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面已经介绍过Entity Framework的工作单元和映射层超类型的封装,从本文开始,将逐步介绍仓储以及对查询的扩展支持。
什么是仓储
仓储表示聚合的集合。
仓储所表现出来的集合外观,仅仅是一种模拟,除了测试以外,没有理由使用内存中真正的集合来创建仓储。
不应该为所有实体建立仓储,只有聚合才拥有仓储。
仓储用来重建已持久化的聚合,而工厂用于新建聚合。
使用仓储的优点
直接使用Entity Framework的DbContext不是很好吗,为什么还要在DbContext的上方封装一层仓储呢,这是否多此一举?
很多使用EF的程序员确实是直接使用DbContext,并且他们发现开发起来十分简单,因为DbContext的接口设计得非常优雅,从接口上看,DbContext就好像所有实体集合的仓库。
另一方面,很多使用了仓储的朋友,都是依葫芦画瓢,虽然创建了仓储,但并没有体会到多大好处。
下面简要介绍使用仓储将为你带来的优点。
从概念上简化数据操作
仓储模拟了某种聚合的集合,而DbContext包含了N种类型的集合。
与仓储相近的一个数据访问模式是数据访问对象(DAO)模式,很多人认为仓储不过是数据访问对象换了一个名词而已,从技术上说的确如此,仓储的强大之处在于概念上更简单。仓储在概念上代表内存中的集合操作,而数据访问对象代表数据库操作,很明显,集合比数据库在概念上更简单。
减少冗余查询逻辑
如果直接使用DbContext,由于特定查询逻辑没有一个固定位置,可能分散到任何地方,这很容易造成冗余。
仓储是封装特定查询逻辑的好地方,对于特定的查询逻辑,放到与聚合相应的仓储中即可。
降低耦合度
直接使用DbContext,所有调用代码与EF实现高度耦合。
另一方面,由于DbContext能够获取任意实体,这些实体可能位于聚合内部,这样会破坏聚合的封装性,同时在任意位置可以获取任意对象,由于缺乏约束力而导致更高的耦合。
方便单元测试
直接使用DbContext只能进行集成测试,必须连接到真实数据库。而领域层只持有仓储接口,所以测试时很容易替换成模拟实现,从而避开数据库。
使用仓储的要点
使用更具体的仓储
一般来讲,ICustomerRepository比直接使用泛型的IRepository
为了定义通用操作,我们会创建一些泛型基类来实现基础操作。
有些人发现很多具体仓储只是直接继承泛型仓储,比如ICustomerRepository和CustomerRepository从泛型的IRepository
ICustomerRepository优于IRepository
1. 概念上更清晰。
ICustomerRepository从概念上良好表达了该仓储用于操作客户,而泛型仓储可以操作任何聚合。
2. 为特定查询逻辑提供唯一封装和访问点。
ICustomerRepository可以将客户相关的各种复杂查询封装起来,而IRepository
3. 降低耦合。
泛型IRepository<>可以在任意位置获取任意聚合,这比起DbContext要强一些,不会破坏聚合的封装性,但缺乏约束力仍然会导致更高耦合。
ICustomerRepository通过明确的声明,只能获取需要的聚合,从而控制了对象的访问。
仓储仅返回与其聚合高度相关的内容
仓储可以返回对应的聚合,也可以返回聚合相关的统计信息,甚至可以返回聚合的一个子集。
有人在仓储查询中使用匿名对象,使用匿名对象的原因很简单,即为了进行投影操作,这样可以限制Sql查询返回的列,对于Sql性能调优来讲,这可能非常重要,比如使用Sql Server的覆盖索引。
但是使用匿名对象进行查询有很多问题,一个问题是无法直接作为结果返回。有人为了省力,直接使用聚合或其部分子对象作为返回类型,其结果是对象中的一部分属性被赋值,另一部分属性为null。这可能导致许多神秘的Bug,另外导致你或其它人对仓储查询信心不足,因为这些查询并不安全,你每当需要调用一个查询,首先得仔细检查代码,看看哪些值是空的,以免踩到地雷。
如果要返回聚合的一个子集,需要单独定义一些对象,以作为返回类型。工作量虽然比较大,但更加安全和清晰。
如果需要获取的内容由多个聚合组成,这个查询操作应该放入哪个仓储中?这种情况放到哪个仓储其实都不合适,更好的办法是使用一个查询服务,就好像跨越多个聚合的业务操作需要领域服务一样。
总结
1. 仓储的定义
仓储表示聚合的集合。
2. 仓储的优点
- 简化数据操作
- 减少冗余查询逻辑
- 降低耦合度
- 方便单元测试
3. 仓储的要点
- 使用更具体的仓储
- 仓储查询仅返回与其聚合高度相关的内容
由于仓储是对数据操作的封装,包括仓储基础,分页,查询扩展,查询对象,查询条件(规约模式),查询条件应用(日期范围与数值范围查询)等内容,所以需要多篇文章进行介绍。
.Net应用程序框架交流QQ群: 386092459,欢迎有兴趣的朋友加入讨论。
谢谢大家的持续关注,我的博客地址:http://www.cnblogs.com/xiadao5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