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据挖掘:探索性数据分析(EDA)

数据挖掘:探索性数据分析(EDA)

数据挖掘:探索性数据分析(EDA)_第1张图片

一、什么是探索性数据分析

EDA (Exploratory Data Analysis),即对数据进行探索性的分析。充分了解数据,为之后的数据清洗和特征工程等提供想法和结论。在探索分析时,也可进行数据清洗的工作,两者是相辅相成的,没有说必须按照顺序去执行主要包括以下三个方面:分布分析,统计量分析和相关分析。
分布分析:定量定性分析。
统计量分析:集中,离散趋势和分布形状。
相关分析:单个图,图矩阵,相关系数。

另外,在比赛中可能会遇到脱敏数据。不告知数据的特征是什么,比如。阿里天池的工业蒸汽的数据本文主要讨论非脱敏数据,会在后续的文章对脱敏数据的一般处理方式进行说明。

  • 充分了解数据:
    1.了解数据的外部信息。即数据的现实意义。可通过比赛数据说明和上网百度、谷歌相关的业务数据知识得到。
    2.了解数据的内部信息。即数据的自身情况。可通过统计学的相关知识,如计算均值,标准差,峰度,偏度等。另外,也可以通过绘图,来深入了解数据,为创建有效特征提供思路。

二、数据外部信息

这部分主要参考比赛数据业务知识自己对数据的理解
比如,有身高和体重的数据,那么我们通过上网查找资料,得知将身体,体重带入某一公式,可以得出当前人的健康水平。这样我们就创建了一个更好的特征。
再举一个例子,电影评分的数据。通过上网查资料,或是平时对这方面数据的理解,可以得知IMDB的电影评分公式,将数据代入这个公式,可以创建一个不错的特征。
另外,也可以展开头脑风暴,创建大量的特征,有的没有都有,然后,进行特征选择。有时会有意想不到的效果。(但你也不知道为啥这个特征会有帮助。。。T^T)

三、数据内部信息

这里区分为单特征分析多特征分析。利用的方法包括统计学相关知识和数据可视化。
对于文本、图形、音频等非结构数据会在后续的文章中进行说明。本文主要探索结构性数据(简单理解就是全是数字的数据……)

读取数据后,可用pandas里的一些函数对数据有个大致的了解。常用的有如下几个函数:

# df是导入的数据
df.describe() # 查看所有数据平均值,四分位数等信息
df.info() # 查看所有数据的数据类型和非空值个数。
df.shape # 查看数据行列数
df.isnull().sum() # 查看数据各个特征为空值的个数

pandas里还有很多函数可用于数据的探索,具体可翻阅《利用Python进行数据分析》,这本书介绍的很详细。

3.1 单特征分析

数据按类型可分为:数值数据(连续数据),分类数据和有序数据。
说明
数值数据:如年龄,工资等。
分类数据:如种族,性别等。
有序数据:如军衔,教育程度等。

其中有序数据和分类数据归结为离散数据。时间序列数据比较特殊,会参插在下面的分析中。
另外,应最先对预测目标进行分析

3.1.1 连续数据分析

数据分析分为两个方面,一是统计汇总,二是可视化。离散也是这样。

3.1.1.1 统计计算
  1. 在统计学中,想要描述一个数据,要从三个方面进行说明。
    1. 集中趋势:均值,中位数,众数。对于正太分布的数据,均值的效果比较好,而对于有偏数据,因为存在极值,所有会对均值产生影响,此时,用中位数去进行集中趋势的描述。
    2. 离散程度:方差和标准差。这两个用哪个都可,不过标准差是具有实际意义的。另外,还可以用极差,平均差,四分位差,离散系数(针对多组数据离散程度的对比)。
    3. 分布形状:偏度skew(),衡量数据偏斜情况。峰度kurt(),衡量数据分布的平坦度。偏度与峰度详细说明
  2. 检验数据正态性。一般可绘制P-P图,Q-Q图来进行判断。或者通过计算偏度,峰度进行判断,也有其他别的方法,但了解的较少。
  3. 数据转化。这步一般在特征工程中,这里提一下,通过box-cox(原理同数据对指化)可以将非正态数据转为正态数据,会在特征工程的篇幅中再进行详细的描述。
  4. 游程检验。非参数统计的一种方法,判断数据是否是随机出现的连续,离散都可以用
    通过describe(),可观察数据的大致情况。
    P-P图,Q-Q图说明
    P-P图,其原理在于如果数据正态,那么数据的累积比例与正态分布累积比例基本保持一致。分别计算出数据累积比例,和假定正态时的数据分布累积比例;并且将实际数据累积比例作为X轴,将对应正态分布累积比例作为Y轴,作散点图。
    数据挖掘:探索性数据分析(EDA)_第2张图片
    Q-Q图,其原理在于如果数据正态,那么其假定的正态分位数会与实际数据基本一致。计算出假定正态时的数据分位数;并且将实际数据作为X轴,将假定正态时的数据分位数作为Y轴,作散点图。
    数据挖掘:探索性数据分析(EDA)_第3张图片
    无论是P-P图,或者Q-Q图;如果说数据呈现出正态性,那么散点图看上去应该近似呈现为一条对角直线,此时说明数据呈现出正态性。如果散点图看上去明显不是一条直线,那么说明数据很可能不具有正态特质。两者只是检验的方法不同
3.1.1.2 可视化

