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存储是不是一种产品?
云存储要革谁的命?
谁能从云存储市场上脱颖而出?
种种疑问亟待破解。
从封闭到开放,从信息孤岛到信息共享,
从分散到集成,云计算对存储的影响潜移默化。
挂上云字招牌,存储将何去何从?
 

赵本山在小品《钟点工》里有一句经典台词:“小样儿,你穿上马甲,我照样认识你。”存储会不会因为穿上了华丽的云马甲,就会变得面目全非?虽然云存储、云备份、云归档等新词满天飞,但是万变不离其宗,作为数据中心基础架构核心之一的存储,追求的仍然是开放、灵活、安全、自动化、绿色和低成本。
随着无线互联网、移动应用的逐渐普及,数据已经无处不在。存储不再是数据中心用户的专利,而是随着互联网的触角,从数据中心逐渐延伸到世界的每一个角落。在云计算时代,存储理所当然地被作为一种服务提供给各类用户,包括企业用户和个人用户。无论是用于私有云环境中的存储资源,还是应用于公有云环境中的存储资源,都应该更易被分享,并且能够按需付费使用。
云计算赋予存储许多新的属性,比如开放、融合、共享,这与传统存储系统具有的封闭、各自为战、难以共享等弊端形成了鲜明对比。从存储产品的特性到存储采购的习惯,再到存储部署与应用的方式,云计算对存储的影响体现在方方面面。2010年,围绕着云存储展开的多次并购已经充分证明了这一点。
云计算对于所有的存储厂商来说都是一个新课题。现在还是云存储的布局阶段。无论厂商规模大小,只要能够抓住云计算这个契机,就可能成为云存储市场上新的领导者。虚拟化成就了VMware,云计算又能让哪个存储厂商脱颖而出呢?

赛迪顾问在《中国云计算产业发展白皮书》中给云计算下了这样的定义:云计算是一种IT资源的交付和使用模式,指通过网络(包括互联网和企业内部网)以按需、易扩展的方式获得所需的硬件、平台、软件及服务等资源,提供资源的网络被称为云。
各厂商对于云计算概念的描述虽然不尽相同,但是厂商和用户在一点上达成了共识,那就是云计算是一种服务,云中的资源应该是可以无限扩展的,而且可以随时按需获取,并按实际使用量付费。云计算可以被看成是一种架构,也可以理解成一种构建新型基础设施架构的策略,但肯定不是某一种具体的产品。也许是云计算的光环太耀眼,被冠以云服务器、云存储、云安全等名称的产品如雨后春笋般不断涌现出来,让本来就对云计算不太熟悉,甚至戏称云计算为“晕计算”的用户更感到无所适从。
IBM的一位存储专家曾经十分明确地向记者表示:“只有云计算的概念,没有云存储的概念。”其言外之意是,云存储并不是某种特定的产品。戴尔公司存储解决方案市场营销副总裁John Joseph也表达了类似的观点。他认为:“云是一种新型的架构。像戴尔这样拥有完整企业级产品线的公司,一定会从服务器、存储和网络整合的角度出发,为用户提供完整的云计算解决方案。那些强调云存储概念的厂商,通常只有存储这一类产品,不能提供端到端的云计算解决方案。”
“云是基础架构的一种模式。它包括多种技术,比如虚拟化、安全多租户、服务器与存储的整合等。”日立数据系统公司(HDS)副总裁兼首席技术官Hubert Yoshida表示:“实际上,没有所谓的云存储产品,但是用户可以通过包括虚拟化技术在内的一些技术,把存储与云架构连接起来。比如,HDS有一款名为Data Ingestor的产品,它可以把数据归档到云架构上。”
既然没有所谓的云存储产品,那么现在许多人热衷讨论的云存储又是什么呢?现在人们提及的云存储是一种约定俗成的说法,是指为了满足云计算环境的需求,存储应该具有的一些新特征以及存储在采购和应用模式上的新变化。区别于传统的存储架构,一些存储厂商将基于虚拟化技术和集群架构,具有强大的横向扩展能力,能实现负载均衡,且具有较高性价比的新型存储系统称为云存储。
