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单说茶-六大茶类,谁比谁早?

简单说茶-六大茶类,谁比谁早?_第1张图片
图片发自App

六大茶类出现的大致时间表

绿茶---220年(三国曹魏时期)前后

黑茶---1524年(明嘉靖初年)之前

黄茶---1570年(明隆庆年)前后

红茶---1604年(明万历年)之前

青茶---1717年(清康熙年)之前

白茶---1796年(清嘉庆初年)


六大茶类出现的过程

绿茶

上古时期,人们用茶叶的方式有嚼生叶、做餐菜、煮菜粥。

直到三国曹魏时期,220年前后,开始制饼茶,饮用时碾碎冲泡,这是制茶的开端。

最早的制法是蒸青,鲜叶洗净后蒸青,为了减轻苦涩,还要榨去茶汁,制成茶饼再烘干。

961年以后的宋元近四百年间,在民间,蒸青的团茶逐渐改为蒸青散茶,以节省劳力,之后又摸索出炒青制法,茶香得以大幅提升。

黑茶

鲜叶杀青后,在湿热环境下渥堆发酵,叶色变成褐绿带黑,再烘干成为黑茶。这种制法起源于1524年明代嘉靖之前的湖南安化。

黄茶

1570年前后,炒青绿茶演变出黄茶。

绿茶炒制杀青后,在湿热环境下闷黄,叶质变黄,汤色变黄,由此创出了黄茶。

黄茶是绿茶和黑茶之间的过渡茶类,闷黄时间越长,越接近黑茶。

花茶

明朝是制茶技术大发展时期,废团茶为散茶后,炒青、烘青、晒青成为主流工艺,绿茶产量大幅提高,为花茶生产打下基础。1539年明代嘉靖年间,已有花茶制法的文献记载。

红茶

1604年以前,小种红茶出现在崇安武夷山,标志着红茶诞生。

青茶(乌龙茶)

1717年清代康熙年成书的王草堂《茶说》,有乌龙茶工艺最早的文字记载。

白茶

现代意义上的白茶类,是清嘉庆初年(约1796年)以福鼎的菜茶壮芽为原料制成的银针。

福鼎白茶按原料细嫩程度有以下划分,白毫银针是用大白茶的肥大芽头制成,白牡丹是用一芽二叶制成,贡眉是用一芽二、三叶制成,叶片制成的称寿眉。

茶类轶事

龙凤团茶,价比黄金

龙凤团茶是宋代的小茶饼,工艺复杂,耗时耗力,“一朝团焙成,价与黄金逞。”团茶只供达官贵人饮用,平民百姓根本消费不起。宋代的团茶,中国制茶技术达到了繁复的最高峰。

皇帝改变中国茶史

明代开国皇帝朱元璋于1391年下旨废除团茶、改为散茶,这在中国茶叶史上具有划时代意义。一是减轻了制团茶的繁重劳役之苦;二是散茶工艺简单,量大便宜,老百姓能喝得起了;三是煎煮变成泡饮,饮茶方式、饮茶器具不再繁琐,喝茶更容易进入千家万户。

黄茶源于炒制技术不佳

1597年,明万历二十五年成书的许次纾《茶疏》记载了“霍山之大蜀山”,由于制茶技术不佳,茶叶炒制后未及时散热,因湿热而黄变,色泽和口感都发生了变化,绿茶变成了黄茶,产生了新茶类。

小种红茶,标志着红茶的诞生

1604年以前,小种红茶出现在崇安地区武夷山, 1610年,小种红茶被荷兰东印度公司运销欧洲。

随后的两百多年,小种红茶制法从崇安传播到政和、坦洋、白琳、江西修水、浮梁、安徽东至、祁门等地,并衍生出工夫红茶制法,创制出畅销欧洲的闵红、宁红、浮红、祁红、湖红、宜红等优质工夫红茶。

制茶路线图

茶叶鲜叶的处理方式有两种,一种是杀青,快速失水;一种是摊放萎凋,缓慢失水。

绿茶、黄茶、黑茶是先杀青,绿茶杀青后干燥,不再发酵;黄茶杀青后再轻微发酵;黑茶杀青后再重度发酵。

白茶、青茶、红茶是先萎凋,白茶萎凋后干燥,微发酵;青茶萎凋后半发酵;红茶萎凋后全发酵。

更多原创系列文章,请搜索“简单说茶”或“评茶大师”查阅。

你可能感兴趣的:(简单说茶-六大茶类,谁比谁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