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金融学将进行投资行为的个体定义为理性人,认为最优投资决策是可以用既定的条件下函数来求得的。而投资组合的构建是基于效用函数和马克维茨的资产组合理论来求得限定条件下的投资者的无差异曲线(简单来讲就是投资者承担越大风险就要求越大回报达到心理平衡的函数曲线)和资产的有效边界线(同风险度资产中最大收益和同收益资产中最小风险的资产的集合)的切点,从而得到一个确定的解或者范围,来实现投资的最优。
而现代行为金融学则不同意人的完全理性(显然也符合我们的认知),而提出了有限理性人(bounded rationality)的概念,认为做出投资决策的人的个体,往往并不追求“最优”(optimize)而是“差不多就好”(satisfice)会有许多非常重要的心理扰动因素干扰最终的投资决策。而事实证明,这些投资决策的确刻画出普通人,或者说我们亲切称之为“韭菜”的群体所具有的普遍的心理机制。今天,就带大家走近行为金融学,用通俗易懂的语言来给大家简单分析一下这些主要的心理机制、及普适的对策,了解和审视一下我们每一个人类个体在投资中所经历的各种心理机制。
投资中最大的敌人往往就是决策人自己,更多地了解这些常人普遍会有的心理机制,有助于在投资过程中更好地了解自己,帮助自己做出更加符合收益风险比,且效用相对最大的决策。行为金融学中的心理机制分为“认知偏差”和“情感偏差”。
常见的认知偏差
a、保守偏差(conservatism bias)
在太保守而不愿接受新信息,固守旧有观念,简称固执己见。举例说明,本轮17-18年牛熊的转换迅速而剧烈,俗话说“币圈一日,人间一年”,形容的就是币市这种高度压缩的市场节奏。因此这一心理机制对普通投资者的影响可以说非常显著了。往往是刚形成了一些知识体系,甚至刚听说某个币种或者了解了某些相关背景,想要做投资决策的时候,市场已经发生风格的切换。因此进入区块链投资领域的切入点,也就是你进入这个世界的入口非常重要,而保持开放学习的心态同样重要,否则就容易陷入“保守偏差”。在一个风格切换,节奏和频率如此快速的市场,找一个靠谱的切入点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而保持学习和对新知识,市场形态的开放态度和敏感性更加重要。
首先对主流币种和新兴看好币种的了解,主要平台和工具网站的使用,科学上网技术,twitter及电报社群的关注,ICO白皮书和后续应用进展和代码更新等都需要一些基础学习和延展学习。建议可以选定几个标的进行纵向深入了解。对于普通投资者来说,还有一种比较实用的更新知识的方式就是follow自己看好和认可的资深投资者或者社群,站在巨人的肩膀上看世界。但是follow对象的甄别也很重要,我个人比较倾向于选择谨慎型或分析型的前人跟随学习及吸收。两者往往是穿越过牛熊,深刻体会过谷底,也经历过巅峰,对市场和人性有敬畏之心,并且有持续学习能力及挖掘分析能力的理性投资人。好的投资人,经验和勤奋缺一不可,对风险也有足够的认知。
b、确认偏差(confirmation bias)
简单来说就是只看让自己舒服的信息(比如对自己持有标的有利的消息和资讯),而不愿面对与自身原有观点相悖的负面信息。这是投资中非常重要,也是最为常见的一种心理机制。投资者面对信息,总是不自觉被有利于当前仓位或者投资现状的信息所吸引,甚至行为上也只搜集有利信息。而自动忽略不支持自身投资决策或成形观点的“负面”信息,甚至在负面信息比较确认的情况下仍然维持“鸵鸟策略”,不愿意了解验证,甚至忽略极其明确的反面信号,宁可眼睁睁地看着自己的投资遭受损失也不愿意为了可能的调整进行调研和学习。所以我们常说投资是对自己的人性的考验,有些老韭菜甚至经常把“投资就是反人性”挂在嘴边也是这个道理,因为有些有利于投资决策的行为确实是硬生生地反人性,甚至是不舒服的。
