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思维和写作间铺路搭桥

今天我阅读了一篇文章,坐在书桌前,我脑海里时时刻刻有个问题“作者如何在思维和写作间铺路搭桥?”其实,文章中里用了七个案例,这些案例都是我们司空见惯,习以为常的?作者又是如何提炼和概括呢?

写作心理转换理论认为,写作其实是将思维转化为语言表达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转化这一环节常常被人忽视。思维是非限性的,具有跳跃性。而表达那是有强烈的逻辑性。思维纯粹活动时,是不需要顾及他人是不是明白的。可是思维一旦要表达出来就必须满足让人听懂的基本原则。

在实际的写作中我们首先需要固定一些内容,哪些是需要写的、哪些是不需要写、哪些是需要详细、哪些是需要省略的、语言在不断的扩展、重组、更换、修饰、修改上面苦下功夫。

第一、大量读

通过一篇文章,我们可以发现作者是阅读了很多的文献后,概括于一个关键的核心词,这个这个过程当中他把挑选的典型的案例进行重组和排序,当然需要储备很多的内容,内部的语言也是需要很丰富。

第二、文章的结构

当作者构造好一个词的时候,一边进行表达,一气呵成的写作习惯的养成,文章的结构的选择都已经经过了好多次的锤炼。

第三、典型例证

作者抓住了很多典型的例证,进行有效的重组,把那些能够论证观点的例证留下,特别是这种用了很多的触动。

第四、写作智慧

我相信智慧不是凭空而产生的?写作这件事也是如此。为什么同样是一个老师,我们面对大量的素材没有想法,或者是我们有一点想法就不能进行有效的重组,更或者我们就仅仅能够抓住一个点进行论述。却又是为什么呢?我反复停留在这里思考这个问题?

1.面对很多的信息,我们往往就是只知其意,而不知其深意。作者能够挖掘出这种深意,这也充分说明作者这种读书是一种深度式的阅读。更或者说作者的读书是带着问题,他/她就会去某一个点引发出很多联想。她可能就联想到自己教学的某个细节,她也可能联想到在读某一个书籍时候的那个片段,他她还能把这些内容进行有效的连接。

2.面对很多信息的时候,我们是就事论事,而并没有去广泛联系。作者经常够联系起来,足以说明作者的这种思维的广度。

3.面对海量的信息,我们需要思维筛选一些有用的信息。作者能够筛选出来,足够体现了作者的思维的敏捷性。

4.平常之语,易于韵深。阅读的时候那些新奇华美的语言容易引起许多人的共鸣,那些平常的语言却往往容易被忽视。作者的深厚的这种研究的意识,是值得我们学习的。她主动地把这些问题联系,可能体现出作者的这种情感抒发不是无源之水。

你可能感兴趣的:(在思维和写作间铺路搭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