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视角看S的《年轻人,你凭什么不加班》

现在是大数据时代,我试图用这样的思维来看看有没有不一样的体验。

不同视角看S的《年轻人,你凭什么不加班》_第1张图片
图片发自App

还记得这张PPT吗?对,作业就是以这个点布置的。我想探究的是:刺激密度问题。这里其实在讲两件事:刺激,和密度。

------关于刺激------

刺激是一种高潮,既然有高潮那么必定也是有低潮的反衬才可以体现的。金句就是高潮,戳得你血脉膨胀的那一下。但不能一直高潮,需要平缓的情节来给你喘口气,舒缓一下。

图片发自App

以iPhone 6plus的屏幕宽度来看,全文一共8P,准确看7P多一丢丢,出现了一共12段黑色字体的金句。(这里针对S的思路进行摸索探究,暂且不把没标黑但我认为不错的金句列入计算。)

------关于密度------

就上图来看,其中第2P和最后1P没有金句,第3P和第6P是金句集中的地方。如果画成心电图的样子,大概全文的心跳如下图所示。

不同视角看S的《年轻人,你凭什么不加班》_第2张图片
图片发自App

这样再来分析金句的刺激密度,大概是不是可以理解为:在第1P伊始先提出尖锐的问题,毕竟读者是看着你抛出来的问题点进来的,然后给在第2P给予情节描述或者感情铺垫,为不使读者在碎片时间内失去耐心,第3P务必给予较大强度的刺激。这里的刺激,可以是顺着自己言论的逆向思维去反驳自己,再驳回辩论,让读者不能同意更多……再后面的处理,基本上根据文章长短,给读者多几个刺激,以叠加刺激程度,当程度超过读者的心理满意度指标时,他就会转发。

------关于晒优越------

不同视角看S的《年轻人,你凭什么不加班》_第3张图片
图片发自App

金句分析

不同视角看S的《年轻人,你凭什么不加班》_第4张图片
图片发自App


不同视角看S的《年轻人,你凭什么不加班》_第5张图片
图片发自App


不同视角看S的《年轻人,你凭什么不加班》_第6张图片
图片发自App

晒观点的人,会喜欢这三个金句,他们很有可能已经是成功者。他们经历过努力,并亲身证实努力后才会有回报。并渐渐的看到曾经跟自己在同一起跑线的人,被毒鸡汤变成平庸者。

不同视角看S的《年轻人,你凭什么不加班》_第7张图片
图片发自App


不同视角看S的《年轻人,你凭什么不加班》_第8张图片
图片发自App


不同视角看S的《年轻人,你凭什么不加班》_第9张图片
图片发自App

这几句晒的是态度。年轻人更适合拼搏的态度。就算不结合上下文也有理有据无法反驳对不对?

不同视角看S的《年轻人,你凭什么不加班》_第10张图片
图片发自App


不同视角看S的《年轻人,你凭什么不加班》_第11张图片
图片发自App


不同视角看S的《年轻人,你凭什么不加班》_第12张图片
图片发自App

这几句好像都是在说给正在努力的加班人听的。那么你说一个正在加班,中途上个厕所顺便掏出手机扫一眼推送的时候,会不会感觉默默的给自己加了个“鸡腿”?如果恰好女朋友的邀约无法赴约而女友经常为此抱怨,是不是要转?记得单独艾特某人效果更佳哦~o(^_^)o

你可能感兴趣的:(不同视角看S的《年轻人,你凭什么不加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