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谓区块链思维(Blockchain Thoughts)?
它是考察区块链运用区块链的一种系统思维方法,它是数字化世界的一张通行证,它是提前触摸未来的的一份行动指南。
不像互联网思维七字诀那样是一种成功学方法论,它是一个工具,助每一位接触区块链接触数字资产的人更精准地理解区块链理解数字资产。它为你望闻问切,但并不能包治百病。它为你授业解惑,但并不能助你升仙。鉴于区块链即将席卷整个互联网,甚至触达互联网所不能及的一些地方,学习区块链思维或对每一个现代个体均有重要意义。
不要依赖他人
在使用区块链的onchain钱包时,你所保存的私钥就是这个钱包唯一的钥匙,只有这个私钥能打开你的钱包,丢失了谁也没法帮你找回来。在区块链的世界里最大程度地减少依赖将提升你的数字资产的安全性。区块链之母——比特币天生就是让你自己完全掌控自己的资产。在这里,没有客服可以帮助你找回密码,因为这不再是传统意义上的账号密码体系,而是地址私钥体系(当然有的区块链客户端看起来仍然采用了账号密码的形式,但请记住只要是真正的区块链其实质必然是地址私钥体系,目前为止毫无例外)。
地址的产生取决于公钥,公钥又取决于私钥,因此私钥才是终极钥匙。没有任何一个机构去保存和维护你的私钥,只有你自己去产生去保有,聪明的你如果没有意识到这是区块链与传统互联网的不同点,那笔者不建议你自己存储数字资产。
安全地存储私钥主要有脑钱包和纸钱包等方法。脑钱包指的是将私钥记在脑海里,纸钱包指的是将私钥记在纸上。为安全起见,私钥决不可记在联网的电脑或手机上。脑钱包的问题在于遗忘,纸钱包的问题在于纸介质的安全保存。当然也可以采取脑纸结合的方式。比如将一个个密保问题的答案转化为脑钱包的私钥,将密保问题记在纸上存入保险箱。还有一种方法是将私钥单词进行加密后再存储下来。纵观所有这些方法,私钥是否安全存储,钱包是否安全备份,均取决于自己的操作,不能也无法依赖他人。
没有后悔药
在一些区块链场景下,操作是不可逆的,因此你必须非常清楚世界上没有后悔药。当用户使用onchain钱包转账后发现转错地址(转到他人地址,转到其他币种的地址等),是没法取消交易的,唯一的找回可能在于你可以找到接收方,在接收方愿意且能够找到这笔资产的前提下返回给你。现实是,这样找回的可能性太低或者成本太高(往往高于你丢失的金额),因此你只能选择吞下苦果。
如果是非常重要的大额转账,推荐少量多次地转账以降低差错率,不然谁知道自己或者对方到底会在某个时刻犯下多么白痴的失误呢?
随机比确定更重要
现实世界的人们喜欢确定的事情,你绝对不会喜欢一个整天与你讲可能性叫随机性的同事,你更不会选择一个对你的爱具有随机性的人去结婚。但是区块链就是讲求随机性。区块链建构在随机性的地基之上,没有随机性,任何宏伟的区块链大厦都将轰然倒塌。随机性不足则会使大厦摇摇欲坠。比特币钱包采用密码学安全的随机数的甚至是真随机的数字来生成私钥。
生成私钥时需要随机,签名交易时也需要随机。签名时如果随机数k值产生重复则黑客可以通过反推直接盗取钱包中的比特币。不仅比特币,其他数字货币也存在因随机不足而导致的安全问题。因此,在区块链的世界里,随机是上帝造人的第一把泥土,得失就在一线之间。由此可见,选用密码学安全的极随机的数字货币钱包极为重要。
加密的才是合格的
传统的互联网其实是明文互联网,所有用户产生的数据都直接存储在互联网公司后台。无论这家互联网公司如何吹嘘其强大的技术,高昂的投入,无法回避的事实就是我们的数据要么被公司所利用要么就是被黑客所窃取,我们已深受其害(想想网贷催债的黑客可以直接根据一个手机号码定位追踪一个人,想想各大互联网公司都有你的用户画像)。
因此当前的互联网是一个脆弱的,明文的,没有隐私的互联网,2017正处在低水平的互联网时代,而区块链的发展将让我们拥有一个健壮的,加密的,保护隐私的互联网。未来,区块链上的数据都将被用户加密,只有用户自身才能解密阅读,相关方只能申请得到用户的授权。在区块链上的数据流则是公开不可篡改的,他人无法解密自然也就无法窃取价值。聪明的你或许会认为加密解密是如此的繁琐,其实这些工作全然可以交由区块链自动解决,开发团队做好产品优化工作即可。
同时,在备份钱包的过程中也推荐使用密语加密的方式。比如以太坊钱包保存keystore时使用用户输入的密码进行加密,keystore则可以较为安全地保存。因此,如果我们养成一种习惯,重要数据均运用标准的SHA256规则(或者运用更好的慢速哈希规则)进行加密,则我们的重要信息泄露的可能性就大大降低。当然,你需要注意记好加密用的密码,并且注意不要使用常用密码。
遵从共识,而非威权
