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一次敏捷课程上,有一些大量有意思的问题,例如 “通过敏捷会让项目开发进度更快吗?”。其中一些也是几年前我想问的,并带着这些问题加入 ThoughtWorks。终于经过各种海内外敏捷项目,在一线开发有了对敏捷更为深刻的认识,现在回过头来聊一聊这些问题。
敏捷作为一种软件开发方法,或者项目管理方法,很容易被说的玄乎。软件开发一定要敏捷才行吗?实际上很多项目是可以不采用敏捷开发方法的。
在很多年前的电信、银行领域,银行的软件主要是给行内内部使用的。那个时候的软件开发采用瀑布模型,把软件开发过程划分为需求、分析、设计、开发、测试等不同阶段。这种开发方式同样也能完成所有的任务,甚至这种开发方式延续至今。瀑布模型从出现到持续到现在已经有很长时间,包括目前大学的软件工程专业的课程内容也主要采用这种方式。
另外一种开发方式被大家所忽略,就是一些创业公司或者小团队的开发模式是 “伪敏捷” 的开发方式。实际上,这种状况是既不 “敏捷” 又不“瀑布”,是一种混乱或者无序的开发模式。用CMMI成熟度来描述可能还存在于 “初始级”,其软件开发过程是无序的,对过程没有定义,成功取决于个人努力或偶然。
几十年前,随着软件复杂性日益增高,无序的这种开发方式不能满足需要,于是有了瀑布模型;但是到了今天随着互联网发展,软件的需求来源变得越来越不稳定,原来的瀑布模型的一个过程太长了,于是敏捷开发方式出现了。
敏捷开发方式和瀑布都有过程上的定义和管理,并不是说“响应变化”就瞎变化。而是通过迭代将瀑布模型分隔成更小的周期,从而实现迭代。
在敏捷开发过程中,每一次迭代时间可能是2周。每个迭代都能都有交付的工件,如果交付物不能满足市场或客户需求。可以在下一个迭代再一次进行分析、调整和开发,从而响应变化。
答案是又不是。
先说不是的情况。项目更快不是那种开发方式来决定的,项目进展快的另外一个意思是时间用的更少。项目管理有一个共识,就是项目的成本(投入资源的数量)、时间、范围和质量,构成了一个矛盾的三角。
在相同的资源投入下,项目进度由范围、质量影响。通俗的来说,当一个项目人力资源匮乏时,一个人被当做两人使的时候,敏捷解决不了任何问题。
甚至更糟糕的是,由于把一个长周期的开发过程,分割成了多个迭代,敏捷这种开发方法还要付出额外的开销。本来只需要整个周期开一次的会议,变成了每个迭代都需要开一次;迭代与迭代之间的融合也有额外的开销。如果适应了瀑布方法的团队,切换到敏捷工作方式后,开会的习惯还是和原来一样冗长就会是一个灾难。因为瀑布模型是一个从一而终的方法,所以必须要有完善的文档和详细的设计防止返工。但是敏捷团队按照同样的方式做的话,就变成了 “白天搞敏捷,晚上修 bug”,敏捷不仅不能让项目进展更快,反而拖慢项目,甚至导致项目失败。
再来说是的情况,敏捷这种开发方法确实能加快项目进度。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是加快了团队互动的频率和资源调度。怎么讲呢,在瀑布模型下,进度的安排会依赖一种叫做甘特图的工具。使用甘特图来排期,有两个问题:一个是某个人效率低下或请假会较大的影响整体进度,另外一个是下游工作等待时间长。
在一个非常长的周期内,瀑布这种模型会产生严重的资源闲置和浪费。比如按照计划1个月完成开发工作,1周完成测试工作。那么测试团队需要一个月后才能接手测试工作,有很长的空窗期。敏捷方法把周期缩短了,那么测试团队就可以在迭代内相应的缩短空窗期,另外这个空窗期也可以拿来做一些准备工作(比如测试用例的编写)。
在资源投入不变的情况下其实上面的问题已经反映了效率。另外在补充一点敏捷方法关于效率的讨论,根据上面的聊到的,敏捷实际上不能平白无故的让效率变高,也不能让一个人干出两个人的活儿。
在实际工作中我们发现,敏捷方法实际上是在看不见的地方提高了效率。最大的地方就是避免返工。
几年前在一个比较大的上市传统企业研发中心待过,我们尝试过把一些工作进行外包。实际上效果并不好,因为管理外包带来的成本有时候还不如自己做。其中一次,我们把前端页面外包给一个团队,我们负责出图,他们负责写出HTML+CSS。这个团队隔一周就会给我们反馈进度,一切都很正常。但是最终交付的时候我们拿到代码傻眼了,这份代码全是用Table布局的,对我们来说根本没用,于是只能返工。
对于较大型的软件项目来说可能更糟糕,一个大的瀑布模型,即使做了充分的设计、讨论,最终返工的概率非常大。因为瀑布模型是从传统行业,例如建筑业吸收而来,建筑行业的变化并不大、并且是一个可重复过程的行业,同时并不具备重构和修改的能力。但是软件行业完全不同,或者说以前的软件行业可以按照这种方式做,但现在互联网化的产品便不再适应了。
敏捷软件开发的核心逻辑是快速迭代,同时也具备了快速试错。那么敏捷能避免返工吗?
