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硕博士生成果及创意展作为第六届中国机器人峰会的重要项目组成,旨在为全国高校与科研机构的硕博士生提供一个开放的学术交流平台。本次硕博成果展采用展览展示+项目路演的方式,形式与内容丰富,奖项设置合理,福利多多。同时主办方为硕博士生提供企业参观学习、著名景点游览等活动。后期承办方还会为优秀团队及成果提供资源对接、媒体报道等多项服务。

  集群机器人并不是什么新鲜概念,而此次麻省理工、哈佛大学、哥伦比亚大学和康奈尔大学的一种科研人员,却利用这个概念又一次登上了顶级期刊Nature杂志。他们研发的是一群会“呼吸”的“粒子机器人”。

  一个小型电机、一个电池和一个微控制器构成了今天的主角:可以像相机上的光环一样伸展和收缩,从15到23厘米的直径生长的圆形面板。

  虽说每个机器人个体都很基本,除了扩张和收缩外,每个单元都不能做很多其他的事。但当数个粒子组合在一起,他们便可以相互通信,且作为一个整体移动。

  据介绍,每一个粒子边缘都有磁铁,当相互靠近时,便能松散的粘连在一起,通过协调的伸展和收缩,整个机器人群体便可以向着特定的方向移动了。

  而这套系统的特殊之处在于,它们拥有一套特殊的算法来驱动群体运动。每一个粒子内部都有一个光传感器和内置的通信器。当粒子感知到光线并判断出它的强度后,便会将这个数字广播给它的伙伴,同时聆听周围机器人的相同信号——没错,这种模式像极了自然界中的动物,蚂蚁或者蜜蜂什么的。

  这些粒子可以被编程为按一定顺序移动,比如墨西哥波:离光源最远的那些首先膨胀和收缩,然后是下一个最远的,一直到最近的。这样就相当于创造了一个机械扩张-收缩波,一个协调的推动和拖拽运动,使一个大的群体朝着或远离环境刺激运动。在物理实验中,该团队便演示了24个粒子机器人朝灯泡爬行的实例。

  同时,该团队也模拟了10000个粒子共同运动的情况,同时指出,这种方法的优势在于即使多达20%的个体都在这项共同运动中失败了,整个机器人团队还是能够如期的完成预期的目标。与此同时还能携带或者推动物体。

  虽然集群机器人有很多,但像这些机器人粒子一样可以通过判断刺激强弱来进行通信,并能大量协同作业的并不多见,不然顶刊Nature也不会为微小的它留下一席之地。

  谈到集群机器人,之前最出名的应该还有哈佛大学实验室里的Kilobots机器人,哈佛大学曾经一次性做出1000多个Kilobots来验证这些微型机器人能够相互协作完成一个共同的任务。

  最经典的案例便是,1000多个的Kilobots可以在杂乱的排序下,通过相互通信协作,构建出特定的形状。

  和上面的粒子机器人一样,Kilobots同样拥有非常简单的结构,四分之一美元直径的大小,两个电机控制三支“腿”向前、左、右移动。底部安装的广角红外收发器是他们相互沟通的硬件装置。

  而与粒子机器人不同的是,Kilobots虽然是数量众多的微型机器人,但它们都以四个机器人的基础开始,其他Kilobots围绕他们组装。因而整个集群机器人在运动时,会看到一个有趣的现象,所有机器人都是沿着群起的外径去到达指定的位置(这一点可能更像蚂蚁)。

  此外,麻省理工的立方体机器人M-Blocks,虽然只是四四方方的一个立方体,但这一点都不影响它朝着既定的方向运动。

  当多个立方体组合在一起是,他们就可以组合在一起形成固定的形状,比如一个椅子或者桌子。这款产品像极了超能陆战队里的小磁铁机器人。未来,麻省理工的科研人员也希望开发出更多的立方体机器人,它们可以奔赴灾害现场修复建筑物或者桥梁,或者完成侦查、辅助工作等等。郑州妇科医院:http://www.xasgfuke.cnm/

  只是,即使最新的刊登在Nature上的集群机器人,所能完成的任务还都如此简单,机器人界迎来这一群体大放异彩的时间恐怕还有很长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