探讨云存储,一定不能离开云计算基础架构这个大前提。正因为如此,云存储具有的一些特征也是云计算的典型特征,比如以资源池的方式共享资源,系统具有弹性和快速响应的能力……
当前,云存储还处于起步阶段,没有达到一定的市场规模,用户的认知程度也不高。但是不可否认,云计算是未来的发展方向,无论是服务器厂商、存储厂商,还是网络厂商,都应以云计算为核心,实现服务器、存储和网络技术的创新。
人们之所以推崇云存储,还有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数据量的迅猛增长。企业的数据存储量从GB级增加到TB级,现在已经达到PB级,这似乎是一夜之间完成的转变。特别是非结构化数据快速增长,目前已经占据数据总量的80%左右。传统的存储系统由于架构上的限制,无法实现灵活扩展,因此跟不上数据增长的脚步,也无法有效地实现对非结构化数据的存储与管理。云存储则不同,它具有灵活的扩展方式,可以实现分布式的部署,不仅可以提高存储资源的利用率,而且能够简化管理,降低成本,因此逐渐引起了行业用户的关注。
游戏规则将改变
在虚拟化和云计算逐渐兴起的今天,那些在互联网时代独领风骚的公司还能否延续辉煌?会不会有一批新厂商凭借创新的技术,站上云存储的潮头?
John Joseph表示,戴尔是一个云计算时代游戏规则的颠覆者。他认为,下一代的SAN应该具备以下条件:减轻存储管理的负担,每个存储管理员可以管理更多的存储容量,传统的破坏性的和推倒重来的升级方式将被更灵活的扩展方式所取代,寻求数据的安全性、可用性、性能与简化管理之间的平衡,用户只采购所需的存储容量。
云存储带来的改变显而易见。
第一,从封闭走向开放。随着时间的推移,用户在不同时期采购的设备构成了非常复杂的异构环境。不同厂商、不同品牌设备之间的不兼容,给用户的使用、维护和管理带来了很多困扰。用户不希望被锁定在某一个厂商的产品上,这样不利于今后系统的扩展。由EMC、思科和VMware组成的VCE联盟最早推出了云存储解决方案Vblock。Vblock是把经过认证的三家的产品集成在一起。集成了服务器、存储、网络交换机和虚拟化软件的Vblock虽然是一个完整的云存储解决方案,并且易于部署,但因为它是固定的配置,其开放性和可扩展性受到某些用户的质疑。
现在看来,从Unix平台转向开放的Linux平台是一个发展趋势。这让像惠普、戴尔这样致力于为用户提供基于标准化x86平台解决方案的厂商受益匪浅。云存储应该是易于扩展和低成本的,并且能够支持各种不同的环境。因此,开放性是云存储最本质的特征之一。
第二,基础架构的融合是大势所趋,存储与服务器、网络之间将紧密集成。“天下大势,合久必分,分久必合。”存储与服务器之间的关系也是如此。一开始,存储是作为服务器的附属出现的。服务器与存储之间的关系是密不可分的。后来,随着存储数据量越来越大,人们需要专门的存储系统来进行数据的存储、备份和归档。因此,存储逐渐脱离了服务器,自成一体。用户的采购习惯也随之改变,服务器与存储的采购通常分开进行。
进入虚拟化及云计算时代,数据中心的转型势在必行,以前分散的各自为政的构建方式,很容易形成信息孤岛,不利于系统的部署、管理和维护,而且存储资源的利用率极低。
随着服务器虚拟化、存储虚拟化、网络虚拟化和应用虚拟化的普及,所有物理资源都可以被整合成池化的资源,供所有用户分享。资源的整合与趋于统一的IP网络,为实现数据中心基础架构的融合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那些拥有服务器、存储、网络等齐全产品线的厂商成了融合基础架构的倡导者和实践者,主要包括IBM、惠普、戴尔等。IBM提出了智慧存储架构,惠普提出了融合基础架构,戴尔也以提供端到端云计算解决方案为目标。John Joseph表示:“10年前,用户关注的只是硬件产品,但是今天,用户更关注整体解决方案。云存储的出现为存储的采购和应用带来了变革。以前,用户通常会独立采购服务器或存储设备,但是今天,越来越多的用户希望采购一体化的解决方案。”
