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孩子的梦想与家长的期望不符,怎么办?

当孩子的梦想与家长的期望不符,怎么办?

最近,迪士尼与皮克斯合拍的3D动画片《寻梦环游记》口碑爆棚,收获了大量好评与眼泪,很多家长都带孩子去电影院观赏小男孩米格追求梦想的故事。

这部电影的大致情节是,米格一心成为音乐家,但由于他的曾曾曾爷爷为了追求音乐梦想而抛弃妻女,因此他的家族痛恨音乐,不允许任何成员接触音乐。亡灵节这天,米格阴差阳错地来到亡灵世界,只有得到已去世家人的祝福才能回到人间,但是曾曾曾奶奶的祝福中下了音乐诅咒,于是拒绝了祝福的米格选择了逃跑……当然啦,故事的最后自然是每个家庭成员都得到了爱与理解。

亲情是这部电影要表现的重要元素——“家人是比梦想更重要的事情”这个主题在故事中反复强调,并且在最后实现了家人和梦想兼得的圆满结局。

虽然这是一部充满异域色彩的影片,但是它所传达的主旨其实对我们来讲也是很有意义的。我们也会遇到孩子的梦想和家长的期望不相符合的情况,这时候谁能占上风就成了问题,是家长铁腕强权?还是孩子任性叛逆?

其实,《弟子规》中也讲到过这种情况,它讲的是“亲所好,力为具”,不过这可不是一味让孩子服从家长的安排,而是要大家针对具体的情况来做相应的调整。


“平静的海面上永远锻炼不出伟大的航海家”

“亲所好,力为具”的大概意思:是父母所喜欢的,作为孩子,要尽力去为父母准备好。这话估计有人不爱听了,这父母不是骑在孩子身上作威作福吗?父母喜欢打麻将,孩子就该伺候麻将局吗?父母喜欢吸毒呢?而且,孩子那么小,怎么能这么要求孩子呢?

其实,大家不要觉得这是抬杠,我相信很多朋友刚刚看到《弟子规》的时候,还真有这样的感觉,而且仔细想想,这话说得还真有些道理。那么,这句话到底是什么意思呢?

首先,对于不同年龄的孩子,这句话的含义也是稍有不同的。

当孩子年龄小的时候,“亲所好”的含义,是父母对孩子的希望,“好”是感情倾向,喜欢、希望出现,这叫“好(hào)”,是个动词。这句话我们更应该理解成这种感情倾向是对孩子的而不是父母对他们自己的。为什么这样说呢?因为孩子还很小,如果你希望孩子为父母去准备什么,这是不客观的。父母想吃肉,让五岁的孩子去弄头猪来?这一听就不靠谱儿。

所以,此时的“亲所好”是父母对孩子的希望,他们希望孩子能怎么样的一种倾向。

那么,此时的“亲所好”是否都是正面的、积极的呢?应该是的。我前面提到的吸毒、打麻将等,都是开玩笑,不能据此为论:如果父母希望孩子贩毒,孩子也要“力为具”吗?这是抬杠,有哪位父母是这么想的?父母都希望孩子学好,成为有利于社会之人,这是99.999% 的父母的想法。所以,这种“好”应该是积极的。就好像《寻梦环游记》中米格的家人对待他是充满关爱的,而且作为制鞋世家,希望他能够在长大后继承家族产业也是爱的体现。

我想,这里面首先包括了父母期望孩子具有的一些美好的品德,比如正直、善良、慈悲、诚信、勇敢、勤奋,等等。我小的时候就被母亲无数次教育这些内容。

当孩子的梦想与家长的期望不符,怎么办?_第1张图片

母亲年轻时历经坎坷,本来她是特别有才华的人,虽然来自农村,但是在镇上工作出色,除了做卫生工作,还是团委干部,兼着广播站的工作。但是有人因为嫉妒,一天趁母亲不在,把广播频道调到了“美国之音”,母亲根本没有想到这些,上班打开广播,就播放了几分钟。在那个年代,结果可想而知。母亲没有被捕算是万幸,但是革除一切公职,送回了农村老家。

当时母亲才二十出头,要承受别人的各种目光和压力,没有任何人能够开解她,甚至没有人敢跟她说话。所有的压力都要她自己承受,她常常徘徊在河边,她说曾经几次想到自杀。这些事情她现在每次提起也还会流泪。但是当时活下去的念头留住了她,让她去寻找思想的支撑,她说当时看了很多书,从书中摘抄各种名言警句鼓励自己,一遍一遍地看,其中很多话留在了她的脑中。

