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怀自由,穿越你的肖申克

距离第一次深夜用笔记本电脑窝在宿舍看《肖申克的救赎》已经过去七年了,因为在书店无意中翻到原著的关系,二刷了这部电影。

幸运的是,初看时的那种奇妙共振和感动还在。与一刷不同的是,七年前因为看到主角Andy终于爬过长长的下水道在雨中洗净自己获得新生而泪如泉涌,七年后却因为他在狱中仍未获知自己有望逃脱时依然从容和坚定而热泪盈眶。

他用帮狱警报税作为交换,替同在屋顶涂沥青的公差犯人争取到一瓶啤酒的自由,因为“这样才有尊严”,大家做完工以后排坐喝酒,阳光洒落肩头,“仿佛只是修缮自家的屋顶”;他趁机将看守锁在卫生间,用广播让大家听到《费加罗的婚礼》,虽然事后被关了一个月小黑屋,但他微笑的说:“莫扎特陪着我”;他坚持频繁的写信,终于为肖申克建立起了当时堪称最完美的监狱图书馆……

凡此种种,在首次观看电影时可能因为年少,虽然内心有所触动,却并未将它们与电影的主题呼应起来。现在重温,竟觉得这些事件对人物和主旨的刻画,远远胜过成功逃离的那一刹那。

用刚入狱时Red对Andy的描述,可以完美的概括这种感觉:我大概知道了这里的人们为什么讨厌他,他真的挺臭屁,闷声不响,闲庭信步,就像在自家的花园里。

心怀自由,穿越你的肖申克_第1张图片

妻子出轨并被杀害,自己被诬告为凶手,含冤入狱,在狱中遭到很多难以想象的非人待遇:狱警暴虐成性动辄对犯人拳打脚踢关禁闭,变态狱友群起而攻之甚至对男主进行性侵,典狱长贪婪无度只手遮天,在明知男主清白无罪的情况下,为了留住他为自己谋求私欲,甚至命人开枪打死了唯一的人证——这个人证正是Andy悉心培养的学生。

这一系列的打击足以让一个正常人陷入自我崩溃和质疑人生的泥淖无法翻身。所以当Andy站在墙角对Red说:“确实是我害死了妻子,虽然我没有开枪,但倘若我对她足够关心足够耐心,事情就不会发生”的时候,我真的同他的狱友一样,萌生了Andy是否会寻死的猜测和担忧。

幸运的是,他没有。那条绳子虽然足够他套上自己的脖子,但也可以用来绑住一套体面的衣服、一叠资料和一块肥皂,带去外面的世界。Andy自始至终都用力抵御着来自于深渊的巨大引力,仿佛“身披隐形外衣”而隔绝了外界的黑暗,这外衣,大概就是内心的信念和自由吧。

啤酒、歌剧或图书,于常人而言,都是唾手可得的消遣和寄托方式,因此如果脱离监狱的特殊环境来看,Andy的索求,只不过是一个正常人的索求。舆论、偏见和他人私欲可以让原本清白的他身陷囹圄,却无法禁锢他的内心。他相信自己无罪,相信美好的东西在一切环境都可以生长,也相信终究有一天可以迎来自由。正是这种信念感,支撑着他走出了高筑的围墙。

《肖申克的救赎》无疑是一部伟大的电影,这一点已经经过大量专业人事和时间的双重认证,无须赘述。虽然它很多镜头内容都在体现我们大部分人不会经历的牢狱生活,但为何会受到这么广泛的关注,又让那么多人找到共鸣?

也许监狱只是一个形式,困住我们的是人生中同样会经历的难捱又艰涩的阶段吧。它可能是伤痕累累的原生家庭关系,又或者是奋力拼搏却找不到出路的学业或前途,也可能是求而不得希望渺茫的一个梦想。

不管是什么,要挖下去啊。也许你只有一个小小的鹤嘴锄——它甚至看起来根本不像能越狱的工具。也许道路崎岖,也许路上铺满了污垢垃圾,但你也要保留住内心对自由和信念的向往,一直挖下去。用主角鼓励朋友的一句话结尾吧:

Hope is a good thing, maybe the best ofthings, and no good thing ever dies.

希望永不止息。

 

你可能感兴趣的:(心怀自由,穿越你的肖申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