共识是区块链世界的核心词汇。在分布式网络当中,只有各节点遵从一定的共识机制,区块链才能顺畅运行。共识机制可谓区块链的经脉。因为区块链是去中心化的,因此体系内并没有威权组织。就算在比特币体系内角色吃重的矿工也不是铁板一块。同时区块链天生反威权抗审查,这是其成长曲折的重要原因,也是其独领风骚的重要原因。当前区块链共识机制主要有POW,POS,POW与POS混合等三种方式。比特币采用POW的共识机制,以太坊则最初路线图计划从POW转向POS,现在则倡导POW与POS相结合,还有越来越多的区块链采用POS机制。无论采取各种方式,共识机制都是区块链的灵魂。区块链没有任何的威权组织可趾高气昂,颐指气使,没有任何的中心可指挥调度,令行禁止。遵从共识的原理可比拟亚当斯密所提“看不见的手”。整一个市场经济中,并没有计划之手直接控制所有经济主体,但是每个人秉持理性追求利益最大化的共识反倒使得经济欣欣向荣。共识机制是人类组织体系的新突破,它将不同于以往的金字塔体系,也不同于平台垄断体系,它形成的就是共识组织。今天区块链所有的创新都在为这种崭新的共识组织体系添砖加瓦。
在此不能隐瞒的是,几乎没有人敢公开质疑共识的重要性。但我们缺乏的恰恰就是共识。区块链诞生八年了,但事实上我们尚未探索出来一个足够优良的共识治理模式。比特币的扩容纷争充分体现了共识治理模式的重要性。中本聪设计的算力制度在现实世界没法真正妥善实行。各方为了自身利益进行了旷日持久的纷争,以至于在2017年内不惜发动多次分叉来终结口水战。以太坊则因DAO盗币事件分成两条链,陷入忒休斯之船的困境。可以确信谁率先解决共识治理问题,谁将在区块链3.0的赛跑中拔得头筹(1.0是比特币,2.0是以太坊)。
代码即法律
代码一直是网络世界中规制各种行为的基础力量,虽然它经常遭受各种各样的破坏。区块链的出现增强了代码的健壮性。以比特币区块链为例,其诞生八年来没有任何一次黑客攻击能有效损毁比特币的交易账本,反倒是黑客们感慨比特币网络too simple to crack。如果说代码即法律这样的论断在传统互联网中是一种狂妄,其在区块链时代则将会变得越来越令人折服。去中心化(Decentralized)、无需信任(Trustless)、集体维护(Collectively maintain)、可信赖数据库(ReliableDatabase)、时间戳(Time stamp)、非对称加密(AsymmetricCryptography),等等这些技术特征都使得区块链有能力践行其使命,以太坊令智能合约的概念大行其道,人们发现,智能合约不正是代码即法律的最佳实施工具么。基于同一套共识算法,机器与机器之间在区块链网络中各司其职,契约被写入智能合约之中,一旦条件满足则自动执行,没有其他任何的分歧。这样互联网世界将得到进一步规范,乃至人的世界得到理性的规范。
代码即法律是一个信条,也是一个趋势。这个趋势的实现程度取决于以下两点:
首先是人的世界在怎样一个程度上是可代码化的(抑或称为数字化)。可代码化的程度决定了代码执行法律般权力的程度。要实现可代码化首先需要实现对语义信息的处理,目前的代码描述世界的能力还停留在句法信息层面,对语义信息的处理能力相当薄弱,例如代码很难认知“坚毅”“真爱”这样的词汇。
其次是代码对于现实世界的约束力。当前智能合约可以自动执行体育博彩合同,但是没法执行刑事处罚。如果脑洞大开地设想,那么将来出现一大批法律机器人,遍布世界各地,一旦发现有人违法则立即将其逮捕,或许这可称为一种形式的执法智能合约。然而这样的情况令人细思恐极。
算力即权力
比特币网络中算力是一大要素,甚至是决定性要素。中本聪最初不选择节点数量,不选择IP数量,而是选择以算力值做为比特币新区块确认的依据可谓相当独到。虽然这套以算力为基础的共识机制有缺陷,但是毫无疑问算力是维护比特币网络安全的金钟罩。当前技术条件下几乎不可能有谁可以威胁到比特币区块链的安全,就连神威太湖之光也不行。私以为,比特币区块链首度且完美演绎了算力即权力一说。
现如今有越来越多区块链采用POS共识模式,但毫无疑问,比特币仍乃区块链之基石,加密货币之母,算力不会被抛弃。在区块链与量子计算与人工智能共舞的21世纪里,算力有更广阔的空间,也将迸发出更巨大的能量。在量子计算机中,N个量子比特可以储存2^N个数,每多一个量子比特则储存数就翻一番,相应的算力也水涨船高。足够的算力可以通过穷举暴力破解当前所有的互联网公司的互联网账号,可以打趴阿尔法狗,可以让现代的银行、电商、电信部门的安全壁垒瞬间成为纸片。当前中科大造出的首台超越早期经典计算机的量子计算机也不过只实现了十个超导量子比特纠缠。算力的能量会随量子计算机的逐步突破而膨胀。以量子算法为基础的区块链也可能在未来某刻出现。聪明的读者可能发现,上述讨论似乎已经超越了狭义的区块链的范畴,但没有关系,本文所讲的区块链思维本身就是面向未来的思维。超越又有何妨?
知错能改
众所周知,不可篡改是区块链的一大特点及优势。但现实中修改是必然存在的,唯有修改方能扬弃,唯有修改方能进步。因此所谓的不可篡改绝非不能修改之意。不可篡改意味着不可抹杀不可完全删除历史记录,过去历历在目,我们只能正视并承认。面向未来,我们要允许使用新方法新手段去生成新区块,兼容旧区块,区块链绝非自诞生之后就一成不变。因此具备自我修复能力,自我成长能力的区块链才是具备竞争力的区块链。具备所谓的自我修复能力,简单解释就是区块链共识机制中应当包含对于已有方法已有结构的更新机制。Tezos首提Self-Governance,以此来实现更新换代不以分叉为代价。其基本逻辑思路并不复杂,当区块链网络需要做更新时首先发起更新投票,但满足一定票数后更新功能会部署到测试网络,在测试网络运行一段时间后再发起确认投票,确认投票通过后才会强制全部客户端更新。虽然Tezos项目爆出重大问题,团队行为极惹争议。但这并不影响这一思路的重要性与正确性。具备自我修复能力而不是执行成本高争议大的硬分叉处理才会使得区块链步入良性发展的快车道。反观比特币,BTC因扩容争议已生出BCC,BTG,是否之后将一路分叉下去?中本聪的设计本来天衣无缝,哪知在共识层面竟然还是敌不过人性。比特币内在是缺乏自我选择与修复能力的。目前来看,不断分叉已然成为比特币社区解决分歧不得已的手段,谋取暴利的手段,这不断在削弱比特币内在的价值基础。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恐怕负面效终有一天要集中爆发。
思考去中心化的边界
或许去中心化一词已然泛滥,不少人已将去中心化捧上神坛。然而中心化与去中心化均有其边界。跨过了现实成本的边界,在商业上将会寸步难行。诺奖得主科斯在其经典著作《企业的性质》(The nature of the firm)一文提出市场和企业是两种可以相互替代的配置资源的手段。当企业内组织交易的成本大于市场组织交易的成本时,这项活动应当交由市场来做,当企业内组织交易的成本小于市场组织交易的成本时,这项活动应当交由企业内部执行。同样原理,中心化与去中心化也是两种可以互相替代的资源组织方式,人们会选取哪一种取决于交易成本的高低与人们的去中心化偏好。去中心化偏好指的是人们愿意为去中心化而花费多少成本。愿意花费的成本越高,则去中心化偏好指数越高。去中心化并不意味成本高昂,效率低下,虽然当前的区块链效率的确难堪大任。当前诸多的商业模式商业机构都要重新思考在自身领域里去中心化的边界在哪里,去中心化的优势在哪里。如果说去中心化在某个领域是可以富有效率的是可以低成本的,那么这个领域必将被区块链所彻底改造,这是区块链浪潮来袭所带来的真正影响。思考去中心化的边界也是在思考企业生命的大限,甚至是思考国家生命的大限。
纵观笔者提及的区块链思维,其实当中已然包含了诸多创业机会,当然笔者并不打算点破,就如同一位中国画师描绘一位美人倾向于画犹抱琵琶,而不是画出赤身裸体。创业思路当然见仁见智,更取决于行动力,然而本文期冀带来的效果是不论小白还是老手都能对此文有一种常读常新的感受。至于本文是否达到笔者所期待的水准,就交与读者评判吧。
(来源:巴比特专栏作家林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