缓解这一偏差的方法就是首先做好自己的投资规划,自己的风险承受能力到底在哪。根据自己的情况做配置,始终保持风险意识。对整个币圈生态,币种的发展历史做一个了解。建仓方式和位置做一个规划。自己关注和建仓标的的信息渠道多样化,保持学习和吸收的状态,与自己信赖的投资人和圈子定期交流,而一旦发现与自己原本投资策略冲突的信息,如果是非常重要的可能会直接影响到投资收益的信息,要认真对待,尽量客观和多面地了解和分析信息的来源和逻辑,在甄别和独立思考的过程中,不仅是对自己的投资决策负责,也能提升自己的认知高度和深度。
c、代表性偏差(representitiveness bias)
基于以往印象较深的经验,而自动套用以往的逻辑来分析和决策。由于市场的宏观和微观层面因素不断在发生变化,币圈一日,人间一年,说的就是币市的变化之快。除了经验能帮助自己一定程度感知市场情绪以外,由于信息往往都是滞后的,因此在自己比较熟悉且比较有把控度的项目或者区分领域内保持开放心态,不断学习新知识和关注行业动态,对于做出比较接近市场真相的判断是有利的。
d、可控幻觉(illusion of control)
认为自己对结果的控制超出自己的实际能力。对市场要充满敬畏是我们常讲常新的话题,可是好了伤疤忘了痛也是每个韭菜仿佛天生的特征。看到自己的边界,严谨自己的纪律,善于运用身边的资源和人才帮助形成接近真实的判断,不要太固执于自己未必专业的结论,毕竟最伟大的大作手也常常在自我博弈和自我否定中才形成最适合自己的投资策略。
e、马后炮幻觉(hindsight bias)
事后诸葛亮。这是常见的一种心理,但从实际操作层面未必是坏事,因为善于总结自己的成功经验,无论是果断作出概率优胜的抉择,还是干脆地执行适合自身承受能力的风控策略,良好的习惯都值得被固定成为肌肉记忆;而毫无逻辑和完全基于情绪的糟糕操作也值得被回顾,以便下一次被避免。
f、锚定偏差(anchoring bias)
锚定一个确定的目标,认为一定能达到。基于这种比较片面的认知做投资决策而不做阶段性调整。市场往往提前透支消息和预期,基于博弈论,一个确定目标和口号被喊出的时候,往往意味着目标的一定程度的失效。因此定投建仓和分阶段止盈将是不错的策略。
g、心理账户偏差(mental accounting bias)
把不同资产分类为满足不同生活或者投资需求的品类,从而有不同的收益风险分析和对应的决策。在我与投资的友人交流的时候,很多朋友会将自己的总仓位划分为2-3个部分,一部分是止盈套现满足消费和投资变现,一部分是换成BTC形成定投的价值投资博取长远收益;另一部分相对灵活,会根据市场机会做一些相对短线操作或者高风险投资。这种配置可以满足我们投资需求中的不同诉求,一定程度也会帮助平滑风险沉淀收益。需要注意的是,一是从源头上判断策略是否适合自身的风险收益偏好,并且在运行期间不断的反观自身,做出适合自己的调整。二是应该定期从整体层面评估风险收益并做出优化,因为归根结底,总资产组合相对最优是有限理性人理应追求的目标。
h、框架性偏差(framing bias)
因为信息的呈现和表述的差异,而产生不同的心理感受,做出不同的投资决策。在传统投资领域,“消息”有时候被称为“噪音”,“噪音”的扰动一定程度弱化了投资主体的主观能动性,在“拿来主义”和“名人效应”的光环下,不盲从而形成自己的独立研究和判断能力,是在市场上更好地活下去所必须的核心能力。
