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短毛猫书房#《战争论》笔记14:打了才是真知道

#短毛猫书房#《战争论》笔记14:打了才是真知道_第1张图片
图片发自App

第五章《批判》补遗

批判中常见三弊病:

弊病一:把片面体系当做金科玉律,滥用到令人难以容忍的地步

明茨伯格在《战略历程》点出的各个战略学派的不足。而不少战略学派往往都对自己的体系冠以各种名头……你不用我难怪你不成功的态度,信我得永生的感觉,让我倍感厌烦。要戒慎恐惧啊!

弊病二:滥用名词、术语和比喻。

热衷于新造名词和术语,另立新说,不知从善如流,宣告前人的过时与死亡。

热衷于断章取义。

一切原属于一定理论体系的名词术语,一旦从原来的体系中被抽出来,当作一般的公理使用,或者当作比普通语言更有说服力的真理的小结晶体使用,那么他们就会失去其原有的正确性,这是很自然的事儿。

沟通是高度场景化的,离开了原有的语境,就很容易犯上断章取义的错误。比如三思而行,孔老夫子表达的是只要再思可矣,不必三思而行。断章取义之后,原来的意思消失了。

我喜欢张五常先生在其大作《经济解释》的态度,那么多经济学定律,除了需求定律是不得不用之外,可不用的术语和定律,能不用都不用,甚至连数学公式和图表也能不用就不用,就靠常识和逻辑推断。

弊病三:烂举史例,炫耀自己的博学多才。

一个事实,如果未经深入研究并加以引用,那么也可能被用来证明完全相反的观点。

如果只是不加研究的例子来证明观点,那真是太容易了。世界之大无奇不有,同一个观点要举出相反例子,那是多不胜数。

让老爷子戒烟,老爷子就举例隔壁二大爷现在98岁了还每天至少两根烟。

成功学或者很多营销人经常采用简化归因或单一归因的方式来洗脑:某某某采用了什么方法就取得了什么样的成绩。

第六章《关于史例》

既然在第五章的末尾提到了滥用史例,第六章讲述如何正确的运用史例和防止滥用史例顺理成章。

史例可以说明一些问题,在经验科学中,它们最有说明力。

智纲智库曾经说过“一千打纲领不如一个实战案例”,怎么做会有什么样的结果,打了才知道,打了才是真知道。

史例着眼点有四。

说明自己的思想。

说明思想的运用。

证明自己论点的可能性。

可能性这个词很关键,用例子来说明可能而不是确定的结果。结果无法确定!哪个理论家或者学派告诉你,听我的一定怎么样,不要信!

现代科学与传统存在一个比较大的差异就在于表述上,前者可证伪,后者心诚则灵!

吸取历史的教训。

为了说明观点或者说明观点的运用,甚至可以使用虚拟的例子,比如假设。

论证可能性要有确凿无疑的事实。如果想要论证的有很大的普遍性,比如说真理,那么对于史实就要巨细靡遗。

为此,克劳塞维茨举了一个例子。

如果想用经验证明骑兵配置在步兵后面,比配置在翼侧为好,那么举例几次骑兵配置在翼侧遭到失败的会战,和骑兵配置在步兵后面获得胜利的会战是不够的。
为了证明这些,还必须叙述当时的一切情况和具体过程,说明上述配置形式和进攻形式是如何严重的造成了不利的局面。

我们不能单纯举几个吸烟导致肺癌很早死亡的案例,来证明吸烟有害健康,必然要去研究这当中是什么样的机制造成的。

是立排众议果断出击还是一意孤行刚愎自用?是深思熟虑还是犹豫迟疑?是勇敢还是鲁莽?不把具体过程掰开揉碎了来看,必然是大家各执一词。

还是以麦克阿瑟登陆仁川为例

如果只是从结果来看,这次行动是非常成功的。那么我们或许可以得出麦克阿瑟是力排众议果断出击的结论,反倒是幕僚们瞻前顾后。

但是如果仔细看看幕僚们的反对意见,比如仁川港登陆面狭小,沿岸是滩涂,容易布置水雷,只要有重兵防守,登陆很难实施,加上金日成得到情报麦克阿瑟将要仁川登陆。那么只要金日成重视这个情报,并作出相应的部署,幕僚们的意见就变成了现实。

当然金日成最终没有做出防御决策,但是麦克阿瑟之所以采取行动,并不是考虑到金日成这方面可能采取的措施。

所以结论是刚愎自用、一意孤行、好大喜功、火中取栗一点不为过。

第六章,完。


第二篇《战争理论》依然未正式讲述克劳塞维茨对战争的理解和以此为基础形成的理论。

重点是在概念和逻辑上摒除建立理论的困难和陷阱之处。

逻辑思维是必要的基础,这一点不单是在军事理论上,也在我们的日常读书生活中。

单单这一点,读第二篇就非常值得。

明天进入第三篇《战略概论》。

明天见。

你可能感兴趣的:(#短毛猫书房#《战争论》笔记14:打了才是真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