对连续数据可视化主要有以下几个图形:

  1. 直方图。可以大致看出数据的分布情况,但会受限于bins的取值并且图形不光滑。可在直方图上再画出核密度图(KDE),进行更详细的查看。
    核密度估计
    核密度图
  2. 箱线图。反映原始数据的分布特征,还能进行多组数据的比较。可看出数据的离群点。
  3. 散点图。利用索引和连续数据作散点图,直观看数据是否随机。

3.1.1.3 类型转换

连续型数据转为离散型数据。比如,年龄,可以将其分组为少年,青年,壮年,老年等。这种处理方式的关键是如何分组,在数据噪声处理中有过描述,介绍了人为区分,等深等宽分组,无监督算法分组,聚类等方法。
关于为什么要把连续型数据转为离散型数据,数据转换的好处,这篇文章中有很好的说明。去噪声,易理解,算法需要。

3.1.2 离散数据分析

3.1.2.1 统计计算

主要查看数据的结构。用众数看哪类数据出现的最多。利用value_counts()函数,查看各个类别出现的次数。

3.1.2.2 可视化
  1. 饼图。对于查看数据结构比较直观,所占百分比。
  2. 柱形图。对各类别出现次数进行可视化。可排序,这样观察数据更直观。
3.1.3 小结

通过对数据简单的分析,可以在原有业务知识的基础上,更加了解目前处理的数据是什么样的。进而高效地进行数据清洗,特征创建等工作。

3.2 两特征分析

当对单个数据分析完后,还要看各个数据与目标特征的关系,和除目标特征外,其他数据间的关系。接下来对各个数据间的分析进行说明。

3.2.1 连续 vs. 连续

  1. 统计计算

    1. 协方差,可以得到两个变量间的相关性。但协方差越大,并不表明越相关。因为协方差的定义中没有考虑属性值本身大小的影响。
    2. 相关系数考虑了属性值本身大小的影响,因此是一个更合适的统计量。取值在[-1,1]上,-1表示负相关,即变换相反,1表示正相关,0则表示不相关。相关系数是序数型的,只能比较相关程度大小(绝对值比较),并不能做四则运算。
      而相关系数一般常用的有三种:
      1. Pearson相关系数:这个比较常用,主要用于正态的连续型数据间的比较。但在使用时,限制的条件比较多,对于偏态数据,效果不是很好。
      2. Spearman相关系数:相比于Pearson,这个的限制条件比较少,不受异常值影响。可以应用在多种场合。但若对正太正态数据使用,则效果一般。
      3. Kendall相关系数:限制条件同Spearman。一般用在分类数据的相关性上。
        :Pearson和协方差,主要看数据间的关系是不是线性的,如不是线性,但有其他联系,这两个系数是判断不出来的。比如指数函数这种。而Spearman和Kendall则可以进行一定的判断,主要是单调增函数
        统计学三大相关系数
        三种相关系数的区别和联系
  2. 可视化

    1. 散点图。可看出两个特征间的关系大致是什么样的。如果要具体探究数据间的关系,需要进行一定的计算。
    2. 线图。如上面所说,如果是一个数据与另一个时间序列进行搭配,则这个图可以很好地看出变化趋势。