HDS文件、内容与云计算解决方案产品市场总监许可表示:“HDS可以为云应用提供高度集成的产品,例如Hitachi Unified Compute Platform(UCP)。UCP在为用户提供模块化存储以及文件和内容管理平台的同时,还能帮助用户切实可行地部署和管理云架构中的IT资源。”HDS的统一计算平台UCP将于2011年推出。UCP的一个核心是将服务器、存储和网络集成在一起。不过,HDS强调,UCP不会是一个封闭的方案,而是会与不同的硬件设备厂商合作,为用户提供更多的选择。
无论是VCE联盟,还是NetApp与思科、VMware组成的联盟,走的都是将服务器、存储与网络集成在一起的道路。在云计算时代,融合之势不可逆转。
第三,存储的扩展方式发生了巨大变化,横向扩展成了云存储必须具备的一个能力。传统的存储架构都是采用控制器加硬盘的方式,系统扩展主要是依靠增加硬盘来实现的。由于控制器的扩展能力有限,经常出现小马拉大车的情况。这种传统的纵向扩展方式的弊端越来越明显,成为一个难以突破的瓶颈。
从理论上说,横向扩展方式让存储系统具有了无限扩展的能力。云存储通常采用模块化的架构,能够实现控制器与硬盘的同时扩展,也就是性能与容量可以同时实现线性扩展。人们将这种扩展方式形象地比喻为动车模式。动车的每节车厢都有自己的引擎,这样才能提高行驶的速度。具有横向扩展能力的云存储,每个模块相当于动车的一个车厢,都有自己的控制器和硬盘,扩展时只要增加相应的模式即可。
从未来的发展看,同时具备纵向扩展和横向扩展能力是对云存储的最基本要求。HDS宣称,其新一代虚拟化存储系统VSP具有三维扩展能力:第一,纵向扩展,即通过在一个单元中动态添加处理器、连接和容量,满足不断增长的性能需求。第二,横向扩展,即利用共享资源将多个单元动态整合到一个逻辑系统中,从而满足虚拟化服务器环境的应用需求。第三,纵深扩展,即将存储平台的容量与业务效应延伸到异构存储环境中。HDS VSP具有的三维扩展能力,不仅包括存储系统自身的扩展,而且包括不同品牌的存储设备之间的整合。
第四,云计算将成为一道分水岭,使得高端存储与低端存储之间更加泾渭分明。3PAR被认为是云存储技术的领先者,其产品主要集中在高端和中端。3PAR认为,无论是企业自建的私有云,还是公有云,将更多地采用高端的企业级存储设备。
Hubert Yoshida认为:“实际上,只有低端的用户,而没有低端的云产品。即使是一些低端用户,对于存储的预配置、虚拟化、安全性等都有较高的要求。因此,只要搭建云架构,就不能采用一些商品化的低端产品。”
2010年5月,EMC在EMC World大会上宣布,将重拳出击私有云市场,并且推出了针对私有云环境的VPLEX。但是2010年10月,EMC公司首席执行官Joe Tucci访华时曾向记者表示,2011年,EMC将全力进军低端存储产品市场,这让人感到有些费解。
在云计算时代,无论是云服务器,还是云存储,都不是孤立的产品,形成一个开放的云计算生态环境才是最重要的。云计算的目标不是某个厂商凭一己之力就能实现的。基础架构的融合,采购模式的转变,应用模式的创新,缺一不可。云存储的发展与虚拟化的应用进程密切相关。虚拟化是实现存储即服务的一种有效手段。谁对云计算和虚拟化的理解更准确更深入,谁就有可能在云存储市场上脱颖而出。
集成商的角色转换
在云存储市场上,存储厂商的角色需要转变,必须由单一的产品供应商转变为一体化解决方案的供应商。与此相对应,系统集成商的角色也要转变。以前,存储厂商只提供产品,而系统集成商可以发挥自己的特长,根据用户的实际需求,将各厂商的产品进行整合。现在,存储厂商开始提供一体化的解决方案,系统集成商的增值作用体现在哪里呢?