当然还是不能,但让返工的影响降低到最低,就已经是巨大的成功了。
先说结论,创业公司更适合敏捷开发。
创业团队最大的优势是什么?船小好调头,人少好沟通。那么创业团队的弱势是什么呢?缺少战略基础,大部分时间在打游击战。因此创业公司适合一个灵活、轻量级的软件开发方法。
敏捷是一种轻量级的开发方法和理念,轻文档重合作,适合规模不大的团队,充分利用沟通成本低的优势 。通过迭代开发响应变化,每一个迭代能快速上线验证产品设计是否合理。
不是所有的项目都适合使用敏捷开发,但趋势是越来越多的项目适合使用敏捷,甚至不得不敏捷。
《大教堂与集市》中谈到,我们以为软件行业是制造业,实际上是服务业。和软件行业中很像的行业有两类,一种是能被重复的、不容易改变的、过程可控的,例如建筑行业。另一种是不能被重复的、可以改变的、过程不可控的,例如医药研发。
我们把这两种行业概括为预定义过程控制和经验性过程控制。而过去我们认识的软件可以适合预定义过程控制,也就是说,立项的第一天就能规划到项目结束,例如ERP系统、薪资系统等成熟的行业方案。而另外一些软件例如微信、京东等互联网产品,毫无疑问是需要随着经验不断调整的,这种是经验性过程控制。
显而易见,互联网产品大多无法采用预定义过程控制,更加适合经验性过程控制。敏捷开发方法是基于经验性过程控制的,因此更加适合变化性强的,过程不可控的软件开发项目。
软件行业是一个新行业吗?如果是的话,我们可以把行业划分为金融业、电信业、软件业。然而现在不是这样的,软件业充当了所有行业信息化的角色,也就是说,未来所有的公司都是软件公司。5年以前的银行可能一个项目需要10名工程师花费1年的时间,然后5名测试人员花费2个月的时间测试,然后等待领导审批最终交付给运维上线。然而目前这种情况变得不能接受,所以越来越多的项目还是转向到敏捷开发上来。
敏捷开发方法一点问题和缺点都没有吗?《两个凡是》的教训告诉我们,任何优秀的的思想和理论都不能迷信。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敏捷这种方法在实际软件开发过程中也会暴露一些问题,但是可以想办法优化流程,尽量降低这些问题的影响。
敏捷软件开发的特征是增量的,因此每个迭代都会有新的业务分析,新的开发工作在进行。这带来的一个问题是,不会有一个统一的 PRD 文档出现,最后在项目结束时候,交付物中没有好的文档。所以敏捷往往强调可交付的软件更为重要,在代码质量上下功夫,做到代码即文档。
敏捷中参与人员都是根据团队划分的,例如独立的PM、BA、DEV,不再存在管理部分、研发部门。带来的矛盾是对个体的要求变高了,有时候往往一个团队中只有一个BA或者UI,对新人挑战较大。
上面提到的敏捷是根据团队来划分的,其组织架构和传统的公司部门形式提出了挑战。如果企业的组织架构没有改变,敏捷团队的存在可能会出现组织架构上的矛盾。
对敏捷这种方法论最大的质疑就是会变多了,整体效率被拉低了。所以网友调侃 “白天搞敏捷,晚上写代码”。
会议变多的主要原因在前文已经分析过了,迭代变多,原来只需要开一次的会议,现在每个迭代都需要开一次。我待过得一些敏捷团队中,确实有一些会议花费的时间比较,敏捷开发中常见的会议有:每日站会、迭代计划、项目回顾会议、产品展示会议等。
需要特别说明的是,看似这些会比较多,实际上我们使用瀑布的时候,项目初期甚至拿了全天的时间来开会。因此在敏捷中,我们每个迭代的会议是不是也要像迭代一样被摊薄呢。
如果我们设定一个迭代的时间是两周,那么迭代计划开了一整天就没有时间进行开发和干活了。
因此各个会议的推荐时间是:
如何做到把会议开到如此高效呢?这个就是对会议主持人的要求了,一些要点如下:
敏捷是一种理念和价值观,具体的软件开发方法主要是 Scrum,那么采用了 Scrum 中的实践就敏捷了吗?
第一个问题中谈到,敏捷的关键是迭代和响应变化。那么我们把瀑布模型,拆分成多个迭代进行,是不是也是一种敏捷方式了。这种“朴素”的敏捷方式可以没有看板、站会、回顾。只有需求、分析、开发、测试这些过程,那么不能说不算敏捷吧。
如果我们没了迭代,再看看我们的看板、站会、回顾会议还是什么:
敏捷的实践很重要,是团队重要的活动,但并不意味着采纳了一些敏捷实践,团队就是按照敏捷的方式运作。
文/ThoughtWorks林宁(少个分号)
更多精彩洞见,请关注微信公众号:ThoughtWorks洞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