3.2.2 连续 vs. 离散

  1. 统计计算

    1. groupby和map,apply,applymap函数的使用,可对数据进行分组比较,比如均值,中位数等,也可自己绘制函数。
    2. 假设检验。通过图形判断出不同类别的连续值有很大差异,但若想通过计算说明。可应用统计学中的假设检验,只是限制条件较多,比如,数据需要满足正态分布,数据间独立等情况。
    • 常用的参数检验有z检验,t检验(小样本),若类别多于两个,则用方差分析。不过,这些统计方法由于数据条件的限制,只能做为一个参考。
    • 对于分布未知的,应用非参数检验的方法。秩和检验,Kendall协和系数检验等。
      参数检验与非参数检验
  2. 可视化

    1. 绘制多个箱线图,即可以看数据本身,也可以跟其他类别的数据进行对比。跟箱线图类似的还有小提琴图。
    2. 绘制多个直方图,查看不同类别下数据的分布情况。这里就可以应用之前连续数据的一些处理方法,不做过多的描述。
    3. 点图。能看出不同类别的数据分布情况,比箱线图更加清晰。

3.2.3 离散 vs. 离散

可以固定某一类别,对其中另一类别做频数和频率分析,进而转成了离散和连续

  1. 统计计算
    1. Kendall相关系数计算相关性。通常需要求相关性系数的都是有序分类变量
    2. 卡方检验。测定两个分类变量的相关程度,也可以用φ,c,v系数。但有限制的条件,对样本数有要求,列联表中的频数值一般要大于5.
  2. 可视化
    1. 点线图。可以更好的描述变化差异。利用频数和频率。也可用连续 vs.离散 的方法。

3.3 多特征分析

这里只举一些例子,其实跟上面的差不多。着重说下热力图。

3.3.1 多连续特征分析

绘制多个散点图进行分析。特征过多时,绘制散点矩阵。方差分析。

3.3.2 多连续离散特征分析

多个连续,多个离散时,可绘制气泡图,类别判断通过改变气泡的颜色。

3.3.3 多离散特征分析

细分各个离散的频数,频率,再绘图。

3.3.4 热力图

热力图看数据表里多个特征两两的相似度。特征的度量可从三个相关系数中选择。热力图绘制

  1. 通过绘制热力图,可以对数据间的关系有更深入的了解。
  2. 进行特征的筛选时会用到,如果两个特征相似度很高,那么可以剔除其中一个特征,减少特征的数量。

总结

EDA是对数据加深了解的一种思维方法,对数据清洗和特征工程都有极大的影响。
在探索性数据分析时,可以把数据分为连续和离散,但都不是绝对的。连续可以转为离散,而离散通过频数等也可以做相应的处理。其实连续离散之间没有太多的隔阂,处理问题时需要灵活看待
统计计算可视化是探索性数据分析强有力的工具,一方面可以支撑你的想法,另一方面也会带来灵感。

  1. 统计计算:可通过学习统计学相关知识进行补充,代码实现可参考《利用pandas进行数据分析》,也可上网查阅资料进行查找。
  2. 可视化:利用python中的matplotlib和seaborn可进行绘图。可直接去这两个的官网上进行学习。seaborn是封装好的绘图包,绘图优美,可满足大量的需求,缺点是不灵活,无法自定义。所以还是需要matplotlib。另外,编程绘图是一层一层覆盖的,跟手绘不一样,这个思想要注意

这里放一些可供参考学习的博客。
matplotlib
matplotlib功能与使用方法大全
绘图总结(Matplotlib篇)
seaborn
单变量分析绘图及回归分析绘图
多变量分析绘图及分类属性绘图

关于EDA的文章网上参考的较少,大多数都是出自本人对探索性数据分析(EDA)的理解,所以感觉全面性会差一些,以后会做相应的补充。
如果这篇文章对您有帮助,还希望您能帮忙点赞关注下,也是我更新文章的动力之一,万分感谢!
如果文章中有错误的或者可补充的地方,还请您私信或直接评论,我这边会进行改正说明,万分感谢!

writings = input('点评:')
if writings == 'OK':
	print('点赞+关注')
else:
	print('私信+评论')
print('Thank you very much!')

:关于时间序列数据的处理,由于本人学的不是很好,所以先不做过多说明,后续学了再补上……不过在后续特征工程中,会说到时间特征的一般处理方法。

参考文献

https://blog.csdn.net/huguozhiengr/article/details/85321521
https://blog.csdn.net/Leo00000001/article/details/70255071
https://zhidao.baidu.com/question/182879807.html

你可能感兴趣的:(数据挖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