后来母亲结婚生子,有了我和妹妹,母亲就用这些内容教育我们。我和妹妹都有感触,当时听这些话,耳朵都快生茧子了。

当孩子的梦想与家长的期望不符,怎么办?_第2张图片

其实,这就是父母对孩子的期望,但是当时不大懂事,经常不接受,还时时冷嘲热讽。现在想想,虽然当时不接受,但是后来我一直深受影响,这东西深入了我的心里,我在思考问题的时候,总是容易不知不觉走入那个轨迹中。虽然自己做得很不好,但是,必须承认还是受了影响的。

这些内容,现在的家长会以各种方式教给孩子,希望孩子拥有,比如现在可能通过各种动画片、图书、故事、游戏来培养孩子的这些品德。家长也需要在日常生活中处处以身作则,来给孩子演示。

所以,此时提出了一个大问题,就是父母期望孩子拥有的德行,父母也要尽力去拥有,这样才能让孩子觉得这真的是好事情。年轻的父母,成天对自己老迈的长辈毫不关心;父母有病,去医院看望一次都觉得是很大的恩惠;给老人家里一年都买不了几次菜,却要教育自己的孩子孝敬老人。这是不够的。自己先做到,先做到真的“好”了,孩子才能真的“力为具”,否则一切都是虚伪的。

所以我总是说,《弟子规》不是用来讨论的。很多人喜欢辩论,不要辩论,先去做。做了,就会感受到生活还是会有另一种美好的,这就是国学的魅力。


对孩子的希望,一定不要过度和方向不明

对于以上品德的内容,要让孩子“力为具”,就是尽力去做到。这个“力”字非常好,是尽力的意思。对于这些品德的追求,我们要向孟子学习。孟子曾经转述曾子的话:“虽千万人吾往矣!”讲的就是这种勇气。明代东林党人称赞名医缪希雍,说他“义之所在,虽水火鸷赴之”,讲的也是这种力量。

父母对孩子的期望、喜好,除了让其拥有这些品德,还有一些技能。现在很多父母都对孩子有所期望,比如学习钢琴、柔道、奥数,等等。这些内容,很多是父母自己做不到的,或者当时没有条件学习的。他们觉得现在条件好了,要让孩子学习。从根本上讲,这些都是好事,这些“术”的内容,可以培养孩子的各种能力,比如对美的鉴赏、体力、毅力等,基本都是正向的。但是,这里要防止的问题,就是过度和方向不明的问题。

在《寻梦环游记》一开始米格的家中,就存在这种过度和方向不明的问题,奶奶虽然也很爱米格,但是在面对家族的禁忌——音乐的态度上,她是很强势的,不但直接拒绝了米格追求音乐之梦的请求,甚至摔坏了他唯一的吉他;身处亡灵世界的曾曾曾奶奶则更是强势,不但从送米格回到人间的祝福中直接诅咒他不能再玩音乐,在他逃跑之后还发动亡灵世界的家人抓拿他,想强制米格接受这个祝福。

当孩子的梦想与家长的期望不符,怎么办?_第3张图片

对我们来讲,所谓过度,是“亲所好”。这个“好”太厉害了,喜好得太厉害了。比如有的母亲喜欢提琴,就让孩子去拼命地学。此时,孩子尚未了解其中的奥妙,就被逼着去学,反而会被伤害。另外就是方向不明。学习这些“术”,是为了培养孩子的某些能力,这是方向,循序渐进即可。可是,某些父母却把它变成了很功利的东西。让孩子多学,为了超过一切人,这样的态度是不可取的。所以,我妹妹罗玲提出:我们需要的是指南针,而不是秒表。

大家看到了,在孩子小时候,“亲所好”更多的是家长对孩子的期望。家长必须提升自己的境界,明白教育的道理,你所希望孩子拥有的,一定是你先想清楚了的,否则让孩子“力为具”就会伤了孩子。

当孩子的梦想与家长的期望不符,怎么办?_第4张图片

虽然《寻梦环游记》中的角色一直在强调“家人是比梦想更重要的事情”,但大家看到了,最后这个家族的人其实都是在理解了家人的想法之后,让他们去追寻适合自己的梦想。所以,我们也应该摆正自己的心态,在真正地理解孩子之后,再去想怎么办。

【推荐阅读】

当孩子的梦想与家长的期望不符,怎么办?_第5张图片

《弟子规说什么》,罗大伦/著,北京紫图图书出品,北京联合出版社出版。

你可能感兴趣的:(当孩子的梦想与家长的期望不符,怎么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