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形成个人的风格,就读和自己气质相近的书

最近读一本电子书,汪曾祺的《生活,是第一位的》。

这不是汪曾祺的自选集。大概是后来人再集结出版的。书名有点奇怪,题不对文。内容主要分为四部分:关于写作的看法;创作生涯及主要作品解读;以往自选文集的自序;对于其他作家作品的理解,主要是恩师沈从文的。

我非常爱汪曾祺的风格,大概我们是一类人,承认自己永远写不了恢弘、壮美的作品。只能做一条小溪流,发现普通人在平凡生活中的美好。他讲不管是先天还是后天影响,我们各人会有各人独特的气质,这种气质一旦形成,是很难改变的。

年轻的时候,没有什么主见。谁说哪位作家获了什么什么奖,写得多么多么好,我们就去把他的作品拿来看。这是一种观摩和学习,并没有什么不好。但是作者各有气质,我们读任何名著并不是都能够享受其中的。汪曾祺明白讲:我不喜欢莫泊桑,因为他做作,是个“职业小说家”,我喜欢都德,因为他自然。

他说:我喜欢在气质上比较接近我的作家。

汪曾祺讲到归有光:用轻淡的文笔写平常的人物,亲切而凄婉,这和我的气质很相近,直到现在我的作品里还时时回响着归有光的余韵。

讲到阿索林:我很喜欢阿索林,他的小说像覆盖着阴影的小溪,安安静静的,同时又是活泼的,流动的。

讲到契诃夫:非常喜欢契诃夫。我喜欢他的松散、自由、随便、起止自在的文体,喜欢他对生活的痛苦的思索和一片温情。

汪曾祺解救了我的读书观。

他说:我主张抓住什么就读什么,读得下去就一连气读一阵,读不下去就抛在一边。

要形成个人的风格,就读和自己气质相近的书。也就是说,读自己喜欢的书,对自己口味的书。作家读书,允许有偏爱。作家所偏爱的作品往往会影响他的气质,成为他个性的一部分。契诃夫说过:告诉我你读的是什么书,我就可知道你是一个什么样的人。作家读书,实际上是读另一个自己所写的作品。

一个作家读很多书,但真正影响到他的风的,往往只有不多的作家,不多的作品。汪曾祺谈到对自己影响较深的作家:古人里有归有光,现代作家有鲁迅、沈从文、废名,外国作家是契诃夫和阿索林。

如果我喜欢汪曾祺作品的风格和气质,还应该去看看他的老师。

一个作家要形成自己风格大概要经过三个阶段:模仿、摆脱、自成一家。

最初的模仿自然指的就是模仿和自己气质相近的作家。

你可能感兴趣的:(要形成个人的风格,就读和自己气质相近的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