笔记的分类标签建立读书库应用实例_第1张图片

取自《自控力》第8章 “意志力实验:增强你的免疫系统”

书摘(读书笔记)的录入与整理

书摘怎么生成,完全取决于你的兴趣,你喜欢手写就手写,喜欢打字就打字,喜欢拍照就拍照。电子版也可以直接选取截图,也可以朗读,用语音输入直接录入,或者扫描全能王进行OCR识别,做读书笔记的方法多种多样,不多赘述。不拘一格,只要你在你的印象笔记中能找到这个就可以了。

《自控力》的书摘我是用电脑直接打字输入的,第一遍我用的Scrivener,用写书的方法读书。如果脑子里有什么想法,就直接写出来了。这种方法适合精读和输出文字,缺点是比较耗时,有时候感想写多了,一段笔记就一两千字。不是讲每周的公开课,我可能也没有机会做如此详细的读书笔记,书上画画重点,拍个照就直接进印象笔记了。最好的学习就是教会别人,这句话走到哪里都是真理。注:Scriverner做读书笔记不是本文重点,有机会再写文。

分类系统建立

在这本书还没有读完,读书笔记和各类资料还没有整理完成的时候,你可以在印象笔记里为这本书建立一个笔记本,就以书的名字命名就可以。一般我会建立一个笔记本组,名字叫“正在读的书”,然后在这个笔记本组下建立一个笔记本“自控力”,在读书的时候随时将笔记放入这个笔记本,这个是“工作流”的概念,让你更专注这本书的笔记。

你还需要一个笔记本,叫“我的读书库”(当然,名字叫什么随你),当一本书读完后,你需要对你所有的笔记进行加标签处理,然后从《自控力》这个笔记本将笔记移动到”我的读书库“这个笔记本。原来建立的名为“自控力”的笔记本,里面没有笔记,就可以删掉了。

所有这一切都做完后,你这本书算是真正意义的读完了,读完的东西,大脑过阵子就会遗忘,除非印象深刻的某些点,你不可能记住书中的所有内容,当你需要用到书中的某些观点时,可能你都已经忘记了这本书中还提到过这些观点和例子。这时候标签的作用就发挥出来了。读书用的标签就是让你在建立好读书库后,在某个“特定场合”能用的上。

大家还记不记的《潜伏》里李涯这个角色,他是潜伏的特务“佛龛”,未来特定时候使用,他的存在就是为了日后关键时刻可以用上。不过前提是上级要知道有佛龛这号人,他可以做什么。就算你安插了大量的“佛龛”式的人物,但是用的时候一个人都找不到,那就算是有100个也没用。仔细想想,我们存了很多读书笔记用不上,就是类似这个意思。这时候标签系统就尤为重要。

标签系统

先来说说一般我们用到的标签系统。一般我们在读书中经常用到的标签有3种,分别是:“命名标签”、“内容标签”、“素材标签”

命名标签

这是最常用的标签,一般用来归类,如果你的笔记分类多了,就可以用命名标签代替分类。在读书中,比较常用的是书的名字和作者的名字等,如

Z自控力:把所有这本书的读书笔记,以及你从网络上搜来的,找到的和自控力有关的内容,都可以加上这个标签。前面加上一个Z主要是用来排序方便,看书多了,标签也可以整理一下,可以用26个字母。当然,对于标签,你完全可以不用整理。加上这个Z其实是特指《自控力》这本书的名字,区别“自控力”这三个字代表的研究领域。

对于作者的名字,我的习惯一般不加,有的外国作者名字很长,加上你也不会用这个名字搜索标签。如果你希望找到同一个作者的所有书的读书笔记,就可以用这个方法了。

一般来说,命名标签最容易加,有种“所见即所得”的感觉,所谓是什么就加什么标签。

在应用中,命名标签不需要一上来就加,因为你的笔记可能会很多,每次都加很麻烦,你可以等笔记整理后,选择所有笔记,再加上标签。

内容标签

内容标签也是一种所见即所得的标签,一般是你学习到的内容的概括和总结。例如这段文字中#意志力实验#就属于这样的标签。《自控力》这本书中有很多意志力实验,这些很多都是可以实践的行动和方法,在整个书中有很重要的意义。读完这本书,列出所有的意志力实验,然后一个一个去练习,这本书读完才有意义。读完一本书的最后一页(或者只是看个目录然后调个重点章节读读),给封面拍个照,发个朋友圈,发个微博发个豆瓣,然后上面写,这是我今年读的第几十本书,这会让你陷入一种低水平勤奋的错觉。