对于普通投资者,当然不具备机构或者资深老韭菜的投研能力,因为这需要时间积累和长期筛选靠谱的信息渠道才能做到。但是有一个简单有效的办法是学会“多做一步”直接链接事物。比如顺着一篇项目或者币种介绍文章亲自登录官网、电报群及推特等信息渠道,培养亲自浏览一遍白皮书、团队等内容的耐心。这些“多做一步”的举动可以有效强化认知,甚至直接避免“踩雷”(因为有些东西骗得太明显了只要稍微深入一些就能发现端倪)。
i、可得性偏差(availability bias)
信息获得的便利性。这和框架性偏差几乎是同时出现的,拿来主义的便利性很符合人性中的懒惰。重大决策需要一些仪式感,付出一些真正有效的参与和学习会为小伙伴在未来的投资打下良好的基础。
常见的情感偏差
a、损失厌恶偏差(Loss-aversion bias)
认为损失相比于收益,对心理产生的刺激和影响更大。这往往造成面对收益时,人是保守的,过快止盈,而面临损失时人偏向于冒险,不能及时止损,或者不遵守风控纪律。在大作手利菲摩尔的回忆录里,他提到了“截断亏损,让利润奔跑”的理念,这一点在实际操作层面需要反复打磨,提高自律,努力形成真正适合自己的交易系统。而作为一枚新鲜韭菜,风控应该放在首位,并且将投资视为一件严肃的事情,真正将精力投入到不断磨合自身交易理念和系统中去。
b、过度自信偏差(预测自信和自我归因自信)(overconfidence bias)
不合理的自信。预测自信是指人们容易给自己的预测设定的置信区间太小(比如预测确定性价位或者收益率精确到百分比后面),自我归因自信则是类似马后炮偏差的,将市场或者运气成分归因于自身投资和认知能力。
过度自信往往对应“过度”和“频繁”交易,投资者的组合风险不够分散,低估组合潜在的不利因素却高估有利因素,造成较高的交易成本和较差的业绩结果。
除了day-trade或者以套利为目的的交易者,需要较高频率的交易操作,普通投资者主要策略应该是基于优质标的合适点位建仓及之后随市场行情的等待。交易之前想好交易的理由,并制定好一定的止盈和止损策略,严格执行,避免情绪化的频繁操作可以一定程度上防止自信偏差。
c、自律偏差(self-control bias)
为满足短期利益而损害长期目标。炒消息算是一种自律偏差,需要仓位管理和高度识别。另外一方面,不断复盘自己的长期目标,和投资是否符合长期目标是非常必要的,不低估时间的力量。
d、偷懒偏差(status quo bias)
一种偏好喜欢维持现有仓位,而不太容易做出改变。在基本面发生重大变化的时候,该偏差容易使得组合暴露于不合理的风险中。
e、禀赋偏差(endowment bias)
比较看重自己原有的仓位或者标的。对已经有的标的情有独钟,其实从价值投资的角度来看,这个偏好是中性的,因为建仓标的对应的是一定的经验和认知深度,但是持续的学习和对对重要变化的关注必不可少,仓位可以“懒”而认知不可以“懒”。
f、后悔偏差(regret-aversion bias)
后悔已经做出的决定。人们因为害怕决策失误而避免做出决策的情绪偏差,这一偏差容易导致不做决策,所谓的佛系投资。这一偏差同样不具有太大影响,无法评断好坏,主要看策略是否适合投资者本身。
上述的行为金融学心理机制,几乎是每个投资个体会遇到的心路历程,也是作为投资者要不断学习,和形成较为系统的,适合自己的投资逻辑和框架的重要原因。因为上述情绪扰动机制非常普遍又“天然”,曾经和前辈交流时笑谈道,这就是一副活脱脱的韭菜画像,而就算是老韭菜也经常有“老铁,扎心了”的感觉。
我们时常说,投资是一场修行,因为市场的波动放大了人性的贪婪和恐惧,也映射出人的弱点和缺乏自律。了解自我,常常是最重要的第一步。
而作为一枚币圈投资者,无论你进入这个新世界的节点好或者烂,你都应该觉得幸运,因为你走上了少有人走的路,而且是一条与这个时代和财富及人类进步有关的道路。而不断精进,就是那一件我们可以坚持且有益的事情。