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设计模式

C++设计模式

什么是设计模式

“每一个模式描述了一个在我们周围不断重复发生的问题,以及该问题的解决方案的核心。这样,你就能一次又一次地使用该方案而不必做重复劳动”。——Christopher Alexander

  • 好的面向对象设计是面对变化,提高软件的复用性
  • 先寻找变化点,然后在变化点上应用设计模式,而不是任何时间任何地方都用。
  • 先写代码,而后采用设计模式进行重构。

如何解决复杂性?

  • 分解
    • 人们面对复杂性有一个常见的做法:即分而治之,将大问题分解为多个小问题,将复杂问题分解为多个简单问题。
    • 分析问题的思路。
  • 抽象
    • 更高层次来讲,人们处理复杂性有一个通用的技术,即抽象。由于不能掌握全部的复杂对象,我们选择忽视它的非本质细节,而去处理泛化和理想化了的对象模型。
    • 编写代码的思路。

面向对象设计原则

  1. 依赖倒置原则(DIP)
  • 高层模块(稳定)不应该依赖于低层模块(变化),二者都应该依赖于抽象(稳定) 。
  • 抽象(稳定)不应该依赖于实现细节(变化) ,实现细节应该依赖于抽象(稳定)。

    MainForm -> Line\Rect => MainFrom -> Shape <- Line\Rect

  1. 开放封闭原则(OCP)
  • 对扩展开放,对更改封闭。
  • 类模块应该是可扩展的,但是不可修改。

    对于改变应该尽量采用增加的方式对应,而不是修改的方式。

  1. 单一职责原则(SRP)
  • 一个类应该仅有一个引起它变化的原因。
  • 变化的方向隐含着类的责任。
  1. Liskov 替换原则(LSP)
  • 子类必须能够替换它们的基类(IS-A)。
  • 继承表达类型抽象。
  1. 接口隔离原则(ISP)
  • 不应该强迫客户程序依赖它们不用的方法。
  • 接口应该小而完备。
  1. 优先使用对象组合,而不是类继承
  • 类继承通常为“白箱复用”,对象组合通常为“黑箱复用” 。

    小明的父类是人类,而不是小明的父亲,通过理解的继承关系有误。

  • 继承在某种程度上破坏了封装性,子类父类耦合度高。
  • 而对象组合则只要求被组合的对象具有良好定义的接口,耦合度低。
  1. 封装变化点
  • 使用封装来创建对象之间的分界层,让设计者可以在分界层的一侧进行修改,而不会对另一侧产生不良的影响,从而实现层次间的松耦合。
  1. 针对接口编程,而不是针对实现编程
  • 不将变量类型声明为某个特定的具体类,而是声明为某个接口。
  • 客户程序无需获知对象的具体类型,只需要知道对象所具有的接口。
  • 减少系统中各部分的依赖关系,从而实现“高内聚、松耦合”的类型设计方案。

重构技巧

  1. 静态 -> 动态
  2. 早绑定 -> 晚绑定
  3. 继承 -> 组合
  4. 编译时依赖 -> 运行时依赖
  5. 紧耦合 -> 松耦合

从封装变化角度对模式分类

组件协作:

  • Template Method
  • Observer/Event
  • Observer(Head-First版)
  • Strategy
  • Strategy(Head-First版)

单一职责:

  • Decorator
  • Bridge

对象创建:

  • Factory Method
  • Abstract Factory
  • Prototype
  • Builder

对象性能:

  • Singleton
  • Flyweight(享元模式)

接口隔离:

  • Façade(门面模式)
  • Proxy
  • Mediator(中介者)
  • Adapter

状态变化:

  • Memento(备忘录)
  • State

数据结构:

  • Composite(组合模式)
  • Iterator
  • Chain of Resposibility(职责链)

行为变化:

  • Command
  • Visitor

领域问题:

  • Interpreter

现代较少用的模式

  • Builder
  • Mediator
  • Memento
  • Iterator
  • Chain of Resposibility
  • Command
  • Visitor
  • Interpreter

什么时候不用设计模式

  1. 代码可读性很差时
  2. 需要理解还很浅时
  3. 变化没有显现时
  4. 不是系统的关键依赖点
  5. 项目没有复用价值时
  6. 项目将要发布时

你可能感兴趣的:(C/C++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