VCE联盟在推广Vblock产品时,干脆成立了一家合资公司。NetApp在推广与思科、VMware联合推出的云计算解决方案时,虽然还是依靠系统集成商,但是要求系统集成商必须通过三家厂商的共同认证,实际上是提高了系统集成商进入云存储市场的门槛。那些对虚拟化和云计算有深入理解,并且具有很强的实施能力的系统集成商才可能在云存储市场分得一杯羹。2010年7月,EMC宣布注资富通科技,双方将共同推动云计算和虚拟化的发展。EMC大中华区市场与渠道战略总监梅敏玲表示,EMC最看重的是富通科技拥有的具有丰富虚拟化实施经验的专业团队。
电信运营商具有丰富的数据中心资源,同时还有很强的系统集成能力,最重要的是对云计算有实际的应用需求,因此不仅成为云计算的实验田,而且成了云存储厂商争抢的合作伙伴。NetApp公司副总裁兼亚太区总经理Simon Green表示:“未来,全球可能涌现出12~14个大型的公共云服务商,而这些服务商基本上都是电信运营商。”
华胜天成首席技术官杨淮表示:“在云计算时代,华胜天成定位于云计算综合服务提供商,也可以理解成云计算环境下的系统集成商,目标是为客户建立云计算数据中心。提供多元化、服务化的产品,与客户的业务形成对接与融合,是现阶段系统集成商应该思考的问题,也是集成商之间竞争的一个焦点。如果集成商只关注云存储等单一化的服务,那么IT服务与客户业务之间的融合发展将会产生间隙,集成商也会在云计算时代逐步被市场所淘汰。”
谁能脱颖而出
在IT发展的每个历史阶段,都会涌现出一些令人印象深刻的行业领导者,比如大型机时代的IBM、互联网时代的Google、Apple等。进入云计算时代,谁又能挑起云存储的大梁呢?
现在正是云存储市场的布局阶段。各存储厂商已经厉兵秣马,蓄势待发。在云存储市场上,以下厂商值得关注。
第一类厂商,主要包括IBM、惠普与戴尔。这些厂商的共同特征是,拥有齐全的产品线,不仅包括存储,还有服务器、网络、软件和服务。在互联网时代,这些厂商就是业界的领导者。依靠原来积累的资源、品牌、市场和渠道等优势,如果策略当得,它们继续称雄云计算时代的可能性非常大。
IBM的主要服务对象是企业级客户。因此,IBM将控制云存储的风险作为首要任务。IBM认为,构建云存储并非简单的存储产品集成,而是要根据客户的业务需求和对新技术的接受程度,帮助客户设计满足其业务需求的云存储解决方案,同时帮助客户进行规划、设计和实施。云存储只是IBM整体解决方案的一部分。
惠普十分注重云的可交付性,因此致力于为用户提供一个整合的云生态系统。存储虚拟化是云的一个非常重要的能力,而惠普在这方面具有很强的优势。
IBM、惠普与戴尔的最大优势是能够提供端到端的解决方案,而为了保持这种优势,这三家厂商的共同选择是不断进行收购。2010年,存储业界最引人关注的一次收购就是惠普与戴尔竞购云存储公司3PAR。收购可以弥补厂商产品线的短板,并且让厂商快速进入新兴产品市场。但是收购后的整合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不仅要将被收购公司的技术优势发扬光大,而且要充分发挥双方在市场、渠道和品牌等方面的整合优势。2011年,惠普和戴尔都将面临整合的严峻考验。惠普能否成功整合3PAR,戴尔能否成功整合Compellent,将成为惠普和戴尔能否在云存储市场上取得领先优势的关键一役。