命名标签和内容标签有什么区别和联系

两种标签都是所见即所得的标签,看到什么就可以归纳总结什么。我们加标签的的目的是为了以后想找本书的内容,能够快速的找出来。命名标签范围大,内容标签范围小。内容标签更聚焦。

例如《自控力》这本书里,你做笔记不可能所有标签都只加“Z自控力”这个标签。对于我来说,我的印象笔记里有7000多条笔记,假设这里有100条和《自控力》这本书有关系的内容,这时候命名标签“Z自控力”是有价值的,他可以帮助我快速的在这7000条笔记中筛选出100条。但是如果在这100条笔记中进行筛选,“Z自控力”这个标签就没有价值了,如果你想找《自控力》这本书中的意志力实验,很显然“意志力实验”这个标签更有价值。

素材标签

命名标签和内容标签都是你看到什么加什么标签。有一说一不说二。素材标签是看到什么,联想到什么加什么标签,以后能在哪里用上,就加什么标签,有一不说一,素材标签就是你的脑洞。

内容标签积累多了,就形成了你的知识库。素材标签积累多了,你的知识体系也会逐渐清晰。所谓相由心生,关注什么就有什么。你不断的为未来的目标积累素材,当你真正开始做这件事的时候,你会发现你已经积累了很多可以用的知识。

比如拿这段来举例子,这段讲的是“反抗控制”,说的是大脑类似于人的免疫系统的反映,如果你看到一个人的行为和自己的目标相冲突,我们的大脑就会有免疫反应,相处各种策略让你自己的目标更坚定,这是大脑对自己目标的保护。

那么当我看到这段时,我脑子里的想法,其实经历了三个阶段。

F感受阶段:啊,原来是这样啊,大脑和我们的身体一样,会有免疫反应。

C批判思维(理性思维):因为大脑记住了目标,所以当看到与自己的目标相冲突的地方,大脑就启动免疫反应。那这里最重要的就是目标要明确,大脑要是不知道自己的目标,就没办法启动这个免疫反应,那我们就会屈服于诱惑了。这不怪大脑,谁让你不让大脑记牢固点自己的目标呢。所以,如果想让自己的大脑意志力免疫系统生效,就要有目标,而且还要经常强调。

A行动:把自己的目标多贴几个地方,让大脑经常能看得到(我可以做什么)明确目标、写晨间日记,每日计划先吃掉那只青蛙,都可以让目标更清晰,更明确,让大脑更牢固,从而增强意志力免疫系统。以后讲课的时候可以应用《自控力》书中的结论。(我可以应用在哪里)

所以我给这段文字加的标签是

命名标签:Z自控力

内容标签:意志力实验

素材标签:晨间日记、先吃掉那只青蛙、目标

每个人的关注点不一样,加的素材标签肯定不同。同样是看韩剧,有人看欧巴,有人看穿衣搭配化妆品,有人看文具。韩语老师看韩剧,就总想着这段话用在课堂上讲这个语法合适,这段一放,学生们就记住这个单词了。而我在上韩语课时候看老师放韩剧片段,就想着这个事儿可以帮助大家理解知识管理中的“关注点”,“素材标签”。

素材标签加的多,素材积累的也就多,不知不觉,你已经为你的目标积累了相当多的素材了。

最后,我想说的是,并不是所有的笔记都需要加这么多标签。一本书中,把有价值的东西整理好,并且为你未来的目标做知识储备,这样你的知识体系就逐渐完备了。并不是所有的笔记都需要加这么多标签。有些只是单独的摘抄,觉得这些文字有价值,并没有过于深刻的研究,直接摘录下来就可以了。有些文字,虽然现在没有感触,以后再拿出来翻看,又会有不同的感受。说不定当你再一次读的时候,还会有不同的标签出现。

你可能感兴趣的:(用印象笔记的分类标签建立读书库应用实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