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年管理工作总结反思

一、未经打击老天真。

前一阵江苏一前同事调侃我:在上海做中层主管不用再像以前一线做老师那样总是吭呲吭呲辛苦上课,应该挺爽的吧。我呵呵一笑,酸甜苦辣,冷暖自知。

这半年下来,无论是带人还是做事,自己用心投入工作其中,兴庆自己能有机会跟着优秀高手学到很多宝贵经验和能力。

自己虽然做管理工作好几年,但大部分时候是把一两年的管理经验进行低水平的几年重复,管理水平实则是处在停滞状态,所以总有种自己的管理水平总是被领导的管理水平吊打的感觉。从某种意义上讲,这半年才是自己管理方面真正开始醒悟上道了。

这也意味着自己这半年下来,在带人理事方面,很多时候是依着原来工作的低水平经验惯性在进行,必然会掉进许多坑,吃了很多苦头,以致最终的理想数据和成果没有及时呈现出来。

自己深深意识到不自己扒自己一层皮,都难以再跃迁晋级

原先自己觉得只要自己踏实肯干,努力提升,到最后成果自然而然水到渠成。

殊不知,越想往上走,越是考验自己的个性、思维方式和认知水平的持续迭代升级,越是要蜕变进化自己。

没有进步就是退步,不迭代自己,无论你以往多么优秀,最终必然被打击、淘汰。

二、自己就是问题的答案。

1.做事: 线性思维,一种易引起职场灾难的思维惰性。

领导交给我一个任务,我本能按照给的模板框架当作任务一样去吭哧吭哧地去做好完成。等到好不容易辛苦做完交付时,领导却很不满意,指出各种不是,要求重新修改……

工作汇报时,也出现过好几回简单的信息传递和内容陈述,忽略了往往一个问题背后有一箩筐信息,需要深度思考梳理。

汇报的真正目的也不是展现自己,而是更好地辅助领导决策,做出自己应有的价值贡献,这就需要深度思考给出具体解决方案。

功夫在平时,看似十分钟的汇报,背后可能是一百分钟的准备,两百分钟的思考。简单陈述工作信息不真正解决问题就是一种伪勤奋,是浪费自己的时间和精力。

也就是说自己做任务时没有深度思考为啥要这样(why)、从哪些方面怎么具体操作会更好(how),只是看到表层(what)。

这种思维容易让自己陷入局部,不能从更广泛的角度理解世界,不能卡在刀刃上精确抓住问题本质有效解决。

它是人的一种生物本能反应,对人来说很重要,可以帮助我们节省认知资源,快速判断,不费力。

但这个世界更需逻辑思维,因为上帝往往是个程序员,用各种逻辑把这个世界装满了系统。

2.带人:情绪是第一生产力。

自己性格里明显是有控制欲的,对待超出自己掌控的局面和人,本能容易起负面情绪,有时候虽未口头表达出来,脸色已经说明一切,呈现出来指责性和攻击性,导致对方也起情绪,影响关系和工作效率。

这么一回忆,自己下意识里觉得团队成员没有达到自己的标准要求,所以对待自己的团队成员脸色确实是板着脸时候远多于笑着脸时候,这就在不经意情况下拉开与组员之间的距离。

所以上班时会呈现个别员工总爱迟到拖延,总爱待在自己的小教室,不爱和大伙一起吃饭的奇怪现象,这样的性格导致对接跨部门沟通时也会偶有冲突。

自己经常会本能直接说出他人的问题,然后提出各种要求和改正。这样给人感觉就是自己一直被否定,被压制,没有自己能做主的被尊重感,情绪上肯定不愉悦,容易产生对抗,影响个人工作效率,从而影响整体工作成果。

也就是说自己没有给到员工一种能引发喜悦心理情绪的状态自尊。 自己忽略了员工在先,管理在后原则。

真正的管理,应该是努力帮助他人改变工作情境、创造好的情绪、激发员工的动力,控制员工的惰性。

三、成长的意义在于认识你自己。

总结半天,都是在反思自己的不足和劣势,那么自己又有哪些优势?又该如何扬长避短?

通过以往的测评、实践、反思和学习,我发现自己是一个很喜欢关注整体、关注和传播“理念”的人,且注重情感流动、善于抓住事物之间的抽象联系。

当然这些个优势也有阴暗面,比如过于关注“理念”,让我也容易飘,做事不接地气。关注整体,容易在执行时忽略细节和局部,事情处理容易粗糙。

那么优势该如何运用呢?知识大咖古典老师曾给出如下四个方面入手:

1.环境(在哪里用?)

注重理念思考和信息搜集,意味着我适合进入项目的策划阶段,尤其是理念搭建阶段;

也适合成为一名专业人士,擅长研发;

又因为注重情感流动,也适合进入那些需要持续进行“理念+人”学习的领域,比如说生涯规划、心智发展和个人成长之类。

2.自我管理

每天一定要留出足够的思考和学习时间,学到新知识,想明白一件事;

每天花时间看关于“理念+人”方面的书、思考和写作,

这样形成自己优势的系统结构,才能最大化自己个人优势发挥;

3.做事重点(在为人处事/管理领导方面怎么用?)

要在理念比较重要的项目、环节投入更多精力,放手执行层面。

多参与理念传递、思想文化和心智改变等方面的事情。比如针对自己行业里的人员职业认知和成长、学生的学业规划和学习能力提升等。

4.盲区和支持(如何防止滥用?)

表达容易虚,思考过快过粗。所以要学习图示/讲故事/脑图等方式,把抽象概念进行具象化,越具体越详细越好。

在劣势管理方面,古典老师也给出三条建议:

1.超越劣势,发挥优势。

我既然明白自己擅长“人+理念”方面的内容,我应该在员工个人成长、职业发展和学生学业规划等方面最大化自己个人影响力,而不是一直面对自己做事粗线条的劣势愁眉苦脸;

这个年代更明智的做法是发挥自己的长板,而不是补自己的短板。

2.创造机制,管控劣势。

内在方面,做事既然容易线性思维,不够结构化系统化思维,自己就可以在事情执行之前制定一个策划期,多种角度想明白why和how,而不是停留在what阶段。在事情执行完之后有个复盘期,让自己把类似事情可以流程化高效化。

同时借助结构化思考工具,多和逻辑思维强大的高手沟通,借助外在力量完善决策和行动。

总之,自己要有意识从在云中不落地的一些理念造出一条绳索落地上来。

针对自己内在控制欲和情绪化问题,可以通过跑步、冥想和阅读思考等方式进行改善,多站在员工角度先解决彼此情绪再进行有效沟通。

3.接纳劣势,转化优势。

既然自己成长背景里有控制欲、情绪化这样的性格,就应该首先接纳。它本身构成了我人生的一部分,不接纳它,等于不接纳我自己。

同时,我要明白这些性格的反方面意味着我重视成就感,追求卓越,追求个人和组织的成功最大化。那我就应该在优势领域比如咨询和培训方面,多多发挥出这些特点来,反而是个加分项。

总结下来,这半年管理工作有得有失,也让我更清楚认识到自己的相关个性特点,希望在未来的日子里,能够更好驾驭管理,更好驾驭自己的职场发展。

送给自己一句勉励的话:砥砺前行,未来可期。

你可能感兴趣的:(半年管理工作总结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