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凯深访 | 中美 AI 竞赛差距加大,本土 AI 公司十年才能走向伟大


CES 2017 即将开幕,人工智能引爆全球最火黑科技盛会,一大波中国公司纷纷前往参展,占据半壁江山。火热的表象背后,中国的人工智能技术发展到底如何?是否能与西方国家相抗衡?AI专家余凯在启程前往CES之前接受了新智元的独家采访。


余凯深访 | 中美 AI 竞赛差距加大,本土 AI 公司十年才能走向伟大_第1张图片


大国AI“军备”竞赛,中国差距蛮大


新智元:中美看似进入了“ AI 军备竞赛”的过程,包括白宫也特意为此出了报告。您如何看待中国和美国 AI 实力的对比,从技术和行业生态环境的角度?


余凯:其实从更大的一个维度来看的话,一个是北美包括美国和加拿大,特别是硅谷,波士顿,多伦多和蒙特利尔这几个地方。北美是一个重点。另外,英国也是一个重点。中国的AI比较弱,整体研发实力跟北美和英国比差的很远,我们在原创性的研究非常少。举个例子,今年有很多原创的东西,比如生成对抗神经网络,几乎没有一个来自中国。我们整个大学的研究,在人工智能和机器学习方面的研究,某些点也许还可以,但是深度和广度方面还是差蛮远。

 

新智元:中国大公司的实验室比如百度 IDL 跟国外的公司实验室相比怎么样?


余凯:这个问题,因为 IDL 的关系,我可以谈谈个人的看法。加入百度之前我在美国 NEC Labs 工作,那是个深度学习重镇,有很多知名人物包括 Yann LeCun,Leo Bouttou, Vladimir Vapnik, Jason Weston,Koray Kavukcuoglu, 还有徐伟,黄畅,林元庆等曾经在那里工作过。我感觉回国之初前两年的时候跟美国差距还不是特别大,因为我本来也是美国回来的。在百度把很多事情做起来了,在很多应用包括搜索排序和广告、语音方面在世界领先。最近,Andrew Ng 在一个访谈里面也说了, 全世界范围内很多深度学习应用是百度 IDL 最先做起来的。很多外国同行也认为 IDL 算世界上最先进的深度学习实验室之一。 但是中国缺乏持续创新的土壤,整体上中国和美国在人工智能方面的差距反而越来越大,反映在中国高校和公司的科研成果上。就我自己来说,如果不保持和美国硅谷那边的同行接触,就会有种被掏空了的感觉,你知道吗?


中国本身的环境不催生原创性的创新,大家都是看“短平快”的东西。比如拿个开源的东西,训练个模型就赶紧出 Demo、融资,真正原创性研究成果很少出现,所以我们感觉我们在应用方面走的蛮前面,但是缺乏持续的基础性研究,没有中国原创性的新东西跟得上。基础创新,我们不能单纯的看单个公司,我们得看整个土壤,人才都是从土壤里面滋生出来。比如 Google 可以从 Stanford 和 Berkeley ,可以从 IBM 和微软找到这些人才。但是 IDL 你说从中国其他公司招?中国的公司过去都没有培养这方面的技术人才,土壤太单薄。


所谓白宫喊话特朗普不要在 AI 竞赛中落后于中国,我认为他们是故意的,他们总是希望把中国威胁说的很严重,我觉得也无可厚非,因为可以激励美国投入更大资源在人工智能方面。我们如果信以为真,就太天真了。


重拾贝叶斯网络,回归逻辑推理


新智元:地平线曾提到,深度学习算法是个黑盒子,你们做智驾硬件也跟这点有关系,那么硬件可以在多大程度弥补算法的不足?


余凯:深度学习是个黑盒子没错,但是做硬件的路径并不是解决这个问题,是解决功耗和效率的问题。


关于黑盒子,我的观点是需要重新思考算法,整个软件系统的重新思考,让黑盒子变成白盒子。需要越来越重视另外一套理论——Judea Pearl 建立的因果推理。在九十年代,很著名的贝叶斯网络,就是因果推理著名的例子,大家应该重新重视起来。就像我们现在重新重视八十年代的神经网络一样。


深度学习显然过热


新智元:您认为从工业界来看,最需要什么样的技术突破?


余凯:对我个人来说,我当然是认为低功耗、高性能的嵌入式人工智能是最需要的。在不需联网的情况下,通过本地运算可以实现感知、交互和实时决策,并且把体积做的非常小。万物智能不应该是仅仅在云端实现,而是在很多很多的智能终端上实现。这是我认为急需突破的技术!


新智元:您怎么看待 AI 领域最紧要的任务,包括工业界和学术界?