第二类厂商,主要包括EMC、HDS、NetApp。这类厂商的共同点是专注于存储领域。虽然EMC的触角已经延伸至服务器虚拟化、安全甚至数据仓库领域,但其核心业务仍然是存储。HDS与NetApp主要还是提供云存储架构解决方案,但是不约而同地选择了通过合作伙伴巩固其在云存储市场上的优势。HDS背靠日立集团这棵大树,其即将推出的统一计算平台UCP,就包括日立的刀片服务器。NetApp与思科、VMware成立的联盟,已经成为云存储市场上的一面旗帜。
EMC、HDS、NetApp的共同优势是专注于存储,因此在对云存储的理解,以及相关技术的创新方面拥有独特的优势。这类厂商的劣势可能是在产品整合方面,因为其本身的产品线有限。幸好EMC、HDS、NetApp已经意识到这方面的问题。它们通过组建联盟或依靠增强合作伙伴关系的方式来弥补产品线方面的不足。在笔者看来,EMC、HDS、NetApp将成为云存储技术发展的先导。
第三类厂商,主要是一些提出了云存储策略或发布了云存储产品的中国本土厂商,比如华为赛门铁克、浪潮、UIT(创新科存储技术有限公司)等。云存储为中国厂商提供了一个与国外厂商平等竞争的舞台。中国本土厂商在制定云存储策略时,特别注意从中国用户的需求出发,可执行性强。
2010年5月,华为赛门铁克发布了“4+1”云战略,即企业数据云、业务保护云、增值服务云、媒体共享云和模块化交付云。“4+1”朵云体现了云的差异化,强调云的可交付性。
浪潮的云存储策略聚焦于数据与服务,也就是数据即服务(DaaS)的理念。在DaaS理念的指导下,浪潮推出了AS3000和AS8000云存储产品。这些产品在高并发、高带宽的环境下,依然可以保持高可靠性,并且能按需分配,在线扩容。
UIT发现,IPTV、视频监控、互联网等具有海量存储需求的行业用户,只有应用更低成本、更高聚合带宽的云存储系统,才能满足其存储需求。UIT推出的大规模分布式云存储文件系统应用模式,将海量存储与云存储有机地结合在一起,能够更好地满足中国用户的存储需求。
云存储对于中国本土厂商来说是一个难得的契机。抓住这个契机,缩小与国外厂商之间的差距是当务之急。中国本土厂商在开发云存储产品时,应以贴近中国用户的实际需求为核心,不要在概念上玩花样,而应该注重一些实用功能的开发,并且在提高性能和降低成本上多下功夫。
像赛门铁克这样既是云计算服务提供商,又是云计算技术架构提供商的厂商,将成为云计算市场上的一股重要力量。赛门铁克于2008年推出Symantec Online Backup在线备份服务,至今已有800多万个人用户和两万多个企业用户,而且这个数量还在急剧增加。
井喷式增长还要等待
赛迪顾问分析师陈靓表示,企业云存储发展的时机还没有完全成熟,近两年不会出现井喷式增长。
全球经济还没有完全步入良性发展的轨道,用户在IT投资上没有形成规模效应。这对于云存储的采购和应用来说可能是一种制约因素。企业用户对云存储的安全性依然有担忧。陈靓预计,云存储市场未来三年的年均复合增长率能保持在30%以上就已经十分乐观了,而不会像云计算那样达到80%以上的增长率。
在个人消费市场上,云存储发展的阻碍主要来自于用户更青睐免费的云存储服务,而不是收费服务。因为带宽的限制,云服务提供商很难给个人用户提供非常便捷的服务。只有网络带宽不断增加,服务水平不断提升,用户的应用体验逐步改善,收费云存储服务市场才能出现较快增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