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序数据库及应用场景介绍

一,时序数据库

时间序列数据库简称时序数据库(Time Series Database),用于处理带时间标签(按照时间的顺序变化,即时间序列化)的数据,带时间标签的数据也称为时间序列数据。

时序数据的几个特点

1. 基本上都是插入,没有更新的需求。

2. 数据基本上都有时间属性,随着时间的推移不断产生新的数据。

3. 数据量大,每秒钟需要写入千万、上亿条数据

业务方常见需求

1. 获取最新状态,查询最近的数据(例如传感器最新的状态)

2. 展示区间统计,指定时间范围,查询统计信息,例如平均值,最大值,最小值,计数等。。。

3. 获取异常数据,根据指定条件,筛选异常数据

常见业务场景

监控软件系统: 虚拟机、容器、服务、应用

监控物理系统: 水文监控、制造业工厂中的设备监控、国家安全相关的数据监控、通讯监控、传感器数据、血糖仪、血压变化、心率等

资产跟踪应用: 汽车、卡车、物理容器、运货托盘

金融交易系统: 传统证券、新兴的加密数字货币

事件应用程序: 跟踪用户、客户的交互数据

商业智能工具: 跟踪关键指标和业务的总体健康情况

在互联网行业中,也有着非常多的时序数据,例如用户访问网站的行为轨迹,应用程序产生的日志数据等等。

一些基本概念(不同的时序数据库称呼略有不同)

Metric:  度量,相当于关系型数据库中的 table。

Data point:  数据点,相当于关系型数据库中的 row。

Timestamp:时间戳,代表数据点产生的时间。

Field:  度量下的不同字段。比如位置这个度量具有经度和纬度两个 field。一般情况下存放的是随时间戳而变化的数据。

Tag:  标签。一般存放的是不随时间戳变化的信息。timestamp 加上所有的 tags 可以视为 table 的 primary key。

例如采集有关风的数据,度量为 Wind,每条数据都有时间戳timestamp,两个字段 field:direction(风向)、speed(风速),两个tag:sensor(传感器编号)、city(城市)。第一行和第三行,存放的都是 sensor 编号为86F-2RT8的设备,城市是深圳。随着时间的变化,风向和风速发生了改变,风向从56.4变为45.6,风速从2.9变为3.6。

时序数据库及应用场景介绍_第1张图片

需要解决的几个问题

时序数据的写入:如何支持每秒钟成千上亿条数据的写入。

时序数据的读取:如何支持在秒级对上亿条数据的分组聚合运算。

成本敏感:海量数据存储带来的成本问题。如何以更低成本存储数据,将成为时序数据库需要解决的重中之重。

常见时序数据库

时序数据库出现的时间较晚,目前较成熟的时序数据库都仅有2、3年的历史。

InfluxDB(单机版免费,集群版收费)最成熟,

Kairosdb(底层使用Cassandra),

OpenTsdb(底层使用HBase),

beringei(Facebook开源),

TimeScaleDB(底层基于PostgreSQL),

TSDB(百度开源),

HiTSDB(阿里开源,底层是PostgreSQL)。

Prometheus、Influxdb和opentsdb是三款业内比较知名且实际生产使用的时序数据库了,总的来说三款各有优缺点,这里不谈它们的性能,主要谈谈使用和生态。

Influxdb:目前开源排名最高的时序数据库,是单独的数据库,主要就是用来写入和查询数据。目前集群版已经闭源商业化,开源版仅支持单机模式。数据采集使用push模式(数据源主动将数据写入influxdb)。优势是提供类SQL的查询引擎。

Prometheus:提供了一整套的监控体系,包括数据的采集存储报警等。仅支持单机,数据写入本地。数据采集使用的是pull模式。

opentsdb:基于hbase做的时序数据库,最大的特点是由hbase带来的横向扩展能力,最大的缺点是hbase带来的笨拙感,一旦集群扩大,运维可能会烦死人。

二、时序数据库要解决的痛点

公司内部团队曾经用mysql+中间件做过一款伪时序数据库,但是由于mysql底层的存储形式导致其天然不适应时序数据的场景。且其写入能力也完全无法满足时序数据大量写入的要求。

那么时序数据的特点是什么呢?

1、数据随着时间增长,根据维度取值,而数据纬度几乎不变。

2、持续高并发写入,设备越多,写入数量越大,而且由于定期采样,写入量平稳。但是几乎不会有更新操作(一个设备在某个时间点产生的数据不会变动)以及单独数据点的删除(通常只会删除过期时间范围内所有的数据)

3、查询一般都是查最近产生的数据,很少会去查询过期的数据。

4、设备之间的数据关联性小,同种类设备A和设备B产生的数据互相并不依赖。你并不需要join。

由上述特点结合我与iot行业相关人员的探讨,我总结出以下时序数据库要解决的痛点

1、海量设备带来的写入压力

2、如何高效存储大量纬度相同仅值和时间戳不同的数据

3、能够方便的剔除过期数据,或者能够把数据冷热分离以降低存储成本

4、传统企业it人员专业素质不高带来的对整个时序数据库体系的易用性要求

三、现有产品已经满足的和缺失的

假如你要问我写多读少的场景适合什么算法?显然那就是LSM Tree。更妙的是,时序数据很少有更新、删除操作,对事物的需求也不高,这很好的规避了LSMT对于update和delete上的缺陷。市面上的时序数据库基本都是采用LSM Tree的架构。

关于数据的压缩,很容易的能想到同纬度的数据压缩,时间戳前缀压缩等想法,这些在各家数据库都有体现。当然opentsdb似乎由于底层的hbase无法更好的针对时序数据的特点进行压缩,与之类似的问题是opentsdb必须手动去根据时间段来管理数据,而Influxdb、Prometheus包括Graphite等都是可以自己根据时间段来分割数据的。这样当你要删除过期数据时,只要删除对应的block就行。

对于数据查询,经常有人吐槽SQL不太行,所以有后面的NO-SQL出现。但是当大家真的想去做些分析时,还是不由自主的想念SQL,想在KV上用上SQL(new sql),哈哈哈,SQL真香。所以好的内置的针对时序数据的sql引擎也是让人感到愉悦、不可缺少的东西。目前Influxdb在这一块大大领先。

如果你想长时间保存数据,一个比较麻烦的问题是单机总是有容量上限的,即使你做一个上层中间件来搞一个所谓的集群。另外关于高可用,坏盘、数据迁移等等是真实的让人头痛的东西,我个人比较反感简单的双写,毕竟你要浪费两倍的CPU和内存,LSMT的Compaction带来的写放大本来就让人头疼,你还要对你的数据做两次,OMG!(李佳琦脸)真让人接受不能。

遗憾的是目前除了opentsdb似乎都落本地,麻烦事儿。

四、时序数据库架构

在数据库领域,只要你上生产,你就得考虑HA、数据可靠性,你就得考虑你的运维难度和成本,否则性能再高,也只是个PPT产物。

在时序数据库这一块,我讨厌简单的双写,同时我对于上层弄个一致性协议去搞所谓的分布式不是很感冒:只要数据要同时处理(解压,压缩)多次的,都挺浪费的。

你也可以选择分库分表分设备,但是底层似乎也是单点的,且单点上也要做主备,emmm。

我认为计算存储分离是个好方向。底层存储像hdfs一样,数据写(解压、压缩)一次,剩下两份直接副本传输(或者做EC),美妙。

上层是时序数据库引擎,下层是分布式文件/块存储。

显著的好处是对同一份数据的compaction肯定只要做一次(读取-compaction-写入文件-副本拷贝),而且免去了坏盘,物理机down等的烦恼。数据扩容/冷热分离也较为方便。同时对于一写多读相对友好(类似阿里的Polardb)

缺点嘛,多个计算节点写同一份数据比较麻烦,需要分布式锁来同步,不过在iot下设备天然可分割,设备区1的设备数据无需与设备区2的监控等数据做join等,那么为什么不能把无瓜葛的设备数据写在不同的实例里呢?这样似乎能较好的缓解写入的压力。(另一种形式的分库分表?)

这里希望有人能探讨一下。

五,总结

时序数据库确实在iot/监控这一方面是专精的,其在时序数据写入/查询/数据压缩方面有巨大的优势,能够解决许多用户痛点。而现有的时序数据库在存储方面还有所不足,要么是单机的,要么难以维护(opentsdb)。可改造的地方还有很多。

不过更高的查询性能,更快的写入速度,更方便低成本的运维,人人想要。一旦业务规模上来,各方面的需求都应该且会被考虑到,却并不可能都被满足。做工程本质上还是不断地做Trade Off。如何取舍还是要在实际生产应用中去选择。

你可能感兴趣的:(数据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