余凯:除了上面说的,通用人工智能是一个大致的方向。当然是一个紧急的事情。现在人工智能训练换了一个场景效果就不好,场景迁移能力很差,任何一个解决方案的适用面不是很广,这是目前产业界遇到的最大的问题。迁移学习是其中一方面,第二个是小数据学习,不需要那么多数据训练就可以举一反三,还有就是无监督学习,在无标签的样本中进行学习。目前的训练需要标注大量数据,也影响了其适用面。

 

新智元:深度学习是否存在过热现象,您曾提倡的小数据学习,接下来一年会有什么样的发展?


余凯显然存在过热的现象,深度学习被大家过度消费了。小数据学习不是一年(的事情),五年内应该会有显著发展。这不是一蹴而就的。


刷分不算什么,有本事做原创啊


余凯对目前流行的刷分,表示不算什么,现在都是中国人刷分,基本上都是别人做好的框架上面改一些小细节。


余凯说:“我对这个事情还是有发言权的,毕竟我是华人学者中最早在 ImageNet,Pascal VOC 等著名竞赛中拿第一名的。当时我还在美国工作。那时候我们的方法都是原创的,相应的文章获得上千次的引用,有的是 CVPR 等顶级会议历史上引用最高的论文之一。而现在刷分的前几十名用的方法都差不多,没什么实质差距,没什么创新。如果国内的人工智能创新能力很强,为什么不做一个 AlphaGo 出来?


创业不是华丽舞会,玩下去才是硬道理


新智元:招聘人才(包括技术、产品和商务类型)最大的困难是什么?


余凯最大的困难是业界非常浮躁。相对来讲,创业公司比较容易拿到钱,就用诱人的待遇来解决(招聘),也不管明年后年了。你看中国这几年每年都是这样,各种热,o2o 热,AI 热,无人机热,直播热,自行车热,都是一拥而上,拿到钱就说今后怎么样。每个人都被这种浮躁的环境所影响,真正愿意潜心做一些有意义的比较难的事情是不容易的。我有一个说法,很多人是带着参加一个豪华舞会的心态做事的。大家华丽登场,光鲜亮丽,是否能持续玩下去就不管了。


真正的创业应该是一场孤独的修行,需要一个艰苦的过程得到升华。比如有的生态型公司,把 party 搞得很光鲜亮丽,每个人有闪亮 Title 华丽登场,到最后怎么结尾呢?


很难找到愿意平静做一些有意义事情的人才。


伟大的AI公司何时出现


新智元:有一种说法是,移动互联网没有造就新的 BAT,人工智能也不会造就这样的大公司,您怎看待 AI 领域创业者的机会?您曾说道“人工智能领域会成为下一个突破 BAT 围墙的独角兽公司诞生地,几乎并不只属于巨头”。您怎么看待挑战 BAT 甚至 Google 或者传统硬件商英特尔、英伟达、AMD 的路径?


余凯:我认为这个结论还没什么根据,AI 还处于非常非常早的早期,很难说未来不会产生(BAT),但是我相信会产生大过 BAT 的公司。时间点上,不是目前可以产生的,大家目前没有找到重大应用的场景,可以产生巨大收入。这是最大的挑战。


我大胆的预计一下,需要十年才能出现伟大的AI公司。


新智元: 基于人工智能技术的公司未来会越来越多,算法、平台、产品、市场中,哪方面更可能成为一家成功公司的核心竞争力?


余凯:我认为是市场和产品。算法传播壁垒比较低,一出来,全世界都掌握了,没有独特性。

 

新智元:您之前提到芯片制造很烧钱,英伟达20亿美元,但是算法可以帮助减少成本,请问算法到底多大程度可以减少芯片开发成本?


余凯:这是个好问题。之前可能回答不完整,完整的回答是,通用处理器很多的冗余去适用于各种场景,所以付出很大的成本所以很贵,针对性的应用场景,算法,加上处理芯片架构,三个加起来,可以做出轻量级解决方案,成本可以大大降低。量产也不是问题,关键要找到足够大的应用场景。我们目前选择了两个场景,一个是智能生活,一个是智能驾驶。

 

新智元:地平线目前的商业模式是什么样的?未来您认为比较理想的商业模式是什么样的?


余凯:现在商业模式很简单,提供嵌入式人工智能解决方案,也卖处理器架构的 IP。未来我们想的不多,先把当前的事情做好!


再谈 CES 2017


新智元:地平线在即将到来的 CES 有什么特别的“惊喜”?


余凯:跟 Intel 联合推出基于 Intel FPGA 平台,集成了地平线最新处理器架构和软件算法的 ADAS 系统。这是在 Intel Altera 平台上第一次实现深度神经网络的应用案例。

 

新智元:如何看待 CES 2017 涌现大量中国公司?


余凯:这是必然的趋势,中国 GDP 越来越大,世界第二。我更关心的是,那么多中国公司有哪些真正是技术型的公司。这个比例很低。


文章转自新智元公众号,原文链接

你可能感兴趣的:(余凯深访 | 中美 AI 竞赛差距加大,本土 AI 公司十